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佛化文明>>正文内容

弘扬佛教六和敬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8日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_www.360doc.com   作者:释妙侠 汪春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河南省桐柏山水帘寺方丈 释妙侠
桐柏山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汪春雷


  一、和谐理论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全体佛教徒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任务,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其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佛教的六和敬精神

  佛教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佛教徒作为中国公民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义中容辞。佛教的智慧和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也更加具备中国特色。

  中国人崇尚“和”,以和为贵,追求和平,追求和谐。民间常把僧人称为“和尚”,有人把“和尚”二字解释为“以和为尚”,此说虽非经非典,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佛教爱好和平,僧人崇尚和谐的气节。

  而“六和敬”作为佛门的重要清规,就更值得大说特说了。“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它是释迦牟尼为整个僧团立下的规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看来,仍不落后。

  三、六和精神是佛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绝好切入点

  1、何为六和敬

  六和敬,亦称六和合,六和,它是指:

  身和同住:每个人必须做到身业清净,大家和睦相处,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举止言谈,具足僧相的风度和庄严。口和无诤:每个人必须做到语业清净,所谓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那么人人说话谦和有礼,悦耳可爱,就没有恶口粗声引起不快的情况了。意和同悦:人们行为活动中所造的善恶之业,关健不在行为的本身,而是内心意业倾向善恶的根源。所谓“三界唯心”,即是我们主观上的智慧与客观法界均融合在一起,主客不二,叫做“一心”。僧众因同一向佛之心,祥和无诤,得大法益,故同一而悦,悦而祥和。戒和同修:佛教分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在家男女二众和出家男女二众为四众弟子,但都各有戒律,每个人所持的戒条,就是护守自己的生活规范,由庄严的戒行而表现出崇高的人格和戒相,尤其发心受戒时,心中会生起一种“力量”,由于力量再与其他戒子互相感应,其协同作用的力量增加,再发生止恶修善的行动,这种功德的力量作用是不可思议的。从佛教讲“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由清净的戒行得悟人生的真理,并表现出了一种比较圆满戒相。利和同均:利是指获得有益身心的事物,包括物质上的财利和精神上的法利。僧团中为防范人性的坠落和太过于自私,所以对事物必须平等,一视同仁,须均一切利;况且僧团里的追求正觉,明心见性,必须放下精神上的妄念和物质上的贪念,多行法布施和财布施,广行布施是对治悭贪的方法。故僧团里的一切利必须同均,而不应是损人利已的贪污现象。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即思想上和看法上相同统一,假使对一切问题的看法、想法不统一就会导致分化,那么,就不会产生追求真理的共同目标。

  2、六和与和谐是相通的

  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则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一致和“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3、六和是佛教徒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好实践

  佛教是伟大的,僧人是幸福的,佛陀给僧团、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粮,“六和敬”便是重中之重。人不是为宗教而存在,但宗教却是为人而存在,佛教如何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佛教徒如何参加和谐社会的建设,答案已经非常清楚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佛陀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前,为我们后代佛弟子提出建设和合、清净僧团的精神与原则;在喜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时期,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我们广大佛教徒的自身内在要求。

  四、弘扬六和精神,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单列章节,详加阐述。着重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细细看来,六和敬的精神与之可谓丝丝相扣。

  六和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简单地说“身、口、意”三和敬规范的是人的思想和言行,“戒、利、见”三和敬则注重的是共同遵守的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一致的奋斗目标。他强调“身、口、意”三业清净,进而“贪、慎、痴”三毒熄灭,如果做到了这些,社会想不和谐,不进步也是不可能的了。

  佛陀不是专利主义者,六和敬虽是佛陀首先提出的,但他不应当是佛教的专利,因为按照我们今天的阐释,“六和敬”没有佛教或是任何宗教的色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六和敬的精神更应该被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佛教的好事,更是全社会的功德。

  我们相信,倘能把六和敬精神进一步弘扬,并赋予他鲜明的时代特色,大家都用六和敬的精神去迎接新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遥远的事情。

  佛教的“六和敬”,强调六个“和”,为世人所敬仰。如果一定要换一种说法,那就是让我们愿意共同祈愿: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