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以数理逻辑试解四重二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庄朝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数理逻辑试解四重二谛
  庄朝晖
  一 缘起
  近日看济群法师的<心经的人生智慧>,实是受益非浅。书尾附带了济群法师的<金刚经的现代意义>,里面简单介绍了三论家的四重二谛说:“第一重,是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第二重,有空皆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为二,非有非空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一切语言皆为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为真谛。”。看完心有所动,此四重二谛之说,直可踏杀天下名词概念分别,是故发心进一步地了解四重二谛说。
  二 大师对四乘二谛的解释
  在黄忏云先生著的<佛教各宗大意>里对四乘二谛的解释是:“四乘二谛,出中论及疏及大乘玄论。初,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是为一重二谛。次,有空为俗,非空有为真。是为二重二谛。三,有空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是为三重二谛。四,此三种皆俗,言亡虑绝始名为真。是为四重二谛。”。
  在吉藏大师的<大乘玄论>卷一里对四乘二谛的解释是:“他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名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问前三皆是世谛不三为真谛。答如此。问若尔理与教何异。答自有二谛为教不二为理。皆是转侧适缘无所防也。问何故作此四重二谛耶。答对毗昙事理二谛。明第一重空有二谛。二者对成论师空有二谛。汝空有二谛是我俗谛。非空非有方是真谛。故有第二重二谛也。三者对大乘师依他分别二为俗谛。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不二真实性为真谛。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有第三重二谛。四者大乘师复言。三性是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故今明。汝依他分别二真实不二是安立谛。非二非不二三无性非安立谛皆是我俗谛。言忘虑绝方是真谛。”
  在吉藏大师的<中观疏论>里对四重二谛的解释为:“二者他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名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方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也。问以前三皆是世谛。不三为真谛以不。答得如此也。问若尔与理教何异。答自有二谛为教不二为理。若以二为世谛。不二为第一义。世谛是教。第一义为理。皆是转侧适缘无所妨也。问何故作此四重二谛耶。答利根闻初即悟正道。不须后二。中根闻初不悟。闻第二方得入道。下根转至第三。始得领解也。又为释于经论。经论之中或言。有是世谛。空为第一义。如大品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着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即初重意。大品又云。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有非无第一义谛。即第二重意。华严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即第三重意。华严又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语言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此以一切言说为世谛。言妄虑绝为第一义谛。即第四重意也。又为对由来但有一重二谛。故今明此四重意。又为破四病故说四门。初明于凡夫是有名为世谛。于圣人是空名第一义谛。次明为破有故言空耳。诸法未曾是有。亦未曾是空。空有并出两情。故皆是世谛耳。知未曾空有名为真谛。次明为破空有故言非空有耳。竟未曾是空是有。何曾是非空非有。故空有非空有二不二皆是世谛。非空非有非不空非不有方是真谛。次明说四句为俗。非四句方乃是真。”
  总结吉藏大师的解释,可造如下表1:
  俗谛 真谛
  第一重 有 空
  第二重 有、空、若有若空(别名为二) 非有非空(别名不二)
  第三重 二、不二 非二非不二
  空有非空有二不二 非空非有非不空非不有
  第四重 一切言说 言忘虑绝
  四句 非四句
  此三种二谛
  依他分别二真实不二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无性非安立谛
  前三 不三,无所依得
  表1 四重二谛表
  由第四重的一切言说皆为俗谛,我们可以知道第四重并不只是第三重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更彻底的否定,他彻底否定了一切言说,直至言忘虑绝才为真谛。
  三 以符号形式来表示四重二谛
  以下尝试用数理逻辑的符号来形式化地表示四重二谛说,认为有,空都是命题常元,以p,q来分别表示有,空。以符号形式再重建四重二谛的前三重如下表2:
  俗谛 真谛
  第一重 p q
  第二重 (p∧~q)、(~p∧q)、(p∧q) (设为A) ~p∧~q(设为B)
  第三重 (A∧~B)、(~A∧B)、(A∧B) (~A∧~B)
  表2 四重二谛表的符号表示
  (p∧~q)、(~p∧q)、(p∧q)都是俗谛,这与 p∨q是俗谛等价。可以通过真值表证得。所以第二重的俗谛也可理解为p∨q。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重的俗谛p∨q是第一重俗谛与真谛之分的前提,并且被第二重的真谛推翻。同理第三重的(A∧~B)、(~A∧B)、(A∧B)是俗谛也等价于A∨B是俗谛,并且被第三重的真谛推翻。
  这三重不作三重解,而是作无数重解。我们可以把这三重与数学归纳法相对应。第一重就对应数学归纳法的归纳基础:第一重p为俗谛,q为真谛。第二重与第三重就对应数学归纳法的归纳步骤,第二重对应归纳步骤的归纳假设。四重二谛的前三重对应的数学归纳表示为(A,B为命题变元,p,q为命题常元):
  a.第一重p为俗谛,q为真谛;
  b.设第n(n>=1)重的A的俗谛为A,真谛为B,则第(n+1)重的俗谛为(A∨B),真谛为(~A∧~B)。
  所以,由此前三重可以推出无数重出来。第(n+1)重的俗谛是第n重俗谛与真谛之分的前提。
  但是这无数重却又都要被第四重所推翻。第四重的俗谛即为前三重所对应数学归纳法所生成的所有重,第四重的真谛为言忘虑绝。
  有好事者问,如果把四重二谛之说的第四重应用于此四重二谛说,如何?我想:此四谛二重说也为俗谛,可比拟为指月的指头,看到了月亮自然可以忘掉指头了,但还没看到,却又不得不先看看指头。又或者比拟为筏子,到岸后自然要丢掉,但没到岸却又丢不得。又或如禅宗公案所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本身也不中。
  如果把q理解为~p,值得注意的是,~q并不等于p,即~~p并不等于p,双重否定律不成立。因为~p对 p的否定是在比p更高的层次,而~~p对~p的否定又更上一层楼,这时候并不是简单地又回到原来的p,可近似地理解为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的使用方法,或者干脆用另一个符号来代替~,都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四 谛的层次论
  俗谛又名世谛,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真理。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理。我们可以定义谛包含俗谛和真谛。谛由前三重对应的数学归纳法生成,可以看出谛的出现有两种可能:
  a.每一重里,真谛来自于对俗谛的推翻。
  b.第(n+1)重的俗谛是第n重俗谛与真谛之分的前提。
  谛具有如下性质:
  a.在一定的前提下为真。如第一重的真谛是在第二重的前提下对俗谛的推翻,它在第一重里是真的。
  b.都会被推翻。如第一重的真谛被第二重的真谛所推翻。
  第四重得出的真谛言忘虑绝,它与其它各重的真谛不一样,故我们把它从谛里分离出来,称为真如。它不具有谛的性质,它是永真的,它不会被推翻。
  五 结束语
  本文用数理逻辑的眼光试解四重二谛说,错误不当之处,还请善知识指正,这里先行谢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