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龙树辩证法底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虞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 导言
  龙树Nāgārjuna一名龙猛,是第二世纪、第三世纪间人,生于南印度憍萨罗国SouthKaala,即古代维达婆Vidarbha(现代比哈尔Berar)的一个省区。他在九十天内学完全部三藏,仍然未感到满足,又从喜马拉雅山的一位善知识学习大乘经典,著书提倡大乘,得到南印憍萨罗王(引正王)的支持。那时印度社会已转入封建制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属吠舍种姓的大多数自由的公社社员,由于自由的公社社员变成了处于封建隶属关系中的农民,开始被看成是戍陀罗,而戍陀罗种姓则成为处于隶属关系中的农民等级了[附注1]。加上部派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对法)研究,保守色彩极为浓厚,使理论日趋于琐碎僵化而和群众关系逐渐疏远。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能灵活运用,以相适应,于是引起一部分佛教徒、特别是在家佛教徒的不满,于是出现了般若、法华、维摩诘等大乘经典,它着重阐明佛说的“法无自性”(也可说法无定相)企图把佛法和世间法得到统一,并且把成佛这件事提出来,作为一般佛教徒实践的目标。龙树的主张很快地就传播到各处,是有它的时代要求和部派佛教发展的必然性。玄奘所说的“照耀世界的四个太阳”,龙树就是其中的一位,其他三人就是马鸣Avaghosa,鸠摩罗多Kumāralabdha和迦耶提婆Aryadeva。龙树作为一个哲学思想家,在印度哲学史上实在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苏联斯彻尔巴次基Th.Stcherbatsky就认为:“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这与其说是印度学家的工作,还不如说是一般哲学史家的工作。”又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附注2]他著作很多,当时称为“千部论主”。重要的有“中覌论”和“十二门论”。他结合缘起和性空(无自性)来说中道,于是“中覌学派Mādhyamnika”亦名“空宗Sūnyavada”(舜若者),成了当时大乘佛学的标帜。此外还著有“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十住毗婆沙论”是解释“十地经”的。都是汪洋广博,妙义重重的伟大作品。
  二 龙树辩证法底基本特征
  恩格斯在辩证逻辑和认识论关于“认识的界限”曾经这样说:
  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槪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虽然如此,可是早在希腊人中间就有了预示着后来研究工作的巨大成集。”
  恩格斯说人类理性发展到较高的阶段,才能有辩证的思维,并指出佛教徒和希腊人一样,已有自发的辩证思维,他看到的佛家那一种论典而作出这样断语,我们还不清楚,但佛家的思想方法一开始就带有辩证思维的色彩,并且后来还逐渐发展,这是事实。印度现代学者巴罗拉曼摩尔蒂Y.Balaramnamoorty在佛家哲学Buddhist Philosophy文中一开头就这样说:
  “佛陀是一个公认的社会改革家,爱和非暴力的预言者,因而得到所有人的崇敬。没有疑问,他的崇高绝不止此。他是把辩证法,即不断变化的规律,作为哲学的中心内核的第一个思想家。”[附注3]
  到了龙树时代,把佛陀的辩证法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知道,第二世纪起,印度因明学说逐渐开展,构成尼耶也学派Nyāya school。这个学派的“体系中十六范畴”所说的知识工具Pramnana、推论式部分avayava、间接论证tarka、无理由争辩jalpa、错误理由hetvabhasa等,已含有许多因明学说。那时候佛家方面大乘的思想虽然也很广泛地流行,但对这个学派却取着反对的态度,在龙树的五部主要著作里,有两部著作——回诤论、广破论——就是专破尼耶也学派的。这好象很奇怪,难道龙树的思想不要遵循因明的途径吗?当然不是。[附注4]其实是龙树在思想方法上的发展,已经超过因明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形式逻辑的阶段),发展了佛陀的辩证法。巴罗拉曼摩尔蒂说:“龙树在六百年以后作了一次勇敢的努力来恢复佛陀的辩证法,并且非常巧妙地提出了他的辩证法。”[附注5]这是很正确的说明,但什么是龙树的辩证法?巴罗拉曼摩尔蒂在“佛家哲学”的“龙树的空论”Nagarjuna's Sunyata一段中还没有具体提出。我这篇文章只粗略地来讨论龙树辩证法底基本特征,从整个龙树学说看来,也不过象法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一、依待说。反对孤立的看法而和现象的互相依待增上相应。龙树认为宇宙万有都是在相依相待的条件下而存在,相依相待的存在和生起,就称为“缘起”。但龙树谈缘起,其内容不尽与早期佛教相同。早期佛教谈缘起,只说明宇宙万有互相依缘而有而不去穷源究委。龙树相依相待缘起的辩证法是对已有的数论、胜论、尼犍子、顺世派进行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产生的,阐明宇宙万有都是待各因众缘会聚而存在。它指出没有某些东西是由同一原料产生的象数论学派Sānkhyas所想的那样(自生);也没有东西是由其他东西产生的象胜论学派Vaisesikas所主张的那样(他生);也没有命与非命为基础以判决一切象尼犍子所想的那样(共生);也没有宇宙事物均自然而生、自然而灭象顺世派所想的那样(无因生)。所以“中覌论覌因缘品”第一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对数论、胜论、尼犍子、顺世派他认为都有错误,所以说:“是故知无生”。无生,就是反对自性生而主张缘生。
  龙树旣主张缘生,到底缘可分为几种呢?“中覌论覌因缘品”第一说: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龙树谈因缘,不立种子义,他和小乘没有甚么不同。他所谓因缘,只因为凡法的生起,(一)定有主要的条件(如木器以木料为主要),所以说有因缘。(二)凡法前灭后生,所以不断绝,就是因为前法才起就有一种势力,导引后法令它续生,所以说有次第缘。(三)凡法若是能缘的(缘是思虑义。能缘指心而言),必须仗托外境方起(外境,指所缘外物而言),所以说有所缘缘。心是能缘,外境是心的所缘。由有所缘,才引起能缘,所以结合外境和内心来说,就名为所缘缘。(四)无论那一法能为另一法作顺益或违害者,都叫做增上缘。譬如肥料、日光、空气、雨水、农具、人工等,对于小麦早稻,都是增上缘。总之,宇宙万有生起,不出这四种缘,更没有其他的缘可以生法的,所以说“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大智度论”论到四缘也说:“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不破四缘。”由此可见龙树的缘起义,实以万有皆由四缘交会而生,换句话说,就是一切法皆相依相待而起,没有从单独自体而产生出来的东西。“中覌论覌四谛品”第二十四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众因缘”,是各因众缘的省略。因是指主要条件,缘是指次要条件。“所生法”指宇宙万有。宇宙万有都是由各因众缘交会生起,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正确的说应如吉藏疏说的“因缘所生法”,宇宙万有旣然是待各因众缘会聚所生,所以断言“我说即是空”。“空”不是作空无解释,而是作“无自性”解释。正如“十二门论”说的:
  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要明白“无自性”,必须先明确“自性”这个槪念的含义。关于自性的含义,龙树在“中覌论覌有无品”讲的最透辟: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这个颂明显地指出“自性”的定义,是自有的(不从缘生)、独立的、永恒的。无自性用现代汉语译之,就是没有不从缘生独立永恒的实体。可见龙树是主张宇宙万有都在相依相待的条件下而存在,“自性”与“缘起”是不容并存的槪念。借逻辑术语来说:是“反对关系”,即有自性…就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容许有自性,二者是绝对相反的。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宇宙万有是相依相待,不是孤立,不是永恒,是龙树辩证法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之一。
  二、中道说。反对偏执一边的看法而和现象的相对性相应。依龙树的看法,执诸法“实有”又是一边,执“空无”又是一边。破有就是不偏向有的一边,又说空是假名,就是不偏向无的一边,远离有空二边,所以说中道。中道的“中”,含有“如实”、“正确”的意义;所以僧睿释“中论”义是:
  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附注6]。
  僧肇称“中覌论”为“正覌论”。中覌论所举的“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也都是依于缘起而显示不落二边的中道。青目注释中覌论所引用的一段、“无畏论”文,是引用世间经验的事实来说明“八不”,它是否符合龙树的原意,还值得商榷、但所举的例子是极易了解:
  复次,万物“无生”。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无生。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答曰:“不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答曰:“不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答曰:“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答曰:“不出”。世间现见故。世间现见万物不出。若有出,应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附注7]。
  青目用谷与芽的譬喻来说明龙树“八不中道”,从这里多少叫人了解到龙树的中道哲学思想。恩格斯在辩证法阐明否定的否定规律,虽然也用种和芽来做譬喻。他说:
  举大麦粒为例来说,亿万粒的麦被磨碎、煮熟、做酒,以后被消耗掉,可是如果这样的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条件,如果它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么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之下,它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它发芽生长,而麦粒本身停止存在,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由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麦粒,麦粒一成熟,麦秆即形枯萎,它也被否定了。这里我们又有了原来的麦粒;它是这一否定的否定的结果[附注8]。
  但恩格斯说明否定的否定:“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因而也是非常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附注9]“否定的否定规律反映和说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倾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说明这一运动的复杂的‘螺旋’形式。”[附注10]同龙树用“八不”来说明中道义毫无共同之处。因为我们从“大智度论”可以看出龙树的中道义,含有不落对待、不着名相的意义。
  (一)龙树认为我们所认识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合于如实绝待的中道了。龙树说:
  复次,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附注11]
  可见中覌论八不中所说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都是二边,要离是二边行中道,不落对待才是般若波罗蜜,才是不二法门。
  (二)不著名相。凡作一种决定相的固执,在龙树的辩证法都是要破斥的。他说:
  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
  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龙树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地说:“此语亦不受”。从龙树辩证法看来,凡称之为有无,为非有非无,都是名言(槪念)边事。非有非无,仅仅表示着不落有无的戏论,如果以为真是非有非无,就不真合中道了。所以必须进一步把这“非非”的名相也破斥净尽。并针对执着一切“皆空”,龙树的辩证也予以破斥。如“中覌论覌行品”中说: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假使有人执有“无自性”,也要同样受到破斥。“中覌论覌有无品”说得最透辟: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因为决定要有那有性,才可以对待成立无自性;现在旣没有有自性,那无自性当然也不能成立了。在龙树的中道义上,是什么名相都不许执着。如果固执一义为定实,无不遭破。这是龙树辩证法底基本辩证法特征之二。
  三、绝待覌。反对一切分别戏论而和诸法实相相应。龙树用相依相待的辩证法来阐明诸法的存在和生起;再由相依相待来显示不执一边的中道义;更进一步着服于破斥一切戏论执着以达到绝待的寂灭的境界——湼槃。因此“中覌论覌湼槃品”明白的说: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湼槃。
  二无、四不,便是湼槃(寂灭义)状态。着重指出在超越一切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唯内证相应的境地,不是心行言语所能达到的。所以“中覌论覌法品”说: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湼槃。
  可见龙树的辩证法不仅说相依相待的方法,它的目的完全着眼于“寂灭’,即“中覌论”说的。
  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
  寂是寂静,指缘生法自身本来就是如此;灭是消灭那本来如此缘生法上人们所起的诸惑戏论的执着。那些执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就象眼中有医看到空华一样,不能照见诸法毕竟空理。缘生无自性,生亦无自性,缘也无自性,起而不起,宛然而寂然。好象云露笼罩看的庐山而于庐山真面毫无干犯一样。龙树也不是不说空,但他所谓空,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对待的空,因为旣称之为空,在槪念上即落于相待,还是假名,空的言外之意,龙树着重点仍在超越一切戏论执着而内证于寂灭。在“无自性”的意义上,“中覌论覌湼槃品”提出:
  湼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湼槃,亦无少分别。
  湼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龙树把湼槃(真实世界)、世间(经验世界)统一来看,给湼槃予以一种新的解释,显然与早期佛教“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湼槃”(杂阿含经,卷一八)的以灭尽生死为湼槃,有很大的不同。龙树是大乘佛教理论奠定基础人之一,纯求出世的声闻乘教法的理论已不能适应他的时代,他企图佛数和世间法得到统一,树立一种理论的根据,不能不把早期佛教的湼槃论予以相对的否定。但龙树的旨趣,仍然在转世间为寂灭,由相对真实达到绝对真实,而这种绝对真实又不是靠着经验的普通方法所能认识到的。推论思想的方法和结论对于“绝对”的认识只是初步学习方便法门;到了体证阶段是被斥为完全无用的。由绝对真实的覌点看来,宇宙是一个如如不动的整体,那里旣没有东西产生,也没有东。西消灭。这是龙树辩证法千条万绪的汇归处,我们于此领会,才不至陷于寻章摘句之失。
  三 简短的结论
  本来说万法由各因众缘交会而存在,说它没有不从缘生而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万法旣没有不从缘生而有独立永恒的实体,可以说它是空。这种看法,于事实不无征,于逻辑亦讲得通,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龙树辩证法最后在于超越一切戏论执着而内证于寂灭,而内证的寂灭境界又非思维语言所能达到,他的辩证法显然是为理解佛家的最极甚深境界打下一个缺口。在龙树,这是极自然的事,因为他是位忠实于佛教,是佛教哲学的伟大思想家。苏联斯彻尔巴次基说:
  布拉得烈Bradley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槪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和时间,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覌点来看,布拉得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覌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处,我们在黑格尔Hege1的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附注12]。
  布拉得烈(1846-1924)乃现代英国绝对论者,新黑格尔逻辑学家,他说:哲学是怀疑的,因为它要“知道和致疑于一切先成的槪念”。这不是说致疑是哲学最终的性态,不过不怀疑的人永没有进它的门罢了[附注13]。布拉得烈的辩证法我们没有读到他的原著,还不明白。至于黑格尔(1770-1831)倡绝对的唯心的辩证法,他以为宇宙是一绝对的精神或覌念,永据辩证法的程序来表现的。思想与“有”,在他是同一的。黑格尔发见了辩证的程序,都是三合而成(间也有合四范畴而成的,然为数极少,可称例外):初则出“体”Thesis(肯定自身to affirm itself);其次就从体中推出其“反性”antithesis(否定自身to deny itself);旣反正都通,则两面参合,把体和反性统一起来称为“兼性”Synthesis(否定其否定to deny its negnation);兼性旣成,那么反正的差别去掉而为次级的体,体又有反性和它对峙,因而又有其综合的兼性,兼二为一,又成为次级的体,这样下去,由体而兼,兼之又兼,其体愈后,其所兼的内容愈复杂,直至最后的“绝对性”Abso1ute则为无外之大,把一切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都包罗起来。黑格尔由体而反性而兼性而达到最后的绝对性。龙树则由“有”而“空”而“中”而达到最后的湼槃(绝待)。彻尔巴次基吿诉我们,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可能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的。假如是这样,可见两位唯心辩证法哲学家,对于现象实相的理解,真是智者所见略同了。
  --------------------------------------------------------------------------------
  (1)印度(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本第67页)。
  (2)译自 Th.Ste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lrvānam,XIX.European Parallels.p.51.
  (3)山人译:巴罗拉曼摩尔蒂,佛家哲学(学习译丛1958年第8期。
  (4)吕瀸:佛家逻辑(现代佛学1954年第2期)。
  (5)见同第③注。
  (6)中论会译:姚秦释僧睿中顺序。
  (7)青目释:中论卷一。
  (8)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40页)。
  (9)见同上书(第145页)。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51页)。
  (11)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三。
  (12)译自第②注同书p.52-53。
  (13)译自E.S.Brightman,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Philosophy and science.p.11.所引。
现代佛学 1959年1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