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3日
来源:觉之路博客   作者:吴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周末,到杭州湾北岸看望一位朋友,却意外得知,此地乃弘一法师李叔同故里,并建有颇具特色的纪念馆,便慕名前去拜谒。

浙江省的平湖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就在市区内,有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东湖(当湖),1500亩的湖水碧波荡漾,环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林立。于2004年建成的李叔同纪念馆,坐落在当湖之畔,如浮在水面上七瓣莲花的独特造型,远远望见,眼睛为之一亮。创意者匠心独运,那亭亭玉立、莹白如雪的莲花象征着李叔同先生的超然与安详,他的圣洁与静穆,为湖光山色的当湖平添了一道文化风景。

纪念馆为两层楼建筑,入门后,抬头便看到石屏风上刻着4个大字:“悲欣交集”,那是弘一法师的绝笔之作,当你久久地凝神注目,便会从中读出,什么是绝尘的气定神闲和超凡脱俗。楼下正中间,圆形的石亭里,立有弘一法师的石像——一个清癯、慈祥的老僧人。二楼向湖面升延的七瓣莲花乃七个陈列室,展示了法师从绚丽归于平淡的人生轨迹,从世俗到佛门的心路历程。难得的是,馆内收藏了法师书法真迹150多件和一批珍贵藏书,那是与先生形如父子的高足刘质平舍命保存下来的,正是这批镇馆之宝,使得当湖纪念馆在全国10多个李叔同纪念馆(室)中独领风骚。

弘一法师与福建的缘分很深。他1936年离开浙江到闽南,此后一直留在泉州、厦门一带,1942年圆寂于泉州,清源山和开元寺都建有大师的纪念亭和纪念馆。与平湖市遥遥相对的杭州湾南岸宁波,有一座千年古刹天童寺。1953年,一位大师级的高僧圆瑛法师圆寂在此。两位法师是同时代人,在佛教界都有着高行大德,一位才气超然,一位学养深厚,我想他们的心一定是息息相通的。

如今,36公里长的跨海大桥飞架南北,从李叔同纪念馆到天童寺,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此行,仿佛有幸充当了两位大师间互相问候致意的信使。

圆瑛法师,俗姓名吴亨春,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福建古田县,17岁在古田县考取秀才,19岁上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1929年,当选中国佛教会会长,并蝉联七届会长一职,新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又被选为第一任会长。

对照两位大师的年谱:吴亨春早李叔同2年出生,而在李叔同39岁受戒剃度之前的20年间,两位大师大多数时间同在江浙上海一带,尽管没有史料证明他们曾经会晤过,但我总是相信他们一定是相识与相知的。

在爱国爱教爱和平言行上,两位大师何其相似,抗日战争期间,圆瑛法师号召全国佛教徒和信众不畏强暴,坚持抗日,组织僧侣救护队,成立佛教医院,并亲赴南洋演讲筹款抗日。弘一法师抗战爆发时,在泉州开元寺,弟子们担心日寇飞机轰炸,劝他离开,他却在居室贴上“殉教室”,决心与这座13年前圆瑛法师所任住持时重修中兴的千年古刹共存亡,并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念佛不忘救国”的偈帖。

两位大师都有慈悲爱世的大胸襟,圆瑛法师三次发起为全国性大水灾成立赈救会,四处奔走呼号赈救灾民,并致力兴办佛教教育和孤儿院。弘一法师50岁那年,由他题词,弟子丰子恺作画,出版了《护生画集》,以画说法,反对杀生、提倡护生,是佛教道义与文学艺术巧妙结合的一部精品,在国人中影响极大,2003年再版,至今仍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之光。

他们意志坚忍,致力佛教传承与振兴,更是德劭功高。圆瑛法师住持天童寺时当众宣誓恪守“十二不”,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难、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一生如此。弘一法师则一双芒鞋,一袭袈裟,抛却半生风月与繁华,做一个地道的苦行僧,谓自出家以来,一向不受人施,青灯经卷之下,终成一代律宗之传人。

在有1700多年历史的“东南佛国”天童寺里,我们处处领略到圆瑛法师所留下的踪迹和影响,这里是他幼年参学、中年住持和最后圆寂的道场。生归丛林死归塔,圆瑛法师自知病重难愈,1953年8月15日,致书弟子赵朴初居士,决意归老天童寺,之后,由他的弟子明旸法师一行从杭州护送到天童寺,9月19日在此圆寂,安葬于寺前青凤岗上。

那日,我们在寺院僧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一条满是青苔,蜿蜒169级石阶的青凤岗,四周青砖围墙的圆公塔院座在葱郁的林木中。凑巧得很,看护塔院的僧人是闽东蕉城人,一位40多岁的敦厚汉子,我询问之,知他是慕法师之名,自己要求前来看护塔院的。他得知我们是同乡人后,十分高兴,虔诚地引领我们进院拜谒。室中间立着六面三层“天童圆瑛悟禅师之塔”,背书“传临济宗四十世,传曹洞宗四十六世”,左右墙壁上嵌有《圆公师尊传略碑》、圆瑛法师8首禅诗石刻,塔后立有赵朴初会长撰书的《圆瑛法师塔铭》石碑。看得出,塔院虽寂寂孑立,但得到了悉心管护。

返程途中,李叔同先生谱写的歌曲《送别》宛若天籁之音,不知不觉中在心中反复吟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惜别之意,凄凉之美,顿时涌入心头,两位大师似乎已化作天际的彩云,融入送别的歌声。今晚,纯澄的夜色中,一定月满天心。

访问作者的博客:http://club.fjdh.com/29956

标签:佛缘众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