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3)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3日
来源:显密佛网   作者: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134

  二、发心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这个无上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的王,必定有因缘才能够发起,没有殊胜的因缘,永远发不起真正的菩提心。所以,特意这里讲到“菩提心,诸善中王”

  首先我们要认识诸善,然后才知道菩提心是诸善中王,诸善就是指无量的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这个“王”,可以解释成“无上”,也就是说最尊贵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统摄”——统摄一切的意思。无量善法我们可以分成有漏善法和无漏的善法。有漏善法当中,五戒就是人的善,十善是欲界天的善,四禅八定就是上界天的善;无漏善法当中,戒定慧、四谛、十二缘起就是声闻缘觉二乘的善,菩提心就是菩萨和佛的善,这就是诸善当中的王。

  为什么是王呢?我们需要知道,因为“因”上是无上,“果”上也是无上,所以叫做王。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做个抉择,以世俗菩提心来说,菩提心的心量超胜一切,所以是无上的;从时间上来讲,也是无上的,因为时间上无限,是心缘尽未来际而发;从空间上来讲,也是无上的,空间上无限,是遍缘全法界的众生而发;然后从希求上来讲,也是无上的,上是希求断证圆满的佛果,下是给予众生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乐,最终把每一个众生都安置在佛果位。所以说,不论从哪一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根本不是人天和声闻缘觉的小善可以相比的。这是从因上解释王的内容。

  从果上来看,有漏的善法不能解脱分段的生死,声闻缘觉二乘的无漏善能了分段的生死,但是不能了变易的生死。只有菩提心能断二种生死,成就大菩提而断证圆满,所以是最尊贵如王一样的一种善心。

  我们想,大乘领域当中无量无边的修行,由什么来统摄呢?就是由菩提心来统摄,下至做一个微乎其微的善行,都由菩提心摄持。所有的就像大海那样无量无边的菩萨行,通通由菩提心来摄持,所以叫做“诸善中王”。

  这个无上大菩提心,它是诸善中王,也就是超过一切世间人天、二乘声闻缘觉的善心中的王。既然是这样无上的一个善心,造就它一定要有很特殊的一种因缘,也就是说生长它的土壤是很特别的,确确实实也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以前从来没有在这些因缘上积聚,没有往这些深远、广大的方面好好用过心,所以才不能把自己的心升华成最贤善的一种菩提心。

  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主动进入到造就菩提心的因缘当中去,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这也是人生因缘当中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一种因缘,应当发起稀有难得的心,把心投入到这个大冶洪炉当中,锻炼出犹如纯金一样的无上菩提心。

  下面进一步讲真正发起菩提心的因缘。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

  现在说发菩提心的因缘,广说有无量无边,大略地说,可以讲十种。

  [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后面都有“故”字,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这样的因缘而发心。

  比如“念佛重恩故”,就是忆念佛陀的重恩。为了报达佛陀的恩德,必须要发菩提心,不发心是难报佛恩的。或者“念生死苦故”,就是由忆念生死苦,以这个因缘,不得不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发心的因缘就是以十个方面如理思维。这十个因缘我们次第作解释。

  1、念佛重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佛重恩?]

  怎么来念佛重恩呢?下面就是教给你忆念的一种方法。你就按照这样如理思维,就完全可以生起报佛恩的一种心。

  [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

  释迦如来在久远劫前最初发无上的菩提心,就是为了我们的缘故。由此修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经过无量劫,在这个期间,什么样的苦都受遍了。

  从这一句思维,我们受佛恩有多久呢?应该一直追溯到佛因地发菩提心的第一刹那。那个时候,佛心中是为了法界一切有情而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发愿度化的对象。

  从此以后,佛念念观照我们,凡是有一点一滴的善根都回向我们。就是其中回向的每一分善根都对我们有恩德,何况在长劫当中一直不断地回向,恩德更是不可思议。

  我们打个比方来讲,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学了大乘的深广的甘露法,自己也有一点体会,有善根的都回向一切有情,这是初发心的一点回向。那你可以想想,从最初发心到圆满成就正觉之间,佛为我们回向了多少的善根呢?这样需要思维。

  为了能早日成佛救度我们,佛从最初发心开始,就精进修行菩萨道,单单是一个布施度,就曾经以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行持布施。为了求得佛法教化我们,佛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像这样为了利益我们,佛在无量劫以来行持过种种难行苦行。如果我们再广大地展开来,佛持过多少戒,修过多少安忍,有过多少精进,入过多少三摩地,求证过多少智慧,确确实实是以海为墨也写不尽的。是这样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恩德。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意思就是自己应该这样努力地想:在我颠倒造恶业的时候,佛以大慈大悲心怜愍我,而且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来教化我,但是我愚痴不知道信受,佛的教言不能纳受在心里面。在我堕落地狱的时候,佛也没有嫌弃我,仍然悲痛,想代我受一切的痛苦,但是我的业障实在太重了,连佛也不能救拔我。我在人道的时候,佛以种种的方便,让我种下善根,佛生生世世一直跟着我,没有一念舍离过。

  很多事情,我们不思维就会不知道,又不感念佛的恩德。

  佛不是一般的人,佛有千百亿的化身,有任运无间的功德事业,而我们又是轮回了无量世。自从和佛结过缘之后,佛一刹那也没有舍离过我们。在漫长的轮回当中,有时候佛化现成身边的人来帮助我们,有时候佛在梦中显现让我们生信心,有时候在自己生恶念的时候忽然良心发现,这也是佛的加持。而且在做畜生的时候,佛也化成牛马来度我们。

  佛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就连此时此刻,虽然佛不在面前现化身,但是佛的愿力光明一直在做加持。在漫长的时间里面,佛对我们做过无数的救度。在得度的因缘到来的时候,佛没有一刹那延误。佛能对我们做的加持和帮助,佛都完全做过了。

  我们再想想,比如世间的母亲深爱孩子,母亲没有一时不为孩子着想。佛的慈悲一定无数倍超过世间的母亲,经典上也说:佛的大慈心无著无碍,恒时出生而任运自成,增上充溢,遍满一切世间,遍入一切有情之心。这样就可以肯定,佛在生生世世当中没有一刹那不观照我们的,以无上的大慈大悲心一直加持我们、观照我们,这不是佛的大恩大德吗?平常一个人能这样观照,都会感念他的恩情,何况是佛的护念呢,为什么不知道佛有深恩呢?是这样需要如理地思维。

  佛在累世以来,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方便,在我们的心识田当中种下善根。佛希望以这些善根让我们开智慧花、结菩提果,这种关怀和期望不知超过世间父母多少倍。应该这样来忆念佛陀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恩德。

  [佛初出世,我尚沈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在2500多年前,佛陀最初出现在世间,在那时候我还在沉沦。今世我得到了人身,佛已经灭度。是什么罪业让我转生在末法时代呢?然后又是以什么福德而在佛的教法当中出家呢?以什么业障不见释迦佛的金身?又是何等幸运能亲身遇到佛的舍利呢?这是思维佛恩之后,引起自悲、自庆的一种心理。

  古德有一颂这样说:“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懊恼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这也是忆念佛而悲感的一种善心。

  我们自己要自庆,怎么自庆呢?就是要这样想:我们名字叫做“释子”,我们穿的就是释迦佛加持过的法衣,现的就是佛的清净幢相,受的就是佛制定的戒律,念诵的就是佛的经典,如理思维的就是佛陀的圣教法义,顶礼的就是佛像,持念的就是佛的心咒和名号,观想的就是佛的相好,忆念的就是佛的功德,弘扬的就是佛陀的教法,求证的都是佛的功德,所走的就是佛因地曾经走过的菩提道路。行遍天下,受人供养,连袈裟的一小片也受到天人的恭敬。这是什么因缘、这是何等福分。佛和我们是小小的因缘吗?佛对我们没有大恩大德吗?这一切就是偶然发生的吗?(需要这样思维观察。这样就会明白,人天一切的恭敬,或者离苦得乐,增长福报、清净业障,方方面面观察,我们和佛有很大的因缘,都是佛的大恩大德加持下才成就的。包括高僧大德、传乘上师,一切佛教徒在心相续当中产生的一切戒定慧所摄的功德,或者弘扬佛法来利益众生的一切一切的根本的来源,全都靠释迦佛而成就的。所以,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深深地思维佛陀的恩德是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的。)

  [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

  按照这样思维,假使过去不种善根,怎么能听闻到佛法呢?假使不听闻佛法,又怎么知道常常蒙受佛恩呢?佛的这种恩德,就是以高山也难以比喻。(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恩德比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大。)

  由上面对佛恩的如理思维,就会引起下面的正知见,所以继续说到:

  [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要不是发广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尽心尽力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然粉身碎骨,又怎么能报答佛恩呢?这样以佛恩为缘,念恩为因,可以引发菩提心。所以说,念佛重恩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因缘。

  这里说到“发广大心”:就是发佛所发的心。“行菩萨道”:就是行佛所行的事,就是行持佛因地中所行的佛事。佛的愿望无非就是建立佛法,救度众生。而我们身为佛子,要护持佛的法业,没有佛法的地方要设法弘扬;有佛法的地方要尽心尽力护持。对于苦难的众生,尽自己的能力做帮助,哪怕在众生的相续当中播下一个善根种子,也有责任去做。这样“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才是善体佛的心愿,让佛彻底欢喜。

  那我们想一下:自己所得到的所有佛法和利益,追溯它的根源,一定都是来自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对我们有这样深重的恩德,如果不发佛心、不行佛事,怎么能报得到佛恩呢?单单是物质上来供养,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众生不度、佛法不修持、不弘扬、不建立,怎么能契合佛的本怀而报佛的恩德呢?所以说作为佛弟子要报佛恩,一定要发大心。不然,我们辜负多少佛的恩德,有什么脸面面对释迦佛呢?

  在《华严经》当中说:“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不能报佛恩。”意思就是说,假如在微尘数的那么多个大劫当中以自己的头顶戴佛陀,把身体遍满三千大千的世界给佛做床座,如果你不说法救度众生,也毕竟报答不了佛陀的恩德。同样在《楞严经》当中阿难尊者发愿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意思就是说,从此以后,把我的菩提心奉献给微尘数的世界,这才叫做报佛恩。)所以我们就知道,忆念佛陀的种种的恩德来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因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