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白毫观的修持方法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白毫观的修持方法

  白毫观是净土观门修证方法之一。《观无量寿佛经》说:

  “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又说: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是故慈云忏主、兴教大师等力倡修白毫观,为净土行人早证三昧,成就净业。现在虽已进人末法时期,但末法有一万年,现在可以说刚进人不久。有心修观的同修,如自觉有此机缘的话,可照此修法认真去修。

  初发心时的环境庄严与心理准备

  修白毫观前,须布置一间净室,西面安立一尊,面朝东方的阿弥陀佛庄严圣像,并供《观无量寿佛经》1卷,其它香灯供果,可随喜方便供养。

  初发心时,一日安排1—2次修观,其余时间还应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专礼阿弥陀佛。初期也可加修《大悲咒》、《阿弥陀佛心咒》或《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等,净土宗常持的咒语。

  白毫观的正修方法

  在正修观想之前,修观者应心中存想三宝,以求慈悲加持,礼佛之后,恭敬地跪在佛前,心中恳切地发如下大愿:

  “我与法界一切众生,与诸佛、菩萨的性体本来不二,但我和众生在迷,诸佛已悟,我今修白毫观法,愿普为法界众生,求生安养净土。”

  发愿后,再礼佛三拜,然后绕佛数匝,心中默持佛号,待气息已平,缓缓地坐于座上,调和身、息、心,使身心均感安详和顺,即可进入正观的修习。

  正观分五个层次,由于境细,难用文字详述,所以其中微细境相及其过程,全凭修持者自己去体会。如能获善知识亲为指导,则进步更为稳妥,其效更速。现略述修法如下:

  一、调和结束后,手结法界定印,心中先持阿弥陀佛名号片刻,心念已经收摄后,即放下名号,以与视觉直线平行的虚空中,观想一尊阿弥陀佛丈六金身立于莲花之上。初观时以净室所供的佛像作观境,即观所供佛像立于空中,到了观想分明时,此像渐渐化大,愈显庄严,成丈六立体型的真金色、具三十二相之佛,并各相好一一清楚,明了现前。此时再无身心世界,一切皆已放下,唯此所观之佛相庄严,常住于虚空之中。这一层观想,不论经过多少次的修习,一直到佛相明了现前时,方可转入第二层的白毫观法中去。这里所说的观想,在未观成之前,亦有很大功德。因此时你已万念放下,注想于佛,此即是念佛,不应有其他任何怀疑。

  二、佛相庄严大体观成,即可进修白毫妙观了。入座之后,先观丈六金身完全显现时,把心念集中于佛的两眉之间,观想有一珂雪一般洁白的微妙毫相,长为一丈五尺,周围五寸,白毫的外表有八个棱面,一一棱面均发出光明。白毫的内部是虚通透明,而此白毫又是以眉间为中心,向右方成旋转之型,其微妙的光明照耀着阿弥陀佛的金色圣容,一一面相清楚分明,莹净明彻。对上述的白毫之相,有了总体的理解之后,即可在观想时慢慢出现其相,并逐渐清楚分明,此时应把心念住在白毫之相中,不使偏离,并把阿弥陀佛金身虚化,似有非有,而心念的重心就坚固地住在白毫之中,不使移转。如此久久修习,心念渐得明了,妄想皆歇,寂静之中获得清净的法乐。但因心有所住,仍不离实有之执,故无法超越对待之相,故应进趣第三层的无住之修。

  三、每次座中修习时,白毫光明,明了现前,自觉清净轻安。此时应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感觉也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能观之心本空,所观之境亦无,既不住于心,也不住于境,如镜中像、水中月,如梦如幻。如此在细心中作意思维,就能遣除实有之执,心念便不落在幻妄的知见中,不再随境迁流,也不被感觉牵着走,而是正在明了观想之时,心中了无一法当情,无住生心,于是即入于真实的妙观之门。除妄是一种善巧方便,不可以善巧方便为真实,故在破执之后,还应进入第四层的中道真境。

  四、虽在上法中,了知心境是空,但不妨在空中,方便起于妙假之观,所以不取断灭偏滞之空在真实,心中仍然明了现前即空的白毫妙相,而不留一丝分别执取,如此久久修习,心念愈空,境相也愈妙。在层层体人之际,忽然在因缘时节成熟之时,空假双亡,心境顿绝,灵妙的实相真境、法界的中道之性完全显现,此刻即进入了不可思议的三昧正定境界。进三昧后,便得真实受用,而有第五层的不思议境界出现。

  五、修持者初证三昧后,仍须修观用功,以期保护不退,并不可随便示人,依然进修不怠。如果久久不退,当于正定之中,阿弥陀佛胜应身的八万四千相好庄严,自然一一开显,亲见阿弥陀佛胜应之身现前,并见十方无量诸佛胜应之身现前,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成就微妙功德。因安住三昧故,虽见诸佛现前,仍无住着,不生情想。而自心灵妙之用,了达如空花幻影,去住自由,无碍自在。

  以上五个层次的次第修习方法,各人的进程可能不一致,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切不可执着境界,否则即有人偏的危险。因此,还须明白一心三观之理,以符正观法要。其关键要诀是“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要知其详,可参见上一章收录的,怀则大师《净土境观要门》一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略释观经经题
下一篇: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