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泰国佛教>>正文内容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皇波折罗禅那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五九、人,是用智能去看到真义的。
  注:佛所说的话、佛的大弟子所说的话,有的是譬喻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要能够知到、看到里面的真义,一定要用智能去想,才能见到里面的真义的。
  二六○、人是因为有智能,心头才会清净的。
  注:人的身体,因为有汗流出、有尘土来污染,就会肮脏,可是一洗澡,身体就清净了。不过如果心头不清净、有气恼、有贪欲、有痴想,就要用智能去清洗,然后才会清净。
  二六一、聪明的人这样说:“智能是顶好的”。
  注:修行时,有种种行可以修,如“持戒”、“精进”等等。可是顶好的却是智能,没有智能,有时会错修。要有智能,一定要读书、要多听,要细细用心去想、去研究,亦可以从“修定”得来。智能是很重要和顶好的。所以要多多读书,求得智能。
  二六二、智者这样的说:“把智能做生活的人,是顶好的。”
  注:这句话亦就是说:“有智能的人的生活,是顶好的。”因为用智能去做工办事,一定做得好;用智能去说话,一定说得好;用智能去想,一定想得好。所以,有智能的人的生活,自然是顶好的。
  二六三、有智能的人,懂得“格言”的意义,虽然只有一人,却比许多人更要好。
  注:“格言”的里面,一定有很深的意义。没有智能的人,读后一定不清楚,有时还要误会格言的意义,做出错事来。有智能的人;会详细的想,所以,会想出里面的意义来。
  二六四、有智能的在家人,会利益到许多人。
  注:有智能的人,虽然在家(没有出家做比丘),亦会使许多人得到利益,因为他诚实、会忍、会布施,所以,对他人是有利益的。
  二六五、说话,可以知道他的智能。
  注:傻子,做什么都是傻呆的,说的话,亦是傻话;想的事,亦是傻想。本来他不说话,就没有法子知道他是不是傻子,一说话,就很清楚了。一个有智能的人,一定不会说傻话的。
  二六六、智能在那里生起来,就应安住在那里。
  注:智能,是在读书、听别人的话和好好去想出来的。所以,一个人要有学问,就应该安住在读书、听别人说话(不要自己大说不休)、心和气平的去想。这样,就会得到智能,做一个有智能的人。
  二六七、对智能,不要粗心大意。
  注:智能,是每一个人都要有的。有智能的人,做事、说话、想事,都是有理、合理的。所以,对智能,不要粗心大意,不要忘记;要时常使智能再增加长大起来,成为“圣慧”、“正慧”,这样,是最好的了。
  第十四 放逸品
  二六八、粗心大意,是死亡的道路。
  注:没有智能、轻浮、惰散、不留心、不注意,这些都是粗心大意一类的事;这些事,亦就是死亡的道路。这死亡,是这个肉体的死亡,或是德行名誉的亡失。所以,一个人做人、做事,不要粗心大意。
  二六九、粗心大意,会损害管护人。
  注:粗心大意的做事、说话、想事,最会损害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想的事。对于有管护的责任的人,更是有大损害,例如管护牛羊的,这些小小事的管护,如果粗心大意,一定会损害到所管护的财产、花木、牛羊。所以,管护任何事物的人,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便会有损害散失。
  二七○、贤人,时常责备粗心大意。
  注:粗心大意,大约有四种:一、对好事粗心大意。二、对好话粗心大意。三、对好念头粗心大意。四、对正见粗心大意。一有粗心大意,就会去做坏的事、说坏的话、想坏的念头,又去生起恶见。所以,贤者时时责备粗心大意的人。
  二七一、傻子的智能低弱,一定粗心大意的做事。
  注:傻子没有智能来保护自己,没有智能的光明在领导。所以做什么事,都粗心大意,读书亦粗心、做事亦粗心、说话亦粗心。傻子因为他没有智能,所以,做事说话,都是这样的粗心大意。
  二七二、粗心大意的少年人,永远悲惨。
  注:粗心大意的青年人,以为年纪还小,还有许多时间,所以,不做事、不读书、不做工、不修福。可是一下子就老了、就病了、不能做事读书做工了,变成永远悲惨的人了。
  二七三、粗心大意的人,像死去的人一样。
  注:粗心大意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不会做得好;说什么话,亦不会说得好;想什么事,亦不会想得好;不会利益自己,亦不会利益别人。虽然活着,亦跟死一样,像一个活尸,到处都受人家讨厌的。
  二七四、不要沉醉在粗心大意里。
  注:这里的原意,是叫人不要粗心大意的。对爱欲以为无罪,因为一沉醉在爱欲,将来必受大苦。所以,淫欲念头起时,不要住在淫欲的境;气恼念头起时,不要住在气恼的境;痴呆的念头起时,不要住在痴呆的境。这才是不沉醉在粗心大意里。
  二七五、结交朋友,不要粗心大意。
  注:朋友,是要多多结交的,可是,不要粗心大意,随便结交。要知道他是一个好人,可以做一个好朋友,才可以结交。如果粗心大意的结交,就要结交上一些坏朋友。
  第十五 罪业品
  二七六、做坏事(恶业),是现世和来世的损害。
  注:做坏事,一共有三种,就是做的、说的、想的。这些都是对自己有损害,对别人亦有损害;而且不但对这现世有损害,对死后的来世,亦有损害的。
  二七七、积集坏事(积恶),带来大苦。
  注:积集坏事,就是积恶,亦叫造恶、作恶。作恶所得到的,一定是大苦。可是有些恶是小小的恶,还不会带来大苦,可是逐渐堆积起来,最后便带来大苦。
  二七八、不做坏事,带来福乐。
  注:不做坏事,就是不作恶,就是不杀害有性命的动物、不偷窃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说谎话、不说伤人话、不说粗话、不对人开玩笑、不贪求别人的财物、不结仇、没有恶意。这些,一定带来幸福快乐。
  二七九、恶人,很容易做恶事。
  注:恶人,本身就时常在作恶事,所以,想要做恶事,便很容易的做出来。跟好人相反,好人要做恶事,是很困难的,做不出来的。
  二八○、清净的人,不喜欢恶事。
  注:清净的人,是心里清白洁净的人,不做坏事、不说坏话、不想恶事的人;清净的人,一定不喜欢不洁净的事,自然亦不喜欢恶事、坏事。
  二八一、性恶的人,一定受苦,因为自己的造业。
  注:性恶的人,是不合理的,贪得别人的财物、想伤害他人,把坏事当作好事。这种人,时时都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亦就是时时在造业。这些业,都是恶业,所以,将来一定受苦。
  二八二、善人,会忍耐的舍掉恶业。
  注:善人,都是会忍耐的,对什么事,都忍耐。对恶事,会忍耐下去,不去做、亦不想去做、亦不叫别人去做,所以,就不会做恶事,亦就是会舍掉恶业。
  二八三、人,有很多因为迷妄而作恶。
  注:人做恶事,很多是因为有贪心、有的是因为气恼、有的是因为愚昧迷妄,不知道是好是坏。例如因为好玩而伤害动物、打动物、欺骗他人、说谎话,认为这是好玩的事,这样作恶的人,是很多的。
  二八四、不做恶事的,不会恶。
  注:恶事,是恶人自己做的;不做恶,自然不是恶人。因为他人不会代做,亦不会做后送给他。不过,自己叫人代做的恶事,是和自己做的一样,不能说是自己没有做。
  二八五、我们在读、在说佛法时,恶不会来染污。
  注:善和恶,亦就是好和坏,时常来侵入我们的身口意,叫我们做事、说话、起念头。所以,如我们在读、在说佛法,恶的就不会侵入我们的身口意,身口意没有恶,当然就不会给恶染污了。
  二八六、时常说谎的人,个个都会做恶事的。
  注:说谎的人,不说老实话、没有戒行、没有忠诚,会把“无”的说“有”、会把“小”的说“大”、会把“假”的说“真”。这种人,不怕恶,随时可以做恶事,可以骗人的钱、可以骗人的性命。所以时常说谎的人,个个都会做出恶事的。
  二八七、应该离开一切恶。
  注:恶,是一切坏事,不好的事,会惹出苦恼来。亦不应该认为是小小的恶,做后无妨害,可是这小小恶,积久了,便成大恶;又做恶事的人,人人都讨厌他;又有人以为恶,可以洗掉,做善事来抵偿。这是不对的,做恶的,一定受苦。所以,应该离开一切恶。
  二八八、不要因为要吃东西而做恶。
  注:一切动物,都要吃东西,才能活着。可以吃的东西,有多种:有动物的肉,有果子、瓜、豆、菜、米粮等。找东西吃,是一样苦事,可是不要因为要吃,便去偷盗、杀害、欺骗;亦要吃得简单,不要因为喜乐和可口而大吃。
  第十六 人 品
  二八九、贤人,一定会做利益的事。
  注:贤人,说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人,是行“十善”的人,是有利益现在和利益将来的人,是会利益自己和利益别人的人,是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的人。贤人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有利益的。
  二九○、具足戒行的贤人,一定跟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注:人有四种:一、是学问坏、品行坏。二、是学问坏、品行好。三、学问好、品行坏。四、是学问好、品行好。最后的一种人,就是学问好、品行好的人,一定是人人尊敬,一定是同火一样的光明兴荣。
  二九一、贤人,一定不做没有利益的事,只做有利益的事。
  注:贤人,是有学问智识的人,要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会不会利益自己或他人。如果看不见对自己有利益和对他人有益,他一定不做;又即使对自己的财产有益,但对他人有害,贤人亦不做。
  二九二、贤人一定看管六种器官(六根)。
  注:愚人,不知人的欢喜和讨厌,都是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来的,所以,不看管他,让六种器官,自由做事。看不应该看的、听不应该听的、……想不应该想的,所以,就生出很多的欢喜和讨厌的念头。可是贤人,就会管护这六种器官,不看不应该看的、不听不应该听的、……不想不应该想的,这样,心里就不会热恼,一定会离苦。
  二九三、贤人,不表示高低。
  注:无论贤人愚人,都活在这世界,同样的,有时得到财产、得到名誉、得到福乐;有时亦失去财产、失去名誉、失去福乐。这些得和失,都是很平常的,可是愚人得到财产、名誉、福乐,便“得意忘形”起来,表示他很高贵;失去财产、名誉、福乐的时候,便伤心起来,表示他很贱低了。可是贤人,就不会这样,得到财产、名誉、福乐时,或失去财产、名誉、福乐时,都是一样的态度,不会表示出
  二九四、贤人,有审思的力量。
  注:愚人贤人,同样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愚人,不留心、不审思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这样的看和听,贤人是和愚人相反的,贤人看到什么东西、听到什么东西,都留心审思,所以他的智能,亦渐渐增加起来;这种力量,是坚固不动的原则基础。
  二九五、善种性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善种性”,是说很聪明的人,对什么学问,都是容易学好、学得快,这样的人,自然不容易找得到。这善种性,还用到善种性的马、善种性的象、善种性的牛。
  二九六、具足德行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注:人要具足德行,例如具足“知惭知愧”、种种德行,是很难找到的。要做好父亲、好的儿女、好的夫、好的妻、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上司、好的下属,都是很难找到的。
  二九七、在人类中间,有经过训练(调和)的人,是顶好的。
  注:牛、马、象,本来是很粗野蛮横的,可是经过训练之后,却变成能帮忙人类做工的动物。人亦是这样,要经过训练,会做好事、说好话、想好事,就会做一个“有训练的人”。不会生起贪心、气恼、愚痴,自然是一个顶好的人。
  二九八、可依靠的人,是具足大慈悲心的。
  注:这一句是“赞佛偈”里的一句话。佛是天性具足大慈悲心的,在做菩萨修行时,已经是救渡许多众生了;到成佛的时候,还说法渡众,一共四十五年,真是一位具足大慈悲,可以依靠者。
  二九九、智人,一定会舍掉恶。
  注:智人,是有智识的人,他会知道进步的原因、会知道衰落的原因、会知道进步和衰落的原因的方便行为;所以,他会知道恶是不进步的原因,知道恶是衰落的原因,知道不作恶是不衰落的原因。所以,他一定会舍掉恶。
  三○○、贤人,一定指导所应该指导的道路。
  注:贤人,是很明白清楚一切事物的“因”和“果”,所以,要指导他人的时候,一定想到指导以后,是不是得到好的“果”。因为有些人,会把指导的话弄错,而做出错事来,所以,贤人要指导的时候,一定先详细考虑,把应该指导的才去指导;不然的话,有时会变成坏的指导。
  三○一、有智能的人,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责任的事。
  注:有智能的人,一定知道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知道那一种是利益自己的事,那一种是利益他人的事。有智能的人,只是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亦不舍掉自己的事,去做别人的事。
  三○二、贤人,得到财产,一定资助亲戚。
  注:愚人得到财产,便会忘记亲戚,亦忘掉自己。贤人就不会这样做,贤人得到财产,便想到亲戚,看情形资助帮忙亲戚。那些忘记亲戚的人,叫做败灭的人。所以,贤人一定不会忘掉亲戚,又一定帮助亲戚。
  三○三、贤人,有统治群众权力的时候,会给群众许多利益。
  注:愚人傻子,有统治群众的权力,可是不会做些利益群众。贤人却和愚人相反,贤人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便会做许多利益群众的事。
  三○四、净人,不谈说欲乐。
  注:净人,就是清净的人,是身心寂静的人。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欲乐,已经能看破放下。所以,亦就不谈说到欲乐这一类的事。
  三○五、不说善法的人,不是净人。
  注:净人,是清净寂静的人。做事清净寂静,说话亦清净寂静,想事亦清净寂静,又时常说善法的人。所以,不说善法的人,就一定不是净人。
  三○六、净人,喜欢帮助众生。
  注:众生,是那些有性命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人喜欢去打杀伤害他,可是清净的人,却喜欢帮助救济这些有性命的动物,无论是人畜禽兽,净人都喜欢帮助救济的。
  三○七、净人,在很远就可能看见到的。
  注:净人,是一个好人,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这就是说,净人的名声好,人人都有听到他的名誉,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所以,就像高山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到了。
  三○八、净人的来世,是去住在天堂的。
  注:净人,是清净的人、寂静的人、说善法的人、帮助众生的人、是一个好人。所以,净人死后,一定去生在天堂的。
  三○九、净人,一定芳香遍闻。
  注:花的芳香,单是随风飘去,但净人的香,是随处遍飘,人人能闻。这香就是净人的名誉、德行,人人乐闻乐见,而且是时时皆香。
  三一○、寂静的人,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注:人生在世,有很多的麻烦,有时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麻烦,有时是内面的贪心、气恼、讨厌、不如意、爱欲的麻烦,这些会使生活不幸福。可是寂静的人,不去染着外面的欲,心里没有那些麻烦的念头。所以,就一定有安乐的生活。
  三一一、净人的香,能逆风飘去。注:净人是一位好人,他的香,就是他的名誉、德行的香,真是处处皆闻,亦会逆风飘去,不像花香一样,只是随风飘去。
  三一二、善男女,因为不执着,便会解脱掉(许多痛苦)。
  注:善男女,就是好的男人、好的女人。这些人,因为不执着这是“我所有的”,不执着错误的意见,不执着我有权力,不执着我所持的戒和修行,不执着有神通,这样,如果不执着这些,便会解掉脱掉许多烦恼。
  三一三、愚人如果知道自己是愚人,因为这“知道”,而变做一个聪明的人。
  注:人如果是痴愚,可是会知自己是痴愚,就会去读书、请教他人,所以,会变成聪明人。可是那些愚人呆子,以为自己是聪明的,那就是最真实的愚人呆子。这愚人呆子,不肯读书、不肯请教别人,所以,终身是愚呆无知。
  三一四、愚人,有统治群众的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
  注:愚人当在有权力、有钱财、有统治权力的时候,亦不会做些利益给群众。相反地,愚人倒是利用权力、钱财,去伤害群众、威吓群众,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使群众不会有幸福,亦不会进步。
  三一五、愚人,不应该做领袖。
  注:愚人,有时亦就是坏人。这些人,有贪心、有伤害别人的心、有打倒别人的心、有“见坏事是好事”的心、有欺诈的心、有邪淫的心,又喜欢说骗人的话,使双方误会的话。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做领袖。领袖,便是一群人的头目。
  三一六、愚人努力在找别人的错误过失。
  注:愚人,因为是自私的人、无智识的人,时时在找别人的错误,喜欢恶意看别人,可是自己的错误过失,却不注意。所以,亦不会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当然亦不会改变自己的错误,只是拚命找别人的错误。
  三一七、不净人,就是在这里,亦没有人看到他。
  注:净人,像高山一样,远远的就看见到,不净的人,却不是这样。不净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活着的时候,亦没有人知道。所以,即使在这里,这里的人亦 好象没有看见到他一样。
  三一八、不净人,一定落地狱。
  注:不净人,亦就是坏人,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东西。这些坏事的结果,一定得到坏的报应。死去了,亦就是一定落在地狱。
  三一九、无智能的人,一定指导不应该指导的路。
  注:无智能的人,是一个愚人,这些愚人,大多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有智能人,时时称赞自己的聪明、说自己的聪明。所以,这些愚人,对我们有什么指导的时候,虽然他是好意的,亦切切不可相信他,因为他所指导的路,一定是不合理的路。
  三二○、无智能的人,一定做出不合理的事。
  注:无智能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无智能的人,这种人,时时做出害人又害自己的事、做不应该做的事、做不合自己责任的事、不合时的事、不合地方的事、乱做乱为,只有害了别人和害到自己。
  三二一、无智能的人,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利益。
  注:无智能的人,虽然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可是没有智能,不知道什么是利益和什么是没有利益,只是乱做乱为。结果,倒是破坏了利益。
  三二二、无智能的人,一定会损害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注:一个人,一定有“血亲”和朋友帮助,有智能的人,亦一定会得亲友的帮助。可是没有智能的人,只会做愚事、说愚话、想愚事,不知道谁好谁坏,胡乱结交朋友。所以,就一定损害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
  三二三、贼众,是世界的灾害。
  注:贼众,无论是小偷、窃贼、强盗、劫夺都是世界的灾害:破坏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的幸福、破坏人类的社会,所以是世界的灾害,人人都讨厌,国家亦要剿除他。佛教戒律里面的“盗戒”,就连有主人的一叶一草,都不可以摘取。
  三二四、有好的智识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智识的种类很多,不能懂得完,只好就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职业,去求智识。如果对这各方面,都有好的智识,自然是一个会兴隆成功的人。
  三二五、有坏智识的人,是衰落的人。
  注:坏的智识,是半懂不懂的人、错误的懂的人、懂不应该懂的人。对自己的环境、责任、地位和职业的智识,亦是这样似懂非懂、懂得错误、所懂又不是所用的。所以,这个人,一定衰落,不会昌隆成功的。
  三二六、喜欢善法的人,是兴隆的人。
  注:善法,就是佛法和戒律,亦就是佛所说的法。喜欢这善法的人,一定得到现世的幸福和来世的幸福。所以,是一位兴隆的人、增上的人。
  三二七、讨厌善法的人,是衰退的人。
  注:不喜欢善法的人、讨厌善法的人,当然不做善事、不说善话、不想善事;亦当然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事,亦当然是一个衰退的人。因为做恶事的,一定得到恶的结果。
  三二八、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资助。
  注:资助,是说财产和力量的资助,人能受到别人的资助,是因为从前有资助过别人,现在才有人资助。人是相互资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时时资助别人,别人才会时时来资助我们。
  三二九、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人礼敬。
  注:礼敬,一共有身礼敬,是跪、顶礼、拜、鞠躬、问讯、合掌等等;语礼敬,是说话谦恭有礼;心礼敬,是心里敬仰。有礼敬别人的人,亦一定有人礼敬他,因为一个好人,才懂得礼敬别人;别人亦因为他是个好人,而礼敬他。
  三三○、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供养。
  注:供养有二种,一种是财物供养,一种是修持供养。财物供养,是香花、烛、用物的供养。修持供养,是照他的教训去做。供养别人的人,自然是一个好人,好人自然会有别人来供养。不懂得供养别人的人,亦就自然的没有人供养。
  三三一、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礼拜的回答。
  注:礼拜人,自然得到回答。应该礼拜的人,有地位高、学问好、年龄长。这些人,他受到礼拜,他就一定回答的。
  三三二、多闻的人,有很好的审思。
  注:多闻的人,亦就是有学问的人。这人有五个条件,就是多听、记住听的话、会诵出来、用心去想、用思想去研究。因为他这样的用心,所以,就会学得成功,做一个有审思的人、有学问、有智识的人。
  三三三、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出很多的利益。
  注:亲戚意义非常广大,包括自己的血亲和母亲、妻子的亲属。这些有亲戚关系的人,都是比较亲近亲爱,若患难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救护;在做工的时候,大众亦来帮忙做工。所以,有很多的亲戚,就会做很多的利益来。
  三三四、亲密的亲戚,是最好的亲戚。
  注:亲戚如果是各人各住在很远的地方,很难见面谈话,很少见面谈话。有的虽然是亲戚,可是双方还不曾见过面亦有的。所以,如果知道那一个人是亲戚,就应该时常去会面谈话,使双方亲密起来,这样,才能做出利益来。
  三三五、单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不会有快乐。
  注:单单自己在吃东西,实在不会有趣味、有快乐。这些独吃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悭吝的人,只求自己吃饱,不关心自己父母、妻子、朋友;他自己只是肚子饱,心里不会饱,亦就是心里不快乐、没有趣味。他亦不知道如果大家一同吃,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三六、在这世界里,没有一个不会被人责备的。
  注:责备和称赞,是相反的,亦是这世界的二样情感。众生都是被情感缚住着的,人人都喜欢给别人称赞,人人都不喜欢给人责备。可是人人都会给别人责备,亦会被人称赞。所以,贤人对于这二样事都能看破,愚人就不会看破,时时因为有人的称赞就欢喜,有人责备就气恼。其实,人人都是有人责备的。
  三三七、柔弱的人,被人轻视。
  注:人的性情,要刚柔恰到好处,太刚不好,太柔亦不好。柔弱自然更不好,因为一柔弱,什么事亦都柔弱,读书亦柔弱,做事、做工、做生活亦柔弱,学道修行亦柔弱。这样就一定被人轻视,因为,这人永远不能成功的。
  三三八、强硬的人,会被别人结怨。
  注:做人太强硬,便会有人不满意,要结怨、要报仇,因为人人都喜欢柔和的礼貌、温存的说话、温柔的性情。所以,一个人如果行为强硬、说话粗硬、做出不合作的态度,就会被人讨厌,虽然有大权力、有大能力,亦终会被人怨恨结仇,别人想要对他报复。
  三三九、爱上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无论是男子爱上女人,或者女人爱上男子,父母亲爱上儿女,就时常把所爱的说得过份。例如,小聪明说是大聪明、小漂亮说是大漂亮,这是很不好的。
  三四○、在气恼时,就时常说得过份。
  注:人在气恼以后,就时常说得过份,小错误说是大错误。小坏事说是大坏事。有时,明明是有,却说是无;明明是无,却说是有。我们在听一个气恼的人说话的时候,不要相信他,因为他在气恼,会说得过份。
  三四一、想要取得利益,可是不会方便取得,一定会困难。
  注:人如果想要得到利益,例如取得学问、智识、财产、地位、名誉、安乐,如果没有方便的法子,自然一定很难得到。因为单单是依靠气力、说话和出力,是不能得到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方便的法子,才不会困难。
  三四二、正直的人,不说不符合事实的话。
  注:心里正直或者不正直,是不会看见到的,但是听他说话,就会知道。正直的人,一定不说不合事实的话,他一定照事实直说,照真实的事去说。听的人,自然知道正确的事实。不正直的人,不会这样直说,他要骗人,不照事实说,听他相信他,是有害的。
  三四三、正直的人,那样说就那样做。
  注:每个人,最好的是所说的话,人人会相信;所做的事,人人会喜欢。说话,是一种艺术,是高深的学识。正直的人,他所说的,他一定那样做,他答应,便是答应,不会反复。所以,人人会相信他的话,亦就喜欢他。
  三四四、世界上,很少人因为惭愧而不作恶。
  注:惭,是对作恶有羞耻的念头;愧,是对作恶有恐怕的念头。如果有人不敢违反良好风俗、不敢违反良好的道德、不敢作恶,这人就是因为惭傀而不作恶,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因为有许多不作恶,是因为没有机会、找不到合伙的人,才不作恶的。
  三四五、诗人,是一切偈颂的寄托。
  注:偈颂,亦就是诗词。偈颂会流传下来,是因为有好多诗人把那些有意义事情,编成诗词,使容易读诵记忆,流传开来。所以诗人是众宝的一种。
  三四六、父母,是对儿子有“四无量心”的人。
  注:“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如希望儿子得到福乐;悲,是帮忙儿子脱苦;喜是欢喜儿子所欢喜的;舍是对儿子的变更,没有过度的悲喜。这“四无量心”,亦包括说是保护儿子的人。
  三四七、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个教师。
  注:父母,是儿子的第一位教师。从教儿子吃喝、坐站、跑路、穿衣服、说话和一切生活常识、风俗人情,都是父母教的。等到入学校读书,那位老师,不是第一个教师。
  三四八、父母,是儿子所应该礼拜的。
  注:自从儿子一出生,父母就好好的保护养育,亦很爱惜,所以,儿子就应该礼拜父母。有一些儿子,对父母不礼拜,那是很少数的不孝儿子。一般人,对父母都是很恭敬礼拜的。
  三四九、女人,是净行的污秽。
  注:人,有男有女的分别。修持清净行为的人,如果对这个,不小心保护,女人就会变成净行的污秽。就是说,净行变成肮脏了。
  三五○、女人,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注:在古代,人可以拿来卖,跟牛羊猪马一样的买卖,这其中,价值最高的是人。
  三五一、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和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
  注:夫妻同居,要有幸福,一定要有同样的思想、互相敬重。傻呆的妻,不懂得敬重丈夫,可是聪明的妻,却懂得尊敬丈夫,亦懂得敬重丈夫所敬重的一切人。
  三五二、丈夫,是妻的领导人。
  注:这领导,是在四种领导里的一种,就是:旗是车的领导、烟是火的领导、皇帝是国土的领导、夫是妻的领导。
  三五三、服从丈夫的妻,是最好的妻。
  注:妻当然要服从丈夫。
  三五四、服从父母的儿子,是最好的儿子。
  注:语意已经明白了。服从父母的儿子,自然不会乱作乱为,不会做坏事。因为父母都很爱惜儿子,不会教坏儿子的。
  三五五、儿子,是一切人所依靠的。
  注:有儿子的,都要依靠儿子。大多数人都有儿子,所以,儿子,亦可说是一切人的所依靠;可是这儿子,是说好的儿子。
  三五六、不侵害别人的人,应该会兴盛。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是难得的好人,所以,应该会使自己兴盛、会使家庭兴盛、会使社会国家兴盛。
  三五七、有善的人,应该保住自己的善。
  注:这里的善,是说有善的行为、善的说话、善的念头。这些善,自己应该保住,不要使他失落去。因为善是难得到的,如果得到了,就不应该任他失落去的。
  三五八、应该预防那些还没有到来的灾害。
  注:灾害,有些是天灾,像火灾、水灾、风灾一类;有些是盗贼偷窃;有些是疾病;亦有些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些灾害,一些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就应该事前预防。有一句成语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七 福 品
  三五九、福,贼不会偷去。
  注:福,就是安乐。福是由每个人去布施、持戒和礼拜三宝“佛法僧”得来的。盗贼所会偷去的是财产,像金银用具等“外财”,是可以偷夺的。可是“内财”,盗贼和任何人,都不会夺去的。
  三六○、临命终时,福送来安乐。
  注:作福、造福的人,因为是在做好事、善事,所以,心里时常安乐欢喜,在临终时,心里亦很欢喜安乐。跟作恶做坏事的人相反,作恶的人,心中时常气恼热切,临命终时,亦气恼热切,不会安乐的。
  三六一、积福,会带来安乐。
  注:要作福造福,应该时常的做,又对这做发生欢喜。虽然每次做得很小,可是时常
  三六二、福是众生来世的依靠。
  注:佛说人死后,要再去出生,亦就是来世。来世有六种:一、是去生在地狱里。二、是生去做恶鬼。三、是生去做动物畜生。四、是去生做人。五、是去生做阿修罗。六、是去生在天堂。这些地方是照一个人的好坏,坏的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好的生在人、阿修罗、天堂。一个有积福的人,一定生在好的地方。所以,福,是一个人的来世依靠。
  三六三、应该作福,福会带来安乐。
  注:日夜是这样的过去,老年说要到了,亦就要死了。所以,要快快作福,因为福,会带来这世和后世的安乐。
  第十八、死品~第二十六、智品
  作者:皇波折罗禅那 编
  第十八 死 品
  三六四、众生的性命,跟土做的用具一样,最后一定消灭去。
  注:众生的性命,实在跟泥土做的用具一样,无论是未烧的、已经烧的、大的、小的,最后,都是要坏破消灭去的,不会永远存在。性命亦是这样,无论是乞丐、贫人、富人、大官、皇帝,都要死去。所以活着的,应该多多做好事善事、积福积德。
  三六五、贤人说,这性命真很短。
  注:人的性命,是很短的,因为可以有疾病、可以有意外、可以有杀害的事,所以,很少有长命的。又贤人都在做善事的,不会使日夜白白过去,所以,觉得性命很短,不够做善事。
  三六六、有大军队的死王,不许人家延长期限的。
  注:死王,跟大军队的主帅一样,有“老”和“病”做他的将军,有“悲伤”、“苦恼”、“不乐”、“抑郁”做他的排长、连长,向人类进攻,夺取人的性命。他不许谁人延长死的期限,死时到了,就一定取去那人的性命,是绝对无情的死王军队。
  三六七、众生,被“老”所拖去,是不能抵抗的。
  注:人出生后,就渐渐老去,性命渐渐减少。这样的渐渐的老,是没有法子可以抵抗的,不能使其不“老”,亦不能抵抗“死”。众生,一定要老要死,无论什么众生,都不能抵抗和逃避老死。
  三六八、众生要死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抗。
  注:死有二种,一种是依照时间的死,叫做“时死”。又一种未到死的时间而死的,叫做“非时死”,例如自杀和意外的死。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定要死,可是亦一样得的希望缓死,结果,等到死期到了,亦就死去,人人都不能抵抗的。
  三六九、最少的财产,亦不能跟着死人一道去。
  注:人在活时,一定要找钱财活性命,使家庭安乐,可是有钱财之后,亦要合理的使用,不使用,就变做那鄙吝的人,得不到有钱财的好处。这些钱财,在死去的时候,亦不能带去,虽然要带一小小的东西,亦还是不能带去。所以,做人不要鄙吝,亦不要乱花乱用。
  三七○、钱财,不能灭掉“老”。
  注:人体肉身的衰退疲弱,亦就是“老”。人出生以后,就渐渐的衰老,最后死亡便要到来。这“老”,没有什么钱财可修灭掉“老”、叫人不老,因为老,是自然的,要吃什么药、什么医生的手术、什么装饰品,亦不会灭掉“老”。虽然是大富人,有大势力的人,亦一样要老的。
  三七一、人,并不是有钱财便会长命。
  注:人都希望性命会长一点,可是又怕老,其实性命长就一定老。性命长,有几个原因:一是无病或少病。二是不伤害众生。三是好好的保护身体。这样,才可以希望性命长一点,钱财并不能使人长寿。
  三七二、一切众生,都要把这肉体,舍掉在这世界里。
  注:无论什么众生,无论是地面上最大的象、海里最大的鲸鱼,无论是什么人,都有死去的一日。死后,就把这肉体的尸,舍掉在这世界,身外的财产亦同样的舍掉。所以,钱财是要有的,可是要知足,不要悭吝,要布施救济穷苦的人。
  三七三、一切富人、一切贫人,将来都要死去。
  注:富人,是有财产的人,生活很舒服;贫人,是没有财产的人,生活很困苦,但最后都要死去。总之,无论是富人、是贫人,都要死去的。
  第十九 友 品
  三七四、牛车队,是行路的朋友。
  注:古代交通不便,要到远的地方去,要合成大队,一共是数百人,才可以去。最好是商人的牛车队,有武器可以抗拒盗贼、有医药治病,这样才会安全。所以牛车队,是一个行路人的朋友,无这朋友,是很难远行的。
  三七五、母亲,是家里的朋友。
  注:父亲经常在外面做工,母亲在家里主持家务。所以母亲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会保护儿子、教导儿子、爱惜儿子,会给儿子许多利益。所以,在家里的母亲,是最好的朋友。
  三七六、知己,是朋友时常所需要的。
  注: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亦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三七七、不侵害朋友的人,一定得到一切人的尊敬。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到处自然有人敬礼帮忙;相反的,如果在欺骗人、说大话、谄曲取媚的人,一定给别人讨厌和轻视,没有人敬礼的。
  三七八、不伤害朋友的人,一定没有什么仇人。
  注:人一定要有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才有人帮忙扶助。可是,如果伤害朋友,一定就没有朋友;没有朋友,自然会有仇人、敌人。所以,反过来说,不伤害朋友的人,亦一定有好多的朋友,亦一定没有仇人、敌人。
  三七九、伤害朋友的人,是下贱人。
  注:这一句的上句,是说:“在这树下睡过或坐过的人,不应该折断这树的枝叶。”所以,这里的朋友,是说有恩的朋友。帮忙扶助的朋友,就更不应该害他,因为他是有恩的人,如果伤害有恩的人,真是一个下贱的坏人了。
  三八○、有下贱朋友的人,一定有下贱的礼貌和下贱的浪游。
  注:朋友,是时常谈话和同行同玩的。如果朋友是下流鄙贱的,所说的,一定就是下流鄙贱的话;所做出来的、所要去的地方,亦一定是下流鄙贱的事和下流鄙贱的地方。所以,一个好人,如果有下贱的朋友,久了,亦就变成下贱的人,做出下贱的礼貌和去浪游下贱的地方了。
  三八一、妻是亲密的朋友。
  注:好的妻,能够帮助家里的事、保护财产、规劝丈夫,当然就是一个好的朋友。
  三八二、愚人,没有知己好友。
  注:愚人,亦就是傻子,不懂得友情交谊,不会跟谁人做朋友,因为傻子,不懂得有利益无利益,不懂得好友坏友。所以,傻子只有相识的人,没有朋友,更不会有知己好友。
  三八三、当在需要福乐的时候,朋友会拿来赠送。
  注:人人都有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是自己不能够做出来的,就要好友帮忙来做,做好了,亦就是得到福乐。所以,当在需要福乐的时候,就只有好的朋友,会拿福乐来赠送。
  三八四、如果得到小心详虑的好友,就可以安心和他去行游。
  注:好的朋友,已经是难得了;如果这好友,是一个做事、想事很小心、很周到、详细考虑的人,那就更难得。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当然和他一道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
  三八五、如果没有小心详虑的好友,应该自己单独行游,不要作恶。
  注:如果没有好的朋友会小心详虑的,那就应该自己单独行游,亦不要做起恶事。这样,比和坏的朋友去浪游,更要好得多。
  第二十 乞求品
  三八六、有智能的人,一定不乞求人。
  注:乞求有好多样,每日乞求来过生活的是叫化。喜欢别人的东西,便向那人乞求的,是贪求人,这些人,是没有智能的人,是不讨生活的人。有智能的人,不这样做,他一定找工做,自己养活自己。
  三八七、乞求的人,一定是不可爱的人。
  注:乞求别人的东西的人,如果是叫化,一定是人人都讨厌;如果是贪得的人,随便向人开口乞求东西,亦会令人不喜欢。因为每个人所有的东西,他都是爱惜的,有人来乞求,他当然不喜欢。所以,乞求别人的东西的人,是没有人爱惜的。
  三八八、被乞求而不给与的人,一定变成不可爱的人。
  注:贪得的人,看见到别人美好的东西,就起贪得的念头,执着要占有那东西,不想公理、不想公平、不想是别人所爱惜,最后便开口乞求;乞求不得,就责备他人悭吝、胸怀狭小,从此就起报仇的念头。这就是说,有人求乞东西,不给与他的时候,便会变成不可爱的人,变成他的仇人。
  三八九、人因为时常乞求,一定会被人讨厌的。
  注:时常乞求的人,就是贪得的念头很多的人,亦就是时常向人乞求东西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一定受到人家的讨厌。所以,佛教的戒律,是禁止向人乞求东西的。
  三九○、不要乞求别人所爱惜的东西。
  注:每个人都有所特别爱惜的东西,有些是价钱高的、有的是难得的古玩、有的是纪念物、有的是人家所最喜欢的、有些是有钱亦买不到的。这些东西,切切不可向人乞求,因为乞求人家所特别爱惜的东西,是最下流卑贱的行为。
  第二十一 国王品
  三九一、国王,是一个国土的表现。
  注:从前的印度是分做许多国,每个国土,都有一位国王。所以,国王所在,便是表现一个国土的所在。
  三九二、国王,是人民的元首。
  注:古代印度各个国都有一位国王,做人民的领袖,管理及保护人民,代表这个国和别个国联络。国王,是一个国最重要的人。
  三九三、贤明有道的国王,人民就有福乐。
  注:国王,是一个国家的元首,国王如果乱作乱为,人民自然会受到种种痛苦;反过来说,如果国王贤明、公平、有道、爱惜人民,人民当然有幸福了。
  三九四、国王,如果对怨恨的人没有恼怒报复,人民就会尊敬。
  注:国王是有权力的,如果人民怨恨他,他可以抓来监禁或杀掉。如果一个国王对怨恨他的人,不这样做,实在是一位好国王,人民一定尊敬他。
  三九五、国王穿著武装,一定很庄严。
  注:印度的国王这名词,意义是武士,责任是保护国土、抵抗敌人。所以,国王一穿着武装,就觉得很庄严。
  三九六、国王,在各等种姓里,是最高贵的。
  注:印度的社会分做四个种姓,就是婆罗门(贤人)、武士(国王)、商人和普通人。国王,在这四种姓里,是最高贵的。
  三九七、国王,要保护人民,要时常像父亲保护儿子一样。
  注:国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庭一样的,时常保护儿子,使儿子安全幸福。
  第二十二 言语品
  三九八、言语,同内心一样。
  注:言语谈话,有柔和的、有礼的;粗野的、无礼的。这里说的是,言语谈话,要像心脏的肉一样的柔和。
  三九九、说美好的话,会造成利益。
  注:美好的话,是老实语、和好尊敬的话、谦恭和悦的话;对各方有利益的话、对时间地方适合的话、对人和对会议适合的话、对所说的事情亦合宜的话、使用的语句和声调亦都适合的话。这些话,自然一定做出许多利益来的。
  四○○、说恶话的人,一定热恼。
  注:恶话,是说不真实的话、说虚妄的话、说讥笑的话、说挑拨的话、使人破裂的话、粗野的话、无理责备人的话、看轻人的话、嘲笑的话。这些话,都是伤人害人的话,所以,结果倒是自己受了苦恼。
  四○一、气恼的人,说话粗野。
  注:粗野的话,就是不文雅、无礼貌的话。愚人和坏人,时常说粗野话,这是因为愚呆和下贱。一个普通人,平时都是不说粗野话,可是一到气恼起来,一时控制不住,就说出粗野话了。
  四○二、不说实话的人,一定堕落地狱。
  注:不照事实说话,就是不说实话,把无的说有,把有的说无。说不实话的罪,有轻有重,要看说的是什么事,说的用意是怎样;如果是会伤害人的、令人损失死亡的,自然是大罪,死后一定生在地狱里。
  四○三、在说话里,可以知道是不是清洁的人。
  注:清洁不清洁,普通是看他的衣服和皮肤,可是这是外面的清洁,所以要听听他的说话,就可以看到他是清洁的人,或是不清洁的人。如果他说的是实话、不伤害人的话;不说粗野的话、不胡说乱说,这就是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真正清洁的人了。
  四○四、应该说美好的话。
  注:美好的话,是实话、不伤害人话、不粗野话、不胡乱话,是柔和好听的话。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候;对上司、对下属、对朋友,都要用美好的话。
  四○五、应该说柔和有益的话。
  注:人所说的话,可以分做四种:第一、是不柔和没有益。第二、不柔和可是有益。第三、是柔和可是没有益。第四、是柔和又有益。那不柔和又没有益的话,是最坏的话;不柔和可是有益,亦不应该说,因为人们都不喜欢听;柔和可是没有益,更不应该说,因为说了并无好处。人最好是说柔和而又有益的话,因为这样说,才会受人尊敬、令人爱好而喜欢听从。
  四○六、说话,要说那些不会使自己热恼的话。
  注:说话,会使自己热恼痛苦,亦会使自己安乐幸福。如果说坏的话、做坏的事,自然会使别人热恼,结果,自己亦热恼。所以,说话要先想想这样的说,是不是会使人热恼、自己热恼、应该不应该说。这样的先想想,就不会惹来热恼了。
  四○七、应该说可爱的话。
  注:可爱的话,就是真实的话、和敬的话、爱护的话、又是有益的话;这些话,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的时候、对任何人说的。说这些话的人,自然就得到可爱的话、和敬的话、爱护的话、又是有益的话。所以,人人都应该说这些话。
  四○八、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说不可爱的话。
  注:这句话,就同上面的一句一样。愚心坏人,他亦知道说“不可爱的话”是坏事,但他总觉得,有时对一个人、对一件事、及一些时候,应该说些不是真实的话、不和敬的话、不爱护的话、没有利益的话。这是错误的,人人应该时时说可爱的话。
  四○九、说好的话,亦不要超过时间。
  注:说好的话,虽然是大家有益,可是说得太多,拉得太长,超过限定的时间,就会使听的人生起讨厌的念头来。所以,说话不要说得太长。
  四一○、不应该说恶话。
  注:恶的话、坏的话,一定不应该说;说起来,会使说的人苦恼、听的亦生起苦恼;有时说的人,还说恶话未完,就已经被听的人殴打了。
  第二十三 勤 品
  四一一、勤的人,不会丢掉依时一定得到的利益。
  注:有些利益,是关系时间的,读书做工,亦有个时间;做田园工作的人,亦有个时间,知道是有下雨的时间、晴的时间,不然的话,就失去利益。勤的人,他就很会抓住时间,不会胡乱丢掉时间,亦就不会丢掉利益。
  四一二、因为勤,才会无苦。
  注:碰到苦事,如果会勤,亦可以无苦。例如学生读书,如果会勤,就不会有考试的苦;生活艰难的人,如果会勤,亦不会有苦。修行亦是这样,如果是精勤不退,一定会脱苦的。
  四一三、做工的人,恰当的勤劳做人,一定找到钱财。
  注:钱财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是能够代表一切东西的价值;没有钱财,就很难生活。找钱财的法子,就是做工。会勤劳,做的恰当,这样就会赚得钱财了。
  四一四、不懒惰的人,心里会得到安详。
  注:不懒惰的人,碰到有工做,就马上去做、不偷懒、赶快做好,不会被人家责备。所以,心里就会安详。懒惰、不按时做工、做时又懒,赶不及时间,所以,就慌慌张张的不安了。
  四一五、讨厌工作的人,不会做出合理的利益来。
  注:做工时候,心里觉得讨厌,这样,就不会有好的工作。就是读书,亦是这样。读的时候,心里很讨厌,怎么会读得通。做工时,亦是这样,心里一讨厌,做出来的就很坏,不会有合理的利益的。
  四一六、不讨厌工作的人,一定会做出合理的利益来。
  注:不讨厌工作的人,一定用心做工、欢欢喜喜的做工,这样做,工作一定很好。读书亦是这样,欢喜的读、用心的读,一定成功。修行学道,亦是这样,用心和欢喜的修行学道,亦一定有利益,一定会成功。
  四一七、不即刻做工,却拖延下去,再碰到应该做的工,便会痛苦。
  注:应该做的工,就应该快做。不做,一天一天的拖延下去,碰到新的另一样工,便会麻烦痛苦,不知道要怎么做起了。因为旧的还没有做,新的又到来。如果不要痛苦,碰到有工做,马上做完,便不会有痛苦了。
  四一八、拖延到明天的人,一定衰退;拖延到后天,更衰退。
  注:愚痴的人、懒惰的人,碰到做工,都要拖延下去:中午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晚上;今天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明天,有的要拖延到后天。这样,他的工作,一定就会衰退,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拖延。所以佛说:“今天的一天,比明天的二天还要好。”
  四一九、就在今天,赶快的勤做。
  注:这里的意思是说,谁都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死去,所以,一切工作,应该在今天很勤劳的把它做完,不要拖延下去。因为明天,是否会做不会做、会死不会死,都不会知道。所以,把工作做好,很必要的。
  四二○、丈夫应该努力,一直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注:成功利益,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有的是自己单人可以做到的、有的是要好多人才可以做成的。总之,一个丈夫,一个人要得到成功利益,一定要努力,不半途弃掉,一直要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四二一、不粗心大意的人,应该决定勤苦的做。
  注:不粗心大意的人,不放弃、不忽略,无论什么事,都决心决定的勤苦做去。不像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时做时止,舍掉这样,舍掉那样,没有什么决定。所以,得不到所希望的利益。
  四二二、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利益,就应该刻苦的做。在那个地方,做那样事。
  注:会刻苦的人,他要得到什么利益,便会在那个地方,做那样事,求那样的利益。一刻苦,无论是快是缓,都会成功,都会得到那利益的。
  第二十四 怨结品
  四二三、要结怨的人,他所结的怨,一定不会停止。
  注:这里的意思是说,他骂我、欺我、偷取我的东西,这样的想,心里便会生起结怨的念头;这结怨的念头,一定不会停止。所以有人骂我、欺我、偷取我的东西,要细细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我的错误罪过?如果心里恨恨不忘,便会找机会报仇,报来报去,一定会做到相杀相害,可是结的怨,还是双方不消。
  四二四、没有结怨的人,那怨结一定会停止。
  注:如果一个人,给别人骂、欺负或偷取去东西,他不结怨,他认为自己大概亦有这种错误罪过,才会惹起他人的怨骂、欺负、偷取。所以,他不怨恨那个人,亦就是不结怨、不报仇。这样,怨没有了、结亦解了。这是做人处世的一个法子,如果人人这样想,便会安乐和敬同住,不相伤害,世界会很太平幸福。
  四二五、不结怨,怨便停止。
  注:人,同居或者是近邻,或者相离很远,可是时常有事接触,那末,就一定多少有双方不合意的事。如果这些事,双方都认做小事,不去计较他,这样的不结怨、执怨,怨就不会生,亦无所谓结怨了。
  四二六、在这世界里,无论什么时候,怨是不会因为报怨而停止的。
  注:怨,就是使他人不满意的,有些是做出来的。这些不满意的事,想要报复,可是报复,一定不会使怨停止。因为一报复,对方亦要报复,结果,是永远的报复,不会停止。
  第二十五 真实品
  四二七、真实,比什么味道都要好。
  注:味道有咸、有甜、有酸、有辣,对人的身体,有利亦有害。但是“真实”,那是最好的味道,有益、无害,而且不但对身体有利益,对于精神(亦就是心)亦有利益,还可以证到菩提。
  四二八、真实的话,是不会死的话。
  注:真实的话,就是很合理,可以帮助每一个人的话。这些话,人人都用得着。所以不会死去,亦就是不会在这世界消失。因为人人要用,时时要用,像佛陀的话一样,到现在二千多年,还是有人在用,真是不死的话。
  四二九、人会有名誉,是因为说真实话。
  注:人人都喜欢说真实话的人。怎么说,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说,这叫做有信实的人,是老实的人,我们听他的话,相信他的话,一定不会被他骗去。这样的人,自然会有很好的名声、好名誉的。
  四三○、净人,站在正义和正法的实谛。
  注:正义,就是对自己对他人有利益的义;正法,是合理公平的法。净人,因为见到正义和正法的好处,所以,就站在正义和正法的实实在在的地方,不是假的正义
  和假的正法。
  四三一、应该保护真实。
  注:真实,就是谛实诚实,这比什么都要好。人会真实、老实、诚实,一定有好名誉、好名声。人应该先守护说诚实的话,然后对什么事,都老实诚实的做去,虽然有横逆事,亦不丢掉老实诚实,这样,就会做一个净人好人。
  第二十六 智 品
  四三二、智,是世界的警觉法。
  注:智,第一、是会记得从前所说的。第二、是想到自己的身、情感、心识和佛法。第三、是想到将来自己一定要死。说起来,就是会想起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因为会这样的想,便会提醒自己、警告自己,使自己不会“得意忘形”。所以,是这世界每个人警觉的好法子。
  四三三、智,是一切地方都必要的。
  注:人,如果能记得过去所做过的事、所说的话;又能知道目前正在站、在行、在睡、在吃、在喝、在做、在说、在想;又会想到正在吸气、正在呼气;又更会想到将来要死。这样,就叫做有智,这样有智,自然不会做错事。时常会警觉,是一件正智,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必要用的。
  四三四、有智的人,时时会兴盛进步。
  注:有智的人,就不会粗心大意,坐时知在坐、行时知在行、吃时知在吃、说话时知在说话。这样,就是时时有预备,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人如果不会做错,就是时时兴盛进步了。
  四三五、有智的人,一定受到福乐。
  注:有智的人,因为时时用智做事、想事、说话,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会合理公平,不会做错事。这样生活,就有幸福安乐。
  四三六、要守护的人,应该用智守护。
  注:一个人,一定要守护,例如守护礼貌、守护说话、守护心,不使散乱,就应该用智去守护;要守护外财,例如守护钱财、守护居家、住宅、田园、家畜牛羊,亦要用智去守护,才不会损失;要守护戒,无论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戒,亦都要用智守护。
  四三七、守护的人,应该有守护的智识。
  注:有守护的责任的人,例如守护礼貌、守护说话谦恭、守护心情安静,应该用智识守护。这是内的守护,还有外的守护,例如守护财产、守护住宅田园,亦要用智识守护。还有守护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戒,亦都要用智守护,不要犯戒污戒。
  第二十七、信品~第三三、结交品
  作者:皇波折罗禅那 编
  第二十七、信品
  四三八、信,是善的资粮。
  注:信,是信“佛的悟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众生“自作自受”。这样的信,就会不敢作恶,就会单单作善。这样便成善的资粮,亦就是有好的本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
  四三九、正信坚固了,利益亦一定成就。
  注:正信,是信有佛、有业、有果报,这样就是正信。亦就是正信坚固;如果有时信,有时不信,是不正信。人有正信,做什么事,都想到要做善的好的。所以,就一定有利益,会成就成功,今世和下世都有利益。
  四四○、正信坚固了,就得到安乐。
  注:一个人,有正信又是坚固的正信,就一定相信佛的教训,不敢作恶做坏,不做错事。这样,一定是平安福乐,无苦无忧了。
  四四一、正信,这是世界里的人最贵重的财产。
  注:财有二种,一种是外财,就是钱银珠宝。一种是圣财,就是信、戒、惭、愧、闻、舍、慧。外财是用在身体上的便利安乐;圣财是用在精神上的福乐,不会受到灾害。所以,是最贵重的财产。正信,是正信的佛教。
  四四二、正信,是人的朋友。
  注:人和人,如果是同事同心叫做朋友。朋友使每个人都得到帮助和精神上的温暖,更有信心。像行远路,有同行的朋友,就更安心。正信,亦同朋友一样,可以使人安心、有温暖,不会恐怕烦恼。
  第二十八 知足品
  四四三、知足,是最上的财产。
  注:知足有三种:第一、是对所得到的,会知足。第二、对自己的力量,会知足。第三、是适宜恰好的知足。人会知足,就不会贪得;不会贪得,就对所得到的欢喜。人如果不会知足,就是有大财产亦像没有财产一样,亦不会安乐。
  四四四、对所得到的四事会知足的,就有福乐。
  注:“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事,如果有所得到,无论是多是少、是好是坏,都会知足,不再贪求的,便会有福乐。人不会有福有乐,是因为不知足。
  四四五、知足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得到寂静,会得到福乐。
  注:寂静有三种:第一是身寂静、第二是意寂静、第三是烦恼寂静。这三种寂静,无论是那一种的寂静,如果是一个知足的人,在听闻佛法以后得到的,一定是得到福乐。
  四四六、得到什么东西,应该对那件东西,满意欢喜。
  注:得到的东西,都觉得满意欢喜,这是佛所教的,因为这样,才会除掉贪心。如果对所得到的东西,仍然不会满意欢喜,定要生起讨厌心、贪求的心、不想到人家的利益的心,这是不好的。会知足的人,可以引起别人的尊敬。人,如果知足,便都有幸福的。
  四四七、不要看不起自己的财物。
  注:我们所有的财产,无论是钱、是衣服、是住宅,如果比起别人来,虽然是别人的比较好些,亦不要看不起。如果看不起自己的财产,有时就会不留心保管,会使财物损失。
  第二十九 沙门品
  四四八、这宗教的沙门,不是这世界的敌人。
  注:这是佛说的话,这宗教,就是佛教;“沙门”译起来是“勤息”,就是勤求息静的人,亦就是比丘。因为沙门:第一要不害众生。第二守护身心,不作邪恶。第三是安忍。所以对这世界的一切众生,凡是有性命的东西,都不是敌人。
  四四九、杀害别人的人,不是修行人;侵恼别人的人,不是沙门。
  注:修行人,无论是什么宗教的信徒,如果不娶妻、不嫁夫,而在修道的,都叫修行人、沙门。前面已说过了,这二类人,都是好人。但是如果杀害人,这人就不是修行人;如果在侵恼人,使别人烦恼的,就不是沙门。
  四五○、修行人,不守护威仪是不好的修行人。
  注:不好的人,一共有四种:第一种是懒惰的在家人。第二是国王,不想念他。第三是不守护威仪的修行人。第四是容易生气的贤人。威仪是身口意的有礼及合理,无论是站、行、坐、吃、喝,都有好礼貌和合理。
  四五一、没有调伏和谛实的人,不应该披袈裟。
  注:袈裟,意义是染“坏色”(不黄不红)的衣布。调伏是调伏心意,不起烦恼,守护戒行。谛实是不说谎,不欺骗人。如果不能调伏的人、没有谛实的人,就不应该披袈裟。因为披袈裟,是一个好人,才可以披的。
  四五二、有调伏和有谛实的人,就实在的可以披袈裟。
  注:披上袈裟的人,就是佛教的比丘。因为已经调伏烦恼、会守护威仪,又有诚实谛实,所以,如果要披袈裟做出家比丘,亦就可以做比丘。
  四五三、一切修道的人,把善语做他的旗。
  注:“善语”,亦就是“好的话”,是合法的话、可爱的话、真实的话,这些话,对一切人都有利益。修道的人,是说佛教和其它宗教的修道人。这些人,都要有一些善语做他修行的原则,就像车前的旗一样,在很远的地方,就先看见到的了。
  四五四、沙门,应该是一位好沙门。
  注:沙门,亦就是比丘,已经照戒律出家。可是做一位好沙门,便要好好的守行戒律、保护“身口意”的“做说想”,不要做坏事、说坏话、想坏事。不要做恶事,这样才是好沙门。
  四五五、沙门,应该住在沙门位。
  注:沙门位,就是寂静、高贵、令人敬仰,守护戒律、防护身口意,不要起恶,修持佛的教戒。这样,才是一位好的沙门。
  第三十 和敬品
  四五六、大家的和敬,会生起福乐。
  注:同居的众人,如果会和好,会互相敬重,同心合力的做事,那么,什么事都会成功,大家都得到福乐。大家能和好又能敬重,实在是很好的一样事。
  四五七、和敬的大众的努力,会生起福乐。
  注:一个人的努力,会使一个人得到福乐,有时,亦会使众人得到很大的福乐。如果大众都努力,那末,更一定得到很大的福乐。庵寺里的僧众,更要和敬共住,才会生起福乐。
  四五八、各个大众的和敬,会造成兴盛进步。
  注:大众,是说一个组织,像家庭、乡村、都市、各部、司。这些性质不同的大众,如果会互相和敬、不分彼此、不相妒嫉,就会使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兴荣繁盛进步的。
  第三十一 戒 品
  四五九、持戒,一直到老年,都有利益。
  注:戒有多种:在家人的戒有五戒,亦叫根本戒或叫常戒;又有八戒,亦叫斋戒或一日夜戒。出家人有十戒,亦叫做沙弥戒;有二百二十七戒,叫比丘戒、或大戒、或具戒。持戒,无论少年、中年,或一直到老年,凡持戒的,都会有利益。
  四六○、持戒,一直到老年,还是会引来福乐。
  注:持戒,无论持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自受持的那一天起,一直到老年,每一天,都是会引来福乐。就是单单五戒,不杀害有性命的动物、不偷盗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说谎话、不喝酒,亦就会引来很多的福乐了。
  四六一、贤者说,就是这持戒,是很好的。
  注:持戒有种种好处,佛经里曾说过:第一持戒会到好的地方去。第二持戒会得到财用丰足。第三持戒会灭掉苦恼,得到心头清凉自在。
  四六二、持戒,是世间第一。
  注:持戒,是最好的。许多好人贤人,都称赞持戒,说持戒就像有战士、有武器、有袍甲、有军队、有粮食、有车乘、有桥、有香味,是可靠的地方、是一切善的母亲、是善法的元首、是得到名誉、是引来财富。所以,真是世间第一好事。
  四六三、因为同住,才会知道他有没有持戒。
  注:一个人,有没有持戒,或是假的持戒,一时会看不见,可是同居住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持戒,是假持戒,或是真持戒了。同居住,不必同住在一间屋子、同读书、同办事,亦可以看见到的了。
  四六四、一切都守护,是很好的。
  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守管保护身体不要做恶事、口不要说恶话、心不要想恶事,就是很好了。如果单单不做恶事,可是还在说恶话、想恶事,还是不好的。要身口意三样,都守管保护,才是最好的。
  四六五、如果时时警戒,一定不会跟谁结怨。
  注:结怨,就是心里气恨,想要报仇复仇。可是,如果会时时警戒自己,不要伤害人、不要骂人责人、不使别人气恼,这样,就没有谁来结怨了。
  四六六、有智能的人,要保护戒。
  注:有智能的人,如果只有智能,没有持戒,胡作乱为,时常做坏事、说坏话、想坏念头,这样,有智能,亦不会有什么好处,只是在做恶。所以,有智能的人,更要保护戒、好好的持戒,才会有名誉、有财产、有好的生活。
  第三十二 乐 品
  四六七、去掉苦的原因,那么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乐。
  注:苦和乐,是相反的,有苦,就没有乐;有乐,就没有苦。人人都喜欢乐,不喜欢苦,可是要无苦,就要去掉苦的原因。譬如:欠人家的钱,是苦,这苦的原因,是在向人借钱。所以,不借他人的钱,就是去掉欠钱的苦的原因。所以,心头有苦,就要想是不是有贪心、气恼心、痴呆心。如果有这心,去掉这心,便会快乐。
  四六八、不侵恼众生,是世界里的第一乐。
  注: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侵恼众生、爱护众生、不想伤害众生,是世界里第一喜乐的事。这是实在的,众生如果不相侵恼、互相爱惜、保护,又不想伤害其它的众生,这世界,就很可喜可乐了。
  四六九、“行”的寂灭,就是乐。
  注:这是佛所说的“无常偈”。意思是说,一切所做所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会生会死的,如果能灭掉这生死,便是乐。
  四七○、没有什么乐,比寂静更乐。
  注:乐,有很多种:比较高级的乐,有不侵恼人的乐、弘法的乐、有慈悲心的乐、会弃掉烦恼的乐。再高级的乐,有身寂静、口寂静、心寂静的乐。最高级的乐,是没有贪心、没气恼心、没愚痴心的乐。
  四七一、涅盘,是最上的乐。
  注:“涅盘”的义是“吹熄”,意思是会灭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烦恼。这是最简单的解释,详细的解释,要去看佛经。人如果能灭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烦恼,自然是得到第一乐的。
  四七二、一切觉者的降生,会引来乐。
  注:“觉者”就是佛,佛是经过很多很多的积福积德,最后,才会觉悟成佛。一位佛的降生,一定带来许多的乐,给与这世界的众生。
  四七三、演说谛实法,会引来乐。
  注:“谛实法”是净人的法,亦就是善的法。对人演说善法,自己得到乐,听的人亦得到乐。这谛实法,第一、要照次序说,意义不减缺。第二、有理由。第三、有慈悲心的说。第四、不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说。第五、不讥刺别人。这样的说善法,才会引来乐。
  四七四、不碰到愚人,才会得到永远和真正的乐。
  注:碰到贤人得乐,碰到愚人得苦,这是一定的。因为愚人没有智识,做的坏事、说的是坏话、想的是坏念头。这样,和愚人交游同居,结果,是得到坏。相反的,如果不会碰到愚人,单碰到贤人、有智能的人,就得到真正永远的乐了。
  四七五、有慈心的人,睡和醒都会很安乐。
  注:把友好的心,去爱护人和帮助人,使他得到福乐,这叫做有慈心的人。父母亲对儿子,就有这慈心,这慈心,如果用到一群人去,叫做无量慈心;如果用到一切众生去,叫做无边际慈心。这样的用慈心,自然没有仇人怨敌,无论在睡或醒的时候,都很快乐。
  四七六、不聪明的求得利益,不会得到安乐。
  注:正当的求利益,是合理的,应该做的,但要用智识去求去做。如果傻子,用愚昧的办法去做,结果一定不会得到安乐,有些反而得到了痛苦。
  第三十三 结交品
  四七七、因为信任,所以受到灾害。
  注:习惯,造成信任,信任,就会粗心大意,一有粗心大意,就会有灾害。无论对家兽的信任、对用物的信任、对人的信任,都是一样,有时会受到灾害。
  四七八、因为同居太久了,所爱的会变成讨厌的。
  注:人因为相敬相爱,就常往来会晤谈话,可是往来太多次了、谈太久了,就会讨厌起来,因为坐谈是花费时间的。同居亦是这样,本来是相爱相敬的,可是太久了,双方的意见和生活,就会逐渐不和洽起来,终于是变成讨厌了。
  四七九、结交什么人,就会像那个人。
  注:结交做朋友,大都是性情相近,才会做朋友。在做朋友当中,双方又使各人的性格,更相同起来,然后才能合作做事。所以跟那个人结交,久了,亦就像那个人的性格了。
  四八○、和一群仇人在一起,即使是一夜或二夜,亦是苦。
  注:苦的种类很多,有的是天灾的苦、有自己所做出来的苦、他人所做出来的苦、烦恼的苦、病的苦、老的苦,这里,是说和一群仇人同居的苦。仇人,都是一见面就讨厌,要报仇的。所以,共住在一起,即使是短短的一二天,双方都是大苦恼。
  四八一、和愚人住在一起,就像和敌人住在一起,会时时有苦。
  注:愚人,是傻子和做坏事的人,会使别人痛苦。所以,和愚人住在一起,无论同住在屋子里、在办事,都是不好。因为愚人做出坏事,同住的人,亦要负责。所以,和愚人住在一起,亦就跟敌人住在一起,时时都会发生苦恼的。
  四八二、和贤人住在一起,就像和亲戚住在一起,会得到乐。
  注:贤人,做的是善事、说的是善话、想的是善念头,和他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安稳,很平安,不会有苦恼,不会有危险,就好象和亲戚住在一起。
  四八三、和净人结交,得到福乐。
  注:净人,就是好人。这好人有这样的好:第一、正信佛教。第二、有惭。第三、有愧。第四、多闻,有学识。第五、有勤。第六、有智。第七、有慧。和这样好的人结交,一定不会有危险、不会做坏事,所以,便得到福乐。
  四八四、和坏人结交,一定坏下去。
  注:坏人,没有正信、没有惭、没有愧、没有多闻、不会勤、没有智能,只会杀害众生、偷盗人家财物、邪淫、说谎话、喝酒。和这样的人住在一起,跟他做朋友,自然,一定是更坏下去,不会好起来。
  四八五、和愚人结交,会得到苦。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做朋友,自然一定得到痛苦。
  四八六、和愚人结交,是不好的。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结交,自然是不好的。
  四八七、和恶人结交,一定得不到全部的乐。
  注:恶人,只是在做恶事、说恶话、想恶的念头。和恶人做朋友,有时虽然做一些可乐的事给我们,可是这些乐,不是全部的乐,里面一定有许多苦恼。例如:他送些东西给我们,这东西可能是他偷来的,我们接受他的赠送,亦变成有罪了。
  四八八、和愚人结交,一定永远悲恼。
  注:愚人,就是坏人。和坏人结交,结果,一定受到悲伤苦恼的事。这事,有些是拉长到好几年、几十年的,亦可以拉长到下一生去的。
  四八九、有仇人的地方,贤人不应该去住在那里。
  注:仇人,就是要想报仇的人。如果去和仇人在一起,当然会有杀害责骂的事。所以,一个有智识的人,知道那个地方有仇人,就不应该去住在那个地方。
  四九○、要防备敌人。
  注:有四种假的朋友,亦是敌人。这些朋友:第一、是欺骗人的。第二、是说大话的。第三、是逢迎巴结的。第四、是招去做邪恶的事。这些朋友,亦是敌人,会破坏我们财物、名誉。所以,要防备他、不使他亲近、不跟他来往、不跟他同行、不跟他同居、不跟他共做工,这样,才不会给他伤害。
  四九一、就是朋友,亦不应该信任。
  注:朋友,有真朋友和假朋友的分别。假的朋友,当然靠不住,可是即使是真朋友,亦不可绝对的信任。因为有时真朋友亦会绝交,亦会有错误。所以,亦要防备,不可全部信任。
  四九二、对不熟识的人,不应该信任。
  注:我们所识的人,当然很多。有的还不熟识他、有的是初相识,还不知道他的品行和性情。对这些人,不应该信任,不应该信他的话,因为还不深知道他的做人。
  四九三、就是熟识的人,亦不应该信任。
  注:熟识的人,亦还不可信任,因为只是熟识而已,还不知道他底细,信任他,有时会惹来痛苦,要等到知道他是个善人、好人,才可以信任他。
  四九四、不应该信任作恶的人。
  注:作恶的人,亦就是专做坏事的人。这些人,不会有朋友,他所要做的只是伤害别人、偷盗别人的财物、邪淫、说谎话和喝酒。当然,一定不可以信任。
  四九五、不应该信任轻易答应的人。
  注:轻易答应的人,是喜欢说谎话、说大话的人。这些人,有时会“说有为无”或“说无为有”,不老老实实的说。如果信任他,有时会损失、会苦恼。
  四九六、不应该信任自私的人。
  注:自私的人,只求自己有利,是贪得的人,不懂得同情他人、不会想到公平。所以,不可信任他的话、不可信任他的做事。因为一信任,一定会受到损失。
  四九七、不应该信任假装君子的人。
  注:人人都喜欢君子人,因为君子有好礼貌和谦恭的态度。因此,就有人假装君子,态度假谦恭有礼,可是他心里却准备要有所得。所以,不可信任这样的人,如果信任他,一定被他欺骗的。
  四九八、不应该信任“不考虑”的人。
  注:不应该信任的人很多,这里是说“不考虑”的人,这一类人,做事说话,不考虑这事、这话,是好、是坏、有利益、没有利益。这样不考虑的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一定很多是做错说错,因为没有考虑过,所以不应该信任他。
  四九九、不应该和恶人亲密。
  注:恶人,就时时在作恶。如果和他结交做朋友,已经是不好了,如果和他亲密,那一定得到大灾害。
  五○○、不要结交愚人,因为愚人,就是时时都是敌人。
  注:愚人,就是往往在做坏事、做恶事的人。这种人,像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时时都要害到我们。所以,不可跟他结交做朋友,他时时是在做我们的敌人。
  第二卷
  作者:皇波折罗禅那 编
  第一 我 品
  一、不应弃我利,而为他人利;既知是我利,应勤求我利。
  注:利有二种:一为己利,一为他利。最善则为能利己利他。不可因利己而损他,亦不可因利他而损己,应取利己,而不损他。又须先利己,己既有利,而后乃能利他。
  二、如何所教人,应行如所教;调御己最难,应先调御己。
  注:人各有所应教,如父母教子、兄教弟等。但如何所教,则自己应该如所教而行,乃能有领导作用,不可自己饮酒,而教人勿饮酒也。调御人亦然,须先调御自己,令不胡作非为,乃可调御他人。因调御自己,是最难事,能调御自己,则能调御他人矣。
  三、贤者先自立,于适当德行,然后教他人,则能不染污。
  注:贤者应当启教训诲他人,但自己应先能立于德行,然后乃堪能教人。如教人“不杀生”,自己当不杀生,则教人时,自己不被污染,亦不被人指谪。C
  第二 不放逸品
  四、他人放逸时,贤者不放逸;他睡自己醒,如良马超劣马。
  注:不放逸,即不粗心大意。贤者有所作为,则先慎虑周详,故无过失。正如他人昏睡,贤者独醒,正智现前;犹如良马奔驰,能超越诸劣马,先达目的地方。
  五、精勤、智、作净、详虑及戒备、正法、不放逸,能使名称盛。
  注:名称能盛,须措事精勤、有正智所作、清净公平。事前周详慎虑、戒备其所过失、依正法而行又不放逸,则诸所作皆得成功,而名称更着矣。
  六、不具放逸行,不近诸爱欲,正观而审思,则达于大乐。
  注:此明每人之能得大乐,在于不作邪行,即不放逸、不念诸贪爱欲念,继此,当具作善行,即能依正法善法观察;又须详慎、审察思惟。如是,则所作为,皆得成就善法,而达于大乐也。
  第三 业 品
  七、弃舍利益人──谓天气太冷,或太热太凉,终不得利益。
  注:利益,有现前利益(即现生利益)、有来世利益(即来生利益)、有最上利益(即涅盘)。此诸利益,或依次取之,应先取现前利益,不先取现前利益,而欲取来世利益,不可得也。又舍弃利益之人,懒惰不就业,而谓天气太冷、太热、太凉,不宜工作,故终身不能得利益。
  八、愚人无智能,造恶不自知;苦恼由自造,如火烧自身。
  注:愚人无智,不能分别善恶,造恶业而不自知。但知与不知,皆当受苦恼之报,其痛苦有如火之烧身。
  九、人播种植种,当得其种果;作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果。
  注: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此为自然之真理,犹如种植,播豆种,必得豆;播瓜种,必得瓜。不过时间有速有缓而已,如果大树,则稍缓乃能见其长成为大树;种小花草,则随时可见其长大也。
  一○、人受他人利,而不知其恩,则所欲得利,必归于破灭。
  注:有大慈悲心的人,必爱人利人,而受利受恩之人,不知其恩、不报其恩,反而忘其恩,甚至负恩,则此忘恩负义之人,所已得之利及所欲得之利,终必破灭,一无所得。善忘恩之人,存心奸诈,必无人信任扶助也。
  一一、人受他人利,而知其有恩,则所欲得利,必有大增盛。
  注:人有受他人资助者,必须知其人之恩,又须念念思报其人之恩,切不可以其资助微小或时期太远,而忘其恩;若能报其前恩,则所欲得之利,必有增盛。盖居心忠诚,人人必多为资助也。
  一二、此时应先作,而留待后作,将来必苦恼,犹如折薪人。
  注:作事必须依次序而作,则事易成而费力少。不依次序、时作时止、时先时后、迁延不决、虚弃时日,则必如折薪之人,不折薪而就睡,比及醒,则他人已经折得归返,自己匆匆忙忙折薪,反被薪刺伤眼睛。
  一三、因前生之恶,令今生受苦;应作抵罪想,如同偿久债。
  注:公平有智之人,遭遇苦时,即知是由于从前自己所造之恶;遭遇乐时,亦知是由于从前自己所造之善。苦来时,不能避;乐来时,亦不能拒。故遇苦境,当思正在偿还从前债务,欢喜承当,则将来恶尽善至,福乐无量矣。
  一四、人为求己福,而以刀杖等,侵害他人乐,将来必受苦。
  注:人人皆欲得乐,人人应勤力求乐,但切不可因为求自己之乐,而用刀杖、武器、钱财、威势,侵害他人之乐。如因打猎之乐,而杀害禽兽;因求食之乐,而杀害众生,皆甚恶也。众生各爱惜生命,皆欲求乐,奈何杀害之,而求一己之乐?如此伤害众生,必受大苦。“将来”二字,亦可作“来世”想也。
  一五、人为求己福,不以刀杖等,侵害他人乐,将来必受乐。
  注:人当知有现在及将来。现在所做之业、所作之事,将来必有报应。故欲求乐,则不可以刀杖、钱财、威势,侵害他人之乐。能如此,则将来乃至来世,必有大乐。
  第四 烦恼品
  一六、诸欲皆热辣,如毒蛇愚人着,终必堕地狱,永久受大苦。
  注:诸欲即烦恼,欲有色、声、香、味、触等爱染。此诸爱染,受用时,虽有小乐,终则热辣,如毒蛇之牙。但愚人无知,贪着此诸欲乐,最后,则必受苦,亦必堕入地狱,受诸大苦
  一七、虚伪、骄、绮语、夸大及自高、无正念之人,不能修佛法。
  注:无论在家出家,欲修佛法,必须先除去粗重烦恼。此有六种:一、虚伪欺骗。二、骄傲无礼。三、绮语多语。四、夸大夸口。五、自高好胜。六、心无正念。此诸六种,为最易见易作之烦恼,如能除去者,必能增上昌隆。
  一八、婆罗门谛听:嗔恨毒稍甜,能杀嗔毒者,贤天所称赞,因能杀嗔者,则无忧伤苦。
  注:嗔,因种种原因而生,但根本是毒。嗔后如能报复,则心中稍有快乐,亦即有小甜味,但根源是苦,最后必有苦恼忧伤。如能断除嗔怒,则无忧伤苦恼之果矣。
  一九、勤者不多睡,而常习醒法,弃惰、谄、悦、戏、色欲及饰身。
  注:勤苦精进之人,必须少睡,修行警醒觉悟之法。不懒惰、不谄曲、不欢悦游戏、不行淫欲、不穿著华丽衣服、不用装饰品,乃可称勤者。
  二○、好求人过失,则增己有漏;时时求人过,则不能断漏。
  注:对人之看法,约有三类:一、恶意看人。二、善意看人。三、公正观察。恶意看人,则人人皆恶,而增加自己之有漏烦恼,乃至成为天性。如此集积,则日日增加,永不能断烦恼有漏。
  二一、若诸婆罗门,到达两法岸,则诸烦恼等,不能依着彼。
  注:婆罗门,即梵行人,为印度四阶级中之最高级,依“吠陀”经典修行。如能依吠陀经,达到“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则亦可脱离烦恼。
  二二、此生及来生,所有诸恶趣,无明为其根,嫉贪为其构。
  注:恶趣,则极下劣、极苦恼之处。其堕落之原因,在于无明愚昧,又有嫉妒他人之心,又复贪求不足所致。
  二三、人被箭射中,则四方驰走;既拔除箭已,则不走不沉。
  注:人被箭射中,喻人被欲所着。执着沉沦于欲,则心昏智乱,四方驰走,有如狂人,甚多危难。但如能拔去箭,即能拔除心中之欲念之后,则安定如常,不必驰走,亦不沉沦堕落于欲念中,无有危难。
  二四、贪嗔痴自生,侵害恶心人;有如竹之子,枯竹自身死。
  注:人有善心者、有恶心者,无论善恶之心,皆可能有贪求之念、嗔怒之念、愚痴之 念。但善心人对此三念起时,能断绝之;恶心之人,则不能断绝,且任此三念生长增扩大,有如铁锈生于铁而损铁,竹子生于竹而枯竹自死也。
  第五 安忍品
  二五、能安忍之人,能自利利他;可名安忍人,生天涅盘者。
  注:安忍,亦译忍辱,即能安心忍耐诸苦诸辱也。佛劝弟子,往教化弘法时,辄先劝弟子,应对恶言能安忍听受;又说安忍为最上精进,安忍为最上之灭苦得乐。能安忍之人,必能生于天上,以至证大般涅盘。
  二六、安忍能断除,一切诸恶根;亦名能断除,责难诤讼者。
  注:安忍可分为三种:一、对于忍责难恶言,能安忍听受。二、对劳苦,能安忍工作。三、对诸情感痛苦,能安忍放下。人能如是安忍,则能断除一切诸恶业之根源,亦决能断除他人之一切责难,及对他人之诤讼。
  二七、安忍慈心人,多得财与福;一切天及人,所共爱喜乐。
  注:安忍之人,已甚难得,今更具有慈悲之心,则必多得财产、利益,多得名誉、声望,多得福乐、祯祥。如是之人,则必为诸天众及一切诸人,所共爱护,亦为所共欢喜悦乐。
  二八、具足安忍者,名行本师教;已具最上供,供养最胜尊。
  注:本师,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能修行安忍之人,则可名为行佛之教诲,而且亦已具足最上最高之供养,供养最胜尊。最胜尊,亦即尊称佛之德号也。
  二九、持戒及修定,安忍为主因;一切诸善法,因安忍增长。
  注:持戒之所以能清净无垢、修定之所以能证明寂定,完全以安忍为主要基础,亦以安忍为因原;一切善法之所以能增长,皆以能安忍之故也。
  第六 心 品
  三○、心不坚固住,不知实谛法;动摇不深信,慧不能圆满。
  注:若人心动摇奔散,不住于道于法,时东时西、时今时古、时动时静,不坚固住,则学无所得。无论世间之智能,或出世间之智能,均不能圆满也。
  三一、心既调善已,是无量大心;所作小量业,不遗在此心。
  注:已调伏至善之心,则为广大无量之大善心。其德无量,故日常所作之有量小小作业,皆不能遗留在此大心中;即不执着于日常小小事件也。
  三二、不修习数息,出入至圆满,则彼身及心,常在动摇中。
  注:此为修禅定之一法,直译为“出入息智”。人以呼吸出入为生,如能于念念中,知呼吸之出入长短,则能于念念中有正智,知心善恶;人若不知呼吸出入,其心慌乱,身心动摇不安,遇事把持不住,随境奔走,最为危险。
  三三、修习数息观,出入至圆满,则彼身及心,决无有动摇。
  注:人如能正观呼吸出入,知呼吸长短,则心常在定,不散乱、不随便执着外境;身亦有主,不忙急慌张。如是,则身心必无动摇,亦甚快乐。
  三四、盗贼互相杀,仇人亦互杀;心住于恶法,其害甚于此。
  注:盗贼对盗贼,仇人对仇人,必互相杀害。人心住于恶法,即必作恶事。结果,其害更甚于盗贼及仇人互相杀害。
  三五、身为心住窟,无形独远游;若能摄护心,则能脱魔缚。
  注:心为无形之物,住于人身中,但能独自远游;远游则心散乱漫着,故必以正智摄护之,始能使其安住。摄护之法甚多,修定即其一法也。
  三六、心能住于善,则能作上善;较父母诸亲,所能助更多。
  注:父母及诸亲,虽甚爱护其子,亦甚乐为造诸善因;但若其人,能住于善法,则能自作善事,比较父母诸亲,为之资助,其作善之因,更上善矣!人能自作善事,则父母诸亲,虽不为之造善,彼仍能作善事也。
  三七、贤者能令正,奔逸动摇心,难护难止心,如匠令箭正。
  注:人心常奔逸流散、动摇不止,甚难令其安住,禁止其妄想。但贤者则能以种种方法,禁止其奔逸动摇,又令其正住;如箭匠能用种种方法,令不正之箭,正直可用。
  三八、不善盖之屋,雨能漏湿之;如贪欲漏湿,无修持之心。
  注:依教理修持之心,则坚强正直,贪欲邪恶诸念,不能漏湿渗入;犹如屋顶善盖,则大雨亦不能漏湿渗入相同也。
  三九、闻声即惊怖,如鹿在林中;彼诸心虚人,修行不能成。
  注:心虚之人,即心中常有忧疑惊怖之人。平时心中无主,如有闻高声大声,即不能思索,实时大生惊怖,如鹿在林中,闻声即惊怖逃走。此等心虚之人,如用此心修行,亦不能修也。
  四○、心被提出欲,使离于魔位,则奔逸乱挣,如鱼处陆地。
  注:人之心,在出生后,即住于种种欲中。如被提出欲念,使离魔之位,则动乱不安;如鱼被提出水中,放于地上,动乱奔逸不安,欲再入水。此皆由于此心,久已住在欲念中,以欲为乐,一被提出欲念,即不安也。
  四一、你心定热恼,因所见错误;你应当断除,爱染之幻像。
  注:人之所见,若有错误知解,则能令心中热恼,如见绳索为蛇,见枯树为兔等。但此为普通之误会,尚无大害,如见女人之像,而起爱染之心,见其它幻像,而起爱染,则当急断除,否则,心中必大热恼,痛苦不堪。
  四二、坚固之石山,不因风而动;贤者亦不因,毁誉而有动。
  注:人,有人多财富、有人少财富;有人有大爵禄、有人无爵禄;有人被称誉、有人被讥毁;有人苦、有人乐,此诸身外之物,贤者能看破放下,不因为有人讥毁而伤心,不因为有人称誉而欢喜。贤者之心,有如石山,虽有大风,亦不动摇;亦即有讥毁贤者,有称誉贤者,贤者皆不动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