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图书连载>> 生与死>>正文内容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四)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02日
来源:怡红快绿 07-08-2006|连载陈兵教授佛学名著《生与死》   作者:陈兵教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众生,梵语称“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义。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肉眼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相、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拓眼界、放开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

  第一节 众生的类别

  佛典中将一切众生按生存状况,从不同角度分为各种类别,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七道、九类、十二类、二十五有。

  三界,是按性欲的有无和身体的物质形态所作的粗略划分,界,乃界限、类别之义。一欲界,此界众生的共同特征具有有质碍的固定物质身体,有男女雌雄之性别,有饮食、男女、睡眠(食、色、睡)三种根本欲求或需要,故名欲界。欲界之“欲”,主要指性欲而言。欲界众生包括六道中的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二色界,色乃形相质碍义,色界众生的特征,是无食、色、睡之欲,而有有形的身体,唯属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状态分为四层禅天。三无色界,此界众生不但无食、色、睡等欲,而且没有有形有碍的固定身体,为天道中的无色界天,按其精神层次也分为四种。

  四生,是从出生的方式,划分所有众生为四类:一胎生,如人及哺乳动物等,经在母胎中孕育而生;二卵生,由卵所孵化,如鸟类;三湿生,凭藉湿气而生,如昆虫等;四化生,由变化而有,“诸根顿具,无而歘有”(《俱舍论》卷八),如诸天。

  五道或五趣,是从众生死后去处的角度,分为五类:天、人、饿鬼、畜生(傍生)、地狱,简称天人鬼畜狱。轮回五道,乃早期佛典所说,《大智度论》卷十云“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标明五道,当是说一切有部的僧人从佛经中所归纳。

  六道或六趣,是在五道中加阿修罗。《大智度论》卷十说:“婆磋佛妬路部(意译犊子部)僧说有六道”,该论也主张立六道。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鬼、畜、地狱称“三恶道”,又名“三途”。

  七道说唯见于《楞严》一经,是在六道末,加上神仙。因神仙并非生就,由人修炼而成,故立为一道,为余经所不取。

  九类众生有二说。一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无色界)、有想、无想(色界中的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天)九类,见《金刚经》等。其中前四类从生的方式而观,中间两类就有无形色而言,后三类从有无想(观念活动)来区分,实际上并非一种分类体系。二指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为中国天台宗所立十法界中的前九(除第十佛法界)。其中前六法界为未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凡夫,称“六凡法界”,后四法界为已出三界生死的圣人,称“四圣法界”(佛家区分圣、凡,系从是否超出生死轮回着眼)。四圣法界中的前三声闻(罗汉)、缘觉、菩萨。虽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故划归众生阵营。十法界之“法界”,为类别义,既包括主体众生,又包括所依止的世界。

  十二类众生,出《楞严经》卷七,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其中有色类指“休咎精明”(被认为能示吉凶之兆者)等,有想类指神鬼精灵等,无想类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非有色类指水母、虾等(身体透明),非无色类指“咒诅厌生”等,非有想类指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非无想类指“附块为八”的土枭、“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的破镜鸟等。此经所说十二类众生,包括未必有情识的精神所化的土木金石,与其它佛书中一般说法有所不同,关涉对生命(情识)与无生命之间界限的看法,值得注意。

  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种生存形态,“有”,为生存、存在之义。将三界众生作进一步细分,则总计有二十五种: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佛经所说有人居作的四大洲)人,六欲天、阿修罗、鬼、畜生、地狱;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及初禅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无色界天。


  第二节 皆依食住,皆有生死

  一切种类众生的共同特征,按佛典说法,可总结为两点:一、皆依食住,二、皆有生死。

  佛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皆依食住,谓必须靠食物的资养以维持其生存。《增一阿含经》等说一切众生进食的方式有四种:一段食(分段食),亦译“抟食”,是从口鼻二门一点点或一段段(一顿顿)地摄入食物,所食之物在感官上起香(气味)、味(味道)、触(感觉)“三尘”(三种感觉),如人和多数动物的进食方式。另外,从冷热、涂香、洗浴、抚摸、按摩等得到嗅觉和触觉的满足,也有滋养身心的作用,也被归于段食一类。段食,唯是欲界凡夫众生的进食方式,所食之物分粗细两种,粗者如人畜所食,有渣滓粪尿排泄,细者如婴孩食乳、“中有”食香(气味)等。二触食,亦译“乐食”,指内心与外境接触,生起悦意的感知,能使众生感到快乐,获得心灵上的补充与满足,这种补充满足也有滋养身心的作用,故名之为食。如人观赏风景、艺术品,阅读喜欢的书报,游戏娱乐等,皆属触食。三思食,亦译“意思食”、“念食”,不须口鼻摄入食物,也不须接触外境,只在自己内心起分别、思虑,即“心理事成”获得满足,色界众生唯以这种方式进食。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反省、艺术构思、宗教修养等精神生活,也有益养身心的作用,应属思食。四识食,识指心识最根本的功能,这种功能产生的意念,储存和处理各种心识“种子”,是维系众生生存的根本因素,故亦名为食。

  《成唯识论》卷四说:“四种食”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食。四食的“食”,是广义的,包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心识活动。从现代人体科学的概念,佛家四食说大概可作这样的解释:众生的生命是多层次的开放系统,是摄取物质、心理、精神等各层次的良性信息,以维持自身稳定延续的过程。四食表示四个生命层次:生物层次、感性层次、精神层次、灵性层次。

  众生生命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死,这是“众生”的含义所在。《般若灯论》解释说:“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卷七:“多生相续,名曰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循环往复,因此叫做众生。生死,在大乘教义中被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阶段性的生死),是三界六道的一切凡夫生死之方式,《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意谓三界凡夫由宿业所成熟的生命形态,寿命有一定界限,如人的天年为120-180岁,狗的寿命为20岁等,命尽必死,然后再生为一新的个体,分大的阶段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为已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但尚未证得佛果的阿罗汉、辟支佛(缘觉)、菩萨的生死方式,“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成唯识论》卷八),寿数没有定限,只是身心有微细的生灭,或有如神通变化一样的转变,故亦名生死,或称“不思议变异死“。实际上,受分段生死的凡夫,其身心亦恒常处于微细的生灭变异中,也可名变异生死。

  在佛教看来,生死,即是无常,无常即是苦,因为无常变易是客观的、外在的,不受众生意志之主宰,与众生本性中常乐(永恒幸福)的趋求相矛盾,此可谓众生存在的根本矛盾。佛法,即以解决这根本矛盾(“了生死”)为自家的中心课题。


  第三节 天界奇谈

  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仰天神、天主,就连不少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在遭遇厄难不平时,也往往祷祝老天爷,或埋怨老天不公、天公瞎眼,实际上内心深处还是有崇拜上天、相信天上有公平主宰、可靠依怙的朦胧宗教信仰。的确,仰望那浩渺苍穹,深邃无底的宇宙,令人不能不怀神秘莫测之感,从理性深处升起团团疑云:天上有无智慧和能力比人类大的神明或高级智慧生物?有无比人间更美好的另一个世界?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对此,佛家的问答十分明确肯定:不但有,而且有多种种类,多个层次,天外有天,难可穷尽。佛典中对天界描述之详,在世间所有学说中,可谓首屈一指。乘着佛经文字之飞船,漫游那茫茫苍穹、离奇天界,就算是在想象中作星际旅游吧,也是饶有趣味的事。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常被用为形容修饰语,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解释:“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别,下劣上胜,寿量逐级倍增。其从上至下,名目如下表所列: 界 天名 身长 寿长

  无色界 非想非非想处   八万大劫

  无所有处   四万大劫

  识处   二万大劫

  色界 四禅天 五不还天、 色究竟天 十六千由旬 1.6万大劫

  善现天 八千由旬 八千大劫

  善见天 四千由旬 四千由旬

  无热天 二千由旬 二千大劫

  无烦天 一千由旬 一千大劫

  广果天、无想天 五百由旬 五百大劫

  福生天 二五零由旬 二五零大劫

  无云天 一二五由旬 一二五大劫

  三禅天 遍净天 六十四由旬 六十四大劫

  无量净天 三十二由旬 三十二大劫

  少净天 十六由旬 十六大劫

  二禅天 光音天 八由旬 八大劫

  无量光天 四由旬 四大劫

  少光天 二由旬 二大劫

  初禅天 大梵天 1.5由旬 1.5中劫

  梵辅天 1由旬 1中劫

  梵众天 0.5由旬 0.5中劫

  欲界 他化自在天 3里 16千天年(934400万年)

  化乐天 2.5里 8千天年(233600万年)

  兜率天 2里 4千天年(58400万年)

  夜摩天 1.5里 2千天年(14600万年)

  忉利天 1里 1千天年(3650万年)

  四天王天 0.5里 500天年(912.5万年)

  欲明诸天的住处,须先略知佛教的世界说: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为四层,第一层名坚手天,第二层名持鬘天,第三层名恒憍(亦译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之夜叉神所居,属于鬼类,非天道所摄,一说第三层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为日月星宿诸神所居;第四层为四天王天,与日月在一水平面上。须弥山顶为忉利天,此天与四天王天皆地居,忉利天以上为空居(天宫在虚空中),依次为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天。六欲天之上覆一初禅天,与六欲天之下的人等五道众生所居世界,为一“小世界”,乃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单位。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宇宙世界海中基本的独立世界单位。一大千世界为三个千数相乘,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总计约有百亿日月,亦即百亿个小世界。小乘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一佛刹”),即一佛所教化的范围、所居净土。大乘则说大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种”,为梯形,分二十层,每层皆有无量微尘数大千世界,无量微尘数世界种组成一“世界海”,为一佛净土,在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海。

  一大千世界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况大略如下。

  1.欲界天,因共有六层,故称“六欲天”。最下层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腰,为六欲天中国土幅员最广者。此天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天区各有一天王,故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即佛寺中天王殿内的四位威武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梵文名提头罗吒(Dhrtarastra),手持琵琶,领乾闼婆、毗舍阇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东胜身洲;南方增长天王,梵文名毗楼勒叉(Virudhaka),手持宝剑,领鸠槃荼、薜荔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南赡部洲(即我人所居);西方广目天王,梵文名毗流博叉(Varupaksa),手上缠龙,领龙及富单那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梵文名毗沙门(Vaisramana),右手持伞,左持银鼠,领夜叉、罗刹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北俱卢洲。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九十一子,其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不令侵损人类,维持天下太平。《金光明经》等说,若四天王失驭,鬼神作乱,则日月星宿失度,风雨不调,人间必有战乱灾荒。四天王所统人民众多,除本天国土外,还散居于须弥山周围的诸小山。四天王所居城池,庄严富丽,《长阿含经·四天王品》描述东方增长天王所居贤上城:”纵广六千由旬(一由旬当10—15公里),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币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四天王天的天众,身高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其天中一日当于人间五十年,其天寿五百岁,合人间912.5万年。

  第二忉利天(Trayastrimsa),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上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帝释所居善现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现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中国佛教徒多说他便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

  第三夜摩天,全称苏夜摩(Suyama),意译“善分”、“时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该处“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楞严经》卷八)《正法念处经》说此天天人女多男少,《佛地经论》卷五说:“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此天人身高一里半,衣重三铢(约合1.2钱),寿二千岁,一日当于人间二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一亿四千六百万年。

  第四兜率天(Tusita),亦译“睹史多”、“兜率陀”等,意译“妙足”、“知足”,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此天天人身有光明,高二里,衣重二铢(约合0.8钱),寿四千岁,一日等于人间四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五亿八千四百万年。此天宫殿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所居净土,现由弥勒菩萨住持;外院为欲界天。佛教认为对修道者来说,兜率天是欲界天中最好的地方,尤其兜率内院,为不少佛教徒向往的归宿。《涅槃经》说:“兜率陀天,欲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暗钝”,皆不及此天众生清净少欲,自在无为。上下界诸天,皆来此天听佛菩萨说法。《楞严经》卷八称此天“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是个清静安全的去处。

  第五化乐天,梵文名尼摩罗(Nirmanarati),亦译“乐变化天”、“化自乐天”、“妙变化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处。此天人身高二里半,衣重一铢(约合0.4钱),寿八千岁,一日当人间八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二十三亿三千六百万年。名“化乐”者,谓此天人能随意变化出种种悦意器物,随意娱乐。

  第六他化自在天,梵文婆令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略称“他化天”,在化乐天之上十二亿八千由旬处。此天人身高三里,衣重半铢(约合0.2钱),寿一万六千岁,一日合人间一千六百年,其天寿共合人间九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大智度论》卷九说:“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大概是享受别人变化的东西。其天主为常与佛作对的魔王波旬,《大智度论》卷五六说,波旬虽有福德,而怀诸邪见,“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已,失供养故,心生嫉妒,是以佛菩萨名为怨家”,又说波旬为六欲天之主。《瑜伽师地论》卷四等则说此天中别有魔天,处所高胜,乃魔王(波旬)所居。

  六欲天人,不仅寿数甚长,而且享受诸乐,无病无苦,衣食自然,不劳而得,不忧生计。其相貌皆端严美丽,世人常喻美女美如天仙,佛经中则说人中最上佳丽,比起天女,犹如猕猴与人相比。欲天的宫殿园林器物,率皆清洁典丽。佛经中所描述的欲天胜妙五欲(色、声、香、味、触),完全是人间富贵者物质生活的理想化,如《瑜伽师地论》卷四说欲天们游戏娱乐于雅洁可意的园林池馆,“常闻种种歌舞音乐、鼓噪之声、调戏言笑谈谑之声,常见种种可意之色,常嗅种种微妙之香,恒尝种种美好之味,恒触种种天诸婇女最胜之触,恒为如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这确是许多人,尤其是现代人艳羡的幸福生活。欲天还有凡人所无法企及的诸多自在,如《长阿含经》卷二十说欲天有十事:一飞去无限数,二飞来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五其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身无臭秽的大小便,七身无疲累,八天女不产,九其目不眴(眨眼),十身色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等色,随意而现。

  六欲天的社会制度,大略也是人间阶级社会的翻版。《大吉义经》说六欲天皆有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有龙、象、孔雀等为其坐骑。《正法念处经》说忉利天以下,有贫富之别,夜摩天以上直至色界诸天,贫富皆等。

  六欲天的家庭体制,诸经论皆说有夫妻、嫁娶之事,亦不乏一夫多妻的现象,据称帝释的姬妾多达亿数。然其性生活的方式,与人间有别。《俱舍论》卷十一有偈概括此事:“六受欲交接,执手、笑、视淫”。意谓四王天、忉利天男女交合,与凡人无别,只不过不泄精液,只泄“风气”而已,用道家丹功术语来讲,这是“体交气交”了。夜摩天男女拥抱即得性满足、兜率天仅行握手、化乐天唯相对一笑,他化自在天更是互递秋波便成欲事,这可谓“体隔神交”了。

  六欲天的生育,与凡人不同,无怀胎接生之事,“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焱+欠)然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也。”(《俱舍论》卷十一)比人类胎生是要简便干净多了。初生时的形貌,从四王天到他化天,依次如人中五、六、七、八、九、十岁孩童,生后不久即迅速长大成人。

  六欲天的业因,共同者是行十善业、守戒、布施。《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依所修十善的品级而有上下天之别。其次是不同程度地节欲禁欲,如《楞严经》卷八说,人若未能离妻妾恩爱,只是“于邪淫中心不流逸”’一点也不想有婚外性关系,则能生四王天”;于已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独居禁欲时还不能完全没有性的想望),能生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能生夜摩天(《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也说:“若能离妇女,则生夜摩天”);更进一步,“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虽坚持禁欲生活,但对送上门的美色不能力拒),能生兜率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腊”,能生化乐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能生他化自在天。另外,兜率天以上,还须修禅达初级定,方得往生。《涅槃经》说:“修施、戒、定,得兜率身。”

  2.色界天。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清净离欲的禅定、瑜伽修行者们各自坐禅的社会,自然是安静异常,超然世外,没有人间和欲天的各种纷扰,是瑜伽行者生活的理想化。

  初禅三天,为成就初禅者所生。第一梵众天,为大梵天王治下的人民百姓,该天身高半由旬,寿命以中劫计算(一中劫略当三十二亿年),为半劫。第二梵辅天,为大梵天王的辅弼臣僚,身高一由旬,寿一中劫。第三大梵天,所居为大梵天王,身高一由旬半,寿一中劫半。《楞严经》卷九说,修禅定者“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戒律)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大梵天王的业因,除增上十善、禅定外,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王为一小世界主。道德高尚,清净仁慈,但因生于天地万物之先,自以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以众生之父、之主自居。《大日经》卷六说:“所谓大梵天,名我慢自然。”佛典中认为天父创造万物的信仰,即出自大梵天。如晚近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大梵天先天而生,超越阴阳,即是基督教等一神教信仰的上帝。

  二禅三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此天常受发自深心的禅定“喜”乐,超离了一切由外而来的感觉经验,其寿数以大劫计算(一大劫略当一百二十八亿年)。第一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第二无量光天,身高四由旬,寿四大劫。第三光音天,身高八由旬,寿八大劫。《楞严经》卷九说:“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请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是则二禅天特以光明为著。光音天,即已离语言,以放光代音声以交流信息之意,此天天王,为一小千世界主。

  三禅三天,为成就三禅者所生,此天常受发自深心的禅“乐”,此乐自内源源而出,绵绵寂静,被称为三界中最上之乐。第一少净天,身高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第二无量净天,身高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第三遍净天,身高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天天王,为一中千世界主。三禅天盖由身心清净为著,《楞严经》卷九称此天众生“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此天恒处于“舍”的定心中,苦乐双亡,心如明镜止水,无丝毫扰动。其中凡夫天有四:一无云天,身高125由旬,寿125大劫;二福生天,身高250由旬,寿250大劫。第三层并列二天,一广果天,是由三禅无量净天中福德圆明而上升者所居;二名无想天,乃外道人双厌苦乐,力舍一切念想,“身心俱灭,心虚灰凝”,生于此天,虽如广果天,亦身高500由旬,寿500大劫,但因“既已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楞严经》卷九),被佛教斥为因地不正的“无想外道”,其所入定称“无想定”。

  广果天以上五重,为佛教中修证到第三“不还果”(阿那含),已断欲界烦恼的圣者所居,称“五不还天”(再不复返欲界受生),其名目为: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色究竟天,梵文名阿吒尼迦(akanistha),身高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此天为色界之顶巅,故名色究竟,又名魔醯首罗天,意译“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罗(Mahe svara),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诸神中最尊者,其形相为八臂三目,骑白牛,即婆罗门教信仰的至上神湿婆。佛经说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亦居色究竟天,为诸十地菩萨恒常说法。

  3.无色界。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皆恒处禅定中,连固定的形体亦消失,寿命甚为绵永。说无色,也非完全没有物质身体,只不过其形质极为微细,如《俱舍论》卷二八所言:“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如微黄物,亦名无黄。”据说此界众生只有佛才能看见。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定中唯见一无边虚空,寿二万大劫;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定中唯见心识无量无边,“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楞严经》卷九),寿长四万大劫;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中,“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楞严经》卷九),唯见一无所有,寿长六万大劫;第四非想非非想处,住“非想非非想定”,“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楞严经》卷九),没有任何观念,但还有分别无念无想的微细心存在(非非想),寿长八万大劫,为三界中的长寿冠军。非想非非想处为三界之顶颠,故名“有顶”。《楞严经》卷九说生四无色界天者有两种人:一是从无想天等外道天继续深入禅定而入,为凡夫,二是从五不还天上升,多住于超越三界的“受想灭尽定”中,而寄居于非想非非想处,为不回向大乘的钝根阿罗汉。关于四无色界天的住处,有二说:一说在色究竟天之上;一说无别住处,如元代帕思巴《彰所知论》说:“无色界者无别处所,若有生者,何处命终即彼生处,作无色定,故名无色。”

  佛经中述说,人生之时。也有天神随生。如《华严经》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盖即所谓记人善恶的善恶童子之类。

  诸天虽然长寿快乐,神通自在,为世人艳羡,但也仍有其苦恼,欲界天下二天中,有宿世修福不多而相对贫穷者,或为人臣妾,受他所制,或神通未能如意,或受阿修罗作乱的战祸威胁;而且不管寿命多长,福报多大,即贵为天主,也终有一死。六欲天临死前有五种预兆出现: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戏玩乐的天女们,见到这种“五衰相现”,便皆远离。又以天眼观见将生何处,若是堕落,则更是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狱苦。《正法念处经》偈云:“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规诫众生不可贪着天界之乐,应思出离三界。


  第四节 似天非天——阿修罗

  阿修罗(Asura),又译“阿素洛”、“阿须伦”,略称“修罗”,意译“非天”、“不端正”、“无酒”等,意谓此道众生虽然近似于天,而德行受用等不如诸天,故称非天。《瑜伽师地论》卷四说:“又诸非天,当知天趣所摄,然由多怀诈伪,谄诳多故,不如诸天为净法器,……且不受行诸天法故,说为非天。”《菩萨本缘经》卷下说:“阿修罗者,虽受天欲,与天无别,憍慢自高,无谦下心。”不端正,谓其因傲慢嗔嫉,感得相貌凶恶丑陋,然此仅指其男性而言,阿修罗女据称极为美貌。无酒,谓其不饮酒,或无酒可饮。

  阿修罗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好战的恶神。佛教所言阿修罗,实际上不应作为一道,而是几道众生中的一派或一类,《楞严经》卷九说阿修罗有四种,分别摄于天、人、鬼、畜四道。“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生,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正法念处经》说阿修罗住处有五:一在地上众山之中,其力最劣,为修罗中的下等;二在须弥山北入海一万二千由旬,有罗睺阿修罗王,统领无量阿修罗众;再下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勇健;再下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毗摩质多。

  阿修罗所居宫殿,壮丽高大,可比天宫,其衣食娱乐等,等同欲界天,但凡所食,最后一口,皆要变为青泥。《长阿含经》卷二十说,阿修罗虽然多时受乐,但“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动来入宫中。”其受苦时要占四分之一了。

  阿修罗王以身体高大、神通自在著称。《增一阿含经》说阿修罗王身高八万四千由旬,其口纵广六千由旬,变化时可增大一倍。罗睺阿修罗王站在大海中,海水不能过其膝,身高过须弥山,可据山顶俯视忉利天,能于欲界中随意变大变小,举起手来,可以遮掩日月,佛经称日月蚀即为罗睺(彗星)阿修罗王所致。阿修罗的天寿,与忉利天相等。

  阿修罗是一小世界主欲界天王、大梵天王的反对派,或政治上的在野派,“于上诸天常生恶心,系念伺求诸天过失”(《菩萨本缘经》),专门挑诸天王们的毛病,待时机成熟时便发动阿修罗众,与四天王、忉利天等展开激战,佛经中描述其战斗场面,颇为神奇壮观。

  阿修罗与天争权的原委,据称有二:一是出于嫉妒,阿修罗王见日月、诸天在自已头上,因而愤懑不平,发大嗔恚;二是为了争夺忉利天的美食佳酿“须陀”和美丽的阿修罗女,与人间的战争没有多大区别。双方大战的结果,多以阿修罗败北告终,经载阿修罗王一次战败,无处躲藏,乃钻入藕丝孔中。但有时阿修罗也能取胜,夺得帝释的宝座而称天王,据说其时世人便会遭殃。《正法念处经·畜生品》说:“以阿修罗胜故雨泽不时,人民饥馑,兵刃数起。”《法华经》说.若无佛出世,无佛教流传,或佛教衰微,世人便多作十恶,导致诸天减少、战败,阿修罗因增多而取胜。

  阿修罗虽被列为常在佛前听法的“天龙八部”中之一部,但对佛法难以生起深信、全盘接受,“虽见诸佛,心无敬信”(《菩萨本绿经》下),“常疑于佛,谓佛助天”(《大智度论》卷三五)。据称阿修罗王在佛前听法后,吸收佛法,以己意增删,自张教帜,与佛法对抗。如佛说四谛,阿修罗王则改为五谛。

  阿修罗是以骄慢、谄诳等不净心修布施等善业的果报。因其布施,行不具足的十善,故感福报如天而有所不及。《正法念处经》说罗睺阿修罗王的前因,是布施一缘觉圣人,发愿得神力自在。因为嫉妒、傲慢、怀疑佛法,德不如天,故形貌丑陋,常受嗔嫉不平、战乱等苦。因其多邪见嗔嫉,较难接受佛法,故佛教将其列于人道之下,有的佛书还把它归入恶道。

  第五节 鬼神掠影

  鬼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数人都有下意识的怕鬼心理。鬼与神又常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所说的鬼神,佛教多归于“饿鬼”一道,饿鬼,为梵文薜荔多(Preta)意译,略称“鬼”,但与中国传统的“人死回归”意义上的鬼有所不同。鬼道是一个比天道更为复杂的类别,其中形相之异多比畜类,苦乐受用有天渊之殊,业因亦各不同。总的说来,此道众生的绝大多数,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希求,意谓希望他人施予饮食,因其本身不事生产,依他为食,“他作自受”。《立世阿毗昙论》云:“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希望多者无过此故,由此因缘故名鬼趣。”二是虚怯多畏,《毗婆沙论》说:“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名为鬼。”据称众鬼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中,常害怕人,若遇到人,要避路私隐。人言:“鬼鬼祟祟”、“心怀鬼胎”,便是取鬼之隐于暗处、不光明正大为喻。

  鬼的业因,如《正法念处经·饿鬼品》说:“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又说若邪佞谄曲、欺诳他人,或积财不施、悭吝贪婪,命终皆生饿鬼道。《大智度论》、《十地经论》等说于下品十恶业中,随作其一,即堕饿鬼。《业报差别经》说生饿鬼道有十种业因:造轻的身口意恶业、悭吝多贪、起非分恶、谄曲嫉妒、邪见、爱着财产即便命终及因饥渴而死。总的来看,悭贪不施、嫉妒谄曲,其心险暗不直,是生于饿鬼的共同业因。悭贪故受饥渴逼迫之报,心地阴暗故受畏惧光明之报。又据诸经论说,造十恶等业堕于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后,即生为饿鬼。至于各种鬼的业因,则千差万别。

  关于鬼的种类,诸经论中有二种、三种、十种、三十六种等区分。

  二种鬼:弊鬼、饿鬼,为《大智度论》等所说。弊鬼因生前布施,形相福报,皆比欲界天。如《婆沙论》言:“鬼中好看,如有威德,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美貌)也。又有威德者,身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皆有宫殿,七宝庄严,首戴华鬘,身着天衣,受甘露食,犹如天子。乘象马车,各各游戏,果报过人。一切山河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此类鬼即弊鬼,俗称为神,虽然福德如天,但大概有不如天之处,或寿命较短,或须食人香火,或常与饿鬼生活在同一社会,故归于鬼趣。《大智度论》说弊鬼在饿鬼中住,即为饿鬼之主。饿鬼,多受饥渴所迫,大概因此类占鬼道中绝大多数,故鬼道以饿鬼命名。

  三种鬼,出《顺正理论》等,为多财、少财、无财三类,系从其贫富着眼,每类中又各有三种,合为九种。多财鬼(富鬼)以饮食充足为特点,分希祠(食人祭祠)、希弃(食人遗弃之物)、大势(有权势)三种,希祠、大势二种,即《大智度论》所言弊鬼或神。少财鬼,虽有饮食而不充足,按其形相,分针毛(身毛如针)、臭毛、瘿鬼(腹大如瘿瘤)三种。无财鬼难得饮食,即使得到也难以享用,分炬口(口中出火)、臭口、针口(咽小如针)三种,其中炬口鬼即佛家焰口施食的对象“面燃饿鬼“。

  十种鬼,见《楞严经》卷九,谓破戒作恶而堕于大小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依本业因成为鬼类,凡十种:

  1.若本由贪占财物作恶,罪毕“遇物成形”,名“怪鬼”。

  2.若本由贪色作恶,罪毕遇风成形,名“魅鬼”。

  3.若本因贪惑(迷惑他人)作恶,罪毕遇音成形,名“魅鬼”。

  4.若本因仇恨而作恶,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5.若本因贪忆(忆念宿怨等)作恶,罪毕遇衰(衰败之物)成形,名“厉鬼”。

  6.若本因傲慢而作恶,罪毕遇气成形,名“饿鬼”。

  7.若本因贪罔(欺骗人)作恶,罪毕遇幽(幽暗之气)成形,名“魇鬼”。

  8.若本因贪明(自作聪明)作恶,罪毕遇精成形,名“魍魉鬼”(山精)。

  9.若本因贪成(谄诈诱人以成已私)作恶,罪毕遇明(咒术)为形,名“役使鬼”。

  10.若本因以结党营私而作恶者,罪毕遇人(附人)为形,名“传送鬼”。

  三十六种鬼,出《正法念处经·饿鬼品》:

  1.镬身鬼(迦婆离),身高为人的两倍,无面目,手足穿孔,有如镬足,热火满中,焚烧其身。前世受人雇用,作杀生之业,及贪占别人寄存的物品者,死后受此恶报。

  2.针口鬼(苏支目佉)。咽喉细如针尖,腹大如山,滴水难进,常受饥渴,并受寒热、蚊叮、热病等苦。生前雇人杀生,及妇人诳夫惜财而不布施者,死后受此恶报,报尽生为遮吒迦鸟,唯食雨水,常不得饱。其后生于人中,亦常饥渴贫困。

  3.食吐鬼(槃多婆叉)。常求人呕吐物为食,而多时不得,常被饥火焚烧,于旷野中四处奔走。女人诳骗其夫,憎恶其子,美味独享,不与丈夫子女者,死后受此恶报、报尽受畜生身,亦常食呕吐秽物,后生人中,多为乞丐之流。

  4.食粪鬼(毗师他)。以人粪为食,求之不得。生前悭贪不施,或以不净食物施僧道,得受此报。报尽生于人中,贫穷多病,身体臭秽,受人轻贱。

  5.无食鬼(阿婆叉)。饥渴火燃,悲啼奔跑,才见泉池,水即枯竭,或见守水恶鬼殴打而不得饮。为人悭嫉妄语,诬陷好人,令其身陷囹圄,饥渴而死,由此恶业生为无食鬼,报尽生人,多难保胎,即令出生,也多短命多难、饿死狱中。

  6.食气鬼(犍陀)。唯得人祭神祭天的供品气味为食,常不能多。生前独食美味,不给妻子儿女,故受此报。报尽生于人中,亦贫穷多病。

  7.食法鬼(达摩婆叉)。尖发蓬乱,身毛甚长,身体赢瘦,唯皮包骨,爪甲长利,泪流如雨,常被饥渴所苦,唯于僧寺听人说法及赞叹说法,得以活命。生前为活命求财而说法,心不敬重,所说不符佛法,得财悭吝不施,故受此报。报尽生人,多为天祠神庙的看管者,常靠乞食活命。

  8.食水鬼(婆利兰)。形如焦木,常受饥渴,只能靠渡河人足下遗落之余水活命,若自己取水,守水鬼便以杖挝打。生前卖酒,掺水以骗人,不修福德,而得此报。报尽生人,亦贫穷困厄,生在干旱之地,常受渴乏。

  9.希望鬼(阿(贝+奈)迦)。面皮皱黑,双泪常流,头发覆面,手足破裂,身色如黑云,常受饥渴,唯能得世人祭祀亡灵之供品而食之。生前贪恶,买卖常欺诳人,故受此报。报尽生人,为下贱僮仆。

  l0.食唾鬼((口+企)吒)。常受饥渴,唯能食人唾沫以自活。生前以不净食物说为净食,施出家人,或以非所可食之物施持净戒人,因得此报,报尽生人,贫穷下贱,多病消瘦,作除粪事,或于僧寺乞残食活命。

  11.食鬘鬼(摩罗婆叉)。生于寺庙中,有神通,能示祈神者以恶梦,唯能得人所祭供的花鬘为食。生前偷佛像前及师长的花鬘,故得此报。报尽生人,多守园种花,卖花活命。

  12.食血鬼(啰讫吒)。即罗刹鬼,世人或名夜叉神,以血涂泥而祭供,即以此血为食,能恐吓信奉祈祷之人。生前嗜食血肉,杀生血食,不给妻子儿女,死受此报。报尽若人生中,为贱民之类,啖食人肉。

  13.食肉鬼(菩娑婆叉)。夜叉之一,生于巷陌寺庙,形状丑恶,有神通,食肉。生前屠宰卖肉,斗秤不平,以贱为贵,而能以肉设宴待客,故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为边鄙之地蛮夷之属,喜食人肉。

  14.食香烟鬼(苏犍陀)。夜叉之一。身涂众香,妓乐自娱,并有神通,以世人所供香烟为食。生前以卖香为业,以劣为贵,而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家世贫寒,而身有香气。

  15.疾行鬼(阿毗遮多)。夜叉之一。于不净处啖食不净,“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能扰恼行不净(淫秽等事)之人,现身恐吓,或示恶梦,可用恶咒召来,作害人之事,被世间迷信者奉事供养。生前出家而破戒,游走乡镇,欺诳求财,故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生巫觋家,守鬼神庙。

  16.伺便鬼(蚩陀逻)。遍身毛孔自出火焰烧炙其身,常奔走悲号,求索饮食,唯能入逆塔而行、敬拜天神庙及淫秽人身中,食其精气。常伺人之此类过错,故名。生前诳骗取财,或伺人之隙勒索劫夺财物,受此恶报。若报尽生人,多遭厄难灾祸。

  17.地下鬼(波多罗)。身长二十里,头发蓬乱,身体赢瘦,风寒噤战,常受饥渴,在地下黑暗之处受诸剧苦。生前枉法取财,诬陷人使坐黑牢,而得此报。报尽纵得生人,多目盲,常处幽暗,贫穷下贱。

  18.大力神通鬼(牟利提)。生于深山海渚,神力自在,常受诸乐,只是有无量苦恼饿鬼围绕左右。生前非法取财,为图私利,以不净心布施(贿赂等),故受此报。若报尽生人,于饥荒之世为国王大臣。

  19.炽燃鬼(阇婆利)。火从身出,号叫奔走。生前诳骗、抢劫他人财物,破人城郭,杀戮人民,掠得财宝,贡与国王大臣豪贵以求尊荣,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被人害,财物常被王、贼劫夺,登高颠坠而伤身失命。

  20.伺婴儿便鬼(蚩陀罗)。夜叉之一,神力自在,常念宿世怨家,嗔恨含毒,见妇女生儿,便伺求其过失(如门中大小便等),杀害婴儿,若不得便,则怀恨命终。生前因人杀其婴儿而发恶誓报复,故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犹常怀怨恨。

  21.欲色鬼(迦摩)。俗称如意夜叉。能随心变形,欲美则美,欲丑则丑,能入人家盗食,化作妇女与男人交合。生前卖淫得财,施与凡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为戏子妓女。

  22.海渚鬼(牟陀罗提波)。生于海渚中,常受暑热,瘦得皮包骨,不得水饮,唯食朝露。生前在旷野中趁机敲诈远行病乏之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亦在海渚,或仅一足,或短足。

  23.执杖鬼。为阎罗王使者,形状丑恶可怕,手持刀杖,头发蓬乱,长唇下垂,长耳大腹,受阎罗王(即俗称阎王)派遣,捕捉罪人。唯以风气为食。生前为国王大臣豪贵之爪牙,专行暴恶,心无慈愍,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在边僻险难之处,为人作向导。

  24.食小儿鬼(婆罗婆叉)。偷取人家婴儿为食。生前以巫术咒龙除雹等以诳惑病人,骗人钱财,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此恶报。

  25.食人精气鬼(乌殊婆叉)。常受饥渴,空中降刀,斩斫其身,奔走逃避。唯能伺恶人之便,入其身中食其精气。生前巧言骗人,诈言为人亲友,骗人投军战死,取其财物,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守祠庙,贫穷困厄。

  26.婆罗门罗刹。常被饥渴逼,奔驰急走,于空巷道路婆罗门(祭司)杀生祭神之处,伺机杀害人。生前杀生设宴,贱买贵卖,贪嫉破坏,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好食人肉。

  27.火炉烧食鬼(君茶)。为饥渴所逼,奔走求食,唯能得天祠神庙中火祭之残食,带火而食。生前贪吃僧食,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遭火烧。

  28.不净巷陌鬼(阿输婆啰他)。生于厕所等污秽之处,以粪为食,然有恶鬼守粪,常不得食,一月半月方得一餐,若食饱,守粪恶鬼强打令吐。生前以不净食施梵行清净之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为淫女、妇女。

  29.食风鬼(婆移婆叉)。常被饥渴所逼,奔走四方,张口求食,风从口入,见为饮食,实则空无一物。生前许诺出家人、贫病者,答应施给饮食,及至其来,而不守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贫穷卑贱,人有所许,终皆落空。

  30.食火炭鬼(央伽啰婆叉)。常至冢墓,以烧尸炭火为食。生前典主刑狱,虐待囚犯,令其饥渴,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在饥荒之处,所食粗恶。

  31.食毒鬼(毗沙婆叉)。生于山窟极寒极热险恶之处,以毒药丸为食,即后即死,死而又活,被鸟啄眼。生前以毒药害人以贪取其财物,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此恶报。报尽若生人中,犹喜以毒药害人,复堕地狱。

  32.旷野鬼(阿吒毗)。饥火烧身,奔走旷野,呼叫求水,遥望见水,近之则无,受荆棘刺足、雕鹫啄目等苦。生前为强盗,于旷野无水险难之处,破坏林木水源,以伺机劫人财物,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行山野险路。

  33.冢间食热灰土鬼((贝+奈)摩舍罗)。常饥渴热恼,以烧尸处热灰土为食,一月方得一餐,或不得。头戴热铁鬘,烧炙头面,并受多刺刀杖打斫。生前盗人供佛之花卖之,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为贱民、屠儿、刽子手等。

  34.树中住鬼(毗利差)。生于树中,受寒热交迫、虫蚁唼食等苦,唯得人弃于树下之残食而食之。生前砍伐人造林木或盗伐僧寺园林树木,死受此报。报尽若得生人,多以卖药草林花卉为业。

  35.交道鬼(遮鬼波地)。住十字路口,自然有铁锯截身,唯得人于道口祭供之食而食之,常受饥渴。生前劫夺赶路人的干粮而令其受饿,死得此报。报尽若得生人,贫穷下贱,操屠宰之业。

  36.杀身鬼(魔罗迦那)。为魔王所摄,憎嫉佛法中修行之人,于僧众坐禅等时伺机扰乱其心,或发恶声恐吓。常有热铁槌从口而入,生前邪见迷信,不信正法,堕于地狱,多劫受苦,从地狱出,受此恶报。纵生为人,亦贫穷下贱,多盲聋瘖哑。

  三十六种鬼是否实有,姑且不论,仅就其作为业因而说的三十六种人来看,在现实社会中恐怕还是大有其人吧。

  佛经中所说常来佛前听说法的“天龙八部”中的乾闼婆、紧那罗、夜叉、罗刹、摩呼罗伽,及四大天王所统之毗舍阇、鸠槃荼、富单那等,亦包括在鬼道中,多属多财鬼。乾闼婆(Gandharva),意译“香阴神”,擅长音乐,为天帝释乐神,在雪山右有其城阙宫殿,受乐如天,据称天帝释以女嫁乾闼婆王。紧那罗(Kinnara),意译“非人”、“歌人”,亦为乐神,形貌似人,而头上有一角,无手足,故名非人。住须弥山北大黑山中,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因前世怀恨断人手足,但又行善布施,故受此报。佛经说有紧那罗王名头娄摩,鼓琴歌唱赞佛,须弥山及诸树林悉皆震动,迦叶大阿罗汉亦不能自安,五百飞行仙人闻声狂醉,失其神通,一时堕地。摩呼(睺)罗伽(Mahoraga),意译“大蟒神”、“非人”,人身蛇首,据说亦属乐神。鸠槃荼(Kumbhanda),意译“瓮形鬼”、“冬瓜鬼”,以其形如瓮,或说其阴囊大如冬瓜,一说名厌媚鬼、食人精气鬼,即三十六鬼中之食人精气鬼,为南方多闻天王所统。富单那(Putana),又译“布怛那”等,意译“臭饿鬼”,虽身形臭秽,而为饿鬼中之最有福报者,为西方广目天王所统。毗舍阇(Pisaca),颠狂鬼或啖精鬼,为东方持国天王所统。《大智度论》卷十二说鸠槃荼等多财鬼的业因是:宰官剥削人民以取财布施,堕鳩鸠槃荼鬼中,能作种种变化,五欲自娱;多嗔狠戾、嗜酒肉而能布施,堕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刚愎强梁而能施车马,堕飞行夜叉中,有神通力,所至有风;嫉妒好诤论而能以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此外,如《楞严经》卷九所言附坐禅人而令其入魔的鬼神,还有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龙魅、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等精灵,各种精,盖即属该经所说遇物成形的“怪鬼”(俗言妖怪之类)。

  鬼类的身形,如《五道经》所描述,极大者身长一由旬,头如泰山,极小者如有知小儿,乃至仅长三寸。《大法炬陀罗尼经》说:“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于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真是千奇百怪,形类多端。

  鬼类的寿命,一般皆说比人长。《长阿含经》卷二十说:“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后寿五百年。”合人间一万五千年之久。该经又说:“饿鬼寿十万岁,多出少减。”《正法念处经》说三十六种鬼的寿命,多为鬼寿五百岁,以人间十年为一昼夜,其寿命达人间一百八十万岁。

  鬼类的住处,《正法念处经》说有人中及饿鬼界两大处所。《婆沙论》分正住、边住二类,正住即主要住处,名饿鬼世界,在我人所居阎浮提下五百由旬,长三万六千由旬,由阎罗王统辖。边住,即次要住处,其中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边、忉利天、四王天等处,无威德者住在人间草木、冢墓、厕所、空舍、旷野等处。《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佛告比丘言:

  “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空过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井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还说作十恶的恶人,若百若千,才有一鬼神守护,如群牛群羊,一人放牧;善人则一人有百千神护。由是之故,世人有被鬼神触挠、附着而得病遇祸者,有不受鬼神触扰者。又说人宅地的好坏,与封于该处的鬼神之大小相应,大神所封宅居之安乐炽盛,小神所封宅为下人所居,经载佛一日以天眼见无量鬼神在德里(时为旷野)分宅分地,预言不久后其地将兴盛,后来果然被建成印度第一大城。


  第六节 地狱漫游

  地狱,几乎是各宗教一致给恶人安排的死后归宿,酷刑重罚,悲嚎痛哭,令人毛骨悚然,被认为是人间监狱在宗教想象中反映。佛典中描述地狱,较鬼神更见详尽。地狱,梵文为那洛迦(Naraka)或泥犁(Niraya),意译还有不乐、可厌、苦器、苦具等,意谓六道中最苦之处。地狱众生的共同业因,是在上品十恶中作一种以上。依生前所造恶业的轻重和性质,所入地狱的刑罚、苦痛有种种差别。诸经论中说有八大地狱、十大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八地狱、三十地狱、一百三十六地狱等。《楞严经》卷八云:“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数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瑜伽师地论》卷四据地狱所在之处及刑苦轻重,分作三大类:一根本地狱,为最重罪业受报之处,即八大地狱、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为围绕根本地狱的副狱,亦名“游增地狱’;三孤独地狱,在人间山中、旷野、树下、空中等处。

  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又名“八热地狱”,其处所有二说:一说在四大部洲之外的两大金刚山之间——按佛经说,有人居住的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之外,有八千小洲围绕,外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小洲,复有大金刚山围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之间,黑暗窈冥,日月光照不及,八大地狱即在其中,每一地狱,皆有十六小地狱围绕。(见《长阿含经》卷二十等)一说八大地狱在此南赡部洲地下五百由旬至四万由旬处,作阶梯式分布。(见《俱舍论》等)。

  八大地狱从浅至深依次为:第一想地狱,又译“等活地狱”(Samjiva)。其中众生相残杀,死已复苏,反复受苦,故名“等活”(等于活着),“想”(反复作已死想)。分十六小地狱:(1)黑沙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沙,烧皮彻骨;(2)沸屎地狱,有沸屎铁丸烧灼罪人身体,咽下腹中,五内俱焚;(3)铁钉地狱,罪人卧热铁上,以钉钉身;(4)饥地狱,卧热铁上,吞热铁丸,以填饥肠;(5)渴地狱,卧热铁上,以铜汁灌口,以解焦渴;(6)一铜釜地狱,罪人被倒投铜釜中,随沸汤翻滚;(7)多铜釜地狱,从一铜釜沸汤出,又投入另外铜釜,往复无穷;(8)石磨地狱,有大热石为磨盘,碾磨罪人;(9)脓血地狱,奔驰于脓血沸涌中,遍身烂坏;(10)量火地狱,强迫罪人手执热铁斗以量大火;(11)灰河地狱,堕沸腾的热灰河中,饱受熬煎;(12)铁丸地狱,罪人被逼迫手捉热铁丸;(13)斤斧地狱,强迫罪人卧热铁上,以斧砍斫其身;(14)豺狼地狱,狱中豺狼成群,竞来啮食罪人;(15)剑树地狱,驱罪人上剑树,剑为树叶,通刺其身,并有铁鸟啄食其目;(16)寒冰地狱,寒风吹身,举体冻伤,皮肉脱落。佛经称身口意三皆造恶业的众生死后堕想地狱,其惨酷情状,确如《长阿含经》偈所言,令人闻之亦“怖惧衣毛竖”。

  八大地狱之二黑绳地狱(Kalasutra)及其所属十六小地狱,大略是捉罪人令扑于热铁上,以铁绳缠身,刀斫锯解等。其业因如《长阿含经》偈所言:“恶意向父母、佛及诸声闻(罗汉),则堕黑绳狱,苦痛不可称。”

  第三众合地狱(Samghata),又译“堆(石+甲)地狱”,狱中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被驱入山间.两山自然相合,挤压罪人,并有大铁象践踏、石磨碾压等酷刑。亦分十六小狱。其业因是:“但造三恶业,不修三善行。”

  第四叫唤地狱(Raurava),亦译“号叫地狱”,与其所辖十六小狱,大略多以镬汤熬煮罪人,或置于铁笼中蒸、铁鏊中煎烤,罪人号叫不止,惨不忍闻。其业因:“嗔恚怀毒害,杀生血污手,造诸杂恶行,堕叫唤地狱。”

  第五大叫唤地狱(Maharaurava),亦以大铁镬等煎煮罪人,罪人痛苦比叫唤地狱更深,叫唤声更大,其业因:“常习众邪见,为爱网所覆,造此卑陋行,堕大叫唤狱。”

  第六烧炙地狱(Tapana),又译“炎热地狱”,驱罪人入铁城中,四围火起,或于铁室内、铁楼上、铁陶中受猛火烧炙之苦。《长阿含经》偈云:“常为烧炙行,烧炙诸众生,堕烧炙地狱,长夜受烧炙。”

  第七大烧炙狱(Pratapana),亦译“大热地狱”,狱卒用铁叉挑罪人置大火上烧,及推入大火坑等。《长阿含经》云:“为众弊恶行,堕大烧炙烧。”

  第八无间地狱,音译“阿鼻”(Avici),以其中罪人昼夜受苦,无休息间歇之时而得名。有剥皮、火轮碾、铁城火烧等酷刑,为犯五无间业、五逆等极重罪者所堕之处。《地藏十轮经》偈云:“恒多造作诸恶业,不曾发起一善心,是人直堕阿鼻狱,当受无量之苦恼;若说正法(佛法)为非法,说诸非法(非真理)为正法,既无增益于善事,彼人当入阿鼻狱。”

  《长阿含经》卷十八还说,在两大金刚山间,除八大地狱及其所摄十六小狱外,还有原云、无云、呵呵、奈何、羊鸣、须乾提、优钵罗、拘物头、芬陀利、钵头摩十大地狱,多与《涅槃经》卷十一等所说与八热地狱相并的八大寒地狱重合,这些地狱皆以寒冷冰冻为刑罚:(1)疱地狱(頞部陀,Arbuda),冻得身上生疱;(2)胞疱狱(尼刺部陀,Nirarbuda)严寒更剧,冻得身体疱裂;(3)阿吒吒(Atata);(4)呵呵(Apapa);(5)虎虎婆(Hhabhara),皆因罪人被严寒逼迫,口中发出如是之声而得名:(6)优钵罗(Utpala),意译青莲花;(7)钵头摩(Padara),意译红莲花;(8)摩诃钵头摩(Mahapadma)大红莲花,此三狱皆以身体冻裂如各色莲花而得名。

  中国民间俗话常说“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十八狱,出《十八泥犁经》,其名目为:(1)光就居,其中罪人自然手出兵器,互相残杀;(2)居虚倅略,罪人被驱入火中,赤身相斗,受苦为前光就居狱之二十倍;(3)桑居都,常被火烧;(4)楼,居大火铁楼中被烧烤;(5)房卒,在大深谷猛火中,罪人被烧烂而不死;(6)草乌卑次,处火城中,焚烧而不死;(7)都卢鸡蛋,有大火铁穿透罪人身;(8)不卢半呼,常处火中烧炙;(9)乌竞都,有寒冷逼迫;(10)泥卢都;(11)乌略;(12)乌满;(13)乌藉;(14)乌呼;(15)须健居;(16)末都乾直呼;(17)区逋途;(18)陈莫。各有其苦刑,其名字古怪,不似梵文音译,盖出华人编造。《问地狱经》所说十八地狱为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賹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铁笧、蛆虫、烊铜、并各述其王之名。

  八大地狱与其各属十六小狱,合计136地狱,为佛书中列举地狱总数之最。又在汉地佛教徒中广为传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亦广说地狱,其《地狱名号品》载地藏菩萨说阎浮提东方铁围山间,有极无间、大阿鼻、四角、飞刀、火箭、夹山、通枪、铁车、铁床、铁牛、铁衣、千刃、铁驴、烊铜、抱柱、流火、耕舌、剉首、烧脚、啖眼、铁丸、诤论、铁鈇、多嗔等大地狱,其数无限,还有叫唤、拨舌、粪尿、铜锁、火象、火狗、火马、火牛、火山、火石、火床、火梁、锯牙、剥皮、饮血、烧手、烧脚、倒刺、火屋、铁屋、火狼等地狱,其中又各有小地狱,名号各各不同,大略皆以刑具为名,所受刑罚可顾名思义,如经中说: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屎;或有地狱,纯飞蒺藜;或有地狱,多攒火枪;或有地狱,唯撞胸背;或有地狱,但烧手脚;或有地狱,盘缴铁蛇;或有地狱,驰逐铁狗;或有地狱,尽驾铁骡。仁者:如是等报,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若广说地狱罪报等事,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若楚,何况多狱!”

  地狱的苦,还不仅在种种残酷刑具的逼迫,且为时极长,易入难出。据佛经讲,地狱众生的寿命,可与诸天相比。如《起世经》说,八寒地狱中的红莲花狱,寿长一中劫,无间地狱寿长一大劫(整个大千世界成、住、坏、空一次),甚至劫尽,亦未必能出,还有移置他方世界地狱的。极长的寿命亦即极长的苦刑,这正好与人、天相反:人、天求长生不死而难得,地狱众生则求短命夭亡而不得。而且,即便罪毕得出,也还要受增上果、等流果等余报。《楞严经》等诸经说,作重大恶业堕于地狱的众生,从地狱出,按其所作业堕为十类饿鬼,鬼寿极长,鬼寿尽后,生于畜类中,畜类命终,然后才有可能再生于人中,还要受余报,或偿命还债,或贫穷厄难,并且由等流果,形成继续作恶的习气,导致再次堕入地狱,恶性循环,无有出期。

  佛经把老、病、死三者,称为警悟世人的三大“天使”。据称作恶者命终堕于地狱,地狱之王先要问他:你是天使召来的吧?你见过第一天使吗?那就是头白齿落、鸡皮鹤发、佝偻而行的老人,你为何不早自思量:我将来也会变成这样?还有那第二天使,即是困顿呻吟的病人;第三天使,即身坏命终、身体僵直有如枯木的死人。你为何不自思忖:我不久也难免会这样?罪人答言:我是见过,但那时骄纵放逸,不自觉知,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狱王乃言:“如今当令你明白,你放纵作恶,今应自受恶报,此非父母兄弟、祖先、天公之过,而是你自己放逸,不自检束的结果。”罪人无话可说,只有随狱卒去受苦刑。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八等说,人死堕于地狱者,多记得生前所作,只有少数极愚痴、极放逸、极邪见的众生,神识昏昧,不忆生前,地狱王会以种种方法令其忆念,使其自识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地狱若是实有,则无疑是生灵的莫大耻辱。然而,那些作恶多端、害人祸世而在人间未受应得恶报的恶人,死后堕入地狱受罚,这也是善良正直的好人希望中的事。人们很容易把佛经对地狱的描绘看作人间的罪恶和监狱刑罚在宗教幻想中的反映,从这种角度看,地狱也确实提供了一面反观人世阴暗面的镜子。地狱即使虚构,而造成它的五逆十恶等业因在人世间却是屡见不鲜的。而且,不论地狱有无,像地藏菩萨那样,深入最黑暗污秽的罪恶深坑教化济拔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及释迦牟尼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但下地狱,而且庄严地狱”的精神,不愧为人心中最璀灿的善性光明之发射。


  第七节 畜生种种

  畜生,亦译“傍生”、“旁生”,略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动物”。因此类被人所蓄养,故名畜生,多为傍行(爬行),故名傍生。其种类极多,千差万别。《楼炭经》分为鱼、鸟、兽三大类,每一类中又有数千种。《正法念处经》说畜生种数多达四十亿。其形状、生存方式、寿命长短,差别多端,难以尽述。

  畜生道的业因,是造中品十恶业。《业报差别经》说堕畜生有十种业因:身口意起恶业、从贪嗔痴起恶业,毁骂、恼害众生,施不净物、邪淫。而随种类之别,业因各异,大略而言,以愚痴、杀生二业为主要的因。畜类的突出特点,便是愚痴,如《法华经》所言:“唯念水草,余无所知”,意识不发达,无自觉之明,多无自由,或被人类驱役屠宰,或互相食啖,弱肉强食,常怀惊畏。

  生于畜类,大略有二途:一是愚痴业重者,人中命终,径生畜类;二是从地狱生饿鬼,由饿鬼生为畜生,酬偿宿债。《楞严经》卷八说,物怪之鬼,物消报尽,多生为枭类;风魅之鬼,风消报尽,多生为咎徴(被认为能预兆凶事的乌鸦、猫头鹰等);畜魅之鬼,畜死报尽,多生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多生为毒类(蛇蝎蜈蚣等);衰厉之鬼,衰穷报尽,多生为蛔类;受气之鬼(饿鬼),气消报尽,多生为食类(猪羊鸡鸭等);绵幽之鬼(魇鬼),幽消报尽,多生为服类(牛马驴驼等为人服役者);和精之鬼(魍魉鬼),和消报尽,多生为应类(春燕秋鸿等季鸟);明灵之鬼(役使鬼),明灭报尽,多生为休徵(被认为能预示吉兆的麟凤喜鹊等);依人之鬼(传送鬼),人亡报尽,多生为循类(犬猫等顺从人意的宠物)。

  畜类多数为粗四大所成身,与人同一物质层次,是人肉眼能见到的唯一异己生命种类。《新婆沙论》说畜类最先皆在大海中,后来才散居各处。佛经中说有两种畜生,为人肉眼所不见:一是极小畜生,经称“微虫”,分布极广,经称佛眼见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又说人身中有八万四千虫。八万四千,是极言其数目之多。现代佛学家释这类微虫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细菌。二是杂处于天、鬼、地狱等处的畜类,其身体由微细四大构成,人肉眼不见。这类畜生中最著名的是列于“天龙八部”中的龙、金翅鸟。

  龙,梵文名那伽(Naga),是有鳞爬行动物的总称。佛经中所说的龙,主要指如中国人自认为“龙之传人”的龙,此龙有胎、卵、湿、化四种生类,及天龙、海龙、地龙三种之分,天龙在天上,为诸天坐骑守卫,海龙在海中,以四大龙王为统率,地龙在地下,其职责是守护伏藏(地下宝藏)。这几种龙的福报,略比天神,海龙王尤以富有珍宝著称。龙有神通变化,“龙力不可思议”,为佛经所说四不可思议之一。海龙王擅兴云致雨,为司雨之神,佛教密宗有祷龙王求雨之法。

  龙的缺点是嗔恨多睡,发起脾气来了不得,有五时不能隐身变化:生时、死时、淫时、嗔时、睡时。又有四种毒:闻声、见形、气嘘、触身,皆能毒害人。《佛说阿难四事经》说:“国中多有盗贼水火变异变生,毒气流布,疾病纵横,悉是海中龙神鬼王之所为也。”龙还有三种难以避免的苦:一、被热风热沙着身,烧其皮肉骨髄;二、恶风暴起,吹龙宫内,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三、为金翅鸟所食,唯除阿耨达龙王能免此厄。(见《长阿含经》卷十八)

  龙的业因,如《分别业报经》偈言:“修行大布施,急性多嗔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龙身。”或说僧尼修禅定而破戒,多生为龙。《长阿含经》云:“先多嗔恚,不曲不端,犯戒斗诤,故生龙中。”《佛说阿难四事经》谓“射猎、屠杀、鱼网、中毒死者,其魂神或堕海中为龙。”因对杀害过它们的人类怀有宿怨,故能兴起灾厄疾病。

  龙的克星是金翅鸟,梵名迦楼罗(Garuda),是一种极大的神鸟,据说身高达四十里,亦有胎卵湿化四种生法,有如意宝珠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此鸟以龙为食,金翅鸟王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死时能令十宝山一齐火起,其心不坏,难陀龙王取为镇宫之宝,名如意珠。金翅鸟的业因,如《业报差别经》偈:“能修大布施,高心陵蔑人,由斯业行生,大力金翅鸟。”

  龙、金翅鸟皆有婚嫁,交合时二身相触成欲,如欲界忉利天,其寿命皆为一劫,或有增减。


  第八节 《楞严》十仙

  中国人崇尚神仙,佛教一般不立神仙一道,《大智度论》卷五六说:“神仙有二种:或天或人。”天指天道,为世人所崇奉的天神,道教所谓的“天仙”,可摄于天道;人,为人中居山修道而得禅定、神通、长寿者,梵语称哩师(VS),佛经中常提到,佛有时也被尊称为“大仙”。道教则称佛为“金仙”、“大觉大仙”。佛经中,唯有《楞严经》,别立神仙为一趣,加在六趣之后,成为七趣。该经所说神仙,是在人中“不依正觉修三摩地(禅定),别修妄念,存想固形”,隐居于山林人不到处的特殊人,略有十种仙:

  1.地行仙,盖当于道教所言行于陆地的“地仙”,由“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服食生长药物)圆成而成就。

  2.飞行仙,以能飞行于空中而得名,由“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服食草木类药物)圆成而得成就。

  3.游行仙,盖以能漫游于仙山海岛而得名,由“坚固金石(金石类丹药)而不休息”,“化道”(以服丹而脱胎换骨)圆成而成就。

  4.空行仙,亦以能飞行虚空而得名,由“坚固动止(动静功)而不休息”,“气精”圆成——炼化精气而成就。

  5.天行仙,盖以能游行于诸天、上谒天王玉帝而得名,由“坚固律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即吞咽金精玉液而成就。

  6.通行仙,由“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吸收天地日月人物等的精华而成就,通行,盖谓其神通无碍。

  7.道行仙,由“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即由持咒守戒而得道术,能以道术养身济世者。

  8.照行仙,由“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即修观想、存想一类道功,念力自在。

  9.精行仙,由“坚固交媾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即由男女双修或坎离交媾而得成就。

  10.绝行仙,由“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由修神通变化之道而觉悟天地万物之性理。

  经称这十种仙虽然“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但因不依佛法正道修心以得正觉,故不能超出生死轮回,还是要死,“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佛教密乘,亦多说修佛教密法,持咒加持药物等服食,可成“持明仙“或“悉地持明仙”,这种仙人或住人间,或入仙山海岛、修罗宫等处,其形像为结发或披发、长须,腰着鹿皮,与道教所描述的仙人形像相类,现在西藏的密乘瑜伽行者,尚颇有结发挽髻或披发,犹如道士者,此当为晚期印度佛教密乘瑜伽行者的常见装束。


  第九节 劫灾与众生之来源

  汉语中常用的“浩劫”、“劫难“、“劫数“之“劫”,源出佛典,为梵文劫波(Kalpa)音译之略,原意为极久远的时间单位。佛经中称世界众生有大变化的周期为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三级。一般说人寿每百年增一岁,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后,复从八万四千岁渐减至十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如是增减十八反为一中劫,或言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合二亿三千六百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合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一大劫中,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坏,分为成、住、坏、空四中劫。成劫世界开始形成,住劫为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期,只有在此期间,三禅天以下的众生才渐次出现、生存。坏劫世界破坏,众生不存;空劫为从坏尽到再生成的间歇阶段。

  佛经中还说,三界众生由共业所感,在轮回程途中有共同的“三灾”恶报。三灾分小、大两种,小三灾主在人间,为疾疫、饥谨、刀兵。疾疫灾起时,种种传染病、瘟疫蔓延,人在七日之内死亡殆尽,地上处处白骨狼藉,无人收葬,唯留一万人作种子。饥谨灾起时,六七年间天不降雨,地上寸草不生,滴水难得,一日一夜死人无算,亦唯留一万人为种子。刀兵灾起时,人们自相残杀,草木皆成兵器,七日之内,人类死亡殆尽。小三灾发生的时间,《立世阿毗昙论》说疾疫灾在住劫第一小劫人寿十岁时,饥馑灾在第二小劫人寿十岁时,刀兵劫在第三小劫人寿十岁时。《优婆塞戒经》则说每一小劫中,有饥馑灾三次,疾疫灾三次,刀兵灾一次。

  大三灾,为火、水、风三灾,其破坏范围广及欲、色二界。火灾起时,有七个太阳并出,草木土石、山河大地乃至须弥山、欲界诸天官,悉被烧毁,大火绵延历一小劫,烧至光音天(一说二禅天)而止,坏尽初禅天、六欲天及人间、地狱、饿鬼界。水灾起时,大水漂溺,历时一小劫,淹至三禅天(一说遍净天),毁尽三禅天以下。风灾起时,有大猛风吹坏世界,“乃至极微亦无余在。(《俱舍论》卷十二),亦历时一小劫,坏至四禅天(一说广果天),毁尽四禅天以下。大三灾的发生规律,依《立世阿毗昙论》等说,是“七火次第过,然后一水灾,七七火七水,复七火后风”,即七次火灾过后有一水灾,七次水灾过后,再经七次火灾,然后来一次风灾。《优婆塞戒经》则说:“水火二灾各五段过,有一风灾,五风灾过,名一大劫。”

  三灾到来时,世界毁坏,其中生活的众生乃至诸天自然是在劫难逃。然而,按佛经之说,那时也是沦堕众生上升解放之日。于火灾到来之前,人们大概是受“天谴”的启示警省,都是不再作恶,而齐修十善,三恶道众生报尽后也都生于人间修十善行,劫灾来临时,人中有自然修禅定证初禅者,乃力宣初禅的寂静安乐,教人修禅,人类皆依其法修行,死后都上生于初禅天。当大火快烧到初禅天时,初禅天中修得二禅者力宣二禅安稳快乐,诸天皆依其教修证二禅,上升于二禅光音天而躲过火灾焚毙之苦。光音天,为佛经所说众生的老家。

  当火灾坏尽初禅天,众生皆回光音天老家后,“尔时无日月星辰,唯有大冥”(《长阿含经》卷七),宇宙中是一片死寂的黑暗,然后渐渐从黑暗虚空中兴起大云,降注大雨,依次生成风、金、水、地“四轮”,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的种子;然后再慢慢形成天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时光音天有人寿终,堕于初禅天,即为大梵天王。后来又有人从光音天相继堕落,初堕者见之,便以为是自己所创造、变化,后堕者见先堕者,亦以为自已是他所创造,认为天父。此天父又见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各类众生,都在他以后渐次出现,便以为这些也都是他的作品,这便是上帝创世说的出处。

  佛经说,地上众生,皆从光音天堕落,“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初时身有光明,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后来贪染渐生,食地上物,身体沉重,失去光明与神通。然后渐渐有了私有观念,贫富分化,贵贱有别,分疆立界,你争我夺,刀杖斗讼,演出这人间善恶交争、兴衰成败、悲欢离合的一幕幕活剧。佛家的这种人类起源说,属以天为本位的球外智慧生命移植论;其劫初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种子及畜类本生存于大海中的生命起源说,则与近代生命科学的生命起源学说有所相近。

  佛教所说六道众生中,除人和畜生中有的大部分之外,其余天、鬼、阿修罗、地狱及畜类中的龙、金翅鸟等,究竟实有,抑或是庄生寓言、神话想象,或古印度神话的承袭?若说实有,有何理由?如说天神住在天上,那么如今人造飞船遨游太空、登上月球,为何不见天宫天仙及佛教所说月天子?如说地狱在地底下,那么如今地下钻探、科学探测,为什么只发现地下有水石岩浆等,不见有地狱存在?关于此类疑问,佛经中早有解答“此类众生身,为由微细四大集成的“细身”与人身边常住的鬼神相类,非人类肉眼所能见。故即至天宫地狱,若仍以肉眼观之,则视而不见。

  近人王恩祥《佛学通译》一书中,总结佛典诸说,列举出五条理由论证天等界趣、细身众生实有不虚:一、由圣言闻知故,应信实有,佛教千经万论,皆一致说有天等细身众生,这出自证得圣智的佛陀及其弟子们天眼智等超常智能的观见,应予相信。如佛经说水中、人身中有微虫,今已由科学证实,其余未证实者亦可由此理推论而予相信。二、由因果不违法则,应信实有。据因果报应之定理,应有他生后世的因果相续,行善修禅之因,应有天道,作恶之因,应有地狱。三、“识之所缘有限,自界地亦有不见者”,何况他界。人天赋的感官感知能力有限,视听嗅触等皆有其阀阈,无理由据有限感知之所见,便否定感知阀阈之外的东西为子虚乌有。如X光、紫外线等,皆肉眼所不见,而科学已证明其为实有。以目前科学仅就人、动物之生命现象而得出的不究竟的认识,否定其它生命类型细身众生的存在,理由并不充足,至多不过可能性而已。四、异类虽不相见,同类相见。如蚂蚁虽有声,人却不闻,而蚁类互相能闻,人虽能了了见蚊,蚁却未必能了了见人及承认人类的存在。依此类推,无理由否认人类虽不能见他,他却能了了见人类的更高级文明生物的存在。无理由局定人类为生命进化的终极形态。昔以人不见有高于自己的生命存在,便以宇宙间最高文明生物、智慧生物自居,很可能是狂妄自大,如“蚂蚁缘槐称巨国”无异。五、“譬如多人一室共梦”,虽然各自在做自己的梦,有自己梦中的经验世界,互相却不见不知,无理由以自己经验中没有,便否认他人(如佛、罗汉、有天眼者等)经验中也没有。这五条理由中,第一条信圣人之言,只适用于信仰佛教者;后四条理由,可以否定断言天等细身众生为子虚乌有的论断在逻辑上的错误或理由不充足,难以确证天等确实是有,只能证明可能是有。


  第十节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家虽然谈天说鬼,极为玄乎,但从其说法的底里,我们并不难看出:说六道九有,实质上都以现实的人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离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不论是高高在上、快乐自在的诸天,还是黑暗恐怖的地狱、丑恶的鬼类,愚痴的畜生,都被作为人行善作恶的果报,作为人生前死后生命的转换形态,亦即人生在时间上的广延。盛说六道众生及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终归在于如实认识人自身,对现实人生作出冷静的价值评判,旨归终在现实社会的伦理教化和宗教实践。其立场,可谓是“人本”的。因此,佛典于六道中说得最多的还是人。

  人,梵语摩奴沙(Manusa),其词根“man”译为“意”,摩奴沙表明,意(意识、思维)是人类的突出特点。佛经中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小世界,都有人居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小世界,住人的“洲”共有四处(四大部洲),其所居人的形相、寿数、生活方式等,各有差别。东胜身洲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形,寿三百岁(一说二百岁);南赡部洲地如三角,人面亦三角形,寿百岁;西牛贺洲地形如满月,人面亦满月形,寿三百岁,以牛马珠玉互相贸易;北拘卢洲地为正方形,人面亦近方,定寿千岁。现代佛学家有释四大部洲为银河系中四大住人行星者,有译为地球上的南美、澳洲、亚洲南半、亚洲北半者,一般多说南赡部洲即地球,佛典中论述最多,以为人类代表者,亦指此洲人而言。

  据佛经讲,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人类中,属此南洲人寿命最短,作恶最多,生活最为贫困。而且不论贫富贵贱、人种族别,皆有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怨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等苦,这些苦终归为“五蕴炽盛”——能障蔽本性光明的身心活动过盛所导致,合前七苦,说为八苦。又有三苦:一苦苦,正受苦时的苦;二行苦,一切皆迁流变灭所生之苦;三坏苦,快乐坏灭所生的感伤追怀、失落寂寞等苦。还有生、老、病、死、愁、怨、苦受、忧病恼、生死流转等十苦之说。最根本的苦,是人的存在,身心皆念念生灭变易不可常住,这与人本性趋求常乐的意欲相违,从本质上来说,“无常即苦”。数说人间诸苦,揭露人生缺陷,是佛家“四圣谛”之首“苦圣谛”的内容。其余三洲,苦虽少于南洲人类,但也难免老、病、死等苦。

  然而,佛家并非只是悲观地否定人生、诅咒人生,而仅揭露人生缺陷及存在的根本矛盾,这只是佛家对人生价值评判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佛家又肯定人生尤南洲人的优胜,认为此南洲人是六道中最好的所在。《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佛言:此南洲人有三事胜过其余三洲人及鬼道、欲界天:“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清净离欲之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三点皆强调“勇猛强记”,意谓人以意志力的雄强和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达为突出特点,这使南洲人能不断向上趋求,依靠理性和创造力创造、发达自己的文化,力求改造和超越自然,其智慧成熟的结果,便是佛出此土,昭明了如实认识自己、超出生死轮回之道。

  《大毗婆沙论》总结人有止息、忍、摩奴沙三义,止息,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制的能力,能自调其心令趋寂静,乃至止息、消灭自心的烦恼,论云:“能寂静义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忍,谓有意识地忍受困苦厄难,表现出强大的毅力、韧性和包容性、承受力。摩奴沙,谓“于工巧业处得善巧“,指人在工艺技术方面特别聪明,是其它部洲的人和诸天都比不上的。该论还说人具聪明、业果胜、意细微、能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智正器、聪明业所生八大优点。晚近大虚法师总结说:“人之特性,具有造作、思想、觉悟之自由活动的能力。”

  佛家如此高推人类,主要是从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着眼。按佛教之说,人所具有的这些长处,及苦乐间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现实,使人类更容易信受拂法、修学佛道。就此而言,人比快乐自在、长寿远胜于人的诸天,要强得多。佛曾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又强调,“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因为诸天虽然也见佛闻法,但因为太快乐长寿,没有苦和人生短暂的紧迫感的逼迫,反而较人难于修学佛道。至于常被嫉妒斗争所恼的阿修罗、饥寒交迫只知求索饮食的饿鬼、愚痴无智的畜生和苦刑逼迫无暇思索生死问题的地狱,修学佛法,障碍比人多得多。所以,佛经称赞人为“能生一切诸善果”和贤圣道果的“福田”(种植幸福的田地)。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有佛教流传的发达地区)难生,善友难逢。”于是便为佛教诸多经论所强调,佛经说,在无尽轮回的长夜中,生于人间的机会极为难得,难于“盲龟值浮孔”——一只瞎眼的乌龟在茫茫大海中碰到一根上面有藏身之洞的树干漂浮而来,籍以渡过大海。因为世人作恶时多,行善时少,命终多堕三恶道中,易入难出,能直接生于人间者甚罕。佛经中记载:佛曾以指甲从地上桃起一点点土,问弟子:佛指甲上土多,还是大地土多?回答当然是:大地土比世尊(佛的尊号之一)指甲上土,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佛乃教诫他们:从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从天中命终还生天中者,少如佛指甲上土,堕三恶道者,多如大地土。一堕三恶道,则寿数绵永,经劫难出,即使出头再生为人,亦由宿世余习,易再作恶而再次堕三恶道。要得圆满的、聪明智慧善良易于信受佛法的人身,是很难了。而即使得人身,能碰上有佛法流传、有缘信受修学的机会,则更属难得。佛经中说:佛陀出世,极为难逢。一大劫中,人间仅有千佛出世,佛出世住世及佛法流传的时间,在茫茫劫海中,只如长夜中电光一闪,如极难开花,开花后又很快凋落的昙花。释迦牟尼乃这一大劫(名“贤劫”)出世的第四佛,住世仅八十年,其正法流传仅五百年,正法之后的“像法”(相似于正法)时期也早已过去,到了教法衰微的“末法”时代。将来佛法灭尽之后,要过56亿年(录入者注:人世5.6亿年之说较为妥当),到人寿八万岁时,第五佛弥勒佛才会出世成佛。生值佛法而有缘信受奉行,其难中之难,是更过于“盲龟值浮孔”了。

  佛经这样说的意旨当然是;若能生逢佛法,信受奉行,解脱生死轮回或起码植下解脱生死的种子,则此人生便是极富价值、最值得庆幸的。若非如此,不遇佛法或虽遭遇而无善根信受,只知追求无常的金钱与物质享受,甚至为此而作恶造业,则是浪费了难得可贵的人生,埋没了人特具的长处,如此人生,不仅八苦交攻,而且成了造堕三恶道苦种、长劫沉溺生死苦海的“苦田”、“恶田”,在佛家看来是最为可悲、可惜、可叹的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