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其他经论>>正文内容

年龙上师父母仁波切讲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六)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9日
来源:孟孟_新浪博客   作者:年龙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著菩萨也一再地讲,如果没有精进,善法不能得以增长。

  因此,为了增长善法的缘故,大家都应该生起精进的意乐;为了救助一切六道有情的缘故,从内心深处于殊胜善法在三种精进之门中,都摄自心能够毫无厌足地安住在精进之门当中,而作自他之利,这就希望大家从内心深处生起一种精进之力。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内心生起精进是一切佛子的稀有行径。

  禅定波罗蜜多的支分。颂中说:

依仗具足寂止胜观力 知彼堪能摧毁烦恼境

于真超越四种无色定 当做修行是为佛子行

  这讲的是修行奢摩他的力量。如果心专注一处,心不他散的修行奢摩他的话,那么胜观的毗婆舍那的这种力量,就一定能够产生。依靠这种力量,以止观双运之力,就可以摧毁一切烦恼现行。所以说修行禅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时候,于超出有色无色定的这种境界,一定要善为了之。

  所谓四种无色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和无所有处。若自己的心安住在这四种定当中,就称之为禅定之堕处。

  所以要超越这一切禅定的堕处,修行真实的禅定,依三种禅定摄集之门而修行,这就是一切佛子的稀有行径。

  我们修习禅定的功德非常大,如《宝蔓论》中所说的:不修禅定功德不能滋生。因此,我们要依靠禅定来修行,也就是说要依止寂静处。如果不依止寂静处,禅定这种支分也会非常地衰微。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就像阿底峡尊者他们所说的,倘若没有一种真实禅定来摄持的话,就没有一种生起胜观的基础;那么,摧毁烦恼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要经常来修习心专注一处的这种禅定;这可以使一切有漏烦恼现行遮止;再靠我们胜观的力量,可以使烦恼拔除,这样的话就能趋向解脱的彼岸。因此,修行胜观是非常重要的。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中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一个寂止的话,也就是没有奢摩他的力量的话你的烦恼就会现起,这样一来,一切善法都无从滋生。因此,修行禅定是佛子所应奉行的。那么,我们现在也应该这个样子,把自己的心专注一处,来修行禅定。这种禅定寂止,就是对一切世间没有执着,对于寂乐没有贪执,这样是超越四无色定的。

  如果自己的心能够专注一处修行善法,再加上对空性和般若任持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的功德都能产生了。

  我们修行大圆满也好,或者是修行空性、修行任何一种法,如果没有禅定,一切的功德都会丧失,或者不能够把握。因为这种缘故,修行禅定至关重要。

  就像其他的续经当中所讲的,布朵瓦格西他们也都是这样说,如果自己的心能够置于一处,就不被一切烦恼之贼所持,那么,这时候你的心就能够安住于真正的胜慧当中,从而具足摧毁烦恼的能力。所以说修行止观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修行般若时,即使我们自己的心不知道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是为自己能够把心静下来,安住于阿兰若处,那么,渐渐地自己的心会静止,烦恼和分别这种妄习就会渐渐减轻,在这个时候,智慧就会逐步地产生出来,从而断弃轮回的根源。所以说修行寂止和修行胜观这是每个佛子所应奉行的道路。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倘若我们自己的心往他处散,对外边的色境、声境等等,心往外逸,在这样的时候,你的心就不能安住在法上,一切功德都会丧失。所以,把心摄持起来是修行止观的根本。如果没有寂止,没有奢摩他的力量的话,三摩地也不能产生;不能产生这样殊胜的三摩地的时候,那么妙观的智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在自己的心中就难以生起了。所以,以三种禅定来修行是非常重要的。而三种奢摩他分别就是: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对一切善法生起希求之心,于是远离自己的一切散乱意念,而专心一处,这是一种寂止修行;还有能够现量产生功德的一种奢摩他,就比如说,自己在修行的时候自心得以安止的缘故,寂止的功德就像轻安啊妙喜等等,这些全部于自心当中滋生。这是第二种功德,就是能够令功德现前的奢摩他。还有饶益有情奢摩他,就是因为你精进修行的力量,可以现量地产生各种神通变化。你这种力量能够现前的饶益众生,使众生安住于法当中或者产生信心,或趋向究竟解脱。

  修行奢摩他是饶益众生的重要支分。不论从自己而言还是利他而言,奢摩他是只能具足不能缺少的重要支分。因此,学习大乘道的佛子应安住于这种寂止当中,从而发起胜观,以止观双运之力,摧毁一切烦恼之境,从而有饶益有情的力量,这是一切经续当中所赞叹的。也是一切诸佛佛子所应奉行的稀有行径。

  般若波罗蜜多的支分。颂中说:

若无般若余五波罗密 成就圆满菩提非堪能

当具方便三轮不分别 修行智慧是为佛子行

  这就是第六个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来任持的话,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依靠这种有相的行为是不能究竟菩提的。这时候就必须要有这种无分别、无执着、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作为摄持,这样,一切功德才能究竟圆满。所以说,单凭这五种方便的话,不可能得到解脱;方便和智慧双运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前五种波罗蜜多称为世俗当中所修行的真实;我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称为胜义当中的真实。因此,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种真实,我们都应该现量使它圆满,这才是成为无上大觉的唯一善道。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具足各种方便善巧之门,让自己心中生起这种般若智慧,从而使三轮无分别,在这种境界当中来修行般若,这是一切佛子的行为。

  修行般若,的确如很多经续当中所说,如果没有般若,就好象人没有眼睛一样;如果没有眼睛,你想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那么,没有智慧的话,单凭一种方便就想获得解脱,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知道一切方便称为世俗谛,而胜义谛当中的自性一定要如理现证。只有被般若波罗密多所摄持的这种方便才称得上是真实的解脱方便。否则,就不可能产生真实解脱的力量。这里需要具足的是依靠三种智慧来做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三种智慧有很多说法。比如说,闻思修各有一种智慧,叫闻慧、思慧和修慧。这样的闻所得慧,还有思所得慧和修所得慧;还有一种说法,就比如能现证一切世俗谛的智慧,现证一切胜义谛的智慧,还有能够现做饶益一切有情事业的智慧,这三种智慧。现证世俗谛的智慧,指的是我们世俗当中五大明处等等一切善能解了,并且善为众生开演。这是现证世俗谛的这种智慧。如果善知法与非法,于诸法空性能够如理了知,现前证悟,能够于现量境界当中获得堪任的话,这个称之为能现证胜义谛的智慧。对于一切众生以何善业得以调伏,以何善业令其安住于调伏之中,于此你能够明了分别,能善于区别根与非根,器与非器,这就称为是能够现做饶益有情事业的般若了。这样三种般若智慧,任何一种都是不可少的。在其他的经续当中,也一再的赞叹修行智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智慧,其他的任何修行都不能圆满。所以智慧度是一切修行当中最究竟的修行。

  我们在平时的修行要经常的使自己的心产生一种三轮无别的智慧,以般若的空慧任持一切善法,否则你的善法都成为有漏,不成为解脱的顺缘。所以,为获得究竟解脱的缘故,应当修行般若波罗密多的智慧。般若波罗密多的智慧,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名言,但它的自性是一。就比如说甚深的空慧或者是大圆满见等等,他们都是同一种含义。这当中说法不同,只是因为显密有别的缘故。所以,在安立名词的相状上各有差别;但从证悟的角度上来讲的话,所证悟的是唯一空慧,不可能再出现任何其他东西。

  以修行大圆满来说,比如说在座的人,都是修行光明大圆满教法的,那么,这种大圆满的自性是什么呢?就是它从本是清净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它深寂无为广大,它清净不落一切边际,不落一切方所,因为这种缘故,才称之为真实的空性,真实博大的究竟证境。没有这样一种智慧的话,那么一切修法都不能达到究竟的。所以说修行这样一种空慧,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时,倘若自己没有能够如量生起这种空慧,比如说你于世俗当中不能善解法与非法,于胜义当中不能取舍如何修行的话,那么,趋入解脱之道非是堪能。所以进入大乘道的一切学子,应该从自心深处生起对般若的这种证悟,并且对空慧如理了知。

  总而言之,所谓修行般若的空慧,它的自性就是要知道远离一切戏论边际的,就是空的自性。如果能认识到空的自性,又不舍于方便的话,这就是修行道当中的精华。所以,希望大家于自心之中详细观察,让自己心中努力生起般若空慧,产生一切胜解,这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但是,也难说有一些人会产生一些误解,就比如说自己理解错误的时候会这样想:看来没有般若智慧是不行的,别的那些都是次要的。然后就觉得,现在只需要有般若的空慧,别的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全都是小乘的法,不需要的了。由于这样错觉的缘故,就会有人说,布施那是小乘的事,那布施有什么用呢?像持戒这也都是小乘的,持什么戒?这不是执着吗?等等这些都是片面、偏执的误解所造成的错误。实际不是这样子的。经书上是这么讲的:戒为一切菩提道之地基。没有这么一块地基的话,如何产生菩提的资粮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持戒当然很重要,戒律就像走向解脱道的双脚一样,没有脚谁都走不了,没有戒律而求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对各种戒律自己心中都应该如理的受持,这样才好。

  有一些人讲,我们自己看到这一切胜义谛的时候,别的什么都不在乎了,什么都不需要执着了。这不是执不执着的问题。像修行甚深道光明大圆满教法的时候,我们的导师莲花生大师是这样说的,我的见解比天空都高,但我的行为比面粉还细。所以说,要知道,在自己有甚深见解的时候,不丧失对行为的取舍;在自己取舍行为的时候,不丧失对甚深见解的把握,这才是修行的中心所在。

  倘若你自己心中没有产生这样一种证量,那么,自己行为毫不检点的欺辱其他的人,或轻视任何一种善法的话,那是你自己的错误。要知道方便和智慧这两者是双运的。在方便这一端,像布施、忍辱、禅定、精进等等称为方便支分,般若是它的智慧支分;以般若为主,方便为辅,这才是真正无谬的善道。

  倘若你自己心中不知道方便智慧不异,单求一支的话,那么,结果一定是偏离了佛法。有人说,像五明佛学院这样的地方,他们戒律非常的清净,那样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在年龙这个地方不用持戒,什么事情都可以随随便便的。没有这样的说法,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任何一个人讲法时候都要随行一切诸佛之后,对佛经和教典、律义的理解乃至自己的见解,都不能有任何的错谬和颠倒。倘若你自己心中没有生起一种正见,却仍放纵这样的猜测的话,那是你自己的错误。就像法王如意宝,已经是成就的圣者,还是非常的严谨,具足如此功德的大师,他都能如此严谨,那么我们现在又有什么理由在一个小小山旮旯里头说一些不需要持戒、不需要精进、密宗不用护三昧耶戒、显宗不用发菩提心、小乘不用护持别解脱戒等等的话呢?没有这种说法吧。所以,如果你们在戒律上毫不谨慎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因此,要知道你具足见解的时候,不丧失自己的行为;在行为的时候,不丧失你自己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背离了这样的道路,一定是谬道。那是你自己的错解、曲解、颠倒解。

  所以,一定要善于区别这些。对修行这一方面,如果你见解真的很高的话,那你的行为一定是很谨慎的;你的见解不高,那才会造就一些颠倒:我做一些恶业也不要紧,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已经足以证明你的见解并没有多高;如果你的见解高的话,有什么必要去造这些恶业呢?造就恶业,就证明你对恶业有这样的贪执和习气,并不证明你见解有多么高。因此,一定要记住:见解和行为一定是双运的。也就是说,在世间上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方便和智慧一定要双运。如果舍弃方便,独求智慧;或者是舍弃智慧,独具方便,都不是解脱的善道。方便智慧双运,这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的无谬的正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成佛的道路。所以希望大家都安住当中,不要曲解这个道义才好。

  2.由经中所出的四种学处:第一种观察自己的过失。第二种就是不说大乘道者的过失。还有第三种就是为了断除贪心的缘故,不贪恋自己的亲友、施主、自家;第四种讲的是为了断除一切粗语的缘故,说柔软语的支分。

  如何观察自相续以断除别人不生信心的行为。颂中说:

  倘于自身迷乱不观察 行者外相或成非法行

  故当时常观察己迷乱 悉皆断除是为佛子行

  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修行的人,经常要观察自己的迷乱。就是说看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看别人怎么样。如果你自己的心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善心,没有一个善的发心或者善的举止,但是外表上却是做出来的非常像是一个学法的人,看你的装饰也像是学法的人,但是心中却是不调伏,没有安住在法上的话,那么势必造成一种欺诳和虚伪法行的过失。这样一来,自己现生不仅不能得到法的利益,而且来世也是必定堕落恶趣的。因为这样是欺诳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修行的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迷乱和过失。

  在经续当中是这么说的。作为一个修行的人,那自己就应该经常观察自心当中的过失,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所以,我们在平素的时候,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是否真实地面对周围的这些人呢?自己的发心是否真实呢?自己的戒律各个方面是不是真正的很好?这些自己都要观察。不能肆无忌惮的做非法的行为。就比如说我是密宗的,我是修行光明大圆满的人,是不执着的,什么也无所谓,然后假借会供之名,肆无忌惮的饮酒。结果喝醉了,趴在地上呕吐、说胡话,让别人产生邪见。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大家应慎重自己的威仪。就比丘、僧众们来讲那是不用说的,吃饭该如何吃饭,穿衣该如何穿衣,戒律上边都是有详细的讲法;但是对居士们来讲,威仪也是尤为重要的。希望大家来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心,不要在自己心中没有产生功德的时候,外表上做一种虚伪的法行。比如说到内地之后就说我是学习密宗的人,然后自己喝酒、抽烟、邪淫,做出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这样做了,让世人对你没有信心是小事,因为这个缘故对所有学密宗的人都没有了信心,就说学密宗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就干系重大了。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心中的过失。我们做为一个真正的行法者,应善于调伏自心,不观察别人的过失,只观察自心当中的失误。那么你出去到任何一个环境当中,别人看你的威仪济济,自性调柔,慈心悲心全部具足,人们都能产生信心的:噢,这是真正的一个学法的人。这样的话,无论在社会上也好,回到家里也好,或者是任何一个地方,让他们见到你的行为非常善妙,他们会称许善哉,然后由衷地产生一种信心。这样,才会使佛法光大。所以说,你自己的任何行为都要非常慎重才行。就像经上所说的,为除世间不信的缘故,所以要观察自己的过失;为了祛除世间对自己产生邪见,进而对佛法产生邪见的缘故,所以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看到任何能让别人不生信心的行为,自己就要马上改变;如果你自己不改变这种恶行,那你自己的行为就要影响大家,这是称为破教的重恶。在这个现生当中,作为佛教徒自己做了恶业,让众生也产生了邪见;对佛法产生邪见的众生肯定会堕落到恶趣,你自己也要堕落到恶趣。如果不都摄自己的行为的话,那么,结果必然自他俱损。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要非常慎重才可以。

  《摄一切真实义经》当中所说是这样子的:为免世间不信的缘故,当认真地去行为。就是在任何时候你的行为都要非常地仔细,看你的行为是否符合于佛的戒法,是否符合你自己的发心,能否为世间之所敬信,为世间之所供养。如果让世间的人对你产生了一种信心,因为你的缘故,对佛法产生信心的话,这是一种善业;而因为你的行为,对佛法产生邪见的话,那是最大的恶业。在这个上头一定要谨慎才好。

  平素,我们在自己的家里或者任何一个环境当中观察自己过失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的想:对别人的过失,就应该闭起眼睛;对于自己的过失,要瞪大眼睛。对于别人有任何过失,你不知道,你也不看别人的过失,经常观察自己的行径。这就像你照镜子一样:照镜子为了照得很清楚,要拿起镜子来,反复的把它擦拭,擦拭得让你的影像能够现的清清楚楚。观察自己过失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非常公正的角度上,然后来观察自己心中的过失。倘若有丝毫的过失,要马上忏悔,马上改变。对于别人来讲,有任何的过失,你应该是不闻不问才是,因为这是一种佛子的行为。但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很多时候不是这个样子想的,而是往往都是在看别人的过失。别人小小的一点过失你就看到了,到处跟别人讲,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怎么样,有了如是如是的过失等向别人宣说;而即使自己的过失象须弥山那么大,也根本就看不到。像这个样子,那我们的修行佛法就非常糟糕了。那就是只以一种虚假的修法者外表来骗取世间之恭敬,其结果必定会落入恶趣。

  所以,就像布朵瓦格西他们说的,就是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勿令别人生起疑谤之心。就是说任何一种行为都要注意,千万不要让世人产生邪见和疑谤。

  还有,卡仁巴格西是这样说的:在任何时候善护自己的心,不让别人产生不信。不敬信的这种行为对圣教的危害是极大的。

  不管任何时候,为了防护佛陀的教法不受危害的缘故,为了不对善知识的教法或者所有圣教产生危害的缘故,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看是否有过失,如何去剔除自己心中的过失,让自己的功德渐渐地圆满起来。所以经中说,如果自己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那你的功德会渐渐地增长;如果你经常观察别人的过失,那么你的过失会逐渐地增长。

  善知识们是这样说的。如果自己能观察自心的话,上师是不需要的;如果自己能调伏自心的话,友伴也是不需要的。所以,在任何时候,调伏自心,观察自己的失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要经常做自我调伏。

  仲敦巴也是这样说的:如果能够宣说和洗净自己的过失,这种人可称为智者。

  真正的智者是这样的: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摆到桌面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心中的失误,并且能够改变它。但是,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宣说别人的过失,却不看自己的过失的话,那是极其愚痴的行为,不仅是离经叛道,而且势必堕入恶趣。因此,希望大家能多从内心深处深深地观察一下这种虚伪外表带来的过患,让自己发誓做一个真实的修法者。不要外表上看上去非常的威仪、非常的庄重,心里上却是在想着名利啊、恭敬啊、供养啊什么的。如果是为了这样而护持外表律仪的话,那你就是法中之贼,你就是能够破坏佛法的敌怨,势必会堕入地狱。这是不需怀疑的事。因此,希望大家为了让自己真正于菩提道中获得堪任,为了使自身的解脱获得把握,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是否真实地清净,是否安住于真实的戒律当中,不去观察别人的过失,经常观察自心的过失,改变自心的过失,从而使自己逐渐趋向究竟圆满。如果能够这样的话,那你的功德就会逐渐地增长。所以,千万不要说我是学密法的,对任何的行为都可以不检点,到处肆无忌惮地大放狂言,做出各种放逸、懈怠、或者违背律仪的事。如果那样的话,对于整个佛法都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对你自己来讲也是极具危险的事。所以这点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改变它,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以外表来骗取众生恭敬和利养的一个学法者。这一点对居士们是尤为重要的,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居士,能于自心深处反省是尤为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再再地请大家从自心当中好好地观察,好好调整一下,争取做一个真实清净的修法者。这是对大家的一个衷心的祝愿,也是我的希望。现在只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学习的缘故,做一个摄略的讲法;至于说作广大的讲说,比如说用非常优美的文辞,博引经藏,使大家哪怕是智者都能够听之点头称为善哉的讲法,我不是不会讲,但现在是没有时间的了。大家都是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地方学习佛法的,如果只是随随便便传一个法,然后就让你们走的话,未免于法上是不负责任的。就比如说给你念一个皈依,然后你说皈依上师、皈依三宝,完了之后,对于应该护持何等之律仪,如何方称为皈依,各种戒相了无所知,如果这样的话,也许你自己就会犯了相关的律仪。比如给你传了一个发心的戒,你说轮回中的众生十分的可怜,我要生起无上的菩提心,那你自己如何生起无上的菩提心呢?这种支分也不能够善解,那这样来了之后,得一个灌顶马上就跑掉,你会不会犯戒,如何去修行等等,这一切都了无所知,像这些情况都非常危险。在修行佛法当中,这是极其钝劣的一种行为。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即便时间不够,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跟大家宣说,希望大家在心中有所得,知道如何取舍佛法,应该如何的安住于正念,不论你修行光明大圆满也好,还是修习般若波罗密多的大乘显教道路也好,总而言之,如理如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何为如法,如何修行方是法行,不昧道次,并且能够精进修行,这是对大家的希望。因此,即便咱们时间短,也要把摄要的精义讲给大家,让大家心中有所得,并且能安住在法上。这是我衷心的祝愿,只希望你们大家能有这种心境,并且从内心深处生起一种真实向法的心,不去观察别人的过失,而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把这些记在心上,并且励力勤行善法。

  不说大乘道者的过失。颂中说:

  倘若由彼烦恼自在力 说他佛子过失亦损己

  故于入大乘道士夫过 不作谈论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自己已经进入了大乘道,在学无上菩提的法行当中,因为自己的烦恼炽盛、烦恼现前的缘故,对于其他学习大乘道者的过失或者非过失,因为是非之心,因为自己的邪见之心,而宣说过失的话,不仅对别人是有伤害的,而且对自己的菩提法行也是极有伤害的。因为这表明,自己已经趋入分别、是非的边际当中。因此,对于趣入大乘道当中的一切的随学者,他们有任何过失或者是非,我们绝不以自己的烦恼心、分别心和各种执着妄加谈论。如果你能够这样摄持自己的身心,不观察别人的过失和各种是非的作意的话,那么这是一切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径。

  对于自己的过失要经常观察,如果真的有一些破犯的话,要抓紧时间进行忏悔,自己要经常来观察自相续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在侍师法上头也都是如此。比如说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上师的功德,最后让我们互相地生起信心。可是有时候,大家在依止法上也不是很清楚的:比如对于上师,刚开始依止的时候,就是不观察的,非常轻易地就依止上师,依止了之后呢,心中又产生了很多的邪见,那这样一来,就是非常有过失的了,对于我,是你们的上师,也会产生很大的过失;对于你们,也同样会产生很大的过失。所以说,我们彼此间都要从内心深处好好地反省一下自身的过失,努力地来忏悔它,这样子才好。

  佛经上是这样说的。如果要说把一切众生全部都抓到监狱里,这样的过失是很大了;如果是有意诽谤一个菩萨的话,过失会比它更重。再比如,你要把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一切众生的财宝全部都抢夺走了,这样的罪过是很重的;那么就是弹指之顷,对于自己的上师或者对于菩萨产生邪见和恶念分别的话,这种罪过是更重的。因此,这种罪业我们是要小心的了。特别是在平素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够好好地调伏自己的心,总是一味地朝外观察过失的话,那么,只能损害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这上面要非常小心,尤其是以恶念分别来造谣或者造成各种是非的,更是非常可怕。

  在整个汉族和藏族之中,藏族也不是没有是非的,有是有的,但是汉族中有更重的是非。这样,彼此之间互相不仅不谈丝毫的功德,反而是寻找过失。就像咱们昨天所讲的那样子,自己的过失就像须弥山那么大的时候,他悄悄地隐藏起来;别人哪怕是有一个芥子许这样小的过失,却是到处向别人宣说。这是我们自己凡夫的特性,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是诽谤菩萨的话,这种罪业是尤为深重的。这是有教证的,就像《说决定不决定续》中所讲的,倘若是观察自己的过失的话,这样能增长功德;倘若宣说其他人的过失的话,这样会趋入恶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不可对入大乘道者、对菩提萨垛产生邪见或者是造谣、说是非、挑拨离间等等,对一切众生都不应以嗔恨心、分别心或者以邪见、以说是非之心来宣说过失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讲的:在末法时代当中,除我之外,无人能知众生的根性,所以说勿以众生心来分别根性。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因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是从外表上来观察别人是功德还是过失。实际上,当你这样观察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他内在的功德你又如何能知呢?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外表的一些行为,至于他内在的,我们又没有他心通,不知道他究竟是如何。这就好象那种得了肝胆之病的人,他们看到的海螺就是黄色的。本来是白色,他们看的却是黄色,这是眼睛的翳障所成。那么,我们现在若以凡夫的分别意来观察,本来是菩提萨垛的法行,你也给看成凡夫的行为了。尤其是在外表法行当中,有很多的菩提萨垛为了随缘方便度化众生的缘故,示现各种颠狂的行为。那么,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如何能知呢?还有那些秘密的瑜珈士等等,全部都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变力量,还有他们自己的发心功德,所以才显现在大家面前的;而你用凡夫心来观察的时候,绝对是有失误的。

  所以,正所谓一切的成熟,有外成熟内不成熟,内成熟外不成熟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些菩提萨垛,他们示现一种行为的时候,只要是在调伏有情,外表上看好像是没有得到成熟智慧的凡夫,可他内在实际上已经是获得了圣果的菩提萨垛,这就是内成熟外不成熟;还有的一些,外表上看起来行为是道貌岸然,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充满了烦恼、嫉妒和分别的,那么这就属于是外成熟内不成熟的。这样的分别是非常多的,但我们要把自己的嘴全部闭上;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根性,你也没有能力和根据知道他如何如何。所以说,不要去观察别人的过失,也不要宣说别人的过失,多观察自心的过失,这样才是最好的。

  平素我们对于别人是否真的有功德很难真正了知。既然我们不能真正了知,万一我们当作过失说出来的不是别人的过失,而被我们宣说的话,那我们就会产生很重的过失。就象经续当中所讲的,如果是宣说菩萨过失的话,会摧毁自己从前的善根,而且因为诽谤菩萨的缘故,会于经劫之间处于恶趣。这是有经书为证的,因此,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哪能乱说呢?平常的时候,把自己的嘴紧紧的闭住了,有关别人的任何过失都不做观察、不做宣说,而对于自己的过失要仔细地观察,这样才好。所以,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仔细、审慎。

  就像寂天菩萨说的那个样子:你宣说别人过失的时候,你就伤害了你自己的法行,因为这种过失的力量可以使你趋入恶趣。所以,任何时候观察自己的心续都是尤为重要的。阿底峡尊者也是一再这样讲的:如果是宣说大乘道者的过失,会损坏自己无边的善根,并趋入恶趣。因此,要观察自心的过失,不宣说其他人的过失,这是尤为重要的。

  所以说,在任何时候,大家都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续,看看是否自己的发心清净,自己的观念是否已经非常地正确;对别人是这样或者那样,我们没有必要去观察。这一点是希望大家尤其重视的。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来讲,大家都是学习密法的。在学习密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净相。莫说对于上师、善知识了,对于金刚道友之间,也是应该倍加小心的。像我们彼此之间互相的这样观察,尤其是在我们汉族弟子当中,这种事情是比较多的:哪怕是别人有功德呢,你也没有看到;但是稍微有一丝一毫的过失呢,马上就跟别人讲起,然后一个说一个的过失,一个不看一个的功德。如果这样互相诽谤、诋毁或者是造谣、挑拨离间的话,那么我们所受的一定是恶趣的果报。试想,这么一种明显的事情、严重的问题能不引起注意吗?所以,对于任何事情都要小心。比如我们修行密法的人来说,净相是最重要的:不仅不看别人的过失,而且从内心深处,要经常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使自己的心趋于清净当中,经常观察自己是否被过失所污染,如果你没有被过失污染的话,那么就安住于清净的修行当中,以图于一生成佛的大事;如果你自己要想不被污染的话,那你自己就应该经常励力忏悔,并且观察自心,善防自心,像《续经》上所讲的,于大乘道者过失不应宣说,乃至一切众生过失皆不宣说。

  大家都要在这个上头好好都摄自心,安住在这样的稀有的律仪和法行当中。这的确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妄想分别宣说他人的过失,于自己丝毫的利益都不会有,不管是你的名闻还是利养,各个方面都没有任何的收获,只能损坏你自己的功德。暂时看起来,你说别人的过失,也有人听起来非常的安适,赞许你的说法;但是,事实上这样久而久之,他也会瞧不起你,因为觉得你是一个说过失的人,是个是非人,任何人都不喜欢是非人,因为你今天能说别人的过失,明天也许就会说他的过失,所以任何人都不喜欢这样宣说别人过失的人。因此,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断弃欲说是非的这种习气,让自己安住于不说的自性当中。这个很重要。

  就像过去阿傍大师,他在很小的时候,因为非常贫穷,也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什么文化。那时,周围就有一些僧人们来取笑他,拿着一些草,堆在他面前,说你除了会吃以外,别的什么也不会干,那就和畜生道的众生没什么差别嘛。就这样对待他。但是即使如此,大师都不会对他们产生丝毫的分别。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任何一个时候,观察自己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

  格西康样巴他是这样讲的,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观察自己上师的过失,因为善知识外表上如何的行为,那是对众生的调伏,而他内心的证德与佛无异;所以如果于善知识做任何的分别和是非的话,只能造就最大的恶业。

  因此,在各个时候,我们都要小心一些,在对上师的依止上,或者是对上师的观察上一定要慎重一些;不能说是因为现在交通方便的缘故,就一个月当中依止一百个上师,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地到处跑,一会是藏地,一会是汉地,一会到印度,到处都去寻找所谓的上师,依止完了之后就跑回来了。别人再问他,那你的上师是谁呢?他就说这个也不行,那个也有过失,这个有毛病,那个也始终不如法,到处都是过失。事实上,所有的过失都是你自己,如果没有你自己的这种分别过失的话,别人哪有那么多的过失可言呢?所以说,你各个方面都要小心才行。

  过去阿底峡尊者他自己跟弟子们就这样子说:对于我来讲,所有的上师都是同等的,功德了无差异。但是,一想到金洲大师的时候,马上合掌于顶间,眼中流泪。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阿底峡尊者说:从恩德之门当中于我恩德最重的是金洲大师,所以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上师呢?有结法缘的上师,一般的传承上师,还有特别有缘的上师等等,也需要自己在心中来体会一下。那这当中需要用自己的信心来体会,而不是用分别心的。在很多的事情上头大家一定要慎重才好。

  在平素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要记住了,多看别人的功德,不要看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是否真的有过失。在我们汉族人当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清净的意乐,只要是上师说这个人,哪怕说了一点好,周围的人马上就会议论起来,说这个人他还不如某某人好呢,他这个人毛病真是很多的等等就开始议论。总之,就是把别人全部诽谤了,压制了,这样才可以;如果要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样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对你的修行有意义?还是对你解脱有意义?但是人们还是这样去做,这就说明自己的确是需要调伏的了。

  实际上,于善知识的角度也好,还是诸佛的角度也好,都是这样讲的:一切过失当中,诽谤善知识与诽谤三宝的过失最为重。经上有这样讲法,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一起杀尽,此人过失不重;若有人于菩提萨垛心存妄见,并作是非争议者,其过大于前者。是这样说的。你杀尽一切众生的过失,都不如诽谤菩萨的过失重大。那么,刚才已经说过,我们谁能知道谁不是菩萨呢?所以一定要小心,如果自己不调伏自己的心,很容易造就重大的过失。

  再者,对于法和宗派之间,也是不应该产生任何争执的。对法与宗派产生争执是为密咒第六堕--密宗当中第六根本堕罪。就是在佛法和宗派当中,比如显宗、密宗、黄教、花教、白教、红教,就是对这些教派之间、修法之间、善知识与善知识之间等等产生争执的话,这就是密宗当中所讲的第六根本堕罪。我们般若波罗密多道当中的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讲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持有大乘道的人,不论你是随学显宗还是随学密教,总而言之,从自己心中断弃对一切法的贪执,视一切法为平等,这才是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在讲法的地方、寺院和寺院之间产生争执等等,这些都是不应该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不清净,如果抱着一个不清净的心再来观察过失的话,只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过失。要是再宣说这种过失的话,的确于自己的功德之分没有丝毫增长,只是在过失当中渐渐让人瞧不起。因此,我们不去瞧不起别人,绝对不去贬低别人,而且只见别人功德,不见别人过失。即便不见功德的话,至少也不说过失,这是大乘道的学子应该去奉行的法行。

  但是,倘若我们自己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分别心,不容别人在自己面前显示功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妄想分别的缘故,去诽谤或产生其他的争议的。所以,大家都一定要小心自己的分别心,很多过失是因它而生,很多功德是因它而亡。如果寺庙与寺庙之间、法与法之间、人与人之间、善知识与善知识之间产生争议和分别的时候,心中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倘若你自己能够产生观察功德的这种作意的话:你尽量观察功德,调伏自己的心境。倘若你自己不能做到,那么你至少要知道,我不见一切过失住于平等舍,就是对任何人的过失都不说也不知道,把它全部放弃了,不做观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是需要自己来调伏的。这个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我们汉族的弟子更是非常重要的。

  阿底峡尊者说过,西藏是因为本尊太多的缘故,所以被本尊摧毁了。

  就是因为今天想修这个法,明天想修那个法,这个法不成,那个法也不成,草草率率,散散乱乱的,最后什么法都没有修成。

  那现在我们汉族人也是这个样子,被本尊多的缘故摧毁了。我们有很多人去修行的时候,今天修这个金刚橛,修一修呢,觉得没有什么感应,没有加持力;修修文殊菩萨吧,然后修文殊菩萨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什么感应;这样明天修修观世音菩萨吧。今天这个法,明天那个法,修来修去,事实上自己心中任何一个法的收获都没有得到。为什么呢?就是自己的贪执妄想分别习气的缘故。因此,要让自己的心坚住安定,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其他经续、论著当中,尤其是寂天菩萨、无著菩萨他们所说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总而言之,就是不观察任何过失,经常观察自心当中的失误,对一切法生起平等的敬信,并且能够生起增上意乐,这是佛法当中所需要的。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希望你们大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情来看,因为这个诽谤啊、造谣啊或者是挑拨离间啊,在我们的习气当中是非常重的,而且就是因为这种不和合的缘故,断绝法缘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说,这种过失是最重的一种过失。如果不把这种过失调伏断弃的话,那么我们的修行道路将是没有指望的。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把它当做一件大事情。从内心深处好好的观察自己,千万不要妄加任何的伺察和分别,一贯的安住于自己的修行当中,来调伏自心。这是我对大家衷心的希望。

  对亲友和施主断弃贪嗔的缘故,远离贪欲的支分。颂中说:

为得利养相互起纷诤 闻思修之功德退失尽

故当于诸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是为佛子行

  我们平素在交往的时侯,有僧有俗,亲戚啦,朋友啦,或者是自己重要的弟子啦,还有施主啦,他们经常供养自己,赞叹自己,自己名声很好,受到恭敬。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产生贪执的话,则对其他人受到施主的恭敬,或者其它人得到施主的好感的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或者荣耀,就会互相辩论,互相争吵,或者是产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这样,那你过去听闻佛法、修行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会丧失掉。所以,想到了这种过失的时候,对于一切能让我们生起贪心的亲友和施主的家里,都要断除贪心,这样才是佛子的行为。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平常,在自己的心里就很容易对于一些外界的事情产生一些贪染,因为这种贪染的缘故,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习气,比如说贪、嗔、痴、我慢等等,在这当中就会生起。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调伏自己的心境,对于外界的事情,不论显现如何,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现。那么,不论是你所见到的弟子也好,或者我们的亲戚朋友也好,这些没有一个可以永恒相伴的。就包括弟子对你恭敬也好,供养也好,别人向你顶礼啊等等。这是因为尊重你的缘故,是因为因缘的缘故,而不是因为你强迫来的,如果说要是你强迫的:这是我的弟子!这是我的施主!这是我的家里人!不准别的人到我这里来!也不准你跟别人好!你要是供养别人一分钱、一毛钱都不行,这样就不是我的弟子!总而言之,抱着拒绝别人,而贪恋自方的、为了想把自己身边的利养和名声都维护得住的,那么,这种心就会给你造就很大的过失。因为这是一种我慢的作意;因为这种我慢,嗔恨心也会随之而起;这样一来,一切修行佛法的功德就全部丧失殆尽。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否对亲友产生贪执。须知,不管是弟子也好,或者上师等等周围的一切的顺缘,都是因为过去世的愿力和今生能渐渐成熟的缘故;如果没有过去的愿力和因缘,今生如何能得以成熟呢?你强求是得不来的。就比如说天上有太阳,水中有莲花。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莲花就会绽放。这是自然的法性,不是说它有什么样的造作,这一切就是如此。那么,我们不需要去强求,比如说非得要有什么样的弟子,或者非得要有什么样的一种供养啊,别人对自己的恭敬啊等等。如果你自己发过这样的愿心,如果你有这样的一种因缘,那么与自己有缘的弟子会自然到来,施主等等也会自然出现,都会在恭敬心和清净意乐当中聚集到你的周围。这是一切法当中自然的一种自性,这上头是不能够牵强的。

  就比如说我们年龙,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如此的。就像我自己来讲,没有跟大家说,你们一定要给我做弟子。没有这样的必要。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三十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家来的时候,我只是说,你们在法上有这样需求的话,那就来这个地方。我并没有也不能说,你不做我的弟子就不行,你非得给我当弟子,我就得要你这个弟子。没有这样一个必要。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来到跟前的时候,作为上师对你是非常慈爱和摄受的;但是你如果要是离去,哪怕在这里待一分钟就要走的话,你有你的自由,绝对不会说,现在你要给我做弟子,赶快到跟前我给你做个灌顶,灌完顶后你成我的徒弟了,不准找别的上师,不准你依止别的善知识,也不准你到别的寺庙里去,自己老老实实待在年龙寺。没有这样一个要求,也没有这种必要的。你们马上走的话,你的腿也没有被人捆住,想往那去往那去,这一切都是你自己信心的缘故。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去依止上师,那天已经讲过了:你以自宗为主,但是不遮止他宗。这是我们的一种法行,别人如何的长短,应该是允许其存在。对于我们自己来讲,上师是我们的有缘上师,法是我们自己传承的法,那么我们就这样的修行自己的法就行了。那你把握好自己自宗的修行,同时随喜和赞叹他宗的存在,这是我们传承当中的个性。应该是如此的。你们大家都自己好好地想一想,是否如此地来把握自己呢?(待续)

标签:佛子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