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男女何须辨假真——佛教女性观探源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劫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男女何须辨假真——佛教女性观探源

  文 / 劫灰

  女性,人类二分之一的存在,她就在你、我、他身边,或者就是你、我、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男性无法替代的角色,既是母亲、女儿、妻子、姐妹,又可能是同学、同事、朋友、恋人亦或上司下属,当然也会是坚守于各个岗位在你周遭为你提供种种服务的陌生人。女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穷劫难尽,正是那双摇动摇篮的手震撼了整个世界。

  无论谁,也无论你是男是女,生活在什么时代,对女性都会有一总体看法,这是女性观最平常的含义。若从哲学文化人类学视野来看,女性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部分。至于佛教女性观,则应该是指作为宗教信仰范畴的佛教对女性问题所秉持的态度。

  不管是个人零散的女性观,还是学者笔下系统的女性观,抑或某一社会现实存在(如佛教)的女性观,其关注的焦点都是男女是否平等问题。行文至此,我止不住再次发出一声叹息……

  原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即以其洞彻宇宙人生实相的觉照指出众生皆有佛性,男女又怎会有实质上的不平等?然而,众因缘生法,没有什么事物能不受制于外部环境。时光悠悠,千年前千年后,总有人断章取义误以为佛教歧视女性。

  事实上,佛教看待女性以至众生都有最终极意义上的平等、自由、民主和各种天赋的权利。现代西方民主自由思潮的产生起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迄今不到三百年,而绵延两千多年的佛教在这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常被忽略,甚而被人以随顺俗缘显现的表象相责难。

  读史可以明鉴,为了男性女性更好地共同开创明天,我们有必要阐扬佛教究竟平等的女性观。纵览人类文明史,不得不承认长期存在着实事上的男女不平等,哪怕时序已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争取男女平等的妇女运动百余年来轰轰烈烈,为提起社会关注女性问题设置妇女节也已存在近百年,歧视女性的行径言论仍时有闻见,与现代民主自由潮流格格不入。比如最突出而经年发生的事例是,女大学生女硕士女博士总比同等条件的男同学更难找到合适工作;另一普遍而习焉不察的事例则是,旧时代妇女将自己毕生精力投注在家庭中投注到丈夫儿女身上,却始终不会认为她有工作为社会贡献过什么,连她本人都会觉得一无所成;甚至现代新女性骨子里仍把家庭事务看作自己的天职,非得承载多重负担,既要兼顾家庭又要演好社会角色才算成功。

  其实无论男性女性皆应先以纯粹意义的人存在,成功与否在发掘生命本具的潜能而不仅在显现的事相上。正因为如此,才迫切需要校正视听,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对待女性的真实态度,从男女乃至众生佛性一如的终极平等观得到心灵滋养。同时期待唤起广大女性尤其佛教女性本身的自觉自励,奋起与相依存的男性一道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力争真正达成身心的彻底自由解放。

  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对生命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和切身体验,以及女性不同于男性的身心特征和各种责任,加之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致使女性普遍对宗教持更为有严肃虔诚的态度,佛教女性亦是如此。因此,要从根本上弄清当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问题,就得重视佛教女性的存在及其对女性的看法;同时若要充分理解如何在现实社会发扬佛教出世而入世救世的精神,也不能不涉及对佛教女性观的梳理澄清。

  两千多年以来,佛教随时代环境、社会思想文化和地域的变迁而发展演化,其女性观也相应有不同显现。综合各经论观点,早期原始佛教女性观可概括为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和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

  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基于众生佛性一如,男性和女性约信仰、智慧、德行,在佛法中毫无差别,亦即“形有男女,性无彼此”,所谓“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既打破了古印度种族和性别的区分,又与传统佛教“无我”的教义相契合,乃为容许女性出家的理论依据。这种观念反映在僧团里则为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性与男性均有闻法、受教的资格和权利,也有说法、教育他人的能力和义务。同时,尼众僧团内部也开放平等。不管女性在世间高低贵贱如何,出家女性皆享有同等地位,且可与男性在精神上和宗教修持上取得一致成就。

  制度上的男性优越主义则是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的让步和妥协,着重“男尊”一面。修行上的女性厌恶主义目的在于对治听法比丘修习禅定和梵行时欲心的生起,突显“女垢”一面,偏重诃责女色,以其所欲代替能欲。故言“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若专为尼众说法,自应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发展到小乘时期,佛教仍多有排斥、诃责女性的言论,然实属权宜之教,终非究竟之谈。至大乘佛教时期,方有终极意义上圆融无碍的男女平等观,主张女性与男性乃至众生皆可成佛。不只在理论上,实践中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行动。这也正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所倡行,我们现今理应竭力实施的中道平权的佛教女性观,具体来讲是指女性在尽自己义务的同时理当享有相应的平等权、参与权、自主权和尊严权等权利。这些都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男女究竟平等观,多位一体,一即多,多即一。

  至于佛教在中国的情形,虽自称大乘,但为适应本土文化援儒入佛,在女性观上却多采纳小乘和原始佛教一些消极负面说法。“男尊女垢”与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纲常伦理思想一拍即合,撇开时地因缘将“八敬法”曲解为无条件迁就、顺从出家男性。故历来中国出家女性在取得有限自由的同时,便不能不套上新的枷锁,遭受多重束缚,且时有贬斥诬蔑、侮辱损害比丘尼者。因此尽管佛教尤其大乘佛教一贯主张众生平等男女平等,中国历史上却总有着种种男女不平等。并且此等趋势至南宋以降理学思想兴起后便愈演愈烈,佛教出家女性地位低下(沦为三姑六婆之列即为一例)遂成历史文化必然。再就中国僧众信佛出家的动机来说,男性与女性也有较大差异。男性特别是贵族及知识阶层男性,多以成佛为追求,女性则多以脱苦为寄托,同样表现出不平等。尽管佛教并未排斥女性加入僧团,但僧尼生活的严格管束和家庭生活的制约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使得女性不大可能贸然出家。除了少部分真信佛法者,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绝望、走投无路方才遁入空门。

  历史上的藏传佛教则因其特殊的修持方式,对女性相对开明,但亦囿于宗教范围,大多数普通女性仍遭受着诸般不平等。所幸全民信教氛围使她们虽生活艰辛亦能心灵自在安闲。另需注意的是,藏传佛教如度母空行母等女神信仰,以及历史上不少女性密教修持成就者的出现都展示了终极意义的男女平等。

  南传佛教女性的情形却不那么好,仅有名为“十戒女”的清修者,却久未恢复合法如律的尼众僧团。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都将成为历史陈迹。在现代文化思潮冲击下,千年痼疾正待慢慢复原,男女平权已成时代主流,大乘佛教的圆融平等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能让人们逐步理解并完全接受男女人格上佛性上究竟平等的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即便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我们可以发现也有理由相信,现代文明的洗礼、佛教女众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造就着新一代有文化有识见依正信的佛教女性,男女两性平权的中道观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进一步来说,随着真实的佛教女性观确立、尼众教育兴起和每一出家女性的自觉自励自强,佛教女性必将担负起她们所应担负的使命,享有其应享有的权利,尼众僧团的宗教职能和社会作用必会得到更好发挥,地位也会得到相应改善。

  鉴往知来,佛教女性应当如何不落伍于时代,突破传统思维束缚,走出一条自主自立、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路,无疑是摆在我们所有相关人士面前的共同课题。对此,台湾佛教女性特别星云大师率领的佛光山比丘尼已走在世界前列,率先交出了一份开创性答卷。然则前面的路仍很遥远……

  《转女身经》说:“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有男女相”。《涅槃经》则说:“若有不能自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是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是男子。”愿有更多女性不被男女相所囿,而有自知佛性勇于成佛的大丈夫气概!

  最后以明朝女禅师独目金刚偈子为结:

  男女何须辨假真,观音出现果何人?皮囊脱尽浑无用,试问男身是女身?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