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如是:禅修的有效工具——觉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如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修中的观照,首先要发展出对身心活动的清晰觉知。普通人因为对身心有错误的认识,所以对身心活动过于执着,陷入太深,因此对其无法进行觉知。四念住的禅修就是以亲身觉知进行观照,只是觉知而不必参与其中,只是保持观察,以发现其“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在禅修中,要让身心的活动退居第二位,把觉知力提升上来,让觉知一直处在对身心的观察中。只有自身的觉知可以引导智慧对身心本质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最多只能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觉知的生起被认为是禅修的开始,没有觉知就没有禅修。思维过多会侵入觉知,让觉知力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停止思维,对发展心的觉知是有效的。觉知意味着禅修者没有参与身体与思想的活动;所以禅修中的“定”的整个训练,就是把心止于呼吸上,或是动作上,以此来发展敏锐的觉知力。

  禅修智慧的形成,是以觉知调查身心为先导;调查就是对身心真相进行观察。观察时过多的既有成见会阻碍发现真相;所以,一定程度上停止一些人类的思维,不要太多思考,可以帮助禅修者提升觉知事物的整体能力。例如《大念住经》的身念住部分是这样讲到觉知观照的:“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在躺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这里的“了知”,指的就是觉知的能力。

  要了知身体的本质,先要对此进行观照。觉知就是真实的观照,而非以知识来思维。有些修行者不会观照,只会使用思维来寻找身心知识或者这方面的答案。现代多数禅者最大的问题是思维能力发展得太多,而觉知力则明显下降,这让智慧在提升时很艰难。没有深厚的觉知能力,四念住的禅修根本就无法开展。

  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觉知,如果要禅修,要提高真实智慧,必须学会觉知的能力,必须要大幅地提升这个能力。同时也必须要放下过多思维方面的努力,放下那些所谓的知识。总之,放下人类所说的来自头脑的知识,使用觉知的能力开展亲身体验与探索。

  对于身体的诸多姿势要亲身觉知它,身体是坐着或是站着,心只是知道,而不用思维。一个念头,你只是知道它,而不是与它一起进入更深度更广阔的思维。如果只是安静地坐着,你就知道身体是安静地坐着,这是觉知的能力,而非思维。坐着的姿势是一种存在,不需要思考,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要用思考来代替觉知,禅修中的一项能力是,坐时知道坐,卧时知道卧,思考时知道在思考;而更深度的是,当贪时你知道贪,当不贪时知道不贪。很清楚,禅者要完全对当下的身心活动保持知道。身体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保持在知道的层面上,整体地知道它们;“看”它们,而并不参与。这是“定”的能力,只有这项能力才能让禅修真正地开展起来。

  试着去觉知,例如手指在键盘上动作时,试着知道这件事,知道是那个手指在敲击,而不要去思维这是什么或其中的意义。所以禅修中的开始阶段,没有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要停止一切理念,这里的重点是要能真切地进入观照,没有陷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当中,你只是一个观照者。

  只要觉知,其他的都会停止。当觉知占据主导位置时,其他的基本就是自己在运行了,你并没有驱动它们,这就是停止的含义。而这时觉知才能进行内在的调查与探索,这就是科学的禅修方法,只有这种方法能探索到身心的真相——无常、苦、无我。

  有些禅修者不能进入觉知,要怎么做才能有所帮助呢?最好让自己安静下来,轻松地专注在呼吸上,不要有别的什么事情,如此容易产生觉知。从专注在呼吸上而来的深度的安静状态,有些人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突然知道了觉知,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这种明白与思维完全不同。如果心一直处在快速思维中,或强烈的贪欲中,在这种情形下,觉知的能力则难以被开发出来。

  无论如何,让身与心的现象自然地展现,而你只是看,不要干涉,只是观照,让自己成为一个专注的旁观者。这事解释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要相对困难一些,所以需要多练习,多体悟。

  在禅修中,最好的态度是不去过度地关心身心,就好像它们并不属于你,与你无关。在这种情形下,心相对比较自然,没有过多的顾虑,没有过多的贪欲,这时容易产生观照。例如你只是看,让心念或意志力自己流动,它们的流动是因为过去的动量——业,你只是不发展它们,不把它们执为己有;这就是说,你如果不帮助它们流动,你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到它们是外在的,与你自己无关的事情。

  那些身与心的活动,其本身有一股动量在驱动它们,所以它们一直在流动。即使你跟它们无关,你只是看,它们依然还在流动。这会让你惊讶,原来身心的这些活动并不需要“我”的驱动,它们是自己在流动的。达到这个层面的观照所形成的智慧,能让你从身心中超越出来,这种超越会带来轻松无负担的感受。你不必总是带着它们,它们只是业——一种动能,由无明驱动着在循环。

来源:觉之路博客 http://club.fjdh.com/html/69/21869-203319.html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