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暨远志 宋文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

  暨远志 宋文玉

  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设立豳州,后改为宁州,在今陕西长武、彬县、旬邑地区设立新平郡(归属泾州),后升格为南豳州,改为豳州,我们将上述地区统称为豳宁地区。

  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管辖今咸阳地区北部,下辖白土、爰得、三水、高平四县,而白土、三水、高平三县都是典型的侨置县。两汉时期,白土治于今陕北,隶属上郡;三水治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高平治于今宁夏固原,二县均隶属安定郡。北魏在新平郡侨置白土、三水、高平三县,说明两汉时归附并安置于陕北、宁夏固原地区的屠各部族已经向内迁徙到了新平郡境内。

  不久,北魏在今庆阳地区设立西北地郡、赵兴郡,西北地郡下辖彭阳、安武、富平三县,其中富平县为侨置县;赵兴郡下辖定安、赵安、高望三县及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其中,高望县为侨置县,泥阳护军、惠涉护军为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军政机构,魏晋十六国以来,中央政府一般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护军进行管辖,因此,当时庆阳地区、咸阳地区北部应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

  太和十一年(487年),北魏孝文帝调整民族政策,在民族聚居地区裁撤护军,强力推行郡县制度,以便进行有效管理。这时,将泾水流域划分为泾州、豳州。豳州下辖西北地郡、赵兴郡、襄乐郡三郡,特别是在今庆阳地区侨置襄乐郡,下辖侨置的肤施、襄乐二县,并裁撤赵兴郡下属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在其地侨立阳周县,郡下再侨置独乐县。北魏在豳州地区侨置的肤施、襄乐、高望、独乐、阳周5县,秦汉时期均属上郡,地处今陕北和内蒙古河套以南,而稍前太武帝侨置的富平县,在两汉时位居今宁夏吴忠县黄河边。这些侨置郡县,说明北魏时期豳州地区的居民大部分由两汉时的上郡、北地郡迁徙而来。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加快了豳州地区民族融合的步伐。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出帝元修被权臣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依托关中宇文泰集团,揭开了西魏北周发展的历史。在东魏、西魏交战初期,东魏高欢势力咄咄逼人,西魏宇文泰兵力单薄,战火主要在西魏境内燃烧,西魏处于完全防御阶段。大统二年(536年),高欢攻占夏州,西魏后院失火,引起连锁反应,西魏的秦州、渭州、豳州、灵州刺史纷纷改投东魏,西魏局势岌岌可危。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三路大军并发,分别从潼关、商洛、蒲阪进攻西魏,宇文泰斩窦泰,战沙苑,“前后虏其卒七万。留其甲士二万,余悉纵归。”大统四年(538年),东魏围洛阳,宇文泰亲率大军救援,八月河桥决战,虽斩东魏高敖曹等,仍失利班师,洛阳也告失守。

  大统五年(539),东西魏双方都忙于整顿内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西魏在取得河东桥头堡后,派王思政镇守玉壁城,积极构筑防御工事。大统八年(542年),高欢大军西征,王思政坚守玉壁城不战,由于天寒地冻,东魏被迫撤军。

  在战争相持阶段,宇文泰痛定思痛,政治上颁布六条诏书,洗心革面;军事上整训扩军,屯田积粮;经济上推行计帐制度,充实国库;文化上去浮华,崇朴实,进行务实的基础建设。由于豳州地处西魏腹地,土地肥沃,素称陇东粮仓,从大统六年(540年)开始,一直到大统十六年(550年),西魏相继侨置恒、燕、云、朔、蔚、显六州于豳州地区,安置大量从东魏俘虏过来的六镇鲜卑军士及其家属。大统十四年(548年),西魏重新将新平郡升格为南豳州,州治改于今陕西彬县。废帝三年(554年),又改豳州为宁州,“取抚宁戎狄为名”,而南豳州改为豳州。上述举措都深刻影响了豳州地区的民族构成与佛教石窟艺术。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朝豳宁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时聚居于此的部族主要有氐、羌、屠各、卢水胡、粟特胡、龟兹胡以及西魏时迁徙来的鲜卑族,由于他们还保留了原始的部落形态,处于从游牧到半游牧半农耕甚至完全农耕的过渡阶段,我们统称之为部族。豳宁地区留存下来的北朝石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们应当是当时本地区的部族所创造,其石窟阶段性的变化,正是这些部族在民族融合中文化艺术取向的真切体现。

  庆阳地区的北朝石窟,主要有位于西峰市董志乡的北石窟寺和楼底村1窟、合水县太白镇的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咸阳地区北部的北朝石窟,主要有彬县水帘乡的大佛寺石窟、旬邑县马栏乡的黑牛窝石窟、堡子湾石窟、悟空洞石窟。

  2004年宁县出土的《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记述了正始元年(504年)豳州刺史山累带头兴建三级浮图的历史。碑阴镌刻捐款芳名录,涉及豳州地区一州三郡八县的地方军政官员,从中可以探究北魏豳州地区的州郡县三级政府及将军军府人员构成,同时可以具体分析部族官员所占的成分比例。当时豳州地方政府中,部族在州级官员中占87%,在西北地郡的郡级官员中占87.5%,在赵兴郡的郡级官员中占93%,在襄乐郡的郡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豳州所辖的县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这些部族中,又以羌族最多,占38.4%,屠各次之,占32.2%,氐族占13.7%,卢水胡占5.5%,粟特胡占0.7%,外来任职的鲜卑贵族仅占2%。由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僚佐多用本地人,因此可以说,部族在豳宁地区居民人口中占绝对多数。

  西魏大统六年(540年),豳宁地区侨置恒、燕、云、朔、蔚、显六州,这一举措也改变了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关系,大量的鲜卑军士及家属定居于此,注入了新鲜血液。甘肃正宁县博物馆收藏一件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邑子共造释迦像,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我们发现,151名邑子题名中,部族人士占100%,其中,羌族占17.2%,氐族占18%,屠各占18.5%,卢水胡占8.6%,月支胡占0.7%,龟兹胡占0.7%,粟特胡占2%,吐谷浑占1.3%,而迁徙安置的六镇鲜卑也占18.5%。因此,即使到了西魏、北周,豳宁地区仍然是氐族、羌族、屠各、卢水胡、粟特胡聚居的地区之一,他们才是本地区佛教石窟艺术的真正创造者。

  根据洞窟形制、造像布局、主像组合、造像形制、装饰特点,我们将北朝时期豳宁地区石窟分为五期:

  一期: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楼底村1窟,旬邑县堡子湾石窟1、2窟。时代定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后期、宣武帝前期,即太和十五年(491年)——景明四年(503年)。

  二期:北石窟165窟、旬邑县悟空洞石窟“立佛龛”。时代定于北魏宣武帝后期,即永平、延昌年间,具体来说,为509——515年。

  三期:北石窟113、237、244、250窟。时代定于胡太后执政初期(516——525年)。

  四期:北石窟28、44、70、135、229窟,旬邑县黑牛窝石窟第1、2窟及周边小龛。时代定于北魏末西魏时期(530——549年)。

  五期:北石窟240窟、彬县大佛寺西区第3窟。时代定于西魏末北周时期(550——581年)

  豳宁地区一期石窟中,从洞窟形制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中小型窟龛,这主要是张家沟门石窟的1——8龛,保全寺石窟的中型窟3、4、6窟,7、8、9合窟,10、11、12合窟,以及小龛2、5、13、15龛,旬邑县堡子湾石窟的1、2窟,这类窟龛是以释迦多宝对坐和交脚弥勒菩萨为主,佛像偏向于面相方圆,肩宽颐广,略显粗重;或右袒,或通肩,衣纹处理采用关中、秦陇地区特有的阴线刻平行方式,这些窟龛有太和十五年(491年)、太和二十年(496年)的造像题记。另一类是平面长方形的中心塔柱窟,即楼底村1窟。但明显存在两种风格:一种是沉静清秀型,一种是矮壮敦厚型,前者显然来自于京都地区的云冈石窟二期的影响,后者则是关中秦陇地区特有的部族样式。以佛像为例,可以分为二类:

  A类:清秀沉静型,高肉髻,修长脸庞,修长身躯。根据服饰分为两种:1右袒,右肩施偏衫,中心柱的东面(正面)下龛和南面下龛坐佛属于该样式;2外双领下垂,阶梯式衣纹,内穿袒右衫,僧祇支打结外露;洞窟北壁下层东龛和中心柱的北面下龛坐佛属于该样式。

  B类:矮壮敦厚型,高肉髻,面相方圆,身躯矮壮。根据服饰分为两种:3通肩,阴线刻U字形衣纹,中心柱的西面上龛坐佛属于该样式;4外双领下垂,内穿袒右衫,阶梯式衣纹,中心柱的西面下龛坐佛属于该样式。

  豳宁地区二期石窟中,165窟是典型的三壁三坛窟。七佛与交脚弥勒,这是新出现的石窟主像组合;窟顶四披浮雕本生、佛传故事,则是新出现的洞窟布局;至于题材内容方面,仍然是灵活运用当时流行的新式样。既有云冈石窟二期洞窟常见的题材,如护法天神、金刚力士、乘象普贤、“睒子本生”、“舍身饲虎”本生、“降龙入钵”等佛传故事,也有不见于云冈石窟的题材,如“割肉贸鸽”本生。虽然,豳宁地区二期洞窟的造像题材、造像风格与云冈石窟二期洞窟有很大的可比性,但新的形式居多,应该是一种创新。间接的材料证明,北石窟165窟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倡导开凿。

  豳宁地区三期石窟中,敞口、平面方形、平顶、正壁一龛窟是最大的特点,造像上流行简单的一佛二菩萨,坐佛追求健壮美,下摆衣襞的处理手法独具匠心,这是秦陇地区部族特有的衣褶处理方式,菩萨身躯相当于坐佛的一半,仍然是佛的附庸、陪衬,飞天显得笨拙,富于力量;供养人身穿交领袍服。

  豳宁地区第四期石窟中,无论是洞窟型制,还是造像内容,都是在三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洞窟型制沿用三期的敞口、方形平顶、正壁一龛窟外,新出现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和平面方形、三壁三坛窟,以及后甬道为低矮券顶的中心塔柱窟;题材上,流行三佛组合;造像则是典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特点,下摆衣襞繁复,人物造型已显修长、清秀的倾向;窟门外雕刻力士扭动身躯。旬邑县黑牛窝石窟2窟有明确的题记,大统五年(539年),清信士盖阿□、佛弟子彭龙□等人捐资开窟,这二人都属于当时生活于马栏河流域的卢水胡部族。

  西魏初期,国家处于战争防御阶段,继承与发展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关中地区的佛像雕刻继承北魏晚期洛阳地区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而有所创新:刻划手法更趋简练概括,人物形象多具潇洒清俊的风度,衣著服饰更显世俗化。西魏大统六年(540年)陈回党造释迦佛像石碑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石碑正面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坐佛高肉髻,面相清秀,溜肩,褒衣博带,形体清俊,阶梯式衣纹。

  大统五年,东、西魏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宇文泰腾出时间和精力,在文艺上致力于改弦更张,推陈出新,否定北魏迁都洛阳以来的不断汉化的文化浮华政策,而极力推行劲健,崇尚质朴,这与关中、秦陇地区的部族原有文化不谋而合。著名收藏家陈哲敬先生存有一件西魏大统八年(542年)“赵景造佛三尊彩绘石像”,可谓是存世最精良的西魏单体佛像雕刻品。坐佛高肉髻,面相方圆,溜肩,褒衣博带,阶梯式衣纹,形体已有从清瘦型向丰满型转化的迹象,表明宇文泰的文艺转型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在佛教艺术史上,佛像的清秀型被丰硕型替代,是西魏后期雕刻风格的一个大转变。关中地区出土的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岐法起等造漆金石佛像即为这种转变期的代表作。该碑正面龛内主尊佛方颐广额,圆肩,体态壮硕,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着双领下垂法衣,下摆衣襞繁复,覆盖于座前。龛柱内侧浮雕二弟子形象,柱外左侧浅刻一胁侍菩萨,龛楣上有飞天和博山炉。背面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刻二护法狮子,形象均壮硕敦厚。这说明,到了大统十六年,宇文泰所倡导的文艺“尚质”政策已完全取得主导地位。

  北周丰硕型造像风格的流行,有着普遍性。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出土的北周建德二年(573年)王令猥造像碑(现存甘肃省博物馆)佛面相方圆,低平肉髻,也是典型的“面短而艳”特点。

  豳宁地区四期石窟,坐佛面相长圆清瘦,溜肩,褒衣博带,阶梯式衣纹,但又未出现“面短而艳”的特点,与上述西魏初期佛教艺术流行的清俊风格一致。因此,我们将其比定为北魏末西魏时期(530——549年)。

  豳宁地区第五期石窟,正是西魏末北周丰硕型造像风格占主导的年代,流行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组合、三佛题材,倚坐弥勒菩萨(或交脚弥勒菩萨)、思维菩萨重新出现并流行。造像特点则是面相方圆,肩宽体短,下摆衣襞趋向简疏。其造像风格正好与岐法起造像、王令猥造像一致,说明它们的时代相当。因此,我们将泾州地区五期石窟的时代比定在西魏末北周时期(550——581年)。

  至于豳宁地区的三期石窟,尚未出现长圆清瘦,溜肩,褒衣博带、形体清俊的特点,仍然是部族健壮风格,则定在胡太后执政之后、秦陇部族起义之前的北魏时期(516——525年)。

  暨远志 男,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