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灵山秀水 江南佛都——宁国佛教文化探源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董子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灵山秀水 江南佛都——宁国佛教文化探源

  □ 董子群

  江南宁国,千年古邑。风淳化洽,和谐之邦。水流五河三津涓涓之灵泉,山亘百里天目巍巍之画廊。中华名岳黄山九华雄峙于西,人间天堂苏杭二州毗邻于东,浸润古徽州文化基因,接纳长三角经济辐射。南斗分野,东吴置县,“经十四王朝风雨,历十八世纪沧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佛教文明,沉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遗产。

  宁国佛教的传播渊源流长,最早应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孙权“立寺于江东,建观于方山”,几与宁国历史进程同步。宁国的佛教历史,乃是一部完整的宁国文化史,见证了宁国1800年的风雨历程。

  一

  宁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山、石、泉、潭、瀑、洞密布,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物产丰富,植被繁茂。“天下名山僧占多”,千百年来,宁国的灵山秀水吸引了一代代高僧大德建寺立观,传经布道。

  明代万历年间,辑有《宁国县寺观庙堂谱》,哉生明作序。序曰:源流之自,山水之胜,诗文之遗,高行之僧,其当垂记于寺宇者,凡若干事共勒之为籍,以垂不朽。

  上世纪八十年代,史学专家周一凡先生对宁国的宗教建筑有如下统计:“……山川形胜,使宁国更早地拥有宗教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自唐至清,春笋般崛起的寺庙达70座,观、院、宫、楼达16座,殿达32座,庵竟达73座。其中建于唐代20座,宋代29座,明代23座,清代14座;历经战乱,至1936年尚存寺32座,庙32座,殿31座,庵167座,包括观、院、宫,楼总计294座。宁国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处有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随处可闻”。

  宁国历史上著名的寺院祠庙有灵岩寺,延庆寺,铁瓦寺,奉圣寺,阎山寺,龙兴寺,宣梵寺,教忠寺,崇果寺,宁园寺,慧云禅寺,三圣阁,广济寺、香盖寺、龙安寺、沈大圣祠、青华观、英济王庙、昭烈武成王庙等。其中,延庆寺,铁瓦寺,奉圣寺、教忠寺、崇因寺乃江南地区著名的佛教丛林。

  铁瓦寺位于板桥高峰山绝顶。该山海拔1153米,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繁多,有千年罗汉松,隆冬落雪即溶的“豆腐台”,龙宫响水、长台瀑布、狮背云海等自然景观。登临远眺,犀峰攒簇,烟水迷蒙,恬淡如画。铁瓦寺建于唐贞观三年,宋治平间赐额。明朝太祖年间,宁国地区大旱,因白云禅寺的大师求雨有功,太祖皇帝朱元璋封典,赐予白云禅寺铁瓦为盖。住寺僧人最多时达百余人,供奉有文殊、观音等佛象50多尊。清雍正年间,鉴于白云禅寺香火旺盛,香客游人云集,寺庙和尚由桃花园(今属方塘乡潘茶村)至高峰山开山辟石垒建石板道路十五华里,每隔五里路程建一“五里亭”“十里亭”供往返行人休憩。寺侧建造香客楼30多间,每逢庙会,各地香客如云,最多时曾达万人之众。据相关考古成果表明,曹洞宗和临济宗均有多位高僧行脚于此。

  龙兴寺位于千顷山上。千顷山雄峙在宁国东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峰峦起伏,连绵数十里,气势雄伟壮阔。山巅有龙池,广数百亩,水光山色,风光旖旎。山间草甸,绿野坦荡,一马平川。充满着无限的神秘,令人神往。龙兴寺开山鼻祖为临济宗始祖黄檗禅师。据载,当时建寺规模浩大,各类工程人员多达百余人,最终建成大禅院一座,僧舍及客房99间,并在昌化白牛桥和宁国银峰大塔脚均建有脚庵,铺筑了通往千顷塘的数十里石板山道,沿途还分别建有转洞三处,供香客行人休息。此外,还在千顷塘周围建起龙门寺、车阗寺,龙井寺等寺观。建成后,四方僧侣纷纷来投,香火极旺。传说为黄檗手植一株银杏,已历千年风雨,虽遭天雷和顽火袭击,仍屹立不倒,且近年枯枝发新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众多的寺庙中,不乏朝廷或当朝皇帝敕建和恩赐匾额。宁国境内,自唐及清,朝廷或当朝皇帝敕建和赐额的寺院多达近三十座,其中有的寺院数次赐额,如奉圣寺曾被唐乾宁、宋治平、宋熙宁三朝赐额。

  这一文化奇观不仅在江南地区,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但因战乱、兵燹,尤其是十九世纪洪杨太平天国运动、文革十年的浩劫等各种原因,这数百座古文化建筑,除已修建的少数寺、庵恢复了佛事活动外,大都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二

  佛教自传入宁国以后,史料记载的高僧有紫衣朝士益公、临济始祖黄檗、楚南师禅、“定光佛”宗杲、出世古佛道崇、梦真禅师、本初禅师、云屋禅师、延庆寺住持歉上人、明彻禅师、百歲高僧了然、两江大和尚性瞒。他们为古代宁国乃至江南地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黄檗希运,大慧宗杲乃中国佛教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禅宗大师。

  黄檗(?-857)名希运,临济始祖,宁国民间称为踏木祖师,唐时福建福清人。因在黄檗山出家,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黄檗继惠能南禅,传百丈“即心是佛”之法要,倡导“非心非佛”之弘旨,传承古今,独盛於东瀛。其佛教理论在佛教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黄檗在宁国有多处道场。唐大中年间,一代名相、时任宣州刺史裴休,扩建白云寺,礼请黄蘖禅师于此佛法。相传当时僧俗三万余人上白云山听其讲法,上山的石阶被踩断数踏,石阶大道两侧又踩出两条大路,此次佛法名噪一时,声震江南。白云禅寺因被称为黄檗祖庭,成为江南一带著名的佛教丛林。

  据史料记载,一代禅宗大师黄檗示寂于宁国南极小源,长眠于宁国的青山绿色水中。宣宗皇帝因黄檗圆寂,敕诰书一封、紫衣袈裟一件、缀金腰带一条,专送到宁国千顷山。

  黄檗有《语录》、《传心法要》问世。《黄檗禅师诗》被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之一,堪称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奇书。

  宗杲(1089—1163)为宋代临济宗杨歧派第五世高僧。俗姓奚,字妙喜,宁国东乡桥头人。他的禅宗(看话禅)思想和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佛教世间化的标志性人物、两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宗教领袖。先后被朝廷赐予“佛日大师”、“大慧禅师”。

  十三岁在山东寺削发为僧,十七岁入惠云寺为僧徒,宣和六年于参拜圆悟克勤法师,顿然悟道。绍兴七年任径山寺住持,提倡“看话禅”,影响深远,僧徒达700人。径山一时声誉鹊起,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居灵隐、净慈、天童、育王之前,名扬四海,为“东南第一禅院”,并由此成为日本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对日本禅宗发展影响至深。绍兴十一年因对秦桧不满而被夺衣牒充军到衡州。传说宗杲抵衡州前夕,太守及市民都梦见定光佛入城,“从之者万余人,当时匐然以为定光佛降世矣”。

  宗杲曾朝礼九华山,并在化城寺传授临济宗禅法,使得临济宗在九华山成为大宗。 宗杲示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铸铁佛坐像供奉。其僧徒还称“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惟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惟定光佛为中华宁国县人。”

  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一诗,有“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诗早擅名”的名句。其吟咏九华的“五钗松拥仙坛盖,九朵莲开佛国城”,成为九华山“莲花佛国”的定名诗句。

  宗杲在家乡的奉圣寺、延庆寺、龙骨寺等寺院都曾讲经说法。后离别家乡时许下愿望:待“枫树搭桥、柏树扫地、铁树开花、栎树撑伞”,重回故土。据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谶语描述的现象都已出现。而青龙湖秀云岛上的慧云禅寺也终于建成,大师得以魂归故里。

  宗杲佛学著作甚多,主要有《正法眼藏》、《临济正宗记》。

  三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一千多年前描绘的“江南佛都”的美丽图画。杜牧在皖南为官时达十年之久,曾多次溯水阳江而上游历宁国,写下了多篇与禅院僧侣有关的“佛事诗”。这首诗乃是古代江南宁国一带佛教生活图景的生动写照。

  一片白云千丈峰,殿堂楼阁架虚空。

  山僧不语卷帘坐,遥看世间如梦中。

  (许恽·题白云山)

  楚客好山水,五月上高峰。(梅尧臣·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有客叩岩扃,无人管送迎。

  片云闲出岫,水月自空明。

  (范成大·水月庵谒现老不值)

  山林殿脊先知寺,满路花枝未见莺。

  (杨万里·奉圣禅寺楹联)

  据民国《宁国县志》载,县东式岭普慧庵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大如萁,题云“宋宗室赵孟俯”书。赵孟俯乃宋时书法四大家之一。

  三津大地崇山峻岭间的数百座寺院祠庙,自古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忘返,凭吊舒怀。许恽、韦应物、杜牧、罗隐、司空图、杨夔、梅尧臣、王安石、沈括、姚辟、范成大、杨万里、汪泽民、施闰章、梅文鼎,以及邑人章夏、吴潜、虞俦、陈养元、周赟等留下与宗教(佛教)有关的诗歌词赋达数百首之多,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宗教自诞生以来,就承担了人类思想、文化、科技的传播功能。宗教的发展、传播历史就是人类先进的文明、思想、科技成果的交流传播的历史。

  明正德年间,宁国知县王时正在白云山奉圣寺凤建“凤山书院”,邹守益、范镐、王皋等一批理学名达之士“进诸生于堂,讲论不辍。正文体,端士习,宁国粗陋之风为之丕变。”成为宁国最早的启蒙教育场所。

  明朝末年,各地一些景从王阳明学说的学者名流,相携来宁国白云山奉圣寺设讲座办书院,传播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听众如云,从而使宁国山区的蒙昧之风大开。明理学思想家、宁国知府罗汝芳,多次来宁国通灵峰延庆寺讲学,宣扬教化。名相张居正在与罗汝芳探讨学以致用的观点时,作《赠罗惟德擢守宁国叙》以答。明教育家、浙中王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钱德洪,数次来宁国府通灵峰延庆寺讲学,宣扬“致良知”论,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学思想。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名儒曹伯淳多次应邀来宁国白云山西津书院讲学。

  四

  宗教是哲学之母,是人类意识形态的最高境界,“是这个世界总的理论和总的纲领”(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世俗的人,包括领袖、精英和平民都有宗教信仰的情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世界范围内,旅游和文化离开宗教都是不可想象的。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华夏迄今已有二千年历史,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与华夏文化逐步交融渗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因其强大的信仰力量、独特的价值观、唯美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与现代理念相一致的生态观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朝觐、观光、修学和游憩。它倡导的理念同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物多样化、生态平衡等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完全吻合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我们在享受现代化、高质量生活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也是许多有良知的政治家、科技工作者和环保人士所忧心忡忡的。

  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每一个生灵、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江河、每一座高山和丛林因果共生,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整体的自然观念构成了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佛教深邃的智慧就在于试图在人类、生物与非生命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共存的生命家园。

  佛教的环保思想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捞等活动中。佛教的环保实践还表现在凡建有佛教寺庙之地,无不翠枝如黛、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观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宁国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78%,尤其是被誉为“一级空气、一级水”的

  青龙湖——板桥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曲径通幽,是开展佛事活动,发展宗教(佛教)旅游的理想场所。

  五

  “宁静之国、梦幻天堂”。宁国之“宁”,寓宁静、安宁之意,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挖掘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江南佛都”的城市名片,与生态立市的基本方略相符,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一致,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心愿相同。

  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无烟工业,是宁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2500平方公里的灵山秀水,1800年悠久历史演绎的佛教文明成果,为这一朝阳产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盛世兴佛”。今日宁国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小康社会渐具雏形,宗教(佛教)事业时逢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弘扬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文化,发展宗教(佛教)生态旅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乃承前启后之伟业,继往开来之创举。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