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我离上善有距离”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4日
来源:时代商报 2009-03-11   作者:记者 王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初见潘玉哲,他刚刚风尘仆仆地从一个慈善晚会的现场赶回来。他一年中参加这类慈善活动的时间甚至比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的时间还要长。有人甚至说他“不务正业”。在一次慈善晚会现场,面对质疑与表彰,潘玉哲也只是行了个礼,然后说了一句:“我离上善有距离。”

  慈善的三个境界

  潘玉哲反对以慈善的名义沽名钓誉,但是却认为慈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如果人人都把慈善的精神口口相传,那么这个世界上肯定是阳光多了,而相对而言阴暗就少了,所以宣传慈善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潘玉哲认为慈善有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上善,道德经里有句箴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上善,完全是奉献精神,一点儿回报都不要。

  第二个境界为中善,“慈善”这个提法来源于古希腊,意为“人的爱”,把“人的爱”去传播就是慈善行为。中善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侠义理念,把捐助看成是“赠与、赐予”。他认为目前阶段中国的慈善人士很难做到“不争”的上善境界,起码希望得到受赠人的赞誉与社会的肯定。这无可厚非。

  第三个境界就是下善,带有作秀和欺骗性的行为,举例来说,就是告诉媒体:“我捐赠了多少钱”,结果一分钱都没兑现,这是很可耻的行为,就是伪善。

  潘玉哲坦然承认“我离上善有距离”,他说自己算作中善吧,还是希望得到受赠人一个感激的眼神或者一句感激的话,这也是老潘的可爱之处。当被问及逆市招聘了几十个员工是不是慈善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企业家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的义务,而不能归结为什么慈善行为。

  慈善是盏精神灯火

  潘玉哲认为真正的慈善是“布道,布施”,讲的利他主义,让慈善精神深入人心,就像一盏茫茫黑夜中的灯火。真正的慈善也不是具体拿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一种精神的传播,一个关爱的眼神,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举例来说,一个饥饿的人,在地上捡了一块面包吃了,他不会对周围人产生感激之心,但是如果你递给他一块面包,他会感觉到人间温暖,从而树立起对社会的信心,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

  博览群书的潘玉哲谈起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已经为我们画出财富轮回的方向。财富可以用于流转和再生产,那是刺激经济生长繁衍的资本;也可以变成珠宝和豪宅,那是娱人视听的奢侈享受;还可以救济穷人和孩子,这就是慈善,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称其为“功德无量”。在财富的三种流向当中,第一和第三种流向,一个着眼于经济增长,另一个则追求社会平衡,两者都因为对社会的贡献而值得尊敬。因此,形形色色的捐赠者可能有各种动机,但受助者和旁观者却不必纠缠于此。我们只需要询问财富用到了哪里,并对有用于社会的财富心存感激,无论是企业家捐出的上亿巨款,还是你给路边乞丐丢下的一元硬币。

  这样来看,慈善就是企业家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的观念能推动沈阳企业界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谁不愿意行使权利呢?

  可面对沈阳企业界对慈善事业参与的现状,潘玉哲还是理性地分析道:“沈阳企业家现代化的观念也很不够,只是开始有一些觉悟,‘慈善’的发展只是刚刚开始。”

  慈善路仍漫漫

  潘玉哲认为慈善的行政化和数字化在形成一些阻力,他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慈善公益组织的行政色彩严重。”“数字化”往往让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慈善家,就是根据捐赠财物来判断,而不注重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捐赠人的目的。

  最后,不能否认我们公民的慈善意识还有待加强。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统计,在美国13岁以上的人口中,志愿服务率达50%,为慈善事业捐款的美国人有75%。而我国的数字是,人均捐款仅为0.92元,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当然,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有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慈善,还没有成为中国公民的一种习惯。

  慈善,是所有中国人最美好的梦想。我们期待更多的像潘玉哲这样的企业家热衷于慈善事业,这样慈善就会化整为零,慢慢浸染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记者 王雪

标签: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