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社会万象>>正文内容

批评权:教育学生也靠政策?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9年08月28日 08:46:12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教育部近日宣布,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此新规一出台,立刻引起热议。班主任批评学生原无可厚非,现在却要以相关《规定》加以保障,有人认为这是教育部直面目前教育弊病做出的进步措施,也有人认为老师的批评权还需“授予”,此举实在荒唐。

曾有调查显示,教师中不愿担任班主任的比例高达47.54%,“学生不好管理,家长又不配合”是一个主要原因。“传道授业解惑”原是教师职责和责任,在现实中却难以执行,这也反映出“教师难教、学生难管”的不正常师生现象。

究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从知识分子被指为“臭老九”的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潮席卷各地,金钱至上、利己主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膜拜,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家长、老师一味追求“高分”“高录取率”,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家家一个独苗”使得家长溺爱孩子,家长、教师教育分歧、矛盾屡见不鲜;国外流入的民主、人性化的教育观念不能为中国教师正确利用,从而导致现有教育模式成为“四不象”等等,原因不一而足。

教育部出台新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老师批评学生需政策当靠山?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此新规一出台,在长丰二中执教的老师们就表示出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对于班主任权责的内容成为最热门的讨论话题。“是要好好规定一下了,现在孩子可不比以前了,小小年纪懂的可不少,同时都是家中独苗宝贝,有不少孩子存在娇生惯养的毛病。我们做老师的在教育学生方面也是小心翼翼,批评教育处理的不好,轻则被家长指责,重则还会惹来投诉、告状一系列的麻烦。”刚刚带完毕业班的班主任金老师说到。

班主任一职看似风光,却不是老师们愿意接受的差事。金老师说出了心里话,“做了班主任,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放到了学生管理的一些琐事上,就没有时间去专心钻研教学,这样的话就会影响我出成绩。不当班主任就可以专心于教研工作,多拿几个教学比赛大奖,不会比当班主任差的。”曾有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不爱当班主任,主要原因就包括“班主任待遇低,与付出不成比例”、“学校给班主任压力太大,工作太繁杂”、“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而家长又不配合”等等。

新规定一出,大多数老师表示对其出台“期盼已久”,但也有老师认为:《规定》虽然明确了教师的批评权利,但因为没有更加详细的解读,为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还有老师做出了“对不起,我还是不敢管学生”的呼声。由此看来,建立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惩戒规定,如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如何明确;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如何落在实处,对学生的批评尺度如何量化等等,使新《规定》真正的落实到可执行的地步这样才更有实际意义。

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老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此次,教育部有针对性出台这一新规,使老师对学生“有分寸”的批评,有理有据,从而有望改善“老师不敢管学生”情况。 (黄晖/绘)

当然,由于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存在,这个用法律法规框下来的班主任权利能否实现“叫好”又“叫座”,还是仅昙花一现的淹没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汪洋中,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是谁剥夺了老师的批评权

教育部此次以行政法规的名义赋以班主任“批评权”,看似荒唐的背后却恰恰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坏疽所在。“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教育学生也应如此,不仅需要循循善诱,还要辅以必要的批评责备。我国古时私塾门口会挂着一块大牌子:溺爱免送!私塾教师标准的形象就是有一把戒尺,这也反映出恩威并施才是有效的教学办法。而现在的老师动辄“不敢管”“管不了”,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安徽长丰县的“杨不管”事件应该还让大家还记忆犹新。该事件发生在安徽省长丰县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他是否负有责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事后学校、杨老师和当事人家长达成了赔偿20.5万元的协议,杨老师已被停职,该校校长也被免职。但据记者了解,当事学校半年前曾发生学生砍断老师手指的血案,此事至今令学校老师心悸。老师不管学生实属失职,但背后也有一个尴尬现实:由于对教师合法权益保护不力,教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不少教师普遍存在对违纪学生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态。除了“管不住”、“不爱管”之外,恐怕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敢管”。

所谓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批评与教育学生,本来就是老师的职责,自古就有。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保护中小学生的规定越来越详细,本应是杜绝极少数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过激手段的初衷,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部分违纪学生的挡箭牌。师生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转变成包含各种因素的复杂社会关系。

师德规范 (图片来源:西安晚报)

现行的教育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得学校、老师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优质生源”,人为的排出“重点班” “分数榜”,无疑使学校也沾染上逐利色彩,老师们以分数区别高低,高分学生备受关注、差分学生备受冷落,人为地导致师生之间矛盾增加。同时,学校为增加财政收入,大肆开办“贵族班”“借读班”,金钱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被戏称为服务员和客户的关系,教师越来越民工化,学生越来越上帝化,有人甚至认为学生花了钱,就应该享受到服务,凭啥批评学生?

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课堂上与老师顶嘴,更有甚者与老师动手,而后就是家长来学校兴师问罪等等,这些都已经不是个例。重庆市涪陵区就发生过老师被学生辱骂致死的事件,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制止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何老师气愤难当,疑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

国外人性化、民主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教育界在模仿其人性化、民主观念的同时,却不能有效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从而造成传统被摒弃,宽松的教学模式矫枉过正的现象。师生关系演化为朋友关系。这固然有利于师生和睦相处,但也容易造成学生不听话的尴尬。

当严则严当宽则宽 “令箭”在手也要讲方法

有老师提醒,批评教育绝不是体罚,强调班主任的批评教育的权利,并不意味着随意体罚。

教育部此次立下相关法规赋予班主任批评权,先不论其措施是否合适,我们应看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扶正正常的师生关系。同样,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职能,体现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师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就该严肃批评,利用惩戒权帮其认知错误,避免重犯。否则,老师将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迁就,则是误人子弟。

教师惩戒权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并且都制订了系列可操作的规范性规定。比如在新加坡有一种对学生的惩罚叫“鞭打”,就是用藤条打学生屁股。一般一学年内有六次完不成作业的学生就要接受“鞭打”,执行“鞭打”时学生家长也要在场。韩国《教育处罚法》,对学生的处罚规定也很明确,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在德国,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可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就被请到了警戒室,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赔礼道歉或写检查,最严重的是开除,如果再不起作用,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

从国外的惩戒手法,我们也可以看到,批评教育施以必要的惩戒措施,是各国通用的做法,一味的善诱并不是教导孩子的最佳办法。结合不同的批评方式方法,得到的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老师批评学生时应结合“温度”“尺度”“韧度”“风度”“灵活度”等来开展。,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当我们的教师们真正的体会到批评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的含义,而不是狭隘的仅仅把批评教育当成一种手段,那么所谓的师生矛盾甚至冲突,还会存在吗?

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应作出积极的措施,要想缓和师生的对立关系,各地教育部门就不能拿升学率来考核下级,而应让学校回归“教学育人”的本位,学校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道德修养,这才是回归正常师生关系的跟本之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