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菩萨戒>>正文内容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四]:戒谤三宝等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4日
来源:般若文海   作者:圣一法师讲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八悭惜加毁戒

佛法流通于世,普渡群生,故有财应行布施,流通财,令他人得福,有法应施法,流通法,令他人得慧,所以菩萨舍财舍法,尽空一切,与道相应,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

财要流通,辗转布施,令众生得福,法更要流通,师长善友教导我们,我们又转教一切人,令依法修行而得慧,如是福慧双修,故名佛子。

有财而自不用,又不施与人,有法自不修,又不教人,名为自悭。

自己悭财悭法,又教人悭财悭法,教人不行财布施,不行法布施,名教人悭,自致无福无慧,自悭尚不可,何况教人悭,则有自行教他两条罪。

昔日佛在世时,有贫女乞了两个钱,自己不用而供养大众僧,释迦佛即时为她授记,将来在震旦国做国王,就是武则天女王。

五台山有一位法云比丘,因他前生吝法,今生非常愚鲁,大众称他牛云,后蒙文殊菩萨指点,宿障业除,得大智慧。

佛子修行,不离福慧,施财得福,施法得慧,福慧圆满,名之为佛,是故有财应布施,有法亦应宣扬流通,利益众生。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悭因是秘藏爱惜,悭缘是自私自利心,悭法是:懂说不懂,有说无,或闭门谢客。

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缘,他就悭惜,门前写四个字:僧道无缘,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缘,后来济公圣僧续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后果然成为狗,他的儿子知道后,养它一生。

因、缘、法,和合而成悭业,果报作饿鬼。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施财施法,外利众生,内舍贪烦恼,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烦恼令我们作饿鬼,惟有布施,才可灭去悭贪烦恼。

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布施为首,随前来乞者所须,有财施财,有法施法。得忍菩萨有三施:舍王位、舍头目皮骨、舍妻子;出家菩萨有四施:纸、笔、墨、法;在家菩萨有二施:财、法。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恶心是不希望别人安乐,嗔心是恐怕别人胜己,布施是慈悲心,以慈灭恶心,以悲灭嗔心,一钱一针一草虽微,惟施心大,福亦大,一句一偈之法虽少,却含法身妙理,一微尘许法之微,却能诠一切法,所谓一即一切。若有来求财者不施与财,有来求法者不为说法,反而骂辱人,非是菩萨,反得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则妄想不生,烦恼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则证无生法忍,在无生忍中,尚不见有我有人,何来有嗔,无嗔则生诸善根,永为佛种,所以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火炎炎,烧尽菩提种,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所以菩萨要灭自己的嗔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众生,嗔心不能度众生,嗔心只会结冤;若佛子自己起嗔心,又教人起嗔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隔嗔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

嗔因是无明,嗔缘是逆境,嗔法是打人、骂人,与人结冤,嗔业成。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

善根是成佛之因,我们修行,第一要种善根,无诤就是善根,无诤则无嗔,不嗔善根生起,得无诤三昧,不争名,不争利,与人无诤,先人后己,由无诤三昧而生慈心,与人以乐,生悲心,拔人之苦,又从慈悲心生孝顺心,孝顺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为未来诸佛,又孝顺三宝,秉三宝之遗教,依法修行,自度度他,是为持戒。

所以菩萨令一切众生学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息灭嗔心,慈悲心向什么地方求?你役有嗔心,慈悲心就来。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一切众生,指六道中能以肉眼得见者,即人及畜;非众生,指无情物,如天、地、山河、塑像等无情之物。有人嗔心起,骂天骂地,或指骂佛像、菩萨像等无情之物,对有情众生,恶口骂辱,或以手打,或加刀杖,伤害人畜,而嗔心依然不息,前人来求悔过,又以善言道歉,犹起嗔心不和解,不和解便结冤,结冤则嗔心不息,永隔众生,即非菩萨,得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无罪而说他有罪,名之为谤。

三宝是苦海中的慈航,黑夜中的明灯,众生病苦的良药。若人毁谤三宝,不但自己不能出苦海,更令无量人都不能出苦海,彼此均堕地狱,欲出地狱,还是要依靠三宝之力,所以切莫毁谤三宝。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若佛子,是指受了菩萨戒者,自己谤三宝。

三宝者,第一是佛宝,佛即觉也,觉则万法皆空,觉财,财空,觉色,色空,色空就是智慧,财空就是福德,财色二空,福慧具足,所以佛又名两足尊,福足慧足。

人人都有觉性,觉性就是佛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称为佛。

法即是正,什么是正法,离欲就是正法,念佛离欲,是正法,布施离欲,是正法,持戒离欲,是正法,持咒离欲,也是正法,所以法就是离欲尊,离了欲,一切法都是正法,未离欲,一切法都是世间法。

僧即是净,僧人在尘不染尘,在世而出世,在欲而离欲,心清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证初果,断欲界烦恼,证三果,出三界生死,证阿罗汉果,习气清净,证辟支佛果,一切法清净,证菩萨无生法忍果。

菩萨是僧,罗汉是僧,凡圣也是僧,出家人持戒清净者,个个都称为僧宝。

三宝无过失,愚痴之人,以正为邪,以是为非,邪正不分,是非颠倒,所以自己毁谤三宝,又教人毁谤三宝。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愚痴为因,邪见为缘,因缘和合,以口、书等方法毁谤佛教,令无量人不相信三宝,而成毁谤之业,果堕拔舌地狱,久久不能得出。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外道著见,不喜欢佛教说无我,恶人作恶,不喜欢佛说持戒,因此外道及恶人,常常毁谤三宝。菩萨听闻外道及恶人以一言毁谤三宝之声,其痛苦之情,犹如三百矛刺心,所以者何?以断一切众生佛种故,耳闻如此,何况亲口自出谤言。

假如菩萨自谤三宝,皆因对三宝失去信心,例如有人修行用功几十年,后来病了,或遇到灾难,不知是过去的业力起现行,不但不反省求忏悔,反更妄说三宝不加庇他,因此对佛教失去信心而生谤毁,助长恶人及邪见人的威势,帮助恶人、邪见人毁谤三宝,而不是帮助诸佛菩萨宣扬三宝。一切众生听到你毁谤三宝之语,欲信而不信,已信而生退心,令无量众生背弃三宝,令无量众生行黑暗道,令无量众生堕苦海中,你看此罪多大,所以说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菩萨戒以十重戒为体,十重清净,戒体则坚固,从戒体起修六度万行,得智慧,度众生,破了戒体,不能称为菩萨。

学戒不会有过失,止一切恶,修一切善,戒是成佛的根本,能度众生成佛,因此学戒称为善学。仁者是赞叹之词,指一切当时在会的菩萨。

上来十条戒保你得解脱,应当善学,决不可犯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事必有理,悟理则丝毫无犯,若未悟理,则有退转的过失:

不杀生——悟理则无生,无生无杀即丝毫不犯。

不偷盗——死尽偷心,即丝毫不犯。

不淫——明白淫性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即丝毫无犯。

不妄语——离妄见真,丝毫无犯。

不酤酒——明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即丝毫无犯。

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即丝毫无犯。

不贪不嗔不痴,余三戒亦丝毫无犯。

持戒属事,悟理则戒体清净,乃至不犯戒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

若犯了一戒或十戒,要发露,要至诚忏悔,忏至见光、见花,佛来摩顶,罪便得灭。反过来说,犯了一戒或十戒,不发露、不忏悔,罪藏在八识田中,成了自己的障碍,任你如何刻苦,如何努力用功修行,今世不得开悟,亦不得发菩提心,所以者何?菩提心者,即是清净光明金刚宝戒,今既破戒,即失此心。

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

以十善法轮教化国民,名叫转轮王,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及铁轮王。

世间尊贵如国王、转轮王者,皆因持戒而得王位,犯重戒后福损了,失国王位,亦失转轮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出家菩萨,以戒为体,故身披袈裟,犯此十重,即失戒体,无戒即无袈裟,故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十发趣者,趣于菩提,戒为无上菩提本,若犯重戒,不能趣菩提,故失十发趣心;十长养,乃十种长养菩提的法门,今犯重戒,菩提苗不能萌芽生长;十金刚即十回向,既无菩提功德,即无回向,失十金刚心;十金刚破无明,入十地,今既无十金刚心,不能破无明入十地,是故若犯一重或十重,即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因位功德。

佛性常住,佛性就是妙果,犯重之人,既失菩萨因位,佛性常住妙果位亦皆失,是谓一切皆失。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破戒有罪,不能上升,只有下堕三恶道中,经二劫三劫的长远时分受苦。地狱饿鬼是化生,无父母;畜生有父母,长大后不识父母,故云不闻父母名字,更何况闻三宝名宇,苟能闻三宝名,即得离苦。

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戒是菩萨的根本,不应一一犯,戒在菩萨在,所以过去菩萨已学,现在菩萨今学,未来菩萨当学,如是十戒应当学习,敬心奉持。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十重戒于八万威仪品中,当有详细解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