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身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身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身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是印度寂天论师所造的殊胜修心论典。论典中宣讲了凡夫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终圆满菩提心的窍诀。

  《入菩萨行论》分十品,我们现在学习的第五品正知正念属于持戒所摄,除了通过第四品不放逸来守护菩萨戒之外,还要通过守护正知正念的方式来守护。守护菩萨戒必须要护心,护心的方便是守护正知正念。

  当前的科判宣讲的是获得暇满人身、思维暇满难得,得人身后应如何行持的道理。此科判分二:“身体无有所贪的精华”,身体都是血肉而组成,从外到内根本没有精妙可言,引导我们不要对身体过度的贪执。“依身当修法”:身体不应贪执而应善用,我们要观察护持身体是为了修持正法;进一步观察可了知:盲目爱执的身体最终会抛弃我们,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现在紧接这种意义继续学习: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如一个仆人去投靠主人,想依靠为主人做事谋得衣食;主人使用奴仆也是要成办自己的利益。假如奴仆没有好好为主人做事,主人肯定不会给他衣食。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意义:“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我们养护身体也是为了让它为心做一些利益;如果养护它,它却离心而去,没有成办任何利益,为什么要对它善加养护呢?这种养护就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我们的身心可能还有几十年或几年几月的时间才会相互分离,在身心还没有分离之前,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学习呢?原因是我们以前已经空耗了很多时间爱护身体,没有认真地去修行,那以后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思考,调整以后修行的方向和方法。

  颂词中寂天菩萨很善巧地使用了一个主仆的比喻,不管是古印度还是中国古代都有主仆关系,特点是:奴仆必须要勤勤恳恳为主人做事来换取衣食,毫无自由可言。现在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奴仆和主人的关系,但有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工作,这就必须要依靠工厂、公司或一个老板等类似的劳资关系,按事先签订的合约,雇主给予报酬,受雇的人也必须好好做事,双方都能各取所需。假如受雇于主人,得到了报酬,但却不认真地去履行应该做的事,主人就会将他解雇,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这个比喻传达的就是身和心的关系,身和心也相当于主仆关系。颂词中讲心是主人,身体是奴仆,我们要借用这个身体为心办事。佛陀在经典中讲:“意速意为主”,“意”就是心的意思。“速”就是说我们的心很捷速,说明我们思维得很快,或者一想某地就会马上现出它的形象。“意为主”,在身、语、意三门中,心是主要的。

  虽然身和心相辅相承,互相起作用,但真正观察应该心为主而身体为辅。所以,如果心中想要成办某个事情,不管想获得幸福、安乐,还是修行佛法、获得出世间的功德,都是首先以心趋入所缘境,再通过身体达成愿望。

  身心之间的主次关系是非常明显的,离开了身体,心也未单独运作,虽然身体对心的帮助非常大,但二者之间真正观察时,心仍然占了主导作用。我们起心动念就会牵引身、语、意去做事,修行时皈依、发菩提心都是在心上安立的,造业也依于心;我们每一世的身体不停地转换,而心是比较坚固的,所有善恶的种子都留存在心上。修行也是让心解脱,让心获得觉悟,最终,也是依靠观察心的本性来显现自性实相如来藏---佛的功德。从各方面观察、对比,能了知心重要,身体次要。尤其在此处只是把身体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所依来使用。

  “为何善养护?”是对心的教诫。我们养护这个身体,它必须要起作用,成办心中的善愿或是修行的所依。如果在身、心合作期间,身体没有真正地履行责任和义务,丝毫没有给内心带来应得的善资粮,最后趋向于尸陀林、火葬场而把心抛弃,那就不必去养护它了。虽然从世间的角度讲,不论怎样都要养护这个身体,但作为菩萨,之所以付出时间、精力养护身体,是为了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成办更大的利益,这样才是值得的。

  如果我们观察身体和心合作的过程,得到结论是:身体的确非常懒惰,最终心变成了身体的奴仆,这种颠倒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现在干脆就不要养护身体了,因为养护它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代价,会导致自己的心识趋于恶趣,得到恶趣的身体而感受很多的痛苦。

  因此观察、分析后,就要避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所以首先给心作一个教诫,如果对修心、修法没有任何必要,就不要付出时间、精力去养护身体。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