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社会万象>>正文内容

民间环保组织之殇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9年12月01日 08:15:52  来源:新华网新疆、湖北频道

"保护藏羚羊""保护母亲河行动" "怒江工程"……这些由民间环保组织直接推动的环保事件,至今仍让人们印象深刻。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推动环保事业方面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记者从近日在武汉举行的第十三届湖泊大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整体境遇堪忧,"3000多个组织,能蹦跶起来的凤毛麟角""除了热情和理想,还是热情和理想""筹资能力差、专业化低、公信力弱"……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命力有多强?

"没有钱,热情只能打水漂"

成立于7年前的武汉市绿色环保服务中心是武汉首家在当地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环保组织。这个组织目前有7个人,大半都是兼职人员。负责人范良珍说,中心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一些公众教育活动,在"无车日"、"环境日"、"海洋日"等与环保有关的日子,成员们会组织活动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宣传环保知识。

"缺钱,是我们最头痛的事情。因为没有钱,我们一些很好的想法都不能实现。"范良珍说,7年来,自己出资26万元,支撑起这个组织的运行。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自掏腰包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的。

与范良珍一样,武汉另一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城"的负责人柯志强也总是"为钱所困"。"我们以项目形式开展环保活动,基本上是'有资金能办成,没资金支持方案只能束之高阁'。"柯志强还说,缺乏资金只是外伤,缺乏筹集资金的途径和机制才是内伤,"一腔热情,往往都打了水漂"。

"缺钱"成为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最大的现实伤痛。据业内人士介绍,和西方国家的环保组织相比,我国的环保组织自上个世纪末兴起以来,一直伴随着资金支持不足的窘境。

全国民间组织促进会理事黄浩明介绍,目前我国300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中,绝大多数都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环保事业需要舍得花钱。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很多基础宣教工作都很难做成,更不要说一些调研和专业论证等进一步的活动了。"

据了解,目前民间环保组织的资金渠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和个人捐赠,以及通过提供所获得的服务性收入。由于民间环保组织的影响力有限,能够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国内基金会还没有出现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助的势头,所以多数民间环保组织只能依赖境外资金生存,而能得到境外资金的资助少之又少。

黄浩明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很多组织基本上围绕着一个灵魂人物或领导团队开展活动,一旦领导者或者团队撤离,原先支撑整个组织运行的政商界资源也随即消失。

"管理体制是制约因素,公众意识和自身能力是现实原因"

环保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整体发展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民间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民间环保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其中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和环保组织自身的原因。

黄浩明介绍说,目前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有3000多个,其中办理登记的不到100家,大多是学生研究组织,没有固定性,能发挥长效作用的不多。而且受登记制度、经费、自身素质等影响,一些非政府环保组织往往处于"心有余力不足"的尴尬之中。

一位民间环保组织成员告诉记者,国家规定,要注册民间团体必须要有一个主管单位。一旦成了主管单位,就要对组织行为负责。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谁都不愿去管,民间环保组织注册难就成为不争的事实。缺乏正规管理是阻碍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是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限制民间组织通过登记注册合法化。这种管理体制通过双重的准入门槛限制民间组织获得合法身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活动和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首席教授王名分析称,这种在双重管理体制基础上形成的现行法律政策环境,总体上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发展。过度强调登记注册的审批把关,在限制民间组织合法化的同时,也忽视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使得大量民间组织被拒于合法登记的门槛之外,而获准登记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则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管也极为有限。

黄浩明说,管理体制不是一个短期存在的制约因素,而眼下民间环保组织所面临的多种问题,更为现实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环保意识整体淡薄,绝大部分的环保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参加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的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也认为,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教育方面的工作有很大成效,环保已成为社会的时尚新风。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环保意识还远远不够,一些企业、组织、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还很缺乏。

"这既是环保组织要长期努力的工作,同时也成为制约环保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胡振鹏说,"在环保问题上,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已逐渐达成共识,而且近年来的合作和协调越来越好,但是在局部地区或者某些具体项目上,双方因为利益冲突也会出现对抗或者互不理解的状况。"

此外,环保组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强、公信力不高也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掣肘。黄浩明认为,环保中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问题,必须借助一批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成为组织的支持者。而当前,80%的环保组织中,志愿者仅凭一腔热情,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无法做出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报告,这些直接导致了社会捐赠者的不信任。

范良珍告诉记者,环保事业需要公众参与,尤其需要一些专业人士以突破技术瓶颈,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7年来,我的组织一直都是一人支撑,直到最近两年才有专家、热心环保的人士参加,但人数也不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鄱阳湖站站长陈宇炜认为,目前科研机构与环保组织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一些环保方面的专家在实验室和高校搞科研时,是渴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的,但多数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应用于环保事业中。而另一方面,民间环保组织因为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致使政府和企业采信不多。

陈宇炜说,"现在的民间环保组织多数在做基础性的教育工作,综合测算评估一些发展项目的能力不高,所以沟通科研机构与民间环保组织的联系机制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民间环保组织的出路在哪里?

一些环保业内专家表示,虽然我国目前的民间环保组织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2003年的"怒江水电之争"和2005年的"26度空调"等环保行动,给了民间环保组织很大的信心和动力。

黄浩明等专家认为,我国政府应为民间环保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环保组织也应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寻求科学模式,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可以为国家环保事业建言献策起到更大的作用。"

专家认为,民间环保组织要健康发展,首先须破解"注册难"的体制困境。王名教授建议,应改革现行双重管理体制,在现行的民政部门民间组织管理系统基础上,筹建一个独立的、国家直属的民间组织监管委员会(简称"民监会"),并建立全国性的民间组织监管体系,统一协调政府部门之间围绕民间组织监管问题的关系、权责和利益,统一信息和政令,将我国境内的所有民间组织置于国家统一的行政监管体制和相关政策的框架内。

王名说,要在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政府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民间组织的新型管理体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民间组织,加强对其的培育、评估和监管,发挥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努力将民间组织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体目标和利益范围,努力构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公共服务运作机制。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拓宽环保募集资金渠道也是环保组织及全社会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相较于国内的民间环保组织,隶属于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的朱江深有体会。个人捐款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每年个人捐款占其经费总数的60%。而他们开展的很多项目,也吸引了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参与,例如汇丰银行与之合作的"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的中国项目。

"而在国内,如果没有主动捐赠的企业和个人,非盈利的环保组织很难自己找到资金。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一些有影响的环保组织可依托银行成立环保基金会,帮助民间环保组织筹集必要的活动经费,"朱江建议。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1200多家基金会,大部分有政府背景,而美国有5.6万家基金会,85%都是私人建立起来的。环保人士认为,这除了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强、捐赠参与度不高有关系外,更重要的差距还是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缺乏正规的募集资金渠道。

一些业内专家及环保人士建议,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建立环保基金、加强与企业及媒体合作、加大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为民间环保组织募集公共资金。政府也要通过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将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意愿表达纳入制度化、有序化的公众参与轨道,使之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

除此之外,民间环保组织自身也应加强制度建设及资源整合,与环保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纳或聘请环保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升环保专业知识水平,增加其专业性与可信度,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