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徐州兴化禅寺游记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霍钦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徐州兴化禅寺游记——霍钦瑞

  常闻:古彭徐州因其有云龙山、云龙湖而享誉天下,而云龙山又因有兴化禅寺而名于古今。有诗为证“云龙峯独秀,灵境接彭城;亭与人皆古,山因寺得名。”(乙卯阅工彭城登云龙山)。山不在高,有寺则名;寺不在大,有佛则灵。云龙山据地理资料载高为海拔142米,山不算高却闻名遐迩;兴化禅寺规模不算大,连扩建工程不过占地20亩许,但钟灵毓秀,远尘离垢,成为一方佛门净土,引得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接踵而来礼佛膜拜。毛主席生前曾七次到徐州并参观云龙山、兴化禅寺。

  2008年之夏,记者专程重瞻兴化禅寺,并拜访了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兴化禅寺方丈果光法师,对苏北第一古刹----兴化禅寺有了新的认识,更觉闻言之不谬。

  七月初,盛夏日烈。记者踏上云龙山北门,沿蜿蜒山道拾级而上,侧柏蔽日,浓荫覆地,真乃有曲径通幽之感。行至山腰,竟大汗淋漓,等行至云龙山顶平台,已是气喘吁吁。见坐落于山巅平台上的苏轼亲笔书题“放鹤亭”匾额依然悬挂亭宇眉额,已有近千年历史了。苏轼在《放鹤亭碑记》中对云龙山有过这样的描述:“春秋之交,草本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站在云龙山巅向南凭眺,看到绵延起伏的山峦,覆盖着苍松翠柏,形成葱郁绿海,方觉东坡大学士“草木际天”文笔之确切精当。向西远眺,云龙湖水波浩淼,湖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向东舒目,就见云龙山东麓,掩映在绿树茂林之中的一片飞檐斗翘,殿阁鳞列的古典建筑群落,即是依山就势而建的苏北第一古刹----兴化禅寺。

  兴化禅寺西门之北、放鹤亭之东,有建于清末的碑廊,廊壁镶满碑碣,共40。余方,不乏文人骚客登山游寺,即景抒怀,题诗作赋,留下的可贵石刻笔迹。其中唐太宗为玄奘法师所撰文《圣教序》碑,为碑中珍品之最。不少碑碣因“文革”时期被砸而残缺不全,看到这些珍贵文物与被毁的痕迹,使人想起“文革”万劫不复的年代,令人扼腕痛惜。

  碑廊南侧就是兴化禅寺西门,两扇月形红漆拱门上书有金光闪闪的隶体楹联:“空门不用关,净门何须扫。”山门内外分别嵌有大理石刻“兴化禅寺”和“云龙古刹”八个大字,皆出自徐州矿大书法家纵晓林之手。寺内梵音悠扬,香雾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进出山门络绎不绝。

  进山门沿阶而下,看到两棵百年古槐,虽历经沧桑依然充满生机,条枝上系满平安吉祥红丝带,每个红丝带上均写有善男信女许愿之词,以祈求佛陀保佑愿望得以实现。在底层石阶的拐角处有年古龟驮碑,碑文因年久风蚀剥落,已无法考证具体立碑年代。站在大佛殿院南侧石阶上看到殿宇青砖琉瓦,翘檐斗拱,威严壮观。大佛殿坐西朝东,依山而造,上悬“大佛殿”匾额,字体遒劲有力,是茗山长老生前一九九六年留下的笔迹。进得大殿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阿弥陀佛的半身像。佛像体态安详,眉目含慈,法相庄重,令人肃然起敬。据《徐州志》载:云龙山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巅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身高三丈余(11.52米),左右侍卫小佛像,皆凿石所为。”石佛具体雕凿年代,兴化寺住持果光法师广搜史料,多方考证,认为石佛头像雕凿于北魏太和九年至十年(公元485至486年)间,主持雕刻者为当时的彭城王、文献帝第六子元勰,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这一论证已得到史学界及徐州文物界的认同。石佛左右近千尊小石佛均为唐代所雕。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王黾承组织石雕巧匠为石;佛续雕两臂及胸部,成阿弥陀佛半身像,并在石佛两臂雕刻17条完整龙体,加以彩绘,雕工细腻,栩栩如生。佛身雕刻龙图至今是国内鲜见的佛雕造像奇观。

  大殿两旁挂满绘有图案的金黄宝幡,使佛殿既庄严又充满神秘。香案供满鲜花与供果,芳艳夺目。整个大殿肃穆庄严,赋予佛像无比的威德。善男信女在佛前虔诚辄揖跪拜,有的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佛陀保佑其平安,健康,幸福......其中年轻信众居多,我想目前社会信仰缺失,佛教信众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是一大趋势,我不得不叹服佛陀神圣的感召力和神奇的吸引力。

  我以仰幕之情望着眼前这座熠熠生辉的硕大佛像产生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云龙山兴化禅寺之所以遐迩闻名,就是因为有了这尊大佛彰显其灵,才引得香火绵长不断,络绎不绝。大佛在历史长河中,无论外面世界多麽繁杂,它始终宁静志远,淡定自若,不以忧患动其心,不以岁月易其志,引领人们向善止恶,履仁行慈,博爱济众。善南信女面对雍容神圣,怡然自得的大佛感化召领下,心灵顿悟,出迷还觉,回归慈悲本性。

  千百年来,有多少与佛有缘的文人墨客应缘而动,以诗情画意的灵感,以大佛为题,创作出不朽的诗词文赋,咏叹情怀,传唱佛教文化,渲染佛教内涵,文笔流传千古。

  谈起兴化禅寺大佛殿建筑,果光法师介绍说,据碑文记载,宋梁时代就有庙宇,历经沧桑,或年久失修而倾圮,或毁于战乱兵燹,或毁于火灾焚烧,殿宇几倾几复,历史均有记载。尽管屡毁屡建,但大佛殿均依崖而筑,顺山而成。现在的大佛殿是以明万历23年(公元1606年),宁波天童寺密云悟祖禅师所建框架,前殿壁高三丈有余,而后壁仅三砖叠成,高尺许,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为历代名人所咏叹。以后的维修均按此框架蓝图修就。

  大佛殿自建成数百年,历经沧桑,几经小规模修缮。2001年春,大殿顶部出现渗水漏雨,在维修时,果光法师发现梁柱脊檩、横梁、椽子都严重变形、腐烂、破碎,如不大修,将危及大佛的安全,市领导多次前来视察并召集各部门专家多方论证研究维修方案,最后决定封闭大修,在保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上,经过六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使大佛殿重放异彩,耗资一百余万元。重新修建的大佛殿,整体设计奇绝,建筑巧妙,荟萃古典建筑之精华,气势恢宏,巍巍壮观。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佛像就是历经两个月、耗资十余万元刚刚贴过金的佛像圣容,金饰夺目,雍容安详。佛臂17条雕龙又按清康熙年间绘就的原色加以描绘,使其重绽光辉。

  大佛殿两山墙之侧各有耳房,为钟鼓二楼。北侧是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0—1435年)所建钟楼,悬吊着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所铸铁钟,重约三吨,是兴化寺现存文物之一。南为鼓楼,大鼓毁于“文革”,后又置新鼓,已非文物。僧众每日上殿功课或重大佛事活动,钟鼓齐鸣,声冠山间;梵呗佛乐,悠扬弥空,令人振奋。

  钟楼之东为三圣殿,供奉三圣等佛像。鼓楼之东为法物流通处,琳琅满目的佛像、法物等可满足香客游人购买纪念品之需。西有大佛殿、北有三圣殿、南为法物流通处,东为大雄宝殿后殿,形成完整的大佛殿院落。院内宝鼎、香炉造型别致,盘龙戏珠,工艺精巧,在烧香拜佛之余,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大佛殿院沿阶而下,就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所题。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柱,富丽典雅。内塑三尊5米高的金饰佛像,释迦如来居中,左右分别是药师如来、阿弥如来,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姿容凝重,仪态慈悯。背塑南海观音,南北序列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含威存慈,雕刻精巧,独具匠心。鱼、钟、磬、鼓、钹、铃等佛教法器俱全。兴化禅寺每遇重大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晨钟暮鼓,振聋发聩,荡涤着贪瞋痴人间杂念。我仰视高大,威严,安祥,慈悯的释迦牟尼佛像,回溯历史,自释迦牟尼成道后,四十余载孜孜不倦宣讲佛经,惠及众生,他所倡导的佛经,经历代佛教弟子阐释,已成为慈悲济世,启迪人们智慧,净化人们心灵的完整哲学体系,两千余年,生生不息,历久不衰,并日渐发扬光大;佛经所秉承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已源远流长地影响着后世人们,成为社会稳定,世界和谐的一块基石。中国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以其圆融思想,成为服务现实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纽带,佛教文化已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彤墙琉瓦,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是1993年养熙法师为兴化寺住持时动工兴建的。1987年养熙法师住持兴化寺,发现大佛殿供奉的 大石佛并非释迦牟尼佛,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于是发愿重建大雄宝殿,供奉本师释迦牟尼圣像。建殿耗资三百余万,除政府拨款外,其余均由各界人士鼎力捐助。大雄宝殿于1996年秋落成,1998年秋举行开光盛典。

  从大雄宝殿顺阶而下,就是“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也就是大雄宝殿的底层。赵朴初先生当初亲自为之题写“唐宋摩崖石刻造像”八个大字,镶嵌于门额。摩崖石刻造像,三十八方题记、游记,人物造型各异,雕工精细。东、南、北壁上有彩绘摩崖石刻造像全图,使人一目了然。

  果光法师介绍说,摩崖石刻是1993年大雄宝殿施工中发现的。建殿时挖地基时发现地下10米处石崖上凿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力士、飞天、高僧、供养人等佛教人物造像,皆依山崖而凿成,上下分层,分组排列,人物造像丰满,雕刻技巧娴熟,气势壮观。经考古学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作品,1995年石刻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陈列室门北侧,有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红漆大字的石碑,碑记年代为“明万历丙申岁佛诞吉日立”即公元1596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下款为:“信士夏绿香拜书、玄孙维圣重建”字样。摩崖石刻造像陈列室门南侧有一立碑,则是建大雄宝殿碑记,碑文乃是徐州日报社原总编辑王中恩撰文。此碑是应徐州市民宗局负责同志及当时徐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兴化禅寺监院果光法师之约为新建大雄宝殿撰写的碑文,董路谊书字、姜大军刻石、立碑年代为1997年2月。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之东8米处为天王殿,内塑一尊坦胸露肚、大腹便便、笑逐颜开的弥勒菩萨,背塑护法韦驮菩萨,南北为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塑像高大魁梧,正气凛然、态势威严,象征着他们在各自的方位上护持佛法,保护众生。

  天王殿沿阶而下,可看到镶嵌在石刻上的“山河带砺”四个石刻红漆大字,苍劲有力。此为清道光戊戌桂月(农历八月)周焘所书。描写登云龙山远眺,便会有“黄河如带,泰山如砺”之感。

  站在天王殿前向东俯瞰,则是一片琉瓦黄壁,楼阁殿台,飞檐斗翘,台榭错落的古式建筑群落,主殿为新建天王大殿,处在与大雄宝殿、大佛殿一条主轴线上,廊殿对称,高低错落有致,殿宇轩昂,雄伟瑰丽。这是1998年9月,果光法师膺升兴化寺第十三任方丈后,为恢廓祖业,提出兴化禅寺整体建设规划和改扩建计划。2001年8月,徐州市发展委员会批准立项。2002年12月,兴化禅寺改扩建工程奠基,东山门、天王殿、天桥、玉佛殿等建筑群正式动工兴建,于2007年竣工,整个工程耗资千万元。现在新天王殿北侧配殿为客堂和江苏省缘源书画院,江苏省著名书法家、南大教授尉天池题写了院牌。南侧为徐州市佛教协会办公地方及档案室、接待室和素斋坊。整个扩建工程占地8.8亩,最近将大闪山门,向游人开放。

  从唐宋摩崖石刻造像向南迈步,可以看到在圆形券门上写着“禅院”二字的院落,这里为兴化禅寺的南院。进得禅院,你方觉得这里别是一翻天地,房宇是石砌根基,青砖黛瓦,曲径回廊,幽遂深远。禅院是方丈和僧众住宿修禅之处,共三重院落,过道门上嵌有“鹿苑”、“光明”、“朗照”、“鹫峰”字样,笔力苍劲,洒脱超然。第一重院现为客堂、功德会等,二重院为藏经阁、法堂、祖堂、方丈室、斋堂、库房等。三重院为僧众的寮房。整个三重禅院有房42间。禅院藏经阁、法堂居高临下,法堂前有红漆石柱,上有著名楹联“坐破蒲 团参透禅关潭印月,腾空锡杖洗清欲海钵生莲。”楹联描写僧侣在此虔诚修行,领悟禅宗,觉悟人生,获得智慧,进入妙境之情形。禅院之西有“别有洞天”小景,由“竹林”、“洞天”、“小庐”、“花园”、“水池”组成,廊回路转,布局精当,使人联想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这里是僧侣修禅斋后,散步小憩 之处。“竹林”北端石壁上刻有清乾隆癸酉(公元1753年)季夏,彭城杨四知题“洞天”二字,杨四知题写的“洞天原是旧先天,在此遂缘是真仙;无作禅机何处觅,花香鸟语意无边”石刻诗句至今还完好保存在法堂与“洞天小庐”之间的通道石壁上。另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李一氓于庚申(公元1980年)所书“洞天”二字。竹林前为“洞天小庐”,据传“文革”时期,徐州市委书记汪冰石曾在此避难。从“洞天小庐”穿过树影婆娑,斑驳陆离的花园小径,向南再折东拾阶而下,即到了兴化禅寺南门。南门与僧侣寮房相连。兴化禅寺南门门额上嵌有茗山长老题写的“兴化禅寺”四字,门背额是现任方丈果光法师题写的“清净庄严”,字体均遒劲浑厚,挺拔郁秀。

  整个禅院为明清建筑,古色古香,典雅精巧,院内一步一景,清新幽静,出神入化。不少僧侣修禅之余,吟诗作赋,习书作画,精进历练。果光法师十数年笔耕不辍,真草隶篆,均造诣颇深,远近知名。并有《西行漫吟》、《大道无言》两本专著出版,他的书法集亦即将面市。

  纵观兴化禅寺,从古至今,饱经风雨沧桑,衰盛更递,经历代方丈茹苦含辛,续薪修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上任方丈养熙法师和现任方丈果光法师的不懈努力,鞠躬尽瘁,使得这苏北第一古刹,重振寺宇,并得以恢廊。目前原建兴化禅寺已形成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加上禅院三重院落,共六进庭院;改扩建工程形成东山门、天王殿、玉佛殿、缘源书画院、天桥等建筑群落,使兴化寺初具规模,成为苏北最大的寺院。大佛殿石佛及唐宋摩崖石刻造像分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列入省级保护文物。与此同时,兴化禅寺广结善缘,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波兰、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友人及学者参访,国际友人们高度赞扬从兴化禅寺折射出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党和国家的不少领导人也前来观光或视察,对徐州兴化禅寺留下良好印象。

  当记者从南门步出兴化禅寺时,已是夕阳西下,层林尽染晚霞,瑰丽多彩,大佛殿脊也披上万道霞光,愈加显得蔚为壮观,巍峨博大。当我再回眸这座辉煌庄严,古朴典雅的古刹时,不禁浮想联翩: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商业化、世俗化红尘滚滚,社会充满各种诱惑,而这里却临市不嚣,近尘不染,依然暮鼓晨钟,法音梵曲,僧侣早晚课诵,并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引导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济世,为社会奉献一片爱心。据果光法师介绍,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徐州佛教界就捐赈灾款近40万元,兴化禅寺近几年用于慈善事业的款项有百多万元,彰显出兴化禅寺及佛教信徒的奉献精神。兴化禅寺还引导信众大力弘扬佛教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兴化禅寺声望鹊起,道风远播,引得前来访禅问法、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使兴化禅寺呈现空前兴盛的局面。(文:霍钦瑞)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