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农工商业>>正文内容

茶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茶与佛教

  茶,是人人都能喜爱的饮品。而禅,却不是人人都能知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欲问禅,想想茶,茶与禅院生来有缘。无寺不茶,无茶之寺不是禅地。禅师待客,总是一杯淡茶,一脸微笑。真所谓: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

  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的风尚促进了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展。我国禅宗的坐禅,除选择环境寂静处作禅房外,还要求注意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也正因为茶对佛教和坐禅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有些佛教僧徒,不惜采用编造神话或移花接木的办法,竭力把茶描写成是佛祖的恩赐和僧人的功劳。

  关于茶树的来源,日本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则神话: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达摩,有一次在静坐冥想中突然睡着了,醒来他悔恨不已,一怒之下竟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来。当他把割下的眼皮掷在地上时,奇迹出现了,在眼皮落处,瞬时长出了一株婆娑大树。大家在惊奇之余,把树上的叶片摘下一些煮尝,一口落肚,精神倍增,睡意顿消,如此就产生了茶这种圣树和出现了茶这种饮料。

  由于茶叶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普遍重视,以致在所有名寺大庙中间,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来命名。如多数寺庙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假如庙中只有一钟一鼓,一般设在南面,左钟右鼓。如果设有两鼓,则两鼓分设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很明显,这"茶鼓"无疑也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因为茶和佛教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在中唐以后,出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庙后、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唐时赵州高僧从稔禅师的口头禅"吃茶去",就是说有关无关、开口闭口都是说"吃茶去"。可见当时北方寺庙中饮茶之普及。

  这里还要指出,我国寺庙不只极重茶叶、需要茶叶,而且也是生产茶叶、研究茶叶和宣传茶叶的一个中心。茶圣陆羽就是由寺庙收养长大的,他对茶的最初了解和兴趣,也即从寺庙中获得。和《茶经》差不多同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我国茶业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的《茶歌》,则是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所作。

  我国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如安徽生产的一些名茶"黄山毛峰",主产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一带;"六安瓜片"以产于齐云山水井庵处为佳;"霍山黄芽"产于大阳乡长岭庵;休宁松萝茶则是明时僧人大方首创。所有这些无不表明,由于佛教自身对茶的需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叶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茶业的发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