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四法印>>正文内容

四法印讲记(四)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来源:显密佛网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摄义

如是,万事万物呈现了从因中新生,有因牵引之间同类相续不间断的安住,以及在因退失时同类相续也最终断灭的生、住、灭三相之性,而且,这不观待其他因、自己法尔不住第二刹那的无常性也为诸圣者所照见。

这里总结了两点,一是有为法呈现了生、住、灭三相,二是有为法的细法性无常。

第一点:有为法呈现了生、住、灭三相

注意到在描述生、住、灭三相时都出现了“因”这个字,像“从因中新生”、“有因牵引之间”、“因退失时”是告诉我们万物只是所作性,既是所作性,就完全受着因缘的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从生住灭三相来看,就是有因集聚时,就从因中有新的相生起;有因牵引时,就一直变现这种同类的显现,这是同类相续的安住;因退失时,失去了因缘的支持,这种显现就随即消失,这是同类相续的断灭。

灯焰是这方面最能启发人的比喻,它能很快让人生起理解。我们观察到,油灯点起来了,是从油和灯芯中出现了灯焰;在油和灯芯不断积聚时,有油和灯芯的牵引,刹那刹那都显现火焰之相,这期间,灯焰的同类相续没有间断,叫做灯焰的安住;最后油和灯芯没有了,火焰不可能无因安住在空中,到这时,灯焰的同类相续就断了,这是灯焰的坏灭。在灯焰上呈现了这样的生、住、灭三相。

万物如灯焰,因缘如灯芯和油,万物显现就像灯焰闪闪发光,万物的坏灭就像没有油,火焰随即消失。一切有为法就是这样呈现出生、住、灭的三相。

第二点:有为法的细法性无常

所谓法性,就是法自身的体性。有为法本身就是刹那灭的体性,不必要观待其他因,这种自身刹那不住的无常,叫做法性无常。

和粗无常相比,细无常是圣者瑜伽现量照见的事实,一般凡夫只是以理通达,不是以瑜伽现量照见。

如是,如教中所说,是以事势理成立的。

“教”即以正量成立的佛的圣教,不是外道的邪教。佛的教法用现量、比量、教量观察,没有丝毫垢染,是清净的圣教,其他外道都有染污。事势理就是事物必然如此成立的道理。

三、遍推内外

分二:(一)外器世界无常 (二)内有情界无常

(一)外器世界无常

分二:1、抉择刹那无常 2、揭示常执错乱

1、抉择刹那无常

以下一段是由两方面的理由,即万物有最终的坏灭和安住期间的种种变异,成立器世界是刹那无常的体性。

理由一:万物最终坏灭

若作如是观察[1],即使外器世界的风、水、地以及须弥山、金刚石等的坚固事相,也全部是由诸有情业[2]力,像空中的浮云般最初形成、暂时安住[3]、最终以火等[4]坏灭[5]而于虚空中化为乌有故;

学习这一段,一要知来由,二要知比喻,三要知推理。

(1)知来由(知道器世界的来由)

论中“由诸有情业力”要连到下面的生、住、灭三相。器世界万物最初形成是由有情业力,暂时安住是由有情业力,最终坏灭还是由有情业力。

知道万物的生、住、灭都是由业力决定,就知道万物只是业力所作的法,并没有独立的体性。

(2)知比喻(知道浮云所表达的意义)

在我们眼里,浮云是一种无实质的法,起先空中没有浮云,后来因缘积聚忽然在虚空中显现;然后一段时间内,呈现浮云的因缘在积聚,浮云的相就不断显现;最后因缘消散,浮云也消失在虚空中。

实际上,器世界的万物就是虚空中呈现的一朵朵“浮云”,最初因缘集聚时,忽然在虚空中显现,这是生;其后在因缘没有退失期间,刹那刹那显现同类的相状,这是住;最后随着因缘消散,这类现象荡然无存,这是灭。我们心前的山河大地、城市街道、花草树木,乃至我们的住宅、住宅里的桌椅、电器,都是这样的“浮云”。

比如,须弥山是不是一朵“大浮云”呢?没有通达细无常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原本没有须弥山,只是劫初由众生的共业忽然在虚空中显现这种巨大的现象;中间长时间里,须弥山刹那刹那在虚空中显现;到了劫末,三灾降临,大火把须弥山烧尽无余。所以须弥山和浮云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朵体积巨大、相续长久的浮云。

(3)知推理(知道由哪条理由推出器世界的万物是刹那性)

器世界的每个事物上都有由业力最新形成、中间安住及最后坏灭的相状,因为能见到最后位的变坏,所以器世界的万物都是刹那灭的体性。为什么?因为如果万物不是刹那灭,就不会有它后来的变坏。

理由二:万物安住时有变异

我们抉择器世界安住时的刹那性,就是以“有变异故”证成万物都是刹那灭的体性。

方法比较简单。上面细无常的道理精通了,接下来就在具体的事相上观察,推理方法是首先观察事物上的变异。观察变异要吃准,“变异”重在异字,“异”就是不同,所以把握一点,就是观察一个法后面有什么相和前面不同,比如是颜色不同,还是形状、位置、状态、性能不同等等。总之,观察到前后在哪方面有不同,就是在那方面有变异,也就证明在那方面是刹那灭的。

为什么有变异的法就是刹那灭呢?因为有为法的存在方式只有永恒常、暂时常、刹那灭这三种方式,永恒常当然无变异,暂时常即暂时一段常住、在这一段的最后坏灭,而暂时一段常住就是这一段前后一体,这一段的最初不灭这一段的最后也不能灭,这和承许它最后坏灭相违,所以不存在暂时常的情况。这样就知道,如果一个法上有变异,那它既不是永恒常,也不是暂时常,一定是刹那灭。

从哪些方面观察变异呢?这要注意俱有缘,俱有缘一变,变相就显示出来了,所以重点在俱有缘上拓开思维,一类一类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变相。经过深入、持久、多方面地观察,最终会明白:器世界的万法本没有一段稳固的存在,本来只是刹那灭的法。再深入就知道器世界只是虚假的法,如同梦中的器世界。

原先,我们认为器世界里有一部分法是恒常稳固的,即使学过一些无常的教法,我们也只知道到了地动山摇时才是显现无常,而在此之前是毫无变动的。这只是一种粗大的认识。佛法的无常超出世间认识的方面只在细无常上。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演诸行无常时,重点落在细无常上。细无常是说,并非到天崩地裂时才显现无常,而是就在风平浪静时也是刹那生灭的,所谓的常住,实际上像石女儿一样一点也不存在。

抉择好了细无常就知道,所谓的器世界,仅仅是由业力显现的一幕幕彼此他体的假相,由这种认识就可以彻底地破除常执,进一步以刹那性为基础,很顺利就能趣入空性。

我们首先抉择器世界、根身、心心所的刹那性,是十分关要的趣入空性的加行。能够抉择到量,我们实执上的千斤重担就可以卸掉一大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抉择到器情万法都只是当下一刹那的显现,过去、未来的法像石女儿一样,而这一刹那的显现也是刹那就灭了,到这里再迈进一步证到这一刹那空,无边的二取山峰顿时就消失了,留下来只是平等一味的法性。

所以,为什么最初一步要落在刹那性上?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识太粗、太沉重,无法一下子趣入空性,这就要有巧妙的过渡方法,首先抉择刹那性就非常巧妙。当你抉择到一切色法、心法只是一个刹那的显现时,问题就变得非常简明、轻松了,无边的诸法顿时减到只有当下的一刹那,能把这一刹那空了,万法顿时就空了。所以,这个刹那性就是趣入空性最佳的跳板,从这里起跳,轻而易举就可以趣入胜义。

抉择无常时,我们要力求具体、细致,一类一类的现象在心里以理推导,确认它是刹那灭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厦需要一块块砖垒起来一样,我们只有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上作观,从这里进入,才能让无常的见解日益稳固、明显、深刻,舍此一路,没有其它办法。

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只是笼统地知道器情万法是刹那性,但自己没做过具体的观察,心里没有深刻的体认,在碰到具体的事物时,根本不知道这是刹那灭的。这样理和事就脱离开了,本来无常是有为法的法性,应该在万事万物上见到,如果万事万物上抉择不到无常,单单只是一种抽象的无常概念,这就有很大的偏差。因为无常只在具体的事物上体现,离开事,哪里有单独的无常呢?一般人口中说无常,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世界上哪一样也观察不到、运用不来,造成这种中空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扎扎实实地用功观察。

另一种方式是注重基本功,对一类一类的事相都以理观察而确认到它的刹那性,由于思维缘着具体的根身、器界、心、心所把它想透了,所以遇到具体的人、事、物时,就都有能力作无常想,综合起来会对诸行无常引发没有人能夺走的定解。

所以这两种方式很不一样,一种是大而空的,大而笼统的;一种是细而实的,能渗透一切的。

很多人碰到具体的事情,心里根本不反应这是刹那灭的,面对一张桌子、一个人、一座山,一点刹那性也感觉不到。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用思维想透它,真正想透了,临时就用得起,心里会很有把握,而且思维越用越熟,越熟越有力量。这就像打拳,经过实战练习的人和花拳绣腿根本不一样,他是真刀真枪和很多人较量过,所以临场实战的能力很强,一上场就能用出来,而且能克敌致胜。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心引导》中这样说:“对于一切器情世界所具有的形成之后坏灭的相状,外界四季迁变,内有情由少至死的变化,从高至低、由盛而衰、由乐至苦等,凡是自他所见所闻的种种法,一切诸行犹如闪电、水泡、浮云般迁变的现象,乃至尚未对此生起明确的定解,就要持续不断地观修。”里面对观修无常的方法、修量和观修要具体化、要持续不断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交待。而在观修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通达细无常的法义,这就要精进地听闻、思维,对我们来说,现在欠缺的是有质有量的思维这一环。

总之,我们需要作具体的观察,通过千百次的努力观察来引生无常的定解,这样才可能把无常观贯彻到方方面面,由此彻底掀翻常执,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见一张桌子,就知道桌子是刹那性;面对一个人,就知道人是刹那性;坐一辆车,就知道车是刹那性……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没有不是刹那性的。我们学习诸行无常,按这样由听闻转入思维、由思维转入修习,就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以下开始抉择器世界安住时的刹那无常:

如此正安住时(器世界万物在同类相续安住的期间),也可见有外界四大种和色等五义由缘而增、减的变异(“由缘而增减”,缘指俱有缘,增、减是变异,比如因季节关系,水位上升和下降是增减的变异。);由宿业力造成环境的变异(“宿业力”:从心上说,是指同类习气的积聚。);如是,人作挖掘、焚烧等业;火等为其它大种损害历时长久而变异;由心转变,诸外境义也如是转变,如同获得三摩地的行境等(这是讲“境随心转”,随着内心习气变得清净或不清净,外境五义也相应地转变。“三摩地的行境”是比喻,以十遍处为例,十遍处是指一切处观四大、青黄赤白、空无边际及识无边际,比如依靠禅定的力量,以水大为所缘,周遍一切时间、方所都能呈现水的显现。“等”字包括修白骨观等。),由此成立是刹那无常。(“由此”就是由有最后坏灭和安住时的种种变异。)

分七方面抉择:

1、观察四大的变异,抉择刹那性

“四大种”指构成器世界的基本元素——地水火风,万事万物都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所以叫做大种。

我们原先认为地水火风是常住或暂时常住的现象。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必须抉择到地水火风只是一刹那缘起生的现象,由此深入,才知道地是虚假的,和梦中的地一样,只是心前显了一下地的相,一刹那就消失了,所以并没有真实的体性。其它水、火、风也是如此。

抉择刹那性的方法:首先观察这个法有变异,然后推导,它若是常住,则是前后一体,最初不变终不可变,现在变了,说明不是常住而是刹那灭的。总之,有变异的法就是刹那灭的法,有变异和刹那灭是一个意思。

1抉择水

观察一:江河里的水,干旱时,水量减少,水位降低;雨水多时,江水暴涨,水位上升,水有增减的缘故,水是刹那灭的自性,因为如果水是常住,则不会有任何增减。

观察二:在我们的感觉里,长江在时间上是前后一体的,这就是常执。现在要破除这种执著,就要抉择到长江只是当下一刹那的一幕假像。

以理破除常住的长江:比如汛期来时,一夜之间,长江水位上升了三十分米,如果长江是常住的,怎么可能上涨呢?常住的法永远不会有变动。所以,只有承许长江是刹那灭,由刹那刹那迁变的积累,才导致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从江水的流动也可看出长江是刹那性的,滚滚长江奔流直下,江水的位置迅速发生变化,表明长江水是刹那灭的,不然江水常住,永远也不会有空间的位移,这样怎么会出现奔腾的长江呢?比如江中的一个水分子开始在东方,后来移到了西方,如果水分子是常住,它的位置应不会转变,现在位置变了,说明已经不是原来的水分子了。由于有这种变异,就证明水是刹那灭的。

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水不变,只是水的位置在变,不变的水从此方流到了刹那彼方。另一种认为没有水从此流到彼,只是刹那在显现水的相,第一刹那显现它在前面,第二刹那显现它在后面,第三刹那显现它在更后面,前前后后连起来就生起它流动的错觉。后面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总之,我们要体会到,没有常住、没有静止、也没有流动,有的只是一幕幕缘起生的画面,和放电影一样。

抉择到这一点之后,再看千江万河,水量有增减,水位有变异,因此都是刹那性。

观察三:用手摇一碗水,水马上动荡,证明水是刹那灭的。如果水是常住,无论怎样摇晃也不会动荡。或者用火烧水,水在壶中沸腾,证明水是刹那性。

2抉择火

比如烧火,有柴时,火就燃烧;柴烧完,火就熄灭;柴多,火就旺;柴少,火就小。火的画面在不断转换,证明火是刹那灭的体性。实际上,没有常住的火,有的只是由柴、空气等因缘显现的一幕幕火的画面,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

3抉择风

观察一:风是动转的体性,没有静止不动的风,由风的体性证明风是刹那性,不然常住的风怎么能动转呢?

观察二:比如,风从南刮到北,风的画面在不断转换,如果风不转换,能感觉到风在飘动吗?由风的吹动证明它是刹那灭的显现。

观察三:风力有变异,风越刮越大或者逐渐变小,这是风力在转变,证明风是刹那灭的。

总之,风不是常住的法,它只是因缘和合显现的一幕幕风的画面,显现的当时只是一刹那。

地的刹那性不另作抉择,后面讲其它方面时会多次以地大作比喻。

2、观察五义的变异,抉择刹那性

“五义”指色声香味触五方面的意义,一个物体上的意义无非是这五种。比如一块面包,细致地观察,它所具有的意义就是五方面,面包的颜色、形状是色义;有面包粒子振动的声波是声义(只不过超出人类所能感知的频率范围);面包的香气是香义;放在口里咀嚼,有味道,是味义;有柔软的触感,是触义。

我们把器世界的物体从相状上分类成色声香味触五义,把五义都抉择为刹那性,由五义合成的器世界就全体都是刹那性。这种抉择方法是先把总体分成若干个侧面,把每个侧面都抉择为刹那性后,总体就成立是刹那性。我们遵循这样的思路,对构成器世界的五义分别观察,抉择每一义的刹那性。

1抉择色(色即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器世界中,万物的形状和颜色在不断变化,比如草木在春夏秋冬有非常分明的变化,浮云随风不断变换姿态,这都是明显出现了变异。也有很多物体,变化速度非常缓慢,但是逐渐积累下来,会出现形状和颜色的变化,比如一块巨石在大自然中逐渐风化,表明再坚硬的物体也存在变异。总之,在整个器世界当中,找不到一个形状和颜色一点不变化的物体。

从万物的形状、颜色有变异这一点,透露出色是刹那灭的,因为如果颜色或形状不是刹那性,那应该永远保持当初的相状,而不会有任何变化。(比如一种形状,在一段时间中不变,它在这段时间里是前后一体的,既然是前后一体,前面不变,后面就不可能变,所以是永远不变。因此,形状上有变异,就决定形状是刹那灭的。)

这个理很不可思议,虽然没有以现量或者精密仪器见过颜色和形状的刹那性,但是以正理的作用可以断定颜色和形状是刹那灭的。十方三世的任何形色都和梦中的形色一样,只是心识前显现的刹那生灭的影像。

2抉择声

声音的变化最为显著。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高低起伏,有种种声调、强度、旋律上的变化,这表明声音是刹那灭的法,如果声音不是刹那性,那就永远是第一刹那的声音,听不到一点不同的东西,照这样听不到声音的起伏、听不到一句话的意义或者一首乐曲的旋律。

观察一:比如听交响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激烈、时而平缓,这样的旋律实际是第六意识把多个刹那的声音连起来所造成的错觉。如果声音不是刹那性,那就永远不变,决定产生不了波动感。

观察二:我们说话,下至说一句话都需要由刹那性才能建立。如果声音不是刹那性,那说第一个字就永远是第一个字,不会听到后面的字;说第一个音节,就永远是第一个音节,不会听到后面的音节。事实上我们听到一整句的语言,这说明声音是刹那性的,也就是由内心的作意、发音器官等因缘和合,刹那刹那显现不同的声音,第六意识把前前后后的声音联系起来,而听到了一整句的语言。

观察三:我们口里发“阿”的声音,能听到声音越来越大,如果声音不是刹那灭,怎么会一点点变大呢?声音不是刹那灭,就永远是固定的一种相,不会有增强和减弱。

又比如新年敲钟,钟声渐渐宏大,然后又渐渐变小,最后消失。从钟声有转变,就知道钟声是刹那灭的,不然绝不会变大或变小。

进一步要明白,只有当下一刹那的声音呈现,前面的声音消失了,后面的声音还没有生起,如果意识不把前后的声音连起来,就只有当下一刹那的声音显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3抉择香

我们用鼻子嗅香时,发现香气有浓淡、种类等方面的变异。比如先闻到浓郁的芳香,后来芳香渐渐散去,又传来刺鼻的臭气,过后臭气也消失了,所以香是有变异的。由香有变异,就一定是刹那性。不然,香不是刹那灭,就永远只是最初的相状,而不会有任何改变。

进一步,当下只有一刹那的香在显现,除此之外,前前后后的香像石女儿一样根本没有。所以香只是刹那性的影像,如同梦中的香。

4抉择味

观察一:口里咬一根辣椒,开始时辣味不明显,很快辣味就强烈起来,可见辣味已经转变了。由辣味有变异,就一定是刹那性。

进一步,辣味是所作的法,是由辣椒、舌根、唾液等因缘和合而造成的,所以辣味只是缘起生的现象。正当显现时,没有过去和未来法,只是当下一刹那的辣味。

观察二:比如苹果没成熟时,味道是酸的;成熟时,味道变成了甜味。如果苹果的味尘不是刹那灭的,那苹果就永远是酸味,不可能变甜。

总之,一切物体的味尘都是刹那灭的体性。

5抉择触

冷、热、软、硬、光滑、粗糙都是触。我们稍微留心,就能发现物体的触尘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刚出笼的馒头,柔软烫手,放上几天之后,变得又冷又硬。馒头从热变冷、从软变硬,表明触是刹那灭的,如果不是刹那灭,那软馒头就永远是软的,不可能变硬。或者我们穿的衣服,最开始很光滑,穿久了就变得粗糙,从这一点证明衣服的触尘是刹那灭的,因为如果衣服的触尘不是刹那灭,那就永远保持原状,而不会有任何改变。

综上分析,色声香味触五义都是刹那灭的法,合起来,由五义组成的器世界就全体是刹那灭的体性,正当显现时只是一个刹那的影像。



[1] 如是观察:以正理观察,“正理”是真实的理由。

[2] 诸有情业:器世界万物是由有情的共同业力形成的,所以说“诸”。

[3] 暂时安住:即一段时期内同类相续延续不断。

[4] 火等:指毁坏的因缘,除了火还有水、风等。

[5] 坏灭:指同类相续最终坏灭了。

标签:无常|四法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