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山林寺庙>>正文内容

广东云门寺:桂花潭深处竹林风(图)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8日
来源:2011年06月24日 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云门寺
桂花潭深处竹林风
云门寺是个很奇特的地方

  云门寺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单说院墙用的是近乎明黄的橙色,这代表着是皇家寺院或是皇帝御赐;配上或青或黄的琉璃瓦,随众的花岗岩门楼———无论是从建筑还是从外形来看都非常入世。但是,你身处寺中,却能马上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安详宁静:身边花儿在开放,有秋虫的啾啾声、有小鸟的唧唧声。

  一片农田,在寺院和远处的小村之间划了一道界,田野上经常会有耕作的小沙弥,坚持自给自足的“农禅”传统,以作修行。寺内数十株又高又直的古树,荫庇着古寺的天空,透过阳光,滤去暑热,也滤去了工业文明机器的气息。就连远远的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偶尔的游客的笑闹声,也融进了云门寺的氛围。

  古寺逾千年,农耕并修禅

  建于公元923年的云门寺本名“大觉禅寺”,因位于云门山慈悲峰下,禅宗“一花五叶”之云门宗一脉源于此地,因此又称云门寺。其实六祖惠能与云门寺的渊源仅在于宗派传承,但云门寺却近乎固执地将“农禅”代代传承。转眼千年岁月悠悠过,寺旁的西京古道早已掩于蔓草,贴寺而过的县级公路行人渐少,不远处京珠高速上车水马龙,只有云门古寺依然守着云聚云散、花开花落。

  所谓“农禅”是相对于印度僧人的“托钵行脚”风俗,将农耕的地位提升到与禅修并重的地位,要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农养寺,以禅促农。这一重大创举让中国禅宗在千年朝代变更、战乱频仍中佛脉不绝,屡衰屡兴。据说云门寺的老和尚要求寺内僧人必须自食其力,不靠门票香油钱也能自己养自己。云门寺的僧人们自己种菜自己耕田,走的就是苦修道路。

  这种坚持体现在云门寺许多方面。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前些年旅游景点涨价潮中,有人提出云门寺定价太低不利于创收,老和尚不予理睬,反驳道:佛门人人能进,5元门票我还觉得贵了呢,要是乞丐想进来参佛,没钱买票我也会让他进来。

  还是前几年的“禅修旅游潮”中,广州某“新年禅修团”计划子夜时分去云门寺上头香。接待的知客僧已是“小和尚”了,世人一般把出家人统称和尚,但其实和尚是对得道僧人的尊称。小和尚身材精瘦、两颊清减、双目有神,微笑地听,很为难地说:我们大和尚不让我们过多参与俗务,尤其是年底。我们每天过午不食,凌晨4点开始坐禅。半夜有僧人巡夜,不敲钟做法事是绝不能开正门的。

  “那么,不在半夜呢,白天组织游客过来,能不能请位大师出来讲讲话,告诉大家如何拜佛的知识呢?”他还是微笑着摇头:香客们来便可来,我们实在不能出面讲什么的。正是这样的淡然坚持,击败了世俗的外表,让云门寺有了超然世外的精神气场。这样的气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渴望内心宁静、注重心灵修养的高端人群。

  幽幽桂花潭,尺八曲低回

  云门寺的氛围不需要大部队前往,三五知已甚至独自一人驱车前往,是再合适不过了。寺后的桂花潭,更是个幽静的所在,读书、清谈、发呆……的最佳场所。初访桂花潭是在一个春日近午,寺里的年轻和尚们聚在寺后的水槽边,洗碗濯衣。那水槽是长长的竹管,从山上接下来,清澈的“自来水”就这样不急不缓地流下来,流到槽里让僧人作为日常使用。

  一个着灰僧袍的小沙弥见我们站了许久,招手让我们过去,笑道:“渴了吧?这泉水可以喝呀!”掬一捧山泉水尝一口,清凉微甜,不知是不是错觉,有淡淡的花香。小沙弥回答我的疑惑:“这个时节不会有花香啦,等秋天的时候你们再来,桂花潭那边,寺里面,很多桂花都开了。有时候水里也有桂花漂下来呢。”接着,他又指点往桂花潭的道路,我们顺着右首大片古木一转,古木中果然掩着一道溪流。溪水清得很,映着一蓬蓬水菖蒲,横着三两条藤蔓,在大石中左突右冲、跌宕而下。

  沿溪而上只有一条小路,经常一转弯就不见了小溪的身影,再一转弯又听到水流声,越往上水流反而越缓和。我们静静在林中穿行,说是树林,其实树木并不高,偶尔有一两株大树古藤倒引得人感叹一番。这一路惊起数只雀鸟,还有条拇指粗、筷子长的蜈蚣手脚并用地横过小路,我们停住脚步,静静地看它钻进草丛不见了。

  风吹过时,有清新的水汽送来,桂花潭就在眼前了,非常从容的一挂瀑布,非常清浅的一汪潭水。坐在潭边,真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的惬意,至于桂花有没有开,什么时候开,谁又会在意呢?时间在桂花潭、在云门寺缓慢流动,这种任意随心正是繁华到极至、趋于嘈杂的都市生活仅缺的,因而格外令人向往。

  曾经有位音乐人,慕名驱车赶到这里,一进寺门,就被右首的一树桃花吸引过去。站在树下,放眼望去,正是云门寺的禅田,刚犁过等着播种,三个小沙弥坐在田埂上聊天,泥土的气息被春日阳光蒸腾。他取出一管“尺八”,说:“我要吹一曲。”苍凉辽阔的音乐在千年云门寺低低回旋,久久不散……

  尺八由竹根制成,中通无底,管体一尺八寸,开五孔。唐代作为佛教法器传到日本。这种乐器在中国失传已久,也很少有人知道它是箫的前身,近年才重新传回中国。云门寺比尺八幸运在于有一群僧人始终守着他们的禅心,虽然偶尔也许会不合时宜,但正因其空灵、恬静的气韵,才能淡然持久,千载永存。

  ■历史坐标

  云门寺即门山大觉禅寺,公元923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惠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

  ■地理坐标

  云门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

  ■云门寺故事

  独特的农禅并重传统

  云门在乳源县城之东北,主山大慈悲峰高1215米。山势嵯峨,古木参天,飞瀑流泉,谷深径幽。云门山大觉禅寺建置于山之东南麓,后枕云门峰,远峰观音岭苍翠奇秀,瑞霭霓虹;雷公岭怪石嶙峋,顽松挺立。寺前云门峒,农耕开阔,一片青绿;寺西有桂溪水,源出山谷之中的桂花潭,流泉潺潺,水歌不息。环寺苍松挺拔,竹影婆娑,花香鸟语,清幽静谧。如此清静之地、世外桃园,正是丛林寺院农耕静修之佳境,无怪乎文偃禅师在游历四方、名闻遐迩之后最终驻锡云门,开宗立派。其传统农禅并重之风,即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公案,至今为禅门所乐道。

  虚云和尚重开云门,提倡“在动中做功夫”的理念。在劳作中参禅,融参禅于劳动之中,正是云门寺农禅并重之精要。禅宗悟道崇尚顿入“一悟即至佛地”,而在劳动、运动中,时时处处,击石火,闪电光,因缘契合不入而入。“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这个常为人道的偈子就是香严智闲禅师在南阳慧忠禅师道场遗址上整拾劳动时,因石(瓦)击竹而悟道后所作,是动中入道的典型例子。借农入禅、以禅入农,禅宗也正是通过禅堂修技和生产劳动来体现其风范。

  云门寺森林土地广袤,所属山林土地3000多亩,其中山林2000多亩,水田40亩,果菜地130亩,现已辟为“云门佛教生态文化保护区”,旨在保护传承农禅并重、修禅悟道之传统文化。百丈禅师倡立的丛林家风,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对于现今的丛林寺院来说,“农”已经不仅限于耕田种地之简单劳作,而是更多地参与寺院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事务。“农禅”也不仅仅限于从事农业劳动和禅堂打坐,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劳动、实践”的精神,象征把禅法融入世间,在动中实践和巩固佛法的家风取向。盛世香火旺,如今,真正保留古代丛林家风的寺院已经为数不多,并有消隐殆尽之势。而云门寺坚持将农禅并重作为家风传统保存下去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

  不为人知的佛学院

  很少人知道,云门寺还有一所佛学界知名的佛学院。这或许可以看作此地佛门圣地气息更浓而商业气息基本上没有的重要原因。现在的云门寺,有教理班、读诵班、禅修班和尼众律学班,在校学僧百余人,每每看到小沙弥穿梭而过,心境自然宁静。

  云门寺佛学院也是农禅并重,学修一体,但又各有侧重。禅修班以禅修为主,禅堂式管理,学僧每日行坐十支香,同时还开设与禅修及丛林管理有关的课程;教理班以教学为主,也坚持每日坐香,以养成戒定慧三学具足的修学风气;读诵班为教理班和禅修班的预科班,主要为年龄偏小、文化程度偏低的初出家沙弥所设,文化基础课程和读诵常用的佛教经典为主,附开一些有助增强道心、加强因果观念的课程;尼众律学班设於云门寺尼众住地小西天,其中又分式叉摩尼班、比丘尼班和研学组,有学僧四十多人。主要学习南山三大部、比丘尼戒相表记等律宗要典。四个班的学员除学习和坐禅之外,还进行适量的出坡劳动,自耕自种几十亩水田和山地,体现了农禅并重的特色。

  ■虚云老和尚传奇

 我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

——虚云

  来到云门寺,不能不瞻仰虚云和尚(1840-1959)。他19岁出家,55岁开悟,先后修复六座禅宗道场,1952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9年圆寂于江西云居山。

  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其中,尤以住世120年岁的虚云老和尚最为传奇,他一生历经五帝四朝,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兼承五宗禅门,被誉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他历经民族危亡,万般周旋、苦心劝戒,他曾陪慈禧、光绪西逃,平息西藏边疆叛乱,责备戴笠作恶,忠告军阀行善,他奋志支持抗日,救济饥民,所行善举,蜚声中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佛教界一盘散沙乏人提领。1952年春,在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四次邀请下,虚云老和尚走出深山,前往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此时,他已是113岁高龄,“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临行前,他自书此联。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代表人物,他一生肩挑禅宗五家法脉,于福建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延续沩仰宗,使中国佛教承前继后,法脉永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开悟得道的虚云老和尚从55岁开始,以“至于我个人,似有一种责任”为使命,帮助风云变幻的中国度过军阀混战,度过日寇侵略,也度过了新政权建立初始的慌张与忙乱。1959年10月13日,他功德圆满,进入涅槃寂静。

  ■虚云和尚与云门寺

  云门寺是云门宗始创者文偃禅师的道场。数年前老和尚途经该地,见荆棘丛中残存破寺及祖师肉身一尊,老和尚见祖庭沦落至此,凄然泪下。便中言之于广东绥靖王任李济深、省主席李汉魂。到南华工程结束,二李又请老和尚重兴祖庭,并亲送老和尚至云门驻锡,老和尚又开始了筚路蓝褛、重建云门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龄一百零五岁。

  由民国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云门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圣像八十余尊,也铺金设座告竣。接著“国民政府”自大陆“撤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余之后,即一九五一年的春戒期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云门事变”。

  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了云门寺,将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将百余僧侣分别囚于禅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最后数大汉以木棒铁棍殴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银财物,打得老和尚五窍流血,肋骨断折。直到五月间“云门事变”传到韶州,大鉴寺僧人通知海内外同门,联合营救。后来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云门之围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电粤,派员护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要推举老和尚任会长,老和尚坚辞,挂了个名誉会长的名义。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一九五三年回到云门。

  在云门最后几年,他仍开堂传戒,日有开示。到了一九五九年,老和尚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他一生中有许多神奇的感应,如猛虎皈依、双鹅听经、龙王求戒、枯梅开花等等。

  云门事变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文/南方日报记者 蔡华锋 实习生 朱婷 通讯员 李化

  图/南方日报记者 蔡华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泰国游记——一个藏传佛教僧人看泰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