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朝阳北塔天宫发现的“七宝舍利塔”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志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朝阳北塔天宫发现的“七宝舍利塔”初探

  朝阳市北塔博物馆 刘大志 王志华

  地处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的朝阳北塔,因其“五世同堂”的历史,塔上塔、塔包塔的特殊构建形式,特别是以辽代天宫发现的二颗佛舍利而闻名于世。

  一、七宝舍利塔的发现

  (一)发现

  1988年11月14日,因维修工程,北塔辽代天宫被考古人员打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佛教奇珍异宝。两颗佛舍利的发现弥足珍贵。然而由六块石板组成的天宫“石匣”(见天宫题记)由于地震、雷击、火烧、侵蚀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底板裂成8块,顶板断为2块,侧面石板大部剥蚀。置于天宫石函后半部的七宝舍利塔也受损严重,舍利塔上所有木质等易燃物,皆烧毁无存,穿缀串珠的银丝也大多锈蚀残断,致使宝塔散架、塌毁,塔上各种饰件散落,少量饰件因掉人底板裂隙而遗失。

  2005年,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和北塔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初步修复之后的七宝舍利塔原貌终于向世人展现出来。

  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重檐式,初步修复后,塔高约1米,塔身宽约0.5米。塔体由木材、银条等构成骨架,由水晶珠为主体材料穿缀、装钉而成。七宝舍利塔底部有个扁矮的台座,上接方形塔身。塔身四角有圆形倚柱,四面中央各有一座方形十三层檐灵塔,灵塔塔体占据了七宝舍利塔身的大部空间,四座灵塔的形制、制作方法相同,都由三层阶台座、塔身、密檐、刹顶组成。另外,七宝舍利塔内部还有一座水晶珠穿缀成的方形的塔。在上述主体造型的基础上,七宝舍利塔在塔檐、塔脊等部位装饰鎏金银龙、仙人、侍女、飞天、日宫月宫、鎏金的和纯金的法轮、多种材质的金刚杵以及大量形状各异,用水晶和玉石雕刻的龙、凤凰、孔雀、鸳鸯、雁、蝶、龟、鱼、兔、熊等动物造型。

  作为参与初步修复工作的人员之一,笔者认为:初步修复后七宝舍利塔的形状是比较可信的。据天宫题记得知北塔天宫建成于辽重熙十二年(1043),而晚于天宫一年建成的北塔地宫出土的舍利石函,其函盖上雕刻的图案即是天宫七宝舍利塔的形象。

  (二)关于七宝舍利塔的命名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以《无量寿经》为例,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梨、砗磲、真珠、琥珀。

  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红玉髓、蜜蜡、砗磲、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

  观天宫出土的七宝舍利塔以水晶为主体,计有金、银、玛瑙、琥珀、珊瑚、琉璃、珍珠、玻璃、玉石、贝壳等材料制成。可称做七宝塔。

  (三)北塔天宫七宝舍利塔即佛经所说的七宝塔

  《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第十一(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

  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楣,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

  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旃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诸幡盖,以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三十三天雨天

  曼荼罗华供养宝塔,余诸天、龙、夜又、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

  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

  赞叹。

  天宫出土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重檐式,高约1米、宽约0.5米,与上述“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的记述形状与高宽比例是一致的。而用以装饰七宝塔的各种宝物,仅当时的经济价值就是十分巨大的。这与“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椐,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也相合。

  据《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七宝舍利塔置于天宫后半部,内藏木胎银棺,棺内置金舍利塔和金盖玛瑙舍利罐,玛瑙罐内藏舍利2粒、珍珠5颗。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那么北塔七宝塔下藏有舍利,即佛经所说的七宝塔。

  二、七宝塔与曼茶罗

  曼荼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坛城,藏语称作“吉廓”。曼荼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荼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笔者认为:北塔天宫七宝塔即密宗金刚界五佛曼荼罗。

  首先朝阳北塔在辽代为密宗金刚界坛场。

  北塔塔身雕刻金刚界五佛及五佛宝座的象、马、孔雀和迦楼罗(“金翅鸟”)图样。

  其次,北塔天宫即是一个曼茶罗艺术的世界:

  天宫封门石板内线刻二天王、飞天,石函东壁线刻佛祖化、法、报三身佛像,北壁线刻一佛八菩萨。

  鎏金银塔塔身六面雕刻密宗五方如来和释迦牟尼像,以及五佛种子和六字真言。

  金银经塔第一重金筒刻大日如来和八大灵塔;第二重银筒刻三菩萨;第三重金筒刻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

  最后,我们再看盛装着佛祖舍利的金塔,此塔为方形单重檐式,以金片制成,塔身四面依次錾刻东方阿合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塔内雕主尊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无疑是五佛坛城。它与北塔天宫七宝舍利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七宝塔之所以用五塔代表五方佛,笔者认为:北塔天宫七宝塔主要是以水晶珠为主穿缀而成,而穿缀宝塔的形象相对于穿缀出像舍利金塔一样的五佛形象要容易。其实,这种形式的塔其原型来自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座金刚宝座塔是在公元4—6世纪时期,建造在佛陀悟道的伽耶城尼连禅河畔,称为“佛陀伽耶大塔”。这是一座在平台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幢大方维形塔的雄伟建筑物。这种造型被称为“坛城”,即曼荼罗式。五个小塔代表五方佛,正中一幢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阀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和不空成就如来。而我国现有最早的密宗金刚宝座塔为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北部的土塔,是五座土塔同筑于一台基的最早形制,始建于交河郡时代(5—7世纪),中心的土塔残高10米,四角小塔高约其半。宝座塔四周在四角方位分布着以25座小塔为单位的四块塔阵,形成了共101座塔的金刚界大曼荼罗坛场。古塔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认为北京房山云居寺诸塔也是金刚塔的先型。四座唐代小石塔中之两座与主塔基座,而中央主塔为辽代重建,与四角密檐小方塔不是同一时代产物,但平面布局的形式已经很接近金刚宝座塔了。另外建于辽金的北京昌平铁壁银山塔林,也有类似布局的痕迹,五座辽式密檐塔是“二一二”前后布局,中央的塔较高,四角的稍矮。虽然这五塔不建于同一时代,但最后完成这种布局的人肯定会受到曼荼罗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从考古学上讲,北塔天宫七宝舍利塔无疑是在我国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金刚宝座塔的原型之一,从宗教意义上讲,是密宗金刚界五佛曼荼罗,体现了“五佛显五智”的佛教思想。

  三、七宝舍利塔与契丹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除水晶斧、水晶法轮、水晶金刚杵等佛家法器,七宝舍利塔上还有大量的水晶和玉雕动物形象的出现。

  如有:水晶蝶、水晶鱼、水晶龟、水晶鸟、水晶风、水晶鸭、水晶兔、水晶熊、水晶犬等。然而这些动物题材的雕刻因位置不清并未修复至七宝舍利塔上,从这些动物雕刻看:都带有穿孔,有的还存有银丝、银钉等情况,无疑是系挂和穿钉于七宝舍利塔上的。有些动物题材可以从佛教方面解释,比如水晶龟、水晶鱼。龟与龙、风、麟并称为“四灵”,为古代最大的神灵物、吉祥物之一。龟遇险,则首尾四肢缩于甲中,称“龟藏六”,后喻防止过失而不出头。佛以此喻,启发僧徒。佛告诸比丘,当如龟藏六,自藏六根,魔不得便,因此龟又为佛教所推崇。水晶鱼,鱼被人们视为吉祥物。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节奏的器物叫“鱼鼓”,俗称“木鱼”。鱼同佛教有不解之缘,因鱼睡觉时是睁着眼腈的,因此诵经时敲打木鱼是为了效仿鱼的精神和防止疲劳。关于兔,用佛教《六度集经》中的《兔王本生》,《菩萨本缘经》中的《兔晶》也可以给予解释。然而,大量的以熊等为题材的水晶雕刻出现,很难以佛教意义来解释。

  其实,这些造型与辽代贵族生活密不可分。契丹旧居潢河、土河间(今赤峰地区的西拉木沦河、老哈河),四时捕鱼。冬春之际,江河封冻,有凿冰钓鱼法/辽朝历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们也经常在达鲁河或鸭子河的春捺钵活动中将捕获的第一只天鹅或第一条鱼献给太庙天地神只,举行隆重的“头鹅宴”和“头鱼宴”。相似的还有狩虎、射熊、获兔等礼节。宋人程大昌在其《演繁露》中曾记载了辽道宗在达鲁河钓鱼的情况。因此,契丹贵族佩饰喜用熊、鸳鸯、鸿雁、鱼等造型,与契丹贵族喜欢钓鱼以及四季捺钵游猎习俗有关。

  水晶熊是北塔天宫出土的水晶动物中数量最多、造型最复杂的雕刻艺术品。契丹人对熊情有独钟并非偶然。《辽史》载,兴宗“游黄花山,日射熊三十六”,足见辽境内熊之多。另外,对熊的重视影响到开科取士。《辽史》载:兴宗“御元和殿,以日射熊三十六熊,《幸燕诗》试进土于庭”。水晶熊也体现了契丹族对熊的崇拜,在古代,特别是契丹为游猎民族,动物是衣食之源,熊肉可食、熊皮可衣。熊,身高力大,孔武有力,颇似人形。因而契丹人对熊充满了敬畏,引为保护神。有学者称:熊在萨满教崇拜中占有相当地位,在熊和人之间有着一套繁琐的禁忌和交往习惯。我国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中发现的有关熊的萨满教传统习俗,同北欧、东北亚的许多土著民族中普遍流行的熊神话和熊节礼仪也十分相似。而古契丹族笃信的原始多神教就是萨满教,如果按这一解释,就是说到辽代中期,契丹族把原始神教萨满教与引进的佛教已经作了很好的结合,也就是说辽代佛教有别于其它时期的佛教,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四、有关七宝舍利塔制作考

  (一)制作年代

  鉴于北塔天宫众多出土文物中,除辽代文物外还发现许多早期文物,如:红山文化石斧、玉璧、玉块以及北朝时期的佛像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七宝舍利塔的制作年代加以考证。

  通过天宫物账题记、鎏金银塔(重熙十一年)、金银经塔等得知,北塔天宫建成于辽重熙十二年(1043),“弟三度重修”北塔、天宫“舍利再葬”等系列重大佛事活动都由上京管内僧录宣演大师蕴珪主持,从北塔塔身雕刻的精美程度以及天宫众多价值连城的文物都可看出,当时的一系列佛事活动必定和朝廷有关,从设计到施工也必定组织得翔实周密。

  而宋、辽、金代留存的塔相当多,但八角形的占主导地位,方形平面布局极为少见。观七宝舍利塔塔身上的四塔与北塔形同,特别是与北塔塔身砖雕八大灵塔如出一辙。换句话可以说与北塔“弟三度重修”出自一张图纸。其制成时间就不言而喻了。

  (二)产地

  北塔天宫七宝舍利塔目前是全国唯一发现,更是举世罕见。那么此宝从何而来呢?

  七宝舍利塔是以水晶为主体材料穿缀、装钉而成的,用以穿缀的水晶珠数以万计,形状多样。

  可以这样看,七宝舍利塔即水晶塔。那么数量如此巨大的水晶制品在朝阳北塔的出现,也决非偶然。可以说对古代水晶制品进行研究,就是解决北塔天宫出土七宝舍利塔产地的一把金钥匙。

  水晶,作为古老的宝石之一,古代有“水精”、“玉晶”、“千年冰”等多称,文献上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堂听庭山,多木、多白猿、多水玉”。东晋郭璞注:“水玉,今水精也”。其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晶体常呈六棱柱体,也有美丽的晶簇。而且晶簇本身就是一种天然造就的工艺品。因水晶像冰一样莹洁,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使用和饰用水晶了。如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水晶细石器,广东珠海宝镜湾遗址(新石器晚期)出土的水晶块,通体磨光,制作已经非常精美。汉代以后,水晶多有出土,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水玉磊珂”之说,《后汉书·西域传》称“大秦国宫室皆以水精为柱”。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就盛行水晶杯。《唐书·西域传》载“吐火罗武德二年(619)遣使献水晶杯”,唐玄宗时开元六年(718)(康国)“遣使献水精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认为“玻镶(水晶名)千年冰所化”,李频的《水晶枕》亦提出了同样认识:“千年积雪万年冰,堂上初檠力不胜。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可见唐代不但对水晶加以利用,而且对水晶的物理性质、形成原因提出了见解。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比较具体地记载了灵山水晶开采的历史:“广信府上饶县灵山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天顺中,遣内官采进,多不堪用,乃复罢之”。

  那么,有辽一代,契丹民族对于水晶有怎样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呢?

  辽代贵族崇尚水晶。辽史记载,太宗会同四年,“晋遣使进水晶砚”;《辽史》卷五十六《仪卫志》载:“服紫窄袍,系催膻带,以黄红色条裹革用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

  现代地质科学研究已明确标明东北地区为重要的水晶产地o

  1、内蒙古:水晶分布于巴林右旗、二连浩特、乌拉特中旗、阿拉善左旗等地。

  2、吉林:水晶分布于蛟河、汪清、珲春、通化等地。

  3、辽宁:水晶分布于义县、阜新等地,而义县水晶则产于震旦纪粗粒斜长角闪岩中,矿藏属石英脉型(注:分布甚广,其中的水晶储量位居世界第一),阜新水晶形完整、粒径大、无色透明。

  而上述产地当时正处在辽(契丹)国境内。由于契丹族唐初就长期活动于我国东蒙和辽西即赤峰、朝阳、阜新一带,对这些地区的水晶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完全可能。

  从现代考古资料看,水晶制品出现在东蒙和辽西地区辽代贵族墓葬中已经是普遍现象。例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了3个2厘米高的水晶杯,喀喇沁旗吉旺营子辽墓出土有水晶鱼、水晶熊,形象逼真,质地上乘。北票市小塔子乡耶律仁先家族墓出土水晶串珠,朝阳县台子乡赵匡禹墓出土水晶石饰件,建平县朱禄科镇水泉村辽墓出土的琥珀璎珞上串有大块水晶饰件,朝阳二十家子镇前窗户村辽墓出土有水晶斧等。表明这一地区到辽代水晶加工早已成为专门的行业。

  再者,穿缀七宝舍利塔除水晶外,玛瑙制品量最大,而且花色品种多罕见。而阜新素有“玛瑙之乡”之说,历史上曾蕴藏着大量的玛瑙,且品种繁多、颜色全、质地优、精料奇。其红玛瑙、紫玛瑙、水胆玛瑙、白玛瑙等上乘的玛瑙石不仅在国内外久享盛名,而惟阜新所独有。(据著名的宝石专家钟华帮《我国玛瑙石资源》一文)阜新地区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玛瑙器物首推辽中期墓葬清河门四号墓所出玛瑙花式盅,该盅呈椭圆形,造型极为美观,料质为透明度较高的灰白黄丝玛瑙。1974年法库县叶茂台辽墓群七号墓出土的一对玛瑙杯及1999年彰武县苇子沟乡辽墓出土的一对玛瑙杯,据专家测定,所用料质均为阜新所产。

  而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辽西地区,自古就是东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朝阳作为三燕故都长达百年之久,隋唐时期作为东北重镇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契丹建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韩知古完茸唐柳城置霸州,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升霸州为兴中府,改霸城县为兴中县均属中京道,统安德州、黔州(义县)二州四县。由州升府凸显了朝阳历史上这一时期相对周边地区是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自古以来多民族在这地区相互融合,客观上也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手/12/12艺技术发达。除七宝舍利塔外天宫还出土了大量的水晶围棋(800多粒),天宫门外出土大量未加工的天然水晶块和十分难得的紫晶等,也暗示了七宝舍利塔的制作在当地,那么七宝舍利塔出现在北塔天宫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凝结着朝阳古代先民的聪明与智慧并由其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七宝舍利塔,代表了佛教五方五智的思想,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全国唯一的七宝舍利塔实物,是唐密的产物,无疑是佛之瑰宝,更是国宝之中的宝中宝。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辽代佛教、辽代经济以及手工工艺等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