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高明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高明和
  在五台山寺庙中心区,有一座红墙包裹、苍松荫翳的古刹精蓝,这就是罗睺寺。罗睺寺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黄庙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创建于唐,历代不废修饰。《清凉山志》记载:“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寺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创建于唐,显迹于宋,续修于胜国贤藩。迨我先朝,曾辟院以供十方”。寺内还有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碑记。万历年间,李彦妃还为祈子登极许愿施以巨款重修。
  罗睺寺原是一座青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对各民族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绥柔蒙古,大兴黄教”,又将五台山十大青庙,即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10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中,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我国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修持方法和仪规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汉地佛教僧人多穿青色衣服,因此称为“青衣僧”。青衣僧居住和管理的寺庙便称为“青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我国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主要流行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为藏、蒙、满等少数民族所信奉。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流派是明代高僧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格鲁派僧人身穿黄色衣服,故亦称其为“黄教”。五台山现在的喇嘛寺院都是属于格鲁派的黄教寺院。黄教寺院亦称黄庙。黄庙的僧侣头戴黄色的僧帽,身穿黄色僧衣.故称黄衣僧,俗称“藏喇嘛”、“蒙喇嘛”、“汉喇嘛”。黄庙的黄衣僧,不管藏族人,还是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一律学习藏文经典,恪守格鲁派的清规戒律、宗教仪规。在黄庙里供奉宗喀巴大师,黄衣僧可以食肉。
  罗喉寺坐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平面格局为“目”字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建有殿堂房屋118问.均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两翼是配楼、钟鼓楼、禅房,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阁。层层深入,显得深邃而幽古。
  罗睺寺的牌楼建在通往菩萨顶的街旁,与塔院东门牌楼隔街相对,还右邻显通寺牌楼.形成“三楼相峙”。牌楼面宽6.5米,深度4.6米,一门二柱,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固。檐下正面嵌金字匾额.题着“罗睺寺”3个大字。
  这座寺院为什么被命名为“罗睺寺”呢?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壬子(1792年)由姓罗姓喉的两位藏族人合修此寺,竣工后,为了扬名于世,易名为”罗睺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姑且不论有无姓罗姓睺的两位藏族人修庙之事,只说罗睺寺称之为“罗睺”者,更不是始于清乾隆年问。在唐代初期及中期.罗睺寺是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后唐明宗至后唐末帝年间(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师巡礼五台山记道:“……甘一日,登善住阁.礼肉罗睺”,这个记载就说明“罗睺”已被五台山佛教徒建殿设堂礼祀.但没有单独为寺。北宋时.宰相张商英在任提督点河东刑狱使期间,三次来五台山,作了《续清凉传》。他写道:在“罗睺殿”、“罗喉足迹堂”见神灯临空。又见其屋宇摧弊,欲念他日完之.“即以钱三万付僧正省奇修建”。又五台山万佛阁现存明万历三十一年立的《五台山诸寺名》碑,碑上也记有罗睺寺之名。由此可见.罗睺寺之名始于清乾隆年间的说法是不对的。
  第二种说法是“西方十六祖”说。寺内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唯兹罗睺寺者,其地近文殊现相处,其取义似皈依西方十六祖”。所谓西方十六祖,即指中国佛教禅宗创立古天竺佛教二十八祖中的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略日罗睺罗尊者,为公元三世纪人。罗睺寺是否由他而得名,康熙皇帝也说是“似”,仍属不确。
  第三种说法认为与佛太子有关。罗睺,也写作“罗睺罗”、“罗护罗”、“罗怙罗”,意译为“覆障”、“障目”、“执日”。据《佛本行集经·罗喉罗因缘品》等佛教经典记载,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在俗时的儿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输陀罗。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舍弃宫廷生活,离开父母、妻子,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悟通了诸法无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传教。传说,罗睺罗在母亲肚里怀了6年,于释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时.他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国省亲,认子释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劝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大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他说沙弥十戒,为佛教有沙弥之始。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罗喉罗因是净饭王的王孙,佛陀的爱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经常受到称赞。佛陀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教育他严持毗尼、精进修道。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得阿罗汉圣果。佛陀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喉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干威仪八万细行,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罗喉罗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全国许多地方有奉祀罗睺罗的寺庙。五台山也不例外。五台山佛教徒说,罗睺罗曾在寺中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喉罗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诣的地方。
  从牌楼进去,迎面是4座照壁,照壁前蹲着1只石狮,雕制古朴、浑厚。经照壁向左行,是一条弯曲而有坡度的小径,。青石铺陈.光洁如洗,石缝间芳草青青,山花丛丛。小径两旁是绀色围墙。步人其问,有曲径通幽之感。
  至山门前,东南面亦有照壁。东面照壁内嵌一块由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标志.上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喉寺”。南面照壁后长两株古松,虬枝盘曲,浓荫蔽日。清风吹过.瑟瑟有声,使寺院于古朴淡雅之中凭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山门为1间.门口挂一对木刻对联.联日:“绿树青山皆妙趣:白云芳草自知心。”门额悬木匾,上书“罗睺寺”.为周绍良先生书。进入山门.就到了天王殿院。该院有东西配楼各7间,一对幡杆,一对石狮,一座藏式砖塔.一座钟楼,一座鼓楼。
  石狮置于天王殿前的月台上。石狮基座.长1.82米,宽9.5厘米,高1.04米.中间束腰浮雕游龙.上下两层浮雕莲花。石狮置于基座之上,身长1.6米,宽O.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饥体丰满,粗大雄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此狮系清代雕制。
  东南角有一座高7.5米的砖塔。塔为藏式砖塔。基座为平台,正方形.周长24米,塔基四角,各角层层内缩,形成十字形。其上有莲台,白色塔身。塔腹雕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这里原有一颗大松树,枝叶繁茂,顶如伞盖。历史上灵鹫峰经常出现神灯异光,并且有固定路线,其顺序一般是光在松树顶上显现,继而移到塔院寺大白塔的宝瓶上,再移至圆照寺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后来松树死亡,圣光也消失了。寺主夜得一梦,按照梦中佛示.将松树锯倒,主杆作了文殊殿内文殊骑狮像的塑柱,枝稍、树皮埋在原树处,建塔以纪之。后人习惯称为松树灵塔。
  钟楼位于东南角,内悬铁钟一口,口径1.2米,钟高1.3米。鼓楼位于西南角。敲钟击鼓.集僧众诵经说法。天王殿为三开间.11米,进深9.5米.单檐歇山顶,四墙封闭,仅留门洞,显得墩实。殿脊置鸱吻,莲座宝瓶,垂脊,饯脊置飞禽走兽,即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传说这些禽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
  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佛的形像是袒胸凸肚,笑口常开,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背后塑韦陀菩萨。他金盔金甲.威风凛凛,双手托金刚杵。佛教传说,弥勒从佛受记(预言)。将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为未来佛。与过去迦叶诸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并称竖“三世佛”。弥勒原来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门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数(相当于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时,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弘传佛法。我国寺庙里供奉的胖弥勒像,则是五代时契此和尚的写照,因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按其形象塑作弥勒供奉。韦陀传说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的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和尚梦见此神后,便被佛教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代武将铠甲.手执金刚杵,被安置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如来像。
  两壁佛台上,塑四大天王。塑像身材高大、魁梧,穿甲胄,戴佛冠,怒目而视。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四天王于佛前各立护法之誓,故又名护法神。该殿四大天王的形象是:东方持国天王,脸白色,持琵琶,表示用佛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西方广目天王,脸绀色,握紫金龙,捏药丸,表示能用天眼随时观察世间,护持众生;南方增长天王,脸绿色,持宝剑,表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北方多闻天王,脸黄色,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表示能制服恶魔,保护众生的生命财产。
  穿过天王殿院,就到了文殊殿院。院内正北是文殊大殿,东西是配殿。
  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智慧的化身,为诸佛之母、七佛之师。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五台山,为五台山佛教僧侣、为人间众生崇拜、仰慕、思念、皈依。所以在五台山许多寺庙中都有文殊殿,殿内塑的文殊像更是多姿多彩。该寺的文殊殿为三开间,17.6米,进深13.5米,殿前设月台,长15.2米.宽6.7米。月台前.立着石碑5通,其中明弘治五年(1492)的1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l通。其余3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上月台有踏道。踏道是3阶并列。正中为斜坡道,雕有二龙戏珠,称为御道或神道。两边为台阶。殿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正脊中问置莲花座宝瓶,两端饰鸱吻。四条垂脊,饯脊安飞禽走兽,以求避火。大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正门”。八正门.即进入八正道的门径。八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此八法能离邪非,进入涅槃。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联日:“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进入殿内,塑像庄严,融金碧辉。正中佛台上塑文殊菩萨骑狮像。青狮横卧在莲台上.昂首竖耳,精神抖擞,跃跃欲动。坐狮背披绵垫.上置莲台。文殊体态清秀.面容恬静,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乳裸露,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肩膀两边,伸出两束莲花.莲花之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种塑像.体现了藏传佛教塑像的特征和风格,与青庙不尽相同。
  文殊像两旁.左塑善财童子,作膜拜状,还塑一位化老人,右塑修罗天、于阗王。善财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他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福城东庄严幢婆罗林中说法时,善财童子近水楼台.首先向文殊请教如何修菩萨行的方法。在文殊菩萨的指示下.善财童子历访53位名师,最后在普陀落迦山拜谒观音菩萨。得到观世音的教化而示现成菩萨。为辅助观世音普渡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音的左胁侍。
  殿后墙两角,各塑一尊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像,高1.3米。塑像头戴黄色尖桃帽,面容清秀,身穿袈裟.两手折曲胸前,两肩上伸出莲花,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称宗喀巴。幼时,从噶当派名僧达玛仁钦出家,学习显密教法10年,16岁赴西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在噶当、萨迦诸大师指导下研究五论、五明,兼通显密,造诣颇深。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驰,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立教之本,结合自己的见解,建立体系,从倡导戒律人手,进行改革,逐渐创立了格鲁派。与其法嗣在蒙古和硕特部及清朝支持下,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区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宗喀巴也被尊为佛陀一样的神明,供养起来。
  殿两壁皆置佛龛,上供奉释迦牟尼佛1000尊,高13厘米;宗喀巴大师像100尊,高20厘米;下供奉十八罗汉,高1.2米,通身贴金,造型优美,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胡貌梵相,形象十分生动。罗汉,全称“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因为他们只“自觉”,而菩萨还要“觉他”,所以在殿中只能分列于佛菩萨的两旁。
  伽蓝殿为三开间,12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供奉关羽。他脸红髯长,披风衣.穿长袍,凝眉合眼,正襟危坐,身旁塑着四个伽蓝神。佛台下,塑着他的儿子关平和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为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字云长,生于公元160年.为运城市常平村人。其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后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为历世人们敬仰和崇拜。据《佛祖统记》卷六《智顗传》记载,天台宗智顗在湖北当阳玉泉山修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称关羽、关平,请于近山建寺,智顗应允。寺成后为关羽受五戒。后来,关羽就被列为伽蓝神供奉起来。
  护法殿三开间,12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佛台上,有七尊彩塑,其形态鲜见,狰狞愤怒。这七种彩塑是:大威德金刚、玛哈噶拉、法王金刚、山羊金刚、吉祥天母、财宝天王、马头金刚。他们被藏传佛教称为护法。
  大威德金刚。其相貌如牛,面贴面.头顶头,计有九头.还有三十四臂,十六足,拥抱裸体少妇,少妇头发下垂.戴着骷髅,以作璎珞.这是文殊菩萨化身的“威德怖畏金刚”,是藏传佛教的菩萨。密宗教法云”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故名“大威德”。文殊菩萨化身之“威德怖畏金刚”为密宗无上瑜伽宝生部之本尊。其像为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裸体拥抱明妃罗浪杂娃。这与该殿的塑像基本一样。玛哈噶拉.梵名为“摩诃迦罗”,是大自在天的化身,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玛哈噶拉”是战神,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高能胜。由八思巴送入元朝宫廷后,成为世祖以下历代皇帝崇奉之神。明灭元后,玛哈噶拉辗转流人满洲,受到了多尔衮的敬祀,在北京修建有多处玛哈噶拉庙。该殿的玛哈噶拉塑像为青色,一头四臂,以骷髅为璎珞。
  马头金刚,藏传佛教上下密院的护法神之一,是“慈悲观音”的化身,也可以是其他佛和菩萨的化身。其形象为马头人身,有八头的、六头的和有翅膀的。格鲁派只崇拜前两种,后为宁玛派所崇拜。
  吉祥天母,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及后来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的女神,佛教发展以后,她变成了护法神。并说她是多闻天王的妹妹,有大功德于众生,故旧称大功德天。藏传佛教中.她的丈夫叫“墀布宗赞”。在拉萨,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僧人们要从大昭寺的吉祥天女殿抬出吉祥天女神像进行游行。相传吉祥天女在这一天,要与丈夫墀布宗赞相会。故这一天被称为“白拉日珠”,意为吉祥天女游行的日子。该殿的吉祥天女为蓝脸色,骑着黄色骡子,戴着骷髅璎珞,貌甚狞恶。显示她已降服了魔道,取得了胜利。
  财宝天王是毗沙门,又谓多闻天王,是佛国里的财神。在密教中,这位天王的理财职责更为明确,故名“财宝”。
  法王和山羊金刚均为密教护法神,是佛、菩萨的化身。 .
  文殊殿背后是大雄宝殿院。该院正北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分别为药师殿和观音殿。院内有御制石碑两通。一通是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立的,刻的是玄烨写的重修清凉山罗睺寺碑文;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1 710)玄烨写的罗喉寺碑文。这说明前清康熙皇帝对罗喉寺格外青睐。
  大雄宝殿面宽5间,16米,进深16.3米,四阿顶,前置重檐抱厦。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大雄宝殿”,殿门两旁有木刻对联,联日:“鹫岭云开空界自成清净地,龙潭月皓圆光常现妙明心。”殿内比较宽敞,上悬彩色幡帷,下铺枣红地毯。前摆条形桌子,桌子间放着莲花坐垫。这是罗喉寺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后有佛台,佛台上横列着三个须弥座。正中结跏趺坐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右边结跏趺坐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边结跏趺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三佛背后饰华丽的背光.上塑慑人火焰、吉祥花草、灵异鸟兽。三佛前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他们均戴尖顶黄帽,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三世佛两旁,还塑着八尊供养菩萨。他们头戴珠冠,面容清秀,胸肩裸露,身披璎珞,双手托着仙桃、鲜果、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物.亭亭玉立,姿态端庄典雅.形象生动自然。
  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块上书“意蕊心香”。
  东西配殿面宽均5间,16.。5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原无塑像,1987年7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善男信女朝拜五台山,在这两个殿内塑了不少塑像。
  东配殿称药师殿。殿内塑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4尊佛像。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称他曾’发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长寿佛是藏传佛教对阿弥陀佛的称呼。
  绿度母、自度母都是藏传佛教的女神,传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时所现示的化身。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相,以绿度母、自度母最为常见。该殿的绿度母、白度母塑像大同小异。小异的地方是绿度母半跏趺坐,一足踏莲花,白度母则是结跏趺坐。
  西配殿现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2尊、长寿佛4尊、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未来佛各1尊,共计11尊。
  四臂观音,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其塑像是一头四臂,头戴珠冠,两手持莲花、念珠,两手作合掌印。
  莲花生大师,亦称“乌金大师”,八世纪时的印度僧人,属印度“因陀罗部底”系的密教传承。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42——797)之请入藏传播密法,曾利用密宗法术同笨教巫师斗争,并与寂护共建桑耶寺,对吐蕃佛教战胜笨教有一定的作用,后世藏传佛教宁玛派尊为“祖师”。
  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僧人,学者,对五明有颇深造诣。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的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受阿里王子降由微之请进藏传播佛法和医学,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等50种论著和《医头术》等医学著作。并同那措译师等共译十几部经典为藏文。1054.年病逝于前藏聂塘,弟子仲敦巴等弘传其学说,发展成噶当派。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亦广泛采纳其学说。
  黄文殊,泥塑,通身金黄,头戴宝冠,裸露胸腹,饰以璎珞,膀伸莲花,右臂高抬,凌空举剑,宽肩细腰,身躯倾斜,面目清秀,含睇若笑,端坐莲台,恣态优雅。
  千手观音的塑像是头戴宝冠,胸臂裸露,肩披璎珞飘带,亭亭玉立。观音长出8只纤细大手,持着法器,作合掌印。左右腰间,又各雕出500只小手,形成扇状,犹如长出两只翅膀,造像十分奇特,工艺尤为精巧。
  大雄宝殿背后是大藏经阁院。该院正北是大藏经阁?东西各是3问配楼。
  大藏经阁为5开间,20.4米,进深12.8米,二层重檐硬山顶,上下前出廊。底层檐柱上挂一对木刻对联,联日:“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殿内正中砌高台一座,成正方形,边长3.6米,高1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水浪之上,站立18罗汉,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里又伸出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莲花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寺僧讲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若能见到莲中佛像为之大幸。
  殿后壁中塑观音菩萨。两旁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塑像是美发高髻,披着天衣,面容丰腴徐,上胸袒露,饰以璎珞,端坐于莲花须弥坐上,塑制工艺极佳。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塑制工艺一般。
  殿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汉、藏、蒙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1套。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供奉着一尊佛像。
  楼上北面摆着一个木雕佛龛,龛内供奉木刻“罗睺罗”,高80厘米。像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庄重严肃。罗喉罗雕像虽不大.但意义很大,有了罗睺罗像,称“罗睺寺”就名副其实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