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释观经经题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释观经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略称《观无量寿佛经》、《观经》,因此经讲的是十六种观想方法,所以又名《观无量寿经》。全1卷,宋畺(音jiang)良耶舍译,是净土宗“三经一论”之一,为净土宗的主要依据经典。证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是本经宗要,是净土宗四种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释尊一代时教之纲宗。本经之主要内容是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是为世善;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是为戒善;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是为行善。

  此三福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后均可往生。

  经中所说的十六观门,亦有其次第:

  1.日观,观落日之状似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

  2.水观,先后观水,水成冰,进而成琉璃,显自性之湛然;

  3.地观,观西方净土地下、地面之种种庄严;

  4.树观,观西方之七宝林树之庄严;

  5.宝地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

  6.宝楼观,观地面及空中的宝楼宫阁之庄严;

  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莲华宝座之庄严;

  8.像观,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坐像庄严之相;

  9.真身观,观想阿弥陀佛之报身法相;

  10.观音观,观想观世音菩萨之色相庄严;

  11.势至观,观想大势至菩萨之色相庄严;

  12.普观,观行者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之中;

  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或八尺的应化身;

  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

  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

  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十六观中,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直到杂想观,是世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散善三观即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是世尊为未来世一切浊恶凡夫所开之方便。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想念佛;后三观为下根罪恶之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得生极乐,体现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和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众生唯一得救之路。故本经以散善九品往生为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谓至简易、最稳妥至圆至顿之法。此为世尊嘱付阿难,为未来世众生而流通的大法。

  《观无量寿佛经》有二会:1.王宫会,释迦世尊于王宫说十六观;2.耆阁会,指阿难于王宫闻佛在王宫说此经后,回到灵鹫山重说的。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但于经末记有此事。

  “观无量寿佛经变”,为敦煌石窟经变画的一种。唐、宋时期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并参考《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进行绘制。如在巨幅说法图的两边绘“未生怨”、“十六观图”等,“未生怨”讲频婆娑罗王杀道人、杀白兔而求太子的因果故事,“十六观图”讲善男信女们通过观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现存此经变近90幅。

  本经主要注疏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疏》隋智者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唐善导大师,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1卷唐法聪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宋元照大师,

  《观经扶新论》1卷宋戒度大师,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宋戒度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1卷宋知礼大师排定、明真觉大师重排,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5卷明真觉大师分会、日本实观大师改修, ’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明法灯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续法大师,

  《观无量寿经约论》1卷清彭际清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笺注》1卷丁福保居士,

  《观经疏钞演义》1卷谛闲大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论》吕碧城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录。

  其中唐代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凡4卷,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三观。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大师明示佛之正意,显阿弥陀佛超世本愿之胜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为楷定疏。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释《观经》。大师之《观经四帖疏》科一经为5段:

  1.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为序分:善导大师科分《观经》之序分与他师有异,通常以“如是我闻”为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闻成就,大师则以此句为证信序;再“一时佛’’至“为上首”数句为六成就之后四成就,而大师更以此为化前序,是为未人《观经》教化之前的序释,通述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之化相,因本经之正说为降临王宫之后方始,非灵鹫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之正说无直接之关系。所以大师科其为化前序,使《观经》以外之诸经摄在此序之中。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序分义》中,讲到释迦世尊演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六种因缘为:①禁父缘,指阿阁世太子禁锢父王,此为《观经兴起之因缘》;②禁母缘,为太子幽闭其母韦提希于七重深宫,乃佛陀为其说法之因缘;③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有为说本经之因缘;④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之处,故得佛为说本经之因缘;⑤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⑥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的定善(观门),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之缘;

  2.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以来,为正宗分;

  3.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以来,为得益分;

  4.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希等欢喜”以来,为流通分。以上4分,均为佛在王宫一会正说。

  5.经之最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末,为耆阇分。

  上述之第3部分即为是经之得益分,全部经文为:“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此段经文之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极乐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并蒙佛授记皆当往生彼国之利益,故为利益分。大师释《观经》时,除序、正、流通三分说外,3、5两者为另外特设科别。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其内容依天台释经惯例,先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谛闲法师之《观经疏钞演义》为本书之注释书。本书列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为天台宗教学之要书。

  隋代慧远(523口592)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2卷,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因其时对净土之教义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说有违净土教之义趣,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以破。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故与净土立教之旨相违。又隋代吉藏大师所撰疏,又称《嘉祥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从三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其说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来判定往生净土之因果,故道绰斥为缪解,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亦加以纠正。

  宋代四明知礼大师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37册。本书为以天台宗山家观点,随文解释天台智颉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议,并谈及色、心双具之说。

  宋代灵芝元照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3卷,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上卷阐述玄义,中卷、下卷则依文释义。因其解说观经时,博取多家之说,故使本书更有特色。如其释十六观取智者大师之义,九品往生则采善导大师之论,然其十六观之释不同于天台之观心说。其于辨定宗旨一门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可谓本书特点。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全1卷,清代彭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33册。本书内分4科:1.题名;2.叙分;3.正宗分;4.流通分。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之用语,然于天台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以及四明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则提出不同意见。本书可作《观无量寿佛经》概论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1卷,现代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讲者道源法师幼年出家,受具后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弘净土,建台湾海会寺,为当时台之专一净土道场。《讲记》分经前玄谈、略释经题、正释经文等3个部分。在《经前玄谈》中,说《观经》较《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尤为重要,说经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净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的原因。并说《观无量寿经》的观想念佛可与《弥陀经》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绝不相妨碍。指出真正发心了生死者,除净土外别无法门可了;欲度众生了生脱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它法门。李炳南居士于序文中,说此讲记:“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纹。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是一部适合现代人看的《观经疏》。本浅讲中下文所释《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即主要依据道源大师所讲,并兼及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知礼大师的《妙宗钞》、谛闲大师的《疏钞演义》等内容而重述。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全1卷,明代传灯大师撰颂,四明李麟、天台受正作图。又称《观经图颂》、《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收于《卍续藏》第33册。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佛经》之经文,而以图绘示其文义,共35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惜续藏中去图、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间本存真。上世纪80年代有重印本传世;近更有依旧本新绘之彩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画册》,为嵩山少林寺倡印。《后记》中有:“本图颂原由天台宗大德无尽灯法师大悲心流出,法师精通观法,构图精工,摄颂尔雅,实为依经修观者之良导。惜年代久远,图形不清,难以流传。今按原图影本重新彩绘,仍将原颂附之,重梓流通。使学人依经次第,配合图颂,深入观行,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则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愿见闻随喜者同沾法益,皆发无上心,同生极乐国!”

  本书之注释书还有宋代戒度大师撰的《观经扶新论》1卷、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及宋代用钦大师《观无量寿经白莲记》4卷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本经的别题,“经”字是一切经之通题,为通别一对。别题又可分二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世尊,“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观”字是指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这就是能所一对。

  “佛”梵语佛陀或佛陀耶,汉语译为“觉者”,大觉大悟的人,就叫做佛。社会上有大学问的人叫学者,佛非世间迷愚之人,而是大觉大悟之人,故称觉者。为什么不直译为觉者呢?因佛字的觉义,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意义,故不翻。凡夫不能自觉,正所谓不知不觉;声闻虽能自觉,而无悲心,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觉他,觉行欠圆满;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为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觉者,故名为佛。世间人对种种事相好起分别,若劝他信佛,他要问问:佛比天仙谁大?须知佛比天仙大得无法相比,又比罗汉、辟支佛、菩萨都大。佛是最高无上的,故《赞佛偈》说:“天上天下无如佛。”讲说本经的这一尊佛,即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父号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但此示现印度之佛是化身佛,或称应身佛,应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的。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理体,理体无相,虽是无相,但是凡夫若想成佛,非证得此理体不可。如何证法?必须修行用功,修行用功是因,结果证得的佛果,即报身佛——修行之果报所得而成之佛。此报身佛,唯菩萨能见,二乘和凡夫都无法见到。佛为大慈普利一切,为使二乘凡夫都能见到佛,故有化身佛——变化出来之佛身。此三身,非一非三,即一即三。若是菩萨根机者,所见的是报身佛,二乘根性人见化身佛。化身从报身出,报身由法身来。故法、报、应三身,即为一身。《观经》属大乘经,是报身佛所说之法。刚才说过三身即一身,亦就是生于印度之释迦佛,如果你是个大乘菩萨,所看见的佛是报身佛;你若是小乘,则所见的为化身佛——所见到的佛,仅是一位老比丘而已。

  “说”者说法,世尊成道之后,就开始说法度生,一直到人灭之时还在说,共说了四十九年法。凡佛所说之法,就是法语。法是什么?法即是佛教众生了生脱死的方法。“佛说’’者,即是佛所说的法,悦佛所怀。佛说法为何欣悦?佛说之法能度众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故胸怀欢悦。

  “观”者观想、观照。能观之智慧,须大悟之后,才能启发,在未开悟之前,此名为识。为什么作观想能得转识成智?因所观者为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妄识即转成智慧。我国八大宗中,有唯识宗,唯识宗讲究用功,转识成智。今此《观经》之观字即是转识成智之法。这个道理妙极了,你观想阿弥陀佛,你的妄识,就可转为智。因为识是妄想心,妄想心想的是凡夫境界,天天所想的都是凡夫境界,故为妄识。现在叫你观想佛的境界,你的境界就变成佛的境界,佛境界是绝对没有妄识的,当然会转识成智。观字之妙,妙就妙在这里。

  “无量寿佛”即梵语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之教主。此经教我们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现在仅说观无量寿佛的原因,是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

  以上讲解别题之义,下面再讲通题“经”字。

  “经”字梵语修多罗,汉语称为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下契众生之机,就是每部经都有他所契化之机,唯有净土经,下契众生之机,则三根普被,最为殊胜。

  经题已讲完毕,现在接讲译题。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

  “刘宋’’者,因为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刘裕开国的,一个赵匡胤开国的,为说明不是赵宋,而是南北朝时,刘裕开国之朝代。故今用刘宋以简别之,刘宋的实际年代是在公元420—479年之间。

  “西域”指今之印度。

  “三藏法师”者,凡是博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都可称为三藏法师。

  “矗良耶舍”,汉译为“时称”,法师于宋文帝元年(424)来中国,住南京锤山道林精舍。曾翻译本经及《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由僧含法师任笔受。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