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诲人不倦的虞愚先生——听虞师因明课的感受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董志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诲人不倦的虞愚先生——听虞师因明课的感受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董志铁

  今年是虞愚先生冥寿100周年。转眼间敬爱的虞老离开我们已整整20个年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虞老的音容笑貌非但没有淡去反而愈发鲜明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我虽非虞老的入室弟子,却有幸系统地聆听过虞老讲授的因明课。这大概也是因缘吧。

  我面前有两个36开80页的笔记本,其一封面上写有:虞愚先生主讲:因明笔记(1982年9月29日至1983年4月2 日);另一封面上写有:虞愚先生:唯识三十论(1983年5月14日至1983年6月25日);此外,还有从1984年6月13日至1987年6月3日之间的几个日期。以上记录说明如下的事实。

  为抢救因明不致使之成为“绝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1982年开始招收因明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就是虞愚先生。不仅如此,当年9月开始,虞老在哲学所开讲因明。虞老开讲因明的消息不胫而走,北京的自不必说,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的一些同志也纷纷前来听课,一时盛况空前。虞老从1982年9月至1983年6月,从头一年的初秋讲到第二年盛夏,每周一个上午,讲了整整两个学期。虞老以73岁高龄不避寒暑,每周至少一次乘公共汽车由北京宣武门外西砖胡同寓所到建国门哲学所,准时为大家授课,实在令人感动。因为那时市场经济未发达,听课者未交任何费用,讲课者大概除了工资外也没有什么讲课费吧!至于笔记本上1984年至1987年的几个日期,则是虞老来北师大为原国家教委委托北师大哲学系办的全国逻辑助教进修班讲授因明的日期。笔记本中的相关内容也是因明课笔记。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从1983年开始,受原国家教委委托,北师大哲学系在吴家国教授的主持下连续举办全国逻辑助教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每班50人左右,学员大多是地方高校、教育学院、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进修班所设课程除普通逻辑研究、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辩证逻辑等基础课程外,最受欢迎的课之一便是邀请在京的著名专家、学者主讲的逻辑专题讲座。沈有鼎、虞愚、周礼全、吴允曾等老专家及周云之、刘培育等同志均应邀来校授课。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难得有机会聆听这些专家、学者的讲授,一睹他们的丰采,有此机会个个雀跃。像这种课时不多、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且期望值很高的课,并不是人人愿意讲的。每次邀请虞老,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我们的要求。虞老是个极认真负责的人。每次总是详细询问听课者的水平、人数、课时、上课的具体时间、有什么具体要求等等。虞老十分细心,一丝不苟。有时离上课时间还有一两天,特意跑到街上用公用电话(那时私人电话极少,更不用说手机了)与我联系,询问授课之事有无变动,惟恐误了学员听课。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虞老不仅是一位抢救因明的倡导者,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听虞师的课有几点感受,在此与同道们分享,并以此作为对虞愚先生的深切怀念!

  第一,课程内容极其丰富。虞老在导言中讲了什么是因明学;印度逻辑的性质;论式种类及其意义;古因明与今(新)因明后,又介绍了尼耶也派、弥勒、无着、世亲、陈那、商羯罗主、法称等人及其著述。使听者明了因明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在因明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著作,是为史。其次,介绍因明理论。因明理论的介绍以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为中心,系统介绍了“八门二益”,即“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具体说来,“能立”是: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曰能立。“能破”是:敌申过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名能破。“似能立”是:三支互阙,多言有过,虚功自陷,故名似立。“似能破”是:敌者量圆,妄生弹诘,所申过起,故曰似破。“现量”是:行离动摇,明证众晓,亲冥自体,故名现量。“比量”是:用己极成,证非先许,共相智决,故名比量。“似现量”是:行有筹度,非名证境,妄谓得体,名似现量。“似比量”是:妄兴由况,谬成邪宗,相违智起,名似比量。在此基础上,虞老详细地解释了这“八门”要义,然后再介绍“悟他”与“自悟”这“二益”。虞老说,比量析有两类:为自比量(自身推理)是为自悟,自己了解事物逻辑上关联的作用;为他比量(为人推理)是为悟他,就是把这逻辑上的关联作用传授给别人,这里指运用论据与论证证明某一论题的正确性,使人信服。这两种推理的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为自比量偏重在自己运用独立思维,而为他比量则是依据独立思维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已。虞老指出:这“八门二益”实际包涵了诸因明论所说的要义。通过虞老的讲解,使我这样的初学者得窥因明门径,获益良多。其中印象颇深的一点是,构成“宗”的主要成分:主词与宾词,竟然有那么多的称谓。主词有:有法、所别、前陈、自性、体。宾词相对应的则是:法、能别、后陈、差别、义。在文献中五对共十个范畴交叉运用,没有老师的指点,理解、掌握上述内容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甚至始终搞不明白它们(十范畴)之间的关系也是可能的。

  虞老授课内容除上述史、论外,更注重因明学与法相唯识宗(慈恩宗——因庙得名)的相互影响。《因明入正理论》在玄奘门下传习很盛,立破方法被运用到各家著述之中,因而成为研习、了解法相唯识宗必需通达的要籍,形成了学习因明必需了解法相唯识宗,研习法相唯识宗必须通晓因明。虞老更在因明史、论讲解的基础上,又详细介绍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唯识与因明相互影响的大门。亦可见虞老提携后学的良苦用心。

  第二,虞老不只一次告诫后学:“欲识因明真面目,因明之外看因明”。虞老在讲课中切切实实地贯彻了自己的这一主张。虞老授课中所讲内容决不仅仅是就因明论因明,而是在适当的地方联系西方亚氏逻辑、中国名辩、乃至中国古典文献(诗、词、典籍等),恰倒好处地解释因明理论。试举几例。

  凡是听过虞老课的人都对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的讲解印象深刻。因为虞老联系西方亚氏逻辑三段论理论予以阐释。首先,将三段论的结论视为因明的宗。宗的主词(有法)相当于三段论的小项S(小词minor term);宾词(法)相当于三段论的大项P(大词major term);而因的宾词相当于三段论的中项M(中词 middle term );然后,指出所谓“遍是宗法性”意为:整个小词S必须与中词M有联系,即凡S是M。所谓“同品定有性”,意为中词M所举的事物必须与大词P相一致,即有P是M。而“异品遍无性”意为凡与大词P相异的事物必定不与中词M相一致,即凡非P是非M。在此基础上,因三相后面分别附上英语解释,清楚明了,有效地使人克服对因明术语的生疏而领会其真实含义。如此讲解”因三相”不知是否是虞老的创造,而我是在听虞老讲课时才知晓的。下面看虞老引用中国名辩理论与因明理论对勘以明了因明理论的例子。

  我们知道,1936年虞老就出版了《因明学》。1939年又印行有《中国名学》、《印度逻辑》。用中国名辩与因明学比较、对照应是顺理成章。

  在讲解何谓“现量”?何谓“比量”?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何在时,虞老说:这要从对“量”的刊定说起。《尼耶也经》的注释家伐兹耶那说:“能知的主观由之而知对象为量。”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过程及所获得的知识本身都称为“量”。古印度有多种量,如:现量、比量、比喻量、声量、世传量、圣教量、多分量、无体量等。到了尼耶也派认为只有四种量即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而弥勒在《瑜伽师地论》中认为量(知识)有三种:现量、比量、正教量。陈那则认为只有现量、比量。虞老解释说,陈那着重探讨知识的本源,着重在立与破的依据,认为宇宙间只有两种知识:感觉知识(现量即生于根(器官)与境(外界)相接的知识)、推理知识(比量即根据同这个事相连的现象对它下判断)。讲到此,虞老联系到《墨经》,“现量”犹如墨子的“亲知”:“身观焉,亲也。”“比量”相当于墨子讲的“说知”:“方不障,说也。”而墨子说的“闻知”,虞老说其实可包括在“亲知”中。不仅如此,为了使听者加深印象、更清楚地了解“现量”与“比量”两个重要范畴,虞老又引用了严复译《穆勒名学》中的一段话:“名学为求诚之学,……诚者非他,真实无妄之知已。人之得是知也,有二道焉:有径而知者,有纡而知者。径而知者谓之元知,谓之觉性;纡而知者,谓之推知,谓之证悟。”(见《穆勒名学》部首引论第四节)

  不言而喻,元知相当于现量,推知则相当于比量。在此基础上,虞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知识只有现量(亲知、元知)、比量(说知、推知),原因何在?因明中讲的很明确,答案是:陈那认为根本理由在于所量之境,不外“自”、“共”相故。“自相”即特殊,“共相”即一般。事偏重自相,理偏重共相。平常说某人不明事理。

  通过以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解,你对现量、比量两个因明范畴还不了然于心吗?这无疑是因明之外看因明的又一适例。除上述例子外,所举中国名辩例子还有不少。如讲“色法”(物质)与“心法”(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潜能时,联系《墨经》的“智与粟孰多?木与夜孰长?”讲“同品”、“异品”时,联系《墨经》中“同:重、体、合、类”。“异:二、不体、不合、不类”的论述。介绍胜论派哲学思想“六句义”:实句、德句、业句、大有句、同异句、和合句时,为了说明宇宙万有各有其具体性质(德)与抽象的性质,引了《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命题,指出该句第一个“指”是德(万物的具体属性);第二个“指”表示抽象属性。事物都有属性,而“属性”却没有属性。如此晦涩艰深的哲学命题迎刃而解。

  虞老是位诗人,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颇深。这不仅由其诗作说明,就是在讲解因明过程中也经常引用诗句说明因明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其古典诗词修养之深。

  看一例。虞老讲唯识论时说到“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为无分别智。而无分别智要达到如下的境界: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之“智”能证於“如”。此时他引用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虞老引用了最后两句。我们知道《庄子?齐物论》中有:“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另《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的句子。陶渊明大抵是说寄情山水得到启发,领会了人生真谛,但无法也无需用言语表达。虞老引用此句帮助我们理解正智(能缘)、真如(所缘)二个范畴及其关系,说明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不能割裂,正所谓“宛然而寂然,寂然而宛然”。

  在介绍龙树的中观学派着重破(破斥、反驳)时举了如下的三支论式:“真性”有为空。(宗)缘生故(因),如幻。(喻)虞老为了解释何为“幻”引用了苏东坡《宿东林寺》这首诗:“溪声尽是广长告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其中“溪声”视为“广长舌”,“山色”视为“清净身”即是苏轼“幻”化所至。虞老还特意在“山色”下标注“世间”,而“清净身”下标注“法身(涅槃)”。虞老为了让听者加深理解更举一例:偏所计执性—幻(蛇);依他起性—相对(绳);圆成实性—绝对(麻)。用麻制成的绳子被夜行的人踩到而误以为是蛇即是“幻”。

  第三,听课笔记中有如下一段话:中国人爱求同,但作学问辨异更重要。第二点所举例子,大多是求同即因明某些理论与西方亚氏逻辑,中国名辩一些内容具有相同之处。较好地体现了虞老“欲识因明真面目,因明之外看因明的”的主张。其实虞老也正如他所说,也是注重求异的。关于在因明、逻辑、名辩之间的差异或曰特殊性也是多有论述。笔者曾有一文《虞北山论因明优于逻辑----从三支论式与三段论的比较看》(见《因明新论—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文萃》张忠义、光泉、刚晓 主编,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对此问题有所论及。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听虞老的课,如沐春风,好像就是在昨天,但事实是已过了近三十年。后学愚钝,文中称引虞老论述难免有误记、漏记等不确之处,与虞老无涉,敬请同道指正、海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