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临终往生>>正文内容

如何面对死亡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4日
来源:美佛慧讯第一零七期   作者:智中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的佛教末流,一向重视于──一死,二鬼,引出无边流弊,而目前佛教的宣教方式,虽也谈了生死,但常常把死当作重心来谈。这一来佛教成了教死,渡死的宗教,使寻常人有一种错觉,佛教是要到死亡的时候才有这个需要。佛教不单是宗教或是哲学,佛教是一种生命教育,教导我们培养智慧,学习如何不受外境影响而安祥自在的生活,包括面对死亡,如不能了生,那里能了死!

  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虽然我们常看到死亡带走多少人的生命,却喜欢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尽可能丢得越远越好——欺骗自己死亡是多么遥远的事,毋须庸人自扰;很少停下来自省,其实自己也快成为死亡的牺牲品了。由于对生命的眷恋,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实上死亡是必然的。一般人不是讳言死,就是故意忽略死这件事实,以为这样就不会有死这件事情发生似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该死的时候,自然就死了,不用害怕。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话是这么说,死的时候却全不受用。

  死亡的恐惧使我们经常想去控制别人、控制外境。由于我们害怕不能够控制生命永远存在,似乎经由对他人的控制,将来同样的也可以控制死亡,而得到永生不朽。因此,许多人就把有限的命光,当做无止境的资源在浪费,虚生浪死,直到死亡临头时,才手忙脚乱,后悔莫及。拔除下意识“我也许能免于一死”的想法,返照死亡无所不在的同能性,便能赋予人生崭新的意义和方向。不知死亡何时来临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更珍惜生时的每一个时刻,也让我们摆脱常见于年轻人的“来日方长,我还有无数时间”的不死寻思。相信死亡随时可能来临,使我们更能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抛开无关紧要而浪费太多宝贵时间的事。这种认知也促使我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活得更充实。

  人们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的延续下去的,而众生都有生命延续的爱著﹙后有爱﹚。尽管你认为死了就完了,而下意识却并非如此。年青体健的人,憧憬著未来,似乎对于死亡从来就不会重视;但是病重或衰老的人,意识到死亡的威胁,总是想尽办法,希望能转好,希望生命又会延续下去。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到了真的活不下去时,绝对会希望未来的相续存在。

  现代人的生活程度愈有改善,愈是舍不得告别人间,自然对于死亡的恐惧愈是强烈,与古人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医药再进步,只不过是将生命延长为扰嚷不安的几个月,为主治医师凭增更大光彩。患者染上致命疾病后,预测能撑多久诚然足医师的本分,但医师有资格以新药不断鼓动病患能多活几个月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药物研究暨审查办公室课长罗伯˙谭波(RobertJ.Temple)医生说:“很多新疗法都有严重的副作用,有些甚至可能缩短寿命。”这些药物经证明并非彼得所寄望的“万灵丹”之后,病患又经历一次复发,苦恼和沮丧益发加深。更糟的是,把全副心力放在延续生命上,却没有正视死亡,很少自我心理建设,结果无常一到,病患已无法在神志未受损的情况下向人世告别。

  在已开发世界里,生活已经和科技纠结难分;我们生在、活在、死在一个精心擘画的范围内。80﹪的人死于医院病床上。我们藉由药物减少病痛和残疾,改善生活品质,增长寿命。以前只是顺其自然的事,现在大多由我们明确选择时机;我们控制生育、延长生命,围绕在如何死亡上的选择也愈来愈多。然而,我们对临终抉择既不熟悉,又担心其终极结果难料,于是便激起了深刻的忧虑和焦虑。然而,在我执自主性已君临一切的世界,临终抉择其实也是这个世界无可避免的延伸。若活得情绪纷乱矛盾、自私愚蠢,死时必然是既苦恼又痛苦。因此,与其寻求透过医疗科技延长生命,不如努力修习佛法,提升自己的品德及觉性。

  死亡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我们在活的时候,要以智慧为死亡做好准备,培养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现实。死亡那一刹那的心境,对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也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死亡来临时,虽然我们已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获致增上生。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盘据于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感。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压力若不解除,便会逐渐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忧虑和沮丧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人不能选择疾病的种类,也无法挑选吉时去逝,但是我们绝对可以选择面对病情及死亡时毫无所惧。

  如果预先了解死亡的定义,过程,临终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在活的时后就可以先练习如何面对。死亡虽是无法避免的,但它的本身可以做为一种深刻的觉悟,学习练习放下自己的执著,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云何死
  瑜伽师地论 > 卷第一p.281.2 ~ p.282.1)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
  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佛说九横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

  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饭饭。四者为不出生。五者为止熟。六者为不持戒。七者为近恶知识。八者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者为可避不避。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

  一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饱腹不停调。

  二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

  三不习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国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饭。食未习故。

  四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

  五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啑下风来时制。

  六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他人妇两舌饮酒。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饥渴而终。或以得脱从怨家得手死。或惊怖念罪忧死。

  七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已作恶便反坐。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恶知识恶。

  八为入里不时者。名为冥行。亦里有诤时行。亦里有县官长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

  九为可避不避者。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 [牛/牪]车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亦余若干恶。如是为九因缘。辈人命未尽当坐是尽。慧人当识当避。是因缘以避。乃得两福。一者得长寿。二者以长寿乃得闻道好语言亦能行。诸比丘欢喜受行。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著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著。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俱舍论卷第十(《毗昙部29》p.56.2)

  善心死

  在没有了生死之前,希望大家记住:不要作恶,要多作善业,种善因以得善报。因果是必然的定律。这一生的身心,可以崩溃死亡,而或善或恶的行为,影响自己,决定不会落空。众生业报的延续,或善或恶,都有或正或负的价值,而影响未来,受或乐或苦的果报。所以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从此消灭。一切都有果报,而又一生一生,不断的造作新业。暂时的苦难,堕落,都不用失望;这是短暂现象,前途是充满光明的。不过,离苦得乐,唯有顺从因果定律,从离恶行善中得来。此外,没有任何幸运,也不是神力所能帮助。“若是在病榻上细思我这一生时,知道自己曾经努力修行,即使没有完全证得,也比什么都没做更让我心安理得。”“此生幸得闻法,幸得出家,死而无憾。只要念三宝、念施、戒、天、就会心无恐怖的。”“以此礼佛因缘闻法因缘,听法,供僧因缘、布施、持戒因缘,充满信心与理想,来生一定活在三宝光明的摄护当中,终有一天解脱成佛!”

  轮回生死,究竟是什么一回事,上升,堕落,以什么做标准?佛法说,由于业力。业力,就是所作所为所引起的力量。今生的受报人间,是前生的业力,前生(没有得报的)与今生的善恶业,又决定来生的前途。佛教徒每指业力为坏的,其实不然,起心行事所留下的力量,好坏都是业。依自己的业力,来决定自己的果报,所以佛法说:“自作自受”。但是,前生剩下的,今生造作的,或善或恶,业力无边,来生到底是由那一种业力去促成呢?这有三类分别:一、随重──无论怎样,一到病重将死时业力就现起来,平时所做好事坏事都很多,当这个时候,有一项强大的──不管是好或坏会现起来,人就依这个力量去得报。一个弑父的人,心里常常记在心中,忘记不了,即使忘记,也还是强有力的存在。临死的时候,这些罪行就会现前。同样,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临命终时,孝顺的善业,也自然会呈现眼前。这与负债的人到了年终,债主都来,其中一个强而有力的,追讨旧债特别厉害,不得不先还他一样。二、随习──有的人,没有顶好与顶坏的业,但平生的作事,习以为常,也可产生伟大的力量,虽小恶终可得恶报,小善也可得善报。所以说:“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佛举例说:犹如大树,生长时略向东斜,如以斧头砍断,势必向东倒无疑。中国人常说冤鬼要命,宰猪羊的见猪羊,杀蛇的看到蛇,都叫苦连天,惊慌失措。猪羊畜牲等被杀后,它们早是依业而受报了,但动手屠杀的,都无形中不断的留下杀业,愈积愈重。所以业相现前(见牛蛇猪羊等索命),随业去受报。为恶的临终现苦恼相,为善做功德的,临终时必定会安闲愉快,这都是由于所作业力,随重或随习而显现出来。三、随忆:也有人平生没有重大的善恶事情,也没有积习的事情,最后忽然想到什么,就以此善念或恶念而受报。佛法平常指示对待病重的人,必须叫他念佛、念法、念僧,称赞他平时布施持戒功德等,使其忆起了功德,心生善念,依这个力量,就会走上好的前途。有人善业很多,可是临终时受了刺激,心中难过,恶念现前,以致堕落。如一年之中,生意不错,可惜年终调度不宜,使整年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当人临终,无论年纪老少,均不宜啼啼哭哭,打扰心神,使生起烦恼。应该劝他把一切都撇开,专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施等。如生意不佳,年终处理得法,还可过年一样。不过,到底平时重于临终时,如平时造成重恶,每每要他起一善念而不可得。平时能有重大善业,或习善成性,那么加以命终时的助其忆念,就决定可靠了。

  复作是念。死名随所受身。末后心灭为死。若心灭为死者。心念念灭故皆应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灭皆应有畏。非但畏末后心灭。亦应当畏前心尽灭。何以故。前后心灭无有差别故。若谓畏堕恶道故畏末后心灭者。福德之人不应畏堕恶道。如先说。我当受念念灭故。于末后心灭。不应有死畏。

  我们今生的一切,都根据前生造的业,这关系密切到就像昨天跟今天一样。所以有人说睡觉叫“小死”,躺下去睡著了什么都不知道,等到明天张开眼睛来好像从头开始一样,实际上是延续昨天的,而且一模一样的延续下来。人在生死轮回当中,就像一睡一醒一样。

  复作是念。我于无始世界往来生死受无量无边阿僧祇死法。无有处所能免死者。佛说生死无始。若人于一劫中死已积骨高于雪山。如是诸死不为自利不为利他。我今发无上道愿。为欲自利亦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惊畏。如是菩萨即舍死畏。

  复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当应受无有免者。何以故。劫初诸大王。顶生喜见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身。七宝导从天人敬爱。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诸大王皆归于死。复有蛇提罗诸小转轮王。自以威力王阎浮提。身色端正犹如天人。于色声香味触自恣无乏。所向皆伏无有退却善通射术。是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属皆不免死。又诸仙圣迦叶憍瞿摩等行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经书皆不免死。又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心得自在离垢得道。皆为死法之所磨灭。一切众生无能过者。我发无上道心不应畏死。又为破死畏故。发心精进自除死畏亦除于他。是故发心行道。云何于死而生惊畏。菩萨如是思惟无常即除死畏。

  复次菩萨常修习空法故。不应畏死。如说

  离死者无死 离死无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时 无有决定相 无死无成者
  离死有死者 死者应自成 而实离于死 无有死者成
  而世间分别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来 是故终不免
  以是等因缘 观于诸法相 其心无有异 终不畏于死

标签:临终|死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