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雪域风物:聆听西藏佛音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七世纪前后,佛教从中原、印度和尼泊尔传入西藏。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大、小昭寺,并迎请俱萨罗、向达尔及大天寿和尚译出少量经典。赤松德赞时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兴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翻译经典。佛教在吐蕃得到广泛的传播,前后200多年,为西藏佛教的“前宏期”。

  西藏佛教的“后宏期”始于十世纪后半叶。当时,前后藏的一些吐蕃王孙派人或从甘青藏区(下路弘传)或往印度(上路弘传)寻求佛法,佛教再度兴起。这一时期,在印度波罗王朝盛行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被大量传译,以密教传承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藏传佛教教派也逐渐形成。传译工作至13世纪初基本结束。200多年中,印度许多显密兼通的高僧到西藏传法译经,西藏也有大量僧人前往印度、尼泊尔学法,成为著名的译师。双方有名可考的译师达300余人。大量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论、疏释以及中观、因明、声明、医药、历算、工巧等论著被译成藏文,大多数译籍后来都收入《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对藏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主要教派:

  噶举派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分为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个系统。

  支派

  1、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南交。14-15世纪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及弟子克主杰等人,都曾从此系僧人学习。但此系后来逐渐湮没无闻。

  2、达布噶举。通常指称的噶举派,由玛尔巴创立,其教法尽传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塔布拉杰早年学习噶当派教法,32岁前后始向米拉日巴学习,他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印”结合,于1121年建岗布寺,形成塔布噶举系统,后分出许多支派,有“四大八小”之称。四大支为噶玛、蔡巴、拔戎、帕竹。帕竹噶举又分出“八小”支,即止贡、达垅、主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

  3、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他30岁时始从塔布拉杰学习佛法,38岁在类乌齐附近噶玛地方建噶玛丹萨寺,此支派即由此寺得名。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始于此支派,曾先后建立黑帽系、红帽系等转世系统。黑帽系追认都松钦巴为第一世,至今已传至十七世噶玛巴大活佛。红帽系第一世札巴僧格曾受元廷赐予红帽,因而得名。第十世活佛却朱嘉措因勾引廓尔喀军入侵后藏,清廷于平定战乱后下令禁止红帽系转世,此系遂绝。

  4、蔡巴噶举。创始人向蔡巴。元初,实力较强大,其领袖人物受封为世袭万户长。14世纪时此派著名学者蔡巴·贡噶多吉以编纂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目录和撰写《红史》而知名。格鲁派兴起后,尽并其属寺,遂绝传。

  5、帕竹噶举。创始于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元代,此派领袖人物世被封为万户长。14世纪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15世纪后势力逐渐衰落,属下贵族割据一方,政权名存实亡,直至1618年为第悉藏巴所取代。

  6、止贡噶举。创始人仁钦贝。建止贡提寺。元初,其寺主受封为万户长。1290年遭萨迦派攻击,止贡提寺被毁(后又重建)。14世纪中,在与帕竹噶举战争中,又遭失败,权势大减,但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7、主巴噶举。创始人凌热·白玛多吉。此派流传很广,有“藏人半数为主巴,主巴半数为乞丐,乞丐半数得成就”的谚语。分为上、中、下主巴三支,此外还有南主巴,流传于不丹。

  教义

  噶举派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论理,即通达“大印”的智慧。奉能使自己证得“大印”智慧的师长为根本上师。大印有显有密,噶举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据达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所记:“噶举派的特殊教法,如玛尔巴的续释,米拉日巴的艰苦和教授,塔布拉杰的体性抉择,都松钦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大印修法的二种名称),帕木竹巴的密咒,达垅塘巴的39种传记,止贡巴的三律仪一要,主巴·藏巴甲热的缘起和平等味,桂译师的信敬和厌世心等,各有殊胜之点。虽然每一派系都具备一切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着重发扬的别法,然就其整体而言,俱是噶举派之教义

  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1042年阿底峡应阿里古格王室之请入藏传教,住托林寺,著《菩提道灯论》,开示“三士道”次第。1045年仲敦巴·甲哇迥乃至阿里迎阿底峡至卫藏传教,并从阿底峡学习9年,尽得其传。1056年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为此派建立之始。

  支派

  有教典、教授、教诫三个主要支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与教义。

  1、 教典派。自博多哇传出。以较为重视学习佛教经典而得名。教典派传述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体系,认为一切经论都是为解脱设教。教典派的代表人物有博多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夏尔哇巴的弟子又分别建立怯喀寺、基布寺系统和纳塘寺系统。

  2、教授派。自京俄哇传出。以较为重视师长的指教,注重实修而得名。针对当时西藏佛教重密轻显的倾向,提倡以显为主,显密兼修,具有转移风气的作用。该派的代表人物是甲域哇。

  3、教诫派。恒住五念:念师长为皈依,念自身为本尊,念语言为诵咒,念众生为父母,念心性为本空。有“十六明点”修法,为显密双融之法门。

  影响

  噶当派系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由于自阿底陕入藏后,大力整顿原有的佛教,使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故此派对藏传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响。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并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噶当派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从《青史》所记西藏诸大善知识及诸得大成就者的传记中得到证明。

  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又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创派过程

  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至14世纪8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宗经论,以后又系统地学习密宗。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学经须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随后在拉萨东北5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

  13-14世纪时,藏传佛教萨迦、噶举等宗派先后在西藏掌权,并得到元、明两朝的正式册封。然而,上层僧人追逐权势利禄,耽于酒色,横行不法者在所多有;各宗派间因争夺权力而引起的战乱亦屡见不鲜,以致藏传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各宗派日益衰落,其原有的号召力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也在削弱。宗喀巴为振兴佛教,力挽颓风,积极提倡僧人严守纪律。他著书立说,授徒传教,在卫藏地区有很高的声望,使此派得以迅速的发展。

  传承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曹杰和克珠。后期此派建立班禅转世系统时,克珠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被藏族佛教徒尊称为“师徒三尊”。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还有绛央却杰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珠巴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喜饶僧格是密宗寺院举麦札仓的建立者。到16世纪中,此派寺院已遍及于藏族分布的各地区。

  教义

  奉龙树《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即一切法俱是待缘而起,又俱是空无自性。亦即主张一切法世俗谛有、胜义谛无。修习兼重止观,使之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尤重戒学。对显密二宗的关系,强调先显后密的次第。

  学经制度

  该派有系统的学经制度。先显后密,循序渐进;所学经论及考核、升迁等规定自成体系。学经僧人须学显宗五部大论:《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学完可参加格西学位考试。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第一等格西,再入举堆札仓或举麦札仓研习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

  形成

  佛教在西藏前弘期、后弘期所传的显教经论,并无区别。只是密宗的传承有所不同。相传最初传密宗入吐蕃的有三人,即遍照护、莲花生、无垢友,前二人为吉禅狮子直传弟子,后者为其再传弟子。当他们在吐蕃传教时,汉地禅宗也传入吐蕃,并曾占有较大优势。因此,前弘期所传的密宗中,受禅宗的影响较深,近世意大利学者杜齐也认为二者可能同源。9世纪朗达玛禁佛后,苯教盛行,佛教不能公开存在,但密宗仍得由家庭世代相传,且与苯教互相影响,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后弘期各新派所传密宗有明显区别。该派在后弘期初较为分散,无固定寺院及严格的僧伽组织。

  宁玛派的出现大约在10-11世纪时期即后宏初,创始人释迦迥乃,他首先整理旧密宗典籍,建乌巴龙寺,找聚门徒,公开传播,构成素氏一大传承系统。除此外,尚有绒宋、若氏及后来的龙钦宁的传承系统。这些传承系统都市弘扬前宏期的经典要法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一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传承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

  1、经典传承

  一《幻变经》传承。三素尔为主要代表人物。其后的重要人物有拉杰·杰敦贾那、杰敦觉松、希波等;

  二《集经》传承。此传承至释迦迥乃时,与幻变经传承相合;三为大圆满教授传承。其中又分心部、界部、教授部。心部有前后二译,前译五部,后译十三部,共十八部。界部之界,梵语为驮都,共分九义:见、行、曼荼罗、灌顶、三昧耶、修、事业、地道、果。教授部传承有甚深大圆满心要(心要义近精义及空行心要传承二种。大圆满心要传承主隆钦饶绛巴·楚臣罗迫,造《七室藏论》,为宁玛派根本要典。他曾在不丹建寺,不丹、尼泊尔等地宁玛派教法,异源于此人。

  三《心品》传承。属“伏藏”,即由莲花传多吉杜炯。

  2、 伏藏传承

  伏藏曾行于印度,藏传佛教各宗派皆有,但宁玛派更为重视。相传莲花生等曾将佛教经典及密法埋藏于山岩石窟中,至朗达到禁佛时,佛教徒也将佛教典籍埋藏,后弘期中发掘出来而重新流传于世。伏藏最重要者为《大圆满》。

  教义

  宁玛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里,九乘包括显三乘、外密三乘和内密三乘,三部指内密三乘中的最后一乘,包括心部、界部和要门部,即大圆满。

  大圆满是宁玛派的特法,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是非无。这种非空非有不落于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是远离两边的中观正见。

  宁玛派说众生心体本净,众生是佛,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无二无别。(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说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能。)

  在起修方面,宁玛派主张顿悟,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格鲁派反对本具之说,认为成佛要培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长时间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

  传播

  该派后世不如其他各派兴盛,与西藏历届地方政权关系也不甚密切,但仍延续不断。14世纪传至不丹,后传至尼泊尔。20世纪中传至印度,在大吉岭建寺,1973年在比利时建寺,以后又在希腊、法国等地建寺,开始流传于欧洲。近年美国也有宁玛派活佛建立寺院、影印藏文大藏经、出版教义著作。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该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土色灰白,故名。又因此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俗称花教。

  该派创立于11世纪,创始人昆·贡却杰布,建萨迦寺传教。其子贡噶宁布,佛学渊深,并尊为“萨迦五祖”的初祖。贡噶宁布的孙子巴思八在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国师。1270年以创制蒙古新字(即发思巴黎文)有功,封帝师,以后历代相传,形成元代帝师世系。

  14世纪中,该派在政治上失势,其地位被噶举派帕竹支系所取代。但教法得以维持并有所发展,当时著名的人物有仁达哇·宣奴罗追,此人学识丰富,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都曾从他学习。中观学说自他开始逐渐受到藏传佛教各宗派的重视,中观应成派,本来已渐衰微,经过他的努力,始得以重新发展,后为格鲁派奉为中观正见。

  在佛教哲学上,该派学者的见解颇不一致,如萨班、绒敦等多人持中观自续派见解,仁达哇则属中观应成派,释迦南杰起初是中观见,后转为唯识见,又转为觉囊派的他空见。即以此派特别推重的“道果”教授而言,解释也存在分歧。

  该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德格印经院,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及医药等书1000余种,对保存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寺院

  甘丹寺

  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早建造、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位居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首。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藏文直译为“喜足尊胜洲”,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锡居,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主持“甘丹池巴”的席位。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寺殿建筑和宫殿建筑融为一体的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拉基大殿和阳八犍为其中主要的佛殿建筑。

  拉基大殿,又名措钦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北半部,座北朝南,系全寺最大的集会大殿,佛殿高三层,东西面阔43.8米、南北进深44.7米。底层为门厅、经堂和三座佛殿,其中经常居中,规模最大,可同时容纳3000多名喇嘛诵经。佛殿内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和宗喀巴大师像,设有甘丹池巴法座,左边佛殿殿门上方塑有兜率天影塑,造型十分精美。

  阳八犍位于拉基大殿西面,高四层,分别由护法神殿、上师殿、坛城殿、司东康和历代甘丹池巴灵塔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始建于1409年,竣工于1416年,并在1610年由四世班禅加盖了金顶。赤妥康和昂久康是甘丹寺中的两座喇章建筑,其中赤妥康原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绘塑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等佛像技艺精湛,门窗雕刻具有浓郁的中原内地风格。旺波日山西梁的厦孜扎仓和绛孜扎仓是甘丹寺中的两大扎仓建筑,开间巨大,其中经堂面积分别为665.92和876平方米,是僧人们日常进行宗教学习之地。

  此外,寺内还建有23个康村和20个米村,为僧人学经的基层单位和生活场所。同时还建有9个辩经场,用以满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日常说辩经的需要。

  按定制,僧人们按来源地区被分别编排在各个康村和米村学经单位中,平常都以康村和米村为单位进行宗教学习活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中法定僧人最多的寺院之一。

  甘丹寺僧人的佛教学习内容包括显宗和密宗两部分,步骤是先学显宗而后修习密宗,充分体现出宗喀巴大师为格鲁派制定的学经思想体系。《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量释论》、《戒经》和《俱舍论》等五部大论,是甘丹寺僧人首先必须学习的显宗经典,通达显宗内容并考取格西学位后方可进入上下密院进行密宗的修习。密宗主要包括密宗四部密续经释的系统学习,结合“修习”以求“证验”。每一部经典的学习,通常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由于甘丹寺在宗教、艺术、政治和文物上具有的重要地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等原因,该寺曾遭到毁坏。1978年后,中国开始对该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甘丹寺僧人也自筹资金支持维修。1981年先后修复了阳八犍殿、司东康殿宗喀巴灵塔及殿顶金塔和部分僧舍。1987年中国拨款40万元人民币用于寺庙维修。1992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向甘丹寺拨款2600万元人民币,并组织拉萨市古建筑艺术公司中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们在不干扰僧人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1995年8月,中国再次拨款500万元人民币专款和45.79斤黄金以备建筑、佛像等修复之需。绛孜扎仓等主要建筑陆续得到修复。到目前为止,该寺1/3的建筑已经得到恢复,其余部分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即将全面完工。

  大昭寺

  藏传佛教寺院。金称羊土幻显殿。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座东向西。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内建筑为木石结构,高4层。殿顶为藏式金顶和法轮。释迦牟尼(觉卧)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两廓殿堂供奉松赞干布与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廓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后映了藏汉两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会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也称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恤的痘碑,在唐蕃会盟碑和唐柳之间,汉藏两体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

  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在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赐金瓶,以掣答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本寺觉卧佛像前举行。

  哲蚌寺

  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座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格鲁派宗师宗喀巴之著名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创建的,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哲蚌寺创建人绛央曲结诞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区,拜宗喀巴为师,专攻佛教经典,终成精通佛教显密宗经典的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弘扬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嘱托他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赠给他一件象征吉祥的右旋法螺。于是在内邬宗本朗嘎桑的大力资助下,于1416年动工兴建哲蚌寺。哲蚌寺建成后,绛央曲结·扎西班丹为首任法台(赤巴)。寺内共有4个僧院(扎仓)、29个康村。到1951年前,实际住寺僧人多达万余人,成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团。

  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即洛色林扎仓、德阳扎仓、阿巴扎仓、果芒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措钦大殿是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将近4500平方米,大殿内的经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五光十色。经堂面积约1800平方米,总共有192根柱子。大殿内的造像,不论正殿或厢殿,都极为生动。特别是大殿中间的文殊菩萨及白伞盖像,高大而精致。

  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分别为三世达赖和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后部的堆松拉康为哲蚌寺最早的拉康之一,绛央曲结曾在此净室内修行。大殿二楼设甘珠尔拉康,藏《甘珠尔》经。三楼是强巴通垂佛殿,内供强巴佛八岁时的等身巨形铜像。四楼是释迦佛殿,以500两银子制成,两旁置银塔13座。

  哲蚌寺建成初期有七个扎仓,分别由绛央曲结的七大弟子主持,后来各地来寺的僧人不断增多,根据他们的学经内容和籍贯合并成现在的罗赛林、郭芒、德阳和阿巴四大扎仓。洛色林扎仓是哲蚌寺最大的扎仓。它的建筑面积约1860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有102根柱子,面积1053平方米,两边经架壁立,总长约60多米,放满各种经典。经堂陈设装饰不亚于措钦大殿。经堂后背是强巴佛殿,并列三室,前部相通,佛殿内供满各种佛像。阿巴扎仓是哲蚌寺的密宗学院。阿巴扎仓位于措钦大殿的右后侧,最前部为一封闭式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僧房,后部为经堂,面积467平方米,经堂四壁绘有密宗题材的壁画。

  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

  哲蚌寺建筑结构严密,殿宇相接、群楼层叠,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落院、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粗厚古朴;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高耸森严;富丽常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外部又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的庄严气氛,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哲蚌寺的法事颇多,每逢大型佛教纪念日和藏历每月的望晦日(即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事。还有一些僧俗同庆的活动,其中场面最大的要算“哲蚌雪顿”了。“雪顿”藏语意为“酸奶宴”,原先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倍人出门的“夏居居”,直到解制为止。在开禁之日,世俗百姓以酸奶施舍。后来“雪顿”的内容更加丰富,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规模不断扩大。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当天,先是以哲蚌寺为中心,清晨展览巨幅佛像唐卡画,接着举行藏戏会演,实为僧俗同乐的乐节日。

  哲蚌寺收藏有数有万计的文物古籍。各殿所供不同时期的许多塑像均神态生动、结构严谨,代表了西藏雕塑工艺的极高水平,各殿的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有力。此外寺内还珍藏有佛教经典《甘珠尔》和佛经注疏《甘珠尔》各100多部,以及宗喀巴三师徒等著述的几百部佛教经典手抄本。所有这些都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北的尼玛日山南坡上,依山而筑,宫殿毗连错落,雄伟壮观,为后藏格鲁派最大寺院,也是中国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该寺是由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第一世达赖喇嘛)主持兴建的。1447年,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朗巴·索朗白桑和玉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兴建扎什伦布寺,前后历时12年始建。根敦珠巴任第一任法台。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坚赞对扎什伦布寺进行扩建。以后,又经历代班禅的不断修缮、扩建、遂有今日之规模。全寺建筑面积这30万平方米,僧人最多时曾达到4000余人。

  扎什伦布寺共有四大扎仓(僧院)、62个米村(依僧人来源的籍贯而定),佛堂和灵塔祀殿近60座。寺中心为殿堂区,建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班禅拉章、强巴大佛殿、班禅灵塔祀殿等。

  措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殿内讲经场,约有500平方米。大殿经堂有48根柱子,可容3000余人,是全寺法事活动的中心,殿北净室内供有根敦珠巴为纪念其经师喜张僧格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正中供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净室右侧为强巴佛殿,内供高11米的强巴佛像,两旁有一世达赖亲手塑的观音和文殊菩萨像。左侧为度母殿,内供镀金白度母像。殿西部为护法神殿,有大威德、六臂依怙、白衣怙及吉祥天女等。

  四大扎仓之一夏孜扎仓,主供宗喀巴之壁画像及镀金释迦牟尼铜像、六臂怙主等。吉康扎仓的大殿经堂共有24根柱子,主供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扎日玛尊者、姊妹护法神等。托桑林扎仓的大殿经堂共有24根大柱,分东西两侧净室。西侧净室内供释迦牟尼佛像、十一面观音、手持金刚等,东侧净室内供释迦牟尼主眷三尊像及天女护法神等。阿巴扎仓为全寺的密宗学院,是由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于1615年兴建。经堂有16柱之多,内绘有众多有关本尊上师的壁画,供金刚上师宝座及贡觉坚赞大师之银质灵塔。班禅拉章即指历世班禅在扎寺的行宫,寺内有行宫4座以及诸多寝宫。1660年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对该寺进行大规模扩建。1713年,清廷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希为“班禅额尔德尼”。至此班禅地位得到确定,该寺也成为历世班禅大师驻赐之地。

  强巴大佛殿于1914年由第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兴建。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该殿分莲花座殿、腰部殿、胸部2殿、面部殿及冠部殿等五层,用去黄金8928两。殿内供奉的强巴佛高达26.7米。国家重视对扎什伦布寺的保护,1982年,由国家拨款修复四世班禅灵塔祀殿。1985年又拨巨款并筹资,由第十世班禅大师主持修复第五节至九世班禅东陵扎什南捷。

  1989年元月,第十世班禅大师在他的驻锡地德虔格桑颇章圆寂。国务院决定为大师修建一座供奉法体的金质灵塔。为此拨专款6400万元以及金、银、珠宝等其它珍贵材料。第十世班禅的灵塔祀殿释松南捷于1990年9月20日开工,历时3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将同他的灵塔祀殿一起,流芳百世,永垂史册。

  扎什伦布寺依山而建、殿宇相接、布局严密。近十年内建成的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和十世班禅灵塔祀殿更突出了西藏传统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佛教灵塔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则采用现代的钢筋、水泥与西藏的石木结构的建筑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特色,又溶入了现代建筑的工艺特点。

  扎什伦布寺除在藏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举行法事外,还在正月十五日的“神变节”、四月的“萨嘎达瓦节”、九月二十二日“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宗喀巴圆寂纪念日举行法事活动,祈求佛法昌隆、众生平安。该寺最有特色的节日是“司莫钦莫”,类似于拉萨地区的“雪顿节”,也是僧俗同庆的节日。

  扎什伦布寺除了藏有价什连城的佛像、佛塔、唐卡等外,还有手写的贝叶经和用金粉抄写的《甘珠尔》、《丹珠尔》。此外还有明清时代的各种瓷器、珐琅器、玻璃器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萨迦寺

  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为萨迦北寺和萨迦南寺的总称。先是萨迦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于1073年在后藏仲曲河北岸山上建“白宫”(亦称古绒寺),即萨迦北寺。因该地土质呈灰白色,故称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地。以后,寺名、地名、宗派名,都称萨迦。在昆·贡却杰布以后,经过几代经营,北寺逐渐形成规模巨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发思巴由萨迦起程赴大都,途次吉热寺,盛赞吉热寺殿堂庄严。送行的萨迦本钦·释迦桑布返回萨迦后,立即征调13万户民工,仿吉热寺式样,建萨迦南寺。南寺墙高而厚,东西长约166米,南北宽100米。墙上有40个“马面”,四角置碉堡,四面有门楼,寺外有围绕寺墙的人工河,现仅存遗迹。寺墙涂有红、白、黑三色: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萨迦派俗称“花教”,即本于此。

  南寺拉康钦姆(大殿)高11米多,面积5500平方米,有40根粗大的圆柱。殿中供奉萨迦派崇拜的诸佛、菩萨像。殿墙上绘有表现当年建寺经过的壁画。殿后,为藏经库,中有1万多部经典是发思巴时期集中卫、藏、康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银、朱砂汁和墨汁精工写成的珍品。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1米余,用夹板保护,全部用金汁写成,被视为写经中之珍宝。全寺共有佛教经藏4万多卷,包括一部分贝叶经。因寺内藏有大量珍贵经卷和图书,故有“第二敦煌”之称。大殿右侧,有一只高一尺半的玉钟及一块长方形的玉板,被称为寺内两宝。玉钟用以罩佛前的长明灯,玉板上刻有一首汉文诗,落款为“醒石”。周围还陈列有中国历代王朝赏赐的瓷器及元代皇帝赐给的法衣、盔甲、靴等文物。壁画主要集中在主殿楼上,画有萨迦派历代祖师、高僧图像及一些佛教故事。另有图案别致的多种密宗坛城画,有些为元代作品。正殿中还收藏有数以百计的画卷,记载着萨迦派发展的历史,是西藏古代珍贵的艺术作品。现北寺已毁,南寺保存完好。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