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听季老任公讲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岱峻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听季老任公讲佛教

  ·西窗小札· 岱峻


  7月11日下午,我在成都市艺术馆作一个讲座,提到梵语和季羡林。讲座毕,一老者上前告我,季羡林上午走了,还有一个国学大师任继愈同时去世。我蓦然一惊。此后的一段时间,各大媒体都在高调宣传这两位“国学大师”。(季老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的“东方学”,平生研究大致范围是“中印文化交流”,他自己就反感称他“国学大师”。)也许,最好的纪念是了解他们的思想,于是连日来我在灯下夜读,力图走进他们的学术人生。

  二老(弟子门人分别称之为“季老”、“任公”,今且附骥)的共同点都是鲁人,学问都与佛教沾边。季老是从语言(吐火罗文、梵文等)证历史,任公则是从哲学看佛教,两人的治学门径不同。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五六世纪,此时恒河流域的印度、尼泊尔一带尚未出现文字,印度文字的诞生至迟不晚于阿育王时代(-275年——-232年),因此佛陀的最初弘法是口头传播,大约在他圆寂二百多年后,文字才出现,才开始有了写在贝叶上的经卷。因此佛经与《论语》不同,虽也是弟子整理师尊的遗教,但《论语》要严谨精确得多,更接近孔子的本意。而佛教的传播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

  二老在接触佛经的过程中发现,所谓“佛说一切经”中,有大量整理者编纂者的“贡献”,前后文自相矛盾,语体风格极不统一。任公主持编纂《中华大藏经》时,发现房山石刻经中有大量的衍字“一”,原来是工匠偷工减料以多挣工银。任公谈到,前人在输入佛学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民族特性进行选择,比如汉译佛经并不重视因明(或许中国人不重逻辑?——作者注),而因明学的部分在藏传佛教的经卷中却大量存在,至今喇嘛寺里尚有“辩经”的习俗;印度的数学、计算机编程皆领先亚洲——不知与因明学的发达有无关系?

  佛教在东汉,大概是公元一世纪后传入中国。北传路线并非学界通常所说的梵语,而是流传于西域的“胡语”。任公在著作中提到,晋代僧人道安曾指出要“译胡为秦”困难重重,直到中印交通条件改善后,才有较多“梵夹”自印度挟来,供汉僧笔译。季老认为,所谓“胡语”,即吐火罗文,属印欧语系,分为流行于新疆焉耆一带的吐火罗文A,和流行在新疆龟兹一带的吐火罗文B,近年考古发掘在这些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经文残卷,还发现有印欧人种的干尸。或许此地曾生活着一些从欧洲大陆迁徙来的民族?

  佛教的传入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入。季老曾多次论证,印度民族极富幻想,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汉文化也影响极大,比如“曹冲称象”、“黔驴技穷”等寓言,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人物原型,皆来自印度。季老还考证出《列子》是一部伪书,抄自竺法护所译《生经》。此事得到学术界胡适等人的首肯。这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列子作为战国前期思想家,作为老庄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至今仍写进各种史籍,为国人津津乐道,为研究者提供衣食俸禄。

  随佛教传入中土的还有科技,比如种蔗制糖等。但文化的传播绝不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而是双向交流。中国的养蚕缫丝织锦、造纸和印刷术,以及后来“倒流”的制白糖等也都传到印度,在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生根。季老一部扛鼎之作就是80万字的《糖史》。

  在中国,道教为何始终不如佛教兴盛?任公认为,佛教抢占了先机(东汉传入,此时道教尚未普及),接受了封建宗法制度,也以其因果轮回的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在多个时候被定为“国教”,发挥着“摄政”或“辅政”的功能;而道教在汉末黄巾起义时,张角即举起道教旗帜,因此道教为历朝统治者警惕。

  任公是马列主义的宗教学者。他的恩师熊十力曾宣布不接受马列主义,不信唯物论。任公在《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一文中说:“我过去一直是儒家的信奉者。新旧中国相比较,逐渐对儒家的格致诚正之学,修齐治平之道,发生了怀疑。对马列主义的认识,逐渐明确。在1956年,我与熊先生写信说明,我已放弃儒学,相信马列主义学说是真理,‘所信虽有不同,师生之谊长在’,‘今后我将一如既往,愿为老师尽力’。”熊十力回信,说他“诚信不欺,有古人风”。据任继愈自述,他们书信往来依旧,但再不探讨学问。

  季老的思想或如他评价其师陈寅恪,只领会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季老的文章虽有老人的絮叨则更多人性的温馨。他不避讳与胡适的师从关系,十分服膺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历次政治运动对学术的干扰和对知识分子的冲击都留下了“讲真话”的回忆。

  而今大师邃归道山,留下黄钟遗响,令我们遥想感叹,不胜唏嘘……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