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浅谈“擦擦”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娃拉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擦擦”及其特点

  达娃拉姆

  何谓“擦擦”?在一般的藏语解释中,意为用模型印造的小型泥塑佛塔或小型泥塑佛像;在藏文中虽然写法多样,但含义却大同小异。有人认为“擦擦”的发音是“舶来品”,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或“真相”,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在《话藏考古》一书中就持此观点。为此笔者查阅过藏文和藏文跟其他文种对照的词典,但未发现“擦擦”一词在语音学上与古印度或其他地域的文字有何明确渊源,不过“擦擦”在藏地的兴起确实如杜齐所言,“起源于印度的石板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

  长久以来,在广大藏地,但凡提起“擦擦”,无人不晓那是一种用泥土捏塑而成的,其上印造着各种不同的佛像、经咒和宗教图案的供品,很显然,“擦擦”在藏族佛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藏族人已习惯将“擦擦”当作完善自己愿望的寄托之物,或供奉于一切被认为有灵气的神山神湖等圣地,或供奉于自己家中以及经堂里作为依怙之圣物,或供奉于佛塔或佛像之中作为内藏。随着岁月流逝和信仰传承,“擦擦”逐渐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构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擦擦”在藏地的缘起,据当代著名藏族学者东嘎·洛桑赤列(1927—1997)考证,自公元7世纪初佛教北传藏区以来,“正如《恶趣续论》(黑教教史)和《宅建显论》中所记述的那样,为了报答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恩德,形成了将他们的骨头、头发烧成粉末与土混合制成泥擦的习俗。特别是Ⅱ世纪中叶佛教后弘期开始以后,把按照佛塔与佛像的形状制做的泥擦藏入大佛塔中的习俗盛行开来”。13世纪以后,鉴于与元朝以及其后历代王朝的密切联系,藏传佛教及其佛教艺术在内地广为传播,其中就有“擦擦”。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擦擦”在内容上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其题材包括诸佛、菩萨、护法神、高僧大德等造像和佛塔、咒语、经文等。其大小尺寸也不等,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甚至有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特大“擦擦”。其造型有圆、方、三角等形状,其上印着少则一尊佛,多则百余尊佛像。其种类经有关研究者统计,有“泥擦”、“骨擦”、“布擦”、“药擦”和“名擦”五种,其中以“泥擦”为最常见,而“骨擦”因为是将圆寂活佛、高僧的骨灰混合泥土制成,不但数量少且有珍贵的宗教价值,至于“布擦”更是难得,乃是圆寂的活佛、高僧中地位崇高者,其法体用特殊方法脱水处理之后予以塔葬,而后将渗出的体液与特殊泥土混合制成“布擦”,佩戴胸前,成为禳灾祈福的护身符,十分宝贵。另外,“药擦”具有藏药成份,“名擦”则出白高僧大德之手。

  制作“擦擦”的模具一般为铜、铁器,也有木刻、陶器。因为模具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制作“擦擦”不同于刻玛尼石或印制经幡,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材料,只要有一个模具和随地可取的泥土即成,有时甚至连泥土也不必(如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所以“擦擦”在西藏民间供奉神佛的对物中为数最多,也最为普通。

  早期的“擦擦”带有古印度艺术的风格,即“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the author of the book the year)。随着其在藏地的广泛普及,“擦擦”具有强烈的西藏艺术风格且具有藏区各地域风格鲜明的艺术多样性。但无论如何,制作“擦擦”必须严格遵守种种造像仪轨和民度的规定,尤其是对于释迦牟尼像绝不允许有丝毫的自作主张,菩萨、佛母、金刚、罗汉亦均有严格的比例和形象上的界定。正如法国藏学家石泰安在《西藏的文明》一书中所得结论:“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藏族艺术几乎完全是宗教性的”,包括“擦擦”等在内的藏族雕塑和绘画,其首要功能及其价值并不在于艺术性,而在于宗教性。当然,这并非是说藏族的雕塑和绘画等没有艺术性或者艺术魅力不足,恰恰相反,藏族的宗教艺术凭借信仰的力量而形成了藏族美学无与伦无的魅力,吸引着各类各地的艺术工作者。

  如“擦擦”这样的将佛像、佛塔、佛经等印造于泥土之上的宗教供品,之所以在广大藏地得以广泛普及和备受重视,一方面在于接受教育的僧侣阶层将之视为提升个人修行以及教化众生的方式,于是各类造像技巧在藏传佛教中归为“大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部分,作为僧侣的必修课程,提倡和要求僧侣以毕生精力去掌握,故而包括高僧、活佛在内的僧侣都热衷于从事绘制唐卡、制作“擦擦”在内的敬造佛、菩萨、上师像的宗教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在于众多的平民众生,如河谷地带的农民、雪山草场的游牧民等,因为不识文字更是迫切地需要形象教化,为此形象教化在弘扬佛法中的意义必然被极为看重,其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而利作“擦擦”即为其中方式之一,不但简易方便,也可积累功德。

  事实上,“擦擦”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藏地民间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家人有病或老人去世,会请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或死者的生辰,要推算应该供奉何种佛或菩萨的“擦擦”。依照喇嘛指点,家人或请人制作“擦擦”,或用钱物购请“擦擦”,而后将这些“擦擦”供在神山、佛殿、寺庙旁的转经路上,或者置于江河神湖之中。同样常见的是专门供放各种“擦擦”和经书等圣物的小房屋,被称之为“擦康”,一般多建在村头、路边、寺庙旁,草原上人多集聚的放牧场也有。这种“擦康”一般四周镶嵌玛尼石,有的周遭安放一圈转经筒,呈方形或长方形,内部装满各种“擦擦”,从早到晚,虔诚的信徒都要围绕“擦康”转经祷告。“擦康”中的“擦擦”—般是建造时放进去的,在放置之前先要将干透的“擦擦”集中,请寺庙喇嘛念经开光,再经过包括老人及儿童在内的众多乡民多日搬运装入建筑物内,最后封口,有的只保留一小口,犹如通气孔。有的“擦擦”是转经的人经常向里边添置,年长日久,越聚越多。虔信者们深信,绕“擦康”转一圈就等于向神佛无数次的叩拜。

  除了转“擦康”,更为特别的是,在藏地至今仍然保存着所谓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的习俗,不了解西藏文化者会将其看作是十分奇特的场景,但是在藏族民众的心目中,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铡成佛像、塔,不仅可以取材于金、木、土、石,可以取材于水、火甚至空气,故而也有许多信众手持制作“擦擦”的模具不停地往水、火、空气中打去,于是随水、火、风而去的便是无尽的佛像、塔、经咒,这无形的水擦、火擦、风擦使得多维空间遍布佛的形象,具有一种十分美妙的充满形而上的意义。

  总之,藏传佛教正是借由“擦擦”等普及广大民间且善巧方便的教化方式,已经永不磨灭地嵌入藏地世俗的物质世界当中,与世俗人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世俗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厚影响。以“擦擦”为其中之一的宗教艺术,使得诸佛菩萨以某种真实不虚的形式存在于藏地百姓的生活中,与其朝夕相处,令其感受佛法。

  参考书目:

  1、杜齐:《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5;

  2、东嘎·洛桑赤列:《东嘎洛桑赤列选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12;

  3、石泰安(法):《西藏的文明》,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4、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1。

  [作者:达娃拉姆。又名尕措吉,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