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绘画>>正文内容

敦煌壁画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壁画艺术
  壁画是指在石窟甬道、四壁及窟顶上所绘的画。敦煌石窟崖体由卵石和积沙沉淀粘结而成,卵石坚硬,金石难琢。沙层疏松,易散碎,不适合雕刻。所以,古人在凿窟之后,在窟顶和墙面涂抹泥灰,刮填平整,然后再绘画于上。敦煌壁画现存约 五万平方米 ,最大画幅40余平方米。时代从十六国到元代,千年不衰。其中以佛教类占绝大多数,按照内容,主要有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装饰图案画等。此外,还有不少世俗生活画,如山水、动物、出行图等。由于壁画延续千年,其艺术和内容为研究中国绘画史和古代社会史,尤其是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一、佛教画
  1、经变画
  经变画也称为“变”或者“变相”。广义而言,凡依据佛经绘制的图画,均可以称为“变”。今之经变画有别于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也有别于单身尊像画,而是专指将释迦牟尼所讲的某一部乃至几部佛经的主要内容组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情节明晰的大画。经变画自六朝以来就已出现,是敦煌壁画中最主要部分,多达30余种、千余壁,其中以唐朝、五代、宋为盛大。主要有:降魔经变、涅槃经变、弥勒经变、金光明经变、维摩诘经变、宝雨经变、阿弥陀净土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无量寿经变、药师经变、法华经变、观音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天请问经变、金刚经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贤愚经变、炽盛光佛陀罗尼经变、地藏菩萨与十王厅以及水月观音经变、福田经变、如意轮观音经变、千手千钵文殊经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十方净土变、八大灵塔名号经变、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等。其中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为最多。
  2、本生故事画
  本生故事画绘述释迦牟尼佛过去若干世为菩萨时忍辱牺牲、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与善行。其主要依据的经典有:《六度集经》、《大智度论》、《贤愚经》、《菩萨本缘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生鬘经》、《大涅槃经》、《九色鹿经》、《太子须达拏经》、《睒子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在洞窟壁画中常见的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虔阇尼婆梨王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九色鹿拯救溺人、摩诃 土 垂 太子舍身饲虎、雪山大王施身闻半偈、须达拏太子以子妻施婆罗门、独角仙人为淫女所骑、须阇提太子割肉事亲复国、善事太子入海求珠、睒子孝养盲亲等。本生故事画主要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早期敦煌石窟艺术当中,其形式有连环画,也有单个画面,或一个画面表现多个情节的。中唐及其以后则出现于屏风画或者经变画中。现存本生故事画的洞窟主要有:北凉第275窟、北魏第254、第257窟,西魏第285窟、北周第461、第428、第296、第299、第301窟,中唐第231、第237、第238窟,晚唐第85、第94、第9窟,五代第72、第98、第108、第146窟,宋第55窟等,代表作有:第 75 窟“月光王本生”、莫高窟第428“萨 土垂 太子舍身饲虎”、第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第257窟“九色鹿本生”、第296窟“睒子本生”等。故事画结构多样,主要有五种:一、主体式单幅画,表现故事的一个典型情节。二、主体式单幅画并列组成画。三、异时同图单幅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故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若干情节。四、连环画,表现有时间、地点、完整的情节的故事画。画面排列方法:有顺序式(按照故事情节的演变排列)、高潮式(以高潮开头)和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等。五、屏风画。
  3、因缘故事画
  因缘故事画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后度化众生的故事。主要依据是《增一阿含经》、《贤愚经》、《大般涅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撰集百缘经》、《法句譬喻经》、《经律异相》等。在敦煌壁画中常见的故事有:须摩提女请佛、弊狗因缘、沙弥守戒自杀、度化跋提长者及姊、度恶牛缘、五百强盗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梵志夫妇摘花坠死等。多以单幅主题画、连环画形式等出现在早期洞窟壁画当中。如莫高窟第257窟“沙弥守戒自杀缘品”,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因缘”、第254窟“难陀出家缘”、第296窟“微妙比丘尼缘”等;晚期洞窟中则是出现于屏风画或经变画中。
  4 、佛传故事画
  佛传故事画是描述释迦牟尼佛从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槃等被神化了的传记性故事的连环画,主要依据的经典有:《修行本起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佛所行赞》、《释迦普》、《佛本行集经》等。一般是以一个画面一个故事的形式表现,部分以长卷式连环画来表现,到了晚期则主要是屏风画形式。代表作如:莫高窟第275窟南壁“出游四门”,第329窟龛内“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其中第290窟长卷式和第61、第454二窟四壁屏风佛传故事画最为完整。五代第61窟内容据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经集》所绘,此经共六十品,入壁有三十二品,共计有三十三幅屏风画连接而成,屏风高1.6米 ,宽0.87米 ,总长28.7米 ,总面积45.8平方米 ,共有一百二十八个情节,每个情节附有墨书榜题。画面细致地表现出了释迦牟尼前世为云童子的天上生活,今世降世作悉达多太子的人间宫廷生活,出家后修行、成佛、说法、涅槃的事迹。详细内容依此为:儒童布发、乘象入胎、相师占梦、摩耶说梦、树下诞生、步步生莲、惟我独尊、九龙灌顶、太子回城、三十二祥瑞、阿私陀仙占相、姨母养育、易三时殿、八岁就学、太子学艺、角技议婚、掷象入坑、相扑角力、箭穿七鼓、掷缨定亲、出游四门、树下观耕、车匿还宫、树下思惟、降伏魔众等。
  5 、佛教史迹故事画
  佛教史迹故事画是表现佛教传播和佛教历史的壁画。主要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佛教圣迹、遗迹,灵异感应事迹和瑞像的图画。这些题材多源于对一些高僧的事迹、对圣迹的描述以及《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西域传》等书中的相关记载,相当部分属于传说和著者所见的遗物等结合或附会的产物,如天竺、西域以及中国本土的佛教演义的故事等。佛教史迹故事画是了解和研究佛教东传的重要史料。佛教史迹画在初唐时出现,中唐及吐蕃统治时期大量发展,晚唐和五代宋初归义军时期则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佛教史迹画成分较为复杂,若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佛教历史画,即表现佛教传播历史和过程的画面。如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故事画”、“阿育王拜乾尼子塔画”等。也有反映一些高僧大德无边法力和奇异灵验的故事及虔诚事佛等行为的画像。如莫高窟第323窟“佛图澄神异故事”、第72窟“刘萨诃因缘变相”、第454等窟“安世高故事画”等。另外,佛教“圣地”图也属于此类,如莫高窟第159等窟“五台山图”和“峨眉山图”,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道场。第61窟西壁巨幅“五台山图”更是蔚为壮观。
  感应故事画,也叫感通故事画。即通过对个别神异、灵变现象的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应的描述,进行佛教的宣扬,以博取信众对佛教的信任。如莫高窟第323窟“释迦浣衣池”、“释迦晒衣石”、“康僧会感应故事”、“杨都金像”、“石佛浮江”等。第61窟“五台山图”中也有不少感应故事画。
  瑞像图,严格说来,瑞像当指各种单体的佛像图。《大唐西域记》等书记载,佛教当初无偶像,世人对佛之发、爪、舍利及其遗物、遗迹施礼和供养。其后,释迦升天为母说法,长期不归,优填王等则刻旃檀为像而供养,人谓像圆满,所以称瑞像。瑞像的出现意味着佛教偶像崇拜之始。敦煌壁画瑞像的绘画时期集中于中唐至北宋时期,一般画在龛顶、甬道顶等并不显眼的地方。莫高窟中唐第231窟龛内顶四披,有印度、西域及河西等地的各种瑞像。如“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瑞像”、“天竺国白银弥勒瑞像”、“阿育王建塔瑞像”等印度瑞像,有“于阗国牛头山瑞像”、“于阗坎城瑞像”、“于阗海眼寺释迦圣容像”等西域瑞像。有“张掖西影寺瑞像”、“酒泉释迦瑞像”、“番和县圣容像”等河西瑞像。第 231 窟瑞像,是敦煌瑞像图画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传统神话画及装饰图案画
  表现神仙思想的传统神话题材,主要有第249窟、第285窟的顶部。中心画方井,四面斜坡上部画神仙云气表示天,下部画山林野兽表示大地,形成具有宇宙空间感的画面。第249窟南顶部画三凤驾车,车中坐一女神高髻大袖长袍、旁边立一持缰御者,这是西王母。北顶部画四龙驾车,车中坐一男神笼冠大袖长袍、也有持缰御者,这是东王公。车顶部置重盖,车前有乘龙骑凤扬幡持节方士引导,车旁有鲸鲵文鳐腾越跃,车后旌旗飞扬。人头龙身的“开明”神兽尾随于后,形成浩浩荡荡的行进行列。
  第285窟东顶部伏羲、女娲南北对峙,人首蛇身头束鬟髻,着交领大袖襦,胸前画日月,肩上披长巾。伏羲一手持规,一手持墨斗。女娲两手高擎规,双袖飘举,奔腾活跃。此外,还有龟蛇相交的玄武、昂首奔驰的白虎,振翅欲飞的朱雀等守护四方之神。还有旋转连鼓的“雷公”,挥舞铁钻的“辟电”,头似鹿、背有翼的“飞廉”,兽头鸟爪、嘴喷云雾的“雨师”等古代神话中的“自然神”。还有人头鸟身的“禺强”和兽头人身的“乌获”,竖耳羽翼的“羽人”等。与仙鹤共翱翔,随云彩而飞动。
  这种象征宇宙及神话题材的内容是中原文化的形态:屈原《天问》中有神话描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有嫦娥奔月和各种神怪,洛阳卜千秋墓葬中有伏羲、女娲,汉代画像砖石中有东王公、西王母,河西走廊魏晋墓葬中有神话题材等等。尤其是酒泉丁家闸发现十六国墓葬壁画,顶部呈覆斗形,中心是展瓣莲花藻井,东西顶部画东王公、西王母,南北顶部有神兽羽人,顶下方一周山林野兽,墓室的建筑形制壁画的内容布局和表现方法,均与敦煌第249窟、第285窟等窟顶部非常相似,说明敦煌壁画中的神话题材与汉地墓室壁画有密切的关系。
  莫高窟壁画中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平棋和藻井,属于建筑顶部位的装饰。莫高窟最早洞窟之一的第268窟,顶部用泥塑平棋一排,其艺术形式是从木结构建筑脱胎而来。一般是连续整齐的方形图案。北魏、西魏、北周石窟中心柱周围的平顶作较大的方形棋格图案,中心绘莲花、飞天,周围沿边有边饰。宋代和西夏的窟顶坡面分为较小的四方形棋格,绘莲花或者宝相花等。
  藻井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象征“天井”的装饰,所谓“交木为井,画以藻文”。敦煌藻井为方形,绘莲花、宝相花、飞天、三兔、团龙、双凤、龙凤等,四周围以多层带状边饰图案。外围绘垂帐、璎珞、金铃等纹饰。隋朝第407窟、初唐第205窟藻井中有三兔图案。三兔环绕成圆,以三只耳朵连接起来,看似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非常巧妙。第 329 窟初唐藻井,井心是莲花,周围有四飞天在蓝天中作左转飞翔。幔帏之外四边有十二身飞天亦按照相同方向飞翔,形成旋转的动感。
  顶部以外,龛楣、边饰、椽间圆光、宝座、地毡、桌围、冠服等也有装饰图案。主要纹样有植物纹(包括莲荷纹、忍冬纹)、动物纹、云气纹、规矩纹、天象纹、人物纹(描眉、脸部晕染)等。各种装饰性图案色调艳丽,明快爽朗,大大丰富了洞窟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气息。
  三、社会风俗画
  严格说来,莫高窟的主题是佛教,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所以不应该存在单纯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宗教艺术的附属和衬托。但是,宗教毕竟是人间的宗教。在表现宗教题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反映世俗社会生活的艺术内容。在各时代的壁画中,大量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画面,如渔猎、农事、营造、推磨、舂米、制陶……等。也有描绘一些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纺车、织机等。还有大量亭台楼阁、宫殿城池、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其他还有婚丧、行医、学校、酒肆、商旅、宴会、音乐、舞蹈、杂技、兵器以及衣冠服饰等。因此,在宗教艺术的大前提下,为了便于全面深刻地认识敦煌艺术,从中分出部分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单独介绍如下:
  1 、供养画像
  供养画像也叫供养人画像。出资造窟者为了求福、祈愿,在窟内彩绘窟主(功德主)和家族成员的画像,就是供养人画像。莫高窟洞窟(或者壁画)的建造者可以分为出三类:僧侣、地方机构和私家(或者个人、或者集体)。供养画像内容有:一是以个人或者家族为单位。包括全家及与家族有关的人,如:祖父母、姊妹、兄弟、妯娌、女婿、儿孙及仆人、奴婢等。家族主人像与真人等身甚至高于真人,像侧题名,奴仆像较小。这类供养人主要是吐蕃、党项、蒙古等族的王公贵族,汉族藩镇的节度使、刺史及地方豪族大户。题名尽列官爵名称。如盛唐130窟:“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環”。五代第98窟:“故外往父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使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食邑二 □ 户实 □伍百户……节授右神武将军太保河西万户侯赐 紫金鱼袋上柱国南阳郡张议潮一心供养”、“敕受汧国公主是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可汗……”、“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等。旨在显示家世,炫耀官位。二是以“社”为单位的集体。主要是参加“邑社”的社人。所造洞窟为“社窟”。出资人每人一像,侧有题名。第261窟就是“社人”集资建造。第205窟弥勒经变画为中唐王铁山等二十三人合资绘制。P.2991中记载有平诎子等十八人建窟的功德记。“社窟”在中晚唐、五代、宋初比较盛行。三是民众类。每个出资人都有题名,人数多达数十人、甚至上千人。一般为下层官吏、僧尼信徒、百姓民众、画工塑匠及仆人奴婢等。北周第428窟供养人多达近1200身。各类供养人画像中,前期主题是礼佛、祈福和修功德,晚唐以后则以炫耀家世和权势为主题。
  2 、出行图
  出行图是供养人像的一部分,但表现主题有明显变化,主要是表现窟主的武功、政绩及高贵的身份,有晚唐第156窟张义潮夫妇出行图、晚唐第94窟张怀深夫妇出行图、五代第100窟曹议金与回鹘公主出行图。榆林窟第12窟慕容归盈夫妇出行图也属于这类。最高行政长官的出行图是供养人画像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也是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表现。作为窟主,表现了他们对佛的敬仰、同时也是他们拥有的世俗权利表现。窟成为家族窟、家庙和祠堂,因为,出行图在中国传统的墓葬中也多有表现。
  3 、山水画
  作为衬托,山水画在莫高窟几乎每窟都有,每壁都存。有小桥流水、青山绿池、碧波荡漾、杂树丛生、禽兽出没、峭壁耸立等等。敦煌山水画几乎包括了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大漠的所有奇异景致,其中也有个别专门表现山水的大型画像。第61窟五台山图是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及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东西南北中五台俱全,并且描绘有五台县城、太原城至五台山及五台至河北正定间的道路,共有城郭及桥梁等各类建筑170多处。图中的内容与实际地理状况基本一致。
  4 、动物画
  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多达几十种,在各个时代的洞窟中均有反映。从动物的种类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活动于人世间的野兽和家畜:马、牛、羊、虎、狼等,二是神话中想象的神瑞动物:盘龙、麒麟、大鹏金翅鸟等,三是半神半现实的动物:鹿王本生画中的九色鹿、文殊菩萨的乘骑——狮、普贤菩萨的乘骑——象等。中国古代动物画保留至今的很少,因此,敦煌壁画中的动物画显得非常珍贵。
  从表现形式看,动物画主要出现在以下壁画中:十六国北朝早期洞窟中大量的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如莫高窟第249窟顶的动物群像,第285窟顶的各类神瑞动物画。到了隋代,我们既可以在诸如东王公、西王母画面中见到大量的龙飞风舞的场面,又可在福田经变中可以看到有各类家养动物。唐及其以后,经变画成为洞窟的主流,因此动物画也集中表现于其中。此外,可以在洞窟装饰图案或其他一些地方见到各类形式的动物画面,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大大增加了洞窟的现实生活气息。
  四、敦煌壁画中典型艺术形象及其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飞天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经变画、故事画、以及窟顶藻井、四壁边缘、龛内彩塑周围。
  北凉时期的飞天是莫高窟所见的最早飞天。第275窟北壁的几身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者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 U 形,双脚上翘;或者分手或者合手,有凌空飞来的气势。但这种飞天的姿势略显笨拙,有下沉之感。 U 形姿态略显僵硬。有印度石雕飞天的遗迹。北魏时期,飞天形象逐渐向中国化方向转变。
  西魏到隋代是飞天艺术各种风格相互交融且发展时期,中原式飞天形象大发展,完全中国化意义上的飞天艺术形成。西魏第285窟飞天,裸露上身,脖有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飞天的人物形象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笑含情,手持各种乐器凌空飞翔。四周天花旋转,云气飘荡,颇显身轻入燕、自由欢乐之状。
  隋朝是敦煌飞天艺术发展的大转折时代,飞天造像一扫呆板与造型姿态的拘谨,身姿与飘带完全伸展,体态轻盈、流畅和自如。莫高窟第427窟内四壁上天宫栏墙内绕窟一周的飞天,共计108身,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手带环镯,腰系长裙,肩绕彩带。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捧花盘,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朝着同一方向飞去。飘逸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飞天四周,流云飞动,天花四散,极富动感和生气。
  唐代是敦煌飞天艺术的最高峰,也是其定型化的时代。初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艺术具有奋发向上、豪迈有力、自由奔放的飞动之美,这与唐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如莫高窟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飞天,姿态十分优美,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又如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净土变中的阿弥陀佛头顶华盖上方二侧的四身飞天,每侧二身,对称出现。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一个在后,张臂紧追,前呼后应,极具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既奋发向上又轻松自如的精神境界与飞行之美。此窟双飞天,因其姿态优美,神韵怡人,在现代装饰、工艺品上被广为引用。
  唐后期和五代、宋及西夏、元代的敦煌飞天艺术,一则表现出程式化倾向,变化不大。二则其艺术成就无法与前期相比,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
  敦煌飞天现存六千余身,十六国北朝时期,有明显的西域样式和风格,健壮和笨拙,有男性特征,飞动感不强。隋唐时期,是飞天艺术发展的顶峰,完成了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里程。敦煌飞天不生羽毛、不长翅膀、也没有圆光,借助彩云却不依靠彩云,通过长长的飘带,舒展的身姿、欢快的灵魂,在鲜花和流云的衬托下翱翔太空,把洞窟装扮得满壁风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