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孝亲尊师>>正文内容

孝顺善报篇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01 杨黼受老僧开示竭力孝亲

  杨黼,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
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为了要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
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
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顶了一个礼,老和尚问他说:
“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
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说:“你要
见无际大师,那不如见佛。”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
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
去,看到肩上披着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杨黼
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
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他敲着家中
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
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
匆匆忙忙的出来开门,迎接爱儿。杨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
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
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后来杨黼享八
十岁的高寿,临终时候,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安详而逝。(取材
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
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
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
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从以上佛教的经文及古德的言
论,可知无际大师对杨黼的开示,确有至理。


  02 徐一鹏纯孝感动猛虎

  徐一鹏,是浙江省鄞县人,对父母很孝顺,家中贫苦,不得
不出外谋生,在海滨一个村庄中设馆授徒。有一天夜间,他做了
个奇异的梦,醒来以后,对主人说:“恐怕我的父亲在家中病重,
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亲。”他在归家的途中,经过一处山岭,忽
然遇见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诚心,虽然遭此危险,一些也
不惊慌,他很镇静的祝祷说:“我为了父亲害病,急欲回家侍候,
愿老虎怜悯,不要阻挡我的去路。”说也奇怪,那只老虎好象很
受感动似的,竟回头而去。徐一鹏回到家中,他父亲本已病重得
昏迷不醒,看到儿子回家,竟苏醒过来,对他说:“我的爱儿,
你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吗?刚才我被摄至冥府,听到一
个绯衣人的谈话,知道我本来已命该寿终,因为儿子纯孝的感动,
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寿命一纪。”后来他父亲的病,果
即痊愈,过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近今西洋科学家亦极注
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台北中央日报刊载李元庆译“神
秘的灵感”一文,报导美国杜克大学灵感心理学专家李恩博士,
研究心灵感应,极具成就。我国古代书籍,对于心灵感应的事实,
颇多记载,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参,他的母亲在家中有事咬着
手指,曾参在山中就发生心痛的感应。本文所载孝子徐一鹏,他
的父亲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异的梦,这也是父子间的心灵
感应。从孝子曾参及本文徐一鹏的事实看来,可以证明父慈子孝,
最易发生感应。


  03 潘综以死救父免于匪祸

  潘综,是晋朝时代浙江吴兴人。当时妖党孙恩作乱,匪兵攻
破村邑,潘综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难于行
动,他就背负着父亲,逃避匪祸。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给
匪兵追上的危险。他的父亲潘骠对他说:“我年已衰老,不能行
动,无法逃走,你年纪轻,独自一个人逃,还可来得及避去匪祸,
如果带着我走,走得很慢,势必给匪兵追上,那么我们父子二人
都要遇难。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个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
命。”潘综听了父亲这一番话,虽觉很有道理,但还不肯舍弃年
老的父亲,结果终于给匪兵追上。潘综向匪兵叩头说:“我的父
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求求你们饶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
他父亲潘骠也向匪兵请求说:“我的儿子年龄轻,本来可以走避,
为了不肯舍弃我,所以没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没有关系,只
求求保全我儿子的生命。”有一个匪兵正要举刀砍杀年老的潘骠,
老人家吓得魂不附体,潘综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举刀转
砍潘综,一时被砍得皮破血流,顿时昏晕过去。忽然另一匪兵跑
过来,对其余的匪兵说:“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难能可贵的孝
子,怎么可杀他呢?杀孝子是不祥的事,万万不可杀!”其余匪
兵听了,急忙把潘综救活过来,护送他们父子二人安全回家。
(取材自《德育古鉴》)


  04 孝媳守护病姑得免火灾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
毁的房屋,达百余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
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
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就是在火灾的断壁残
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
中住着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据人们这样说:破
屋中仅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
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
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劝诱她再嫁,可是这位年轻的寡妇,
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所以她宁愿牺
牲自己的青春,坚持拒绝人们的说媒,表示决不再嫁。一年复一
年,她细心耐烦的看护着病姑,口无怨言,面无怨色。在这一场
大火灾中,当熊熊的火焰燃烧到她们的邻居时,忽然风势转变了
方向,所以火焰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孝媳
守护病姑的孝行,感动了菩萨,因而菩萨保佑她们免了火灾。
(取材自《滦阳消夏录》)


  05 道丕法师诚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
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
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
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
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
吃饱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
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
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
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究竟哪一
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的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古人精诚
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
如果有转动的,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他专心一志的注视着一
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具髑髅从骨堆中跳出,
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绝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高兴得跳起来,
把那具髑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间,
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
亲的遗体回来,随即安葬。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
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后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
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师的孝行,绝粒而饷母饥,
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
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传》)

  【湘清按】蕅益大师有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
其亲,反过于世人,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徵。”从道丕法师孝行
的故事,不仅可以证明至孝的感应,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
的误解。


  06 宗赜禅师念佛度母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
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
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
参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
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
切的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
声中,安详生西。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
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
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
(取材自《净土圣贤录》)

  【湘清按】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
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
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
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07 徐积侍母寸步不离

  徐积,是江苏省淮安县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每
天晨晚,跪在地上哭呼父亲,十分悲哀。少年时,读诵孝经,想
到父恩难报,常常流涕不止。二十岁以后,跟从胡安定先生求学,
深得孔门正心诚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亲,更加谨严,除非遇有
极重要的大事,决不轻易离开母亲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候,
备了丰美的食物孝养。后来他赴京参加考试,因为不忍离别亲爱
的妈妈,就背负着老母徒步进京,真是形影相随,朝夕相伴。他
的父亲名石,因此他生平遇见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践踏,有人
对他说:“你要避免践踏路上的石,那是不可能的事。”徐积答
道:“我并不是故意躲避路上的石,实在因为我的父亲名石,所
以我一看到石,就要想到我的父亲,不禁惕然伤心,不忍踏在上
面了。”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痛哭到呕出血来,数天水浆不入口,
居丧在坟墓旁的小屋中,每天在墓前哀呼问视,如同母亲生前一
样。徐积去世以后,后人谥为孝节先生,至今祭祀不绝,人们都
很崇敬他,认为徐先生的孝行,可与曾闵相比呢!(取材自《德
育古鉴》)

  【湘清按】大般涅槃经云:“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
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
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又大
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
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
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以上经文,说明慈母健在,是人生最幸福
的事,所以徐积先生在他母亲健在时,要寸步不离的侍养;反之,
慈母去世,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故徐先生在母亲去世时,痛哭到
呕出血来。但在佛教的看法,慈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痛的事,
惟在临终时,万不可在床前哭泣,以免妨碍生西,而应抑制悲伤,
以念佛代替哭泣,助慈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


  08 顾态奉父诚心不欺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
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
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
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
他说;“今天我送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
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
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
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
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
孝心,怎敢把钱私用而欺骗我的父亲呢?”他收受了张氏全年的
薪金,仍是诚心恭敬的全数奉献给父亲。由于顾先生孝顺的榜样,
所以他的儿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际明的儿子,少年时就
考中了进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慈父之恩,高
如山王。”儒家的孝经上说:“孝莫大于严父。”像本篇故事中
的顾态先生,诚心尊敬其父,可说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贵
的儿子,真是善有善报。


  09 杨孝子行乞供亲死后升天

  杨孝子,是江苏省武进县圩桥里人。他的父母亲生活十分贫
苦,并且体弱多病,终年与床褥为伍,苦水为伴,除了衣食以外,
还要支出很多的医药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杨孝子实在无法
负担父母亲的生活,万不得已,只好冒着耻辱做乞丐了。把行乞
所得食物,供养父母,倘若父母还没有吃饱,虽然自己饿得饥肠
辘辘,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饱以后,方才进食。如
有美好的珍贵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献给双亲吃。
不仅在物质上,使父母亲的衣食满足,另在精神上,使双亲有所
娱乐,可是地处乡间,没有戏院剧场等娱乐场所,杨孝子就自己
编造了很多山歌,在双亲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跳舞,博得双亲
的欢笑。这样经过了十多年,当地的人,都为杨孝子的孝行所感
动。有一家富户,要雇杨孝子为佣仆,但他并没有接受,回答富
户说:“我的双亲终年害病,缠绵床褥,我每天除了行乞之外,
就要在家为双亲侍奉汤药,不能一天离开家庭,所以我无法到你
家中来做佣仆,只能谢谢你的好意了。”从此以后,他仍是像以
前一样的行乞,稍有余钱,就替双亲延医诊病。后来杨孝子的父
母相继去世,他把行乞所得的钱,买了两具棺材,脱下自己的衣
服做殓衣,虽天气严寒,赤身忍冻,也不顾惜。父母的遗体葬在
田野间,他露宿墓旁,日日夜夜的哀哭,过了一个多月,竟因悲
恸过度致死。

  在杨孝子死后的一天,乡间有一姓徐名道之的人,因病去世,
被鬼差带到冥府,看到一个穿着紫袍的冥官,向冥王报告说:
“杨孝子到了。”冥王趋前欢迎。徐道之仔细一看。原来冥王所
欢迎的人,就是刚去世的杨孝子。当时听到冥王对杨孝子说:
“久仰你的孝行,像你这样的大善人,我们地府是不敢惊渎你的。
现在天帝有命令,召你升到天堂去。”徐道之因经冥官查明阳寿
未尽,回阳苏醒了。在徐道之复活以后,逢人便讲述在冥府亲闻
冥王宣布杨孝子升天的事,因此当地的人,都知道杨孝子死后,
受到升天的善报。(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依佛教的人天乘而论,孝行可得升天的善报。再
进一步而言,修学佛教的出世法,求生西方净土,尤应以孝顺为
本。佛说观无量寿经列举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条件,当修三福,
而以孝养父母列为三福的第一,可见孝顺在出世法上,亦极为重
要。杨孝子因未闻佛法,所以虽极孝顺,其福止于升天,倘能更
进一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往生极乐,尤胜于升天万倍了。


  10 崔侍郎竭力孝母子为贤相

  崔沔,自幼就有孝顺的天性。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
因为悲哭过度,得了目疾,十分严重,崔沔变卖了家产,遍请名
医,为母亲诊治目疾,可是他母亲目疾太厉害,终至医药无效,
双目失明。自从母亲成为盲人以后,他每日躬亲奉养,至诚恭敬,
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亲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气候的寒暖,
适时供养,使老人家的生活过得很舒适,没有丝毫的匮乏。每逢
美景良辰,一定要扶着母亲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
气,虽老母双目失明,不能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可是崔先生把
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龙活现,津津有味地讲给母亲听。
以及社会上每日发生的动人新闻及趣事,也一一向母亲有说有笑
的谈论,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记了双目失明的痛苦,乐而忘
忧,十分愉快。后来崔先生年龄渐高,官位亦尊,还亲自与儿子
侄儿等,在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树,使母亲四
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得形容憔悴,
口吐鲜血。他为了报答母恩,晚年终身茹素。由于崔先生有高尚
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书侍郎”的职位,他的儿
子佑甫,也成为一代的贤相。(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感应篇汇编上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
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怖心,不可使吾亲
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像本
篇故事中的崔沔先生,于美景良辰扶亲出游,对母笑谈故事,就
是实行了“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
“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的孝行。


  11 朱寿昌修忏遇母

  宋朝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
微贱,在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后来他母亲
又改嫁民间,不通音讯,到寿昌长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亲,
但不知母亲的下落,苦于无法会面,十分悲哀。他就辞去了官职,
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了万里的跋涉,吃尽了千辛万苦,还
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当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报纸,无从
在报纸上登广告寻人,那样毫无方向的寻访,确实是十分困难、
希望异常渺小的事。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罢休,他
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鲜血,
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
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
他走到陕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见了母亲,那时他母亲虽已白发苍
苍,面有皱纹,但容貌还能认识,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
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认识他了。寿昌亲切的连呼:“妈
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
哎呀一声说:“我的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此与你相见。”母子
二人,二十多年不见,一旦会面,不禁惊喜交集,喜极而涕,抱
头痛哭,感动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
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
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一时传为佳话。(取材
自《梦溪笔谈》)


  【湘清按】近代心理学家,也承认有心灵感应的事。但心灵
感应,并不常见,原因是如果缺乏诚心,就不易获得感应。像这
件故事中的朱寿昌,刺血书忏,昼夜持诵,万里跋涉,而无退志,
是何等的精诚!宜乎感应所致,而获母子相会,俗语说:“诚则
灵。”信然。


  12 林承美树德资亲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艰苦的守节,
才把他抚养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难报答,因此日夜哭
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
当求怎样报答的道理。古语说:‘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
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孝道。”
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
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得到很高的科第。(取
材自《阴骘文广义》)

  【湘清按】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亲,
孝之终也。”可见立身行道,是孝的终极,而林承美的戒杀放生,
广修善事,尤为立身行道,报答亲恩的好榜样。


  13 钱氏孝护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进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
顾成,娶钱氏小姐为媳妇。有一次,钱氏回母家省视父母,忽然
夫家乡间流行急性时疫病,传染很广,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
数口都死于时疫,也有一条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数人。病
势的凶猛,令人心惊股栗。如果得了这种急性的时疫病,至亲也
不敢过问,大家深恐传染。不幸顾成夫妇也染了时疫,后来他的
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钱氏在母家听到了翁姑都患时
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视病,他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也会
染到疫病,所以力劝钱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钱氏深明大义,
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
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何异!”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
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
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当时的人,都认为顾成全家
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的感应。(取材自《德育古
鉴》)

  【湘清按】民国以来,我国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推翻旧道德”的恶劣影响,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顺
父母的儿女,固如凤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顺翁姑的女子,更寥不
可得。像本文的钱氏女,能不怕疫病的传染,孝护病危中的翁姑,
实可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
科学家亦认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顾
成全家的免疫,当是由于钱氏至孝的伟大正气,因而增强全家的
抵抗力,而使病菌无从作祟,免于死亡。这种因果事实,是很合
于科学的,绝不能视为迷信。


  14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
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
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
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
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准备了早膳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
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
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
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哪知再过一
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
后,小心的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
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恶。”后
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
报”之别,现报是现世造的业,现世受的果报。生报是这世造的
业,来世受的果报。后报是某一世造的业,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
报。本篇故事主角吴二,因前生恶业,今生本来要受雷击的恶报,
这是属于生报。但吴二因现世至孝的感应,未受恶报,这又是心
能造业,心亦能转业的道理。至于佛教虽非神教,只是佛教认为
神还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与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认神的存
在,所以在佛经及因果故事中,常有关于神的记载。


  15 许坦舍命救亲

  许坦,是唐朝时代的孝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有一天,跟着
他的父亲一同入山采药,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兽大豹,张开了
血盆大口,攫着他的父亲。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许
坦,并不惊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气,高声呼救,一面举起
了木杖,奔着向前追击那只大豹。说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
出乎意外的,舍弃他的父亲,回头逃走。许坦的父亲,得以死里
逃生,真是惊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饱受虚惊之后,再也无心采
药,就一同徐步回家。从此远近各地的人,传播着这一件颇有传
奇性的事实,大家都认为许坦的孝行,制服了猛兽。否则的话,
那只凶恶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亲,怎么反而畏惧十岁的小孩子
呢?这显然是至孝的感应所致。后来这件孝行的美谈,传到朝庭,
皇帝唐太宗听了大奇,对侍臣们说:“许坦是一个小小的儿童,
竟能舍命救亲,因而制服猛兽,这样令人感动的至孝,应该予以
大大的嘉奖。”后来皇帝授予他“文林郎”的官衔,享受殊荣。
(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16 孙瑾孝感天晴

  孙瑾,是元朝时代的孝子。侍奉父亲及继母,竭尽心力,表
现至诚的孝行,颇为当时人民所称道。父亲去世以后,棺柩停在
家中四年,他忧伤万分,整日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粥,断绝荤
腥,虔诚的念佛诵经,以期父亲魂超极乐。将要出葬的时候,雇
船载着棺柩渡江,正值狂风怒号,波浪汹涌,可是当运柩的船刚
开出时,顿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好象行于平地一样,大家都
赞叹这是孝顺的感应。他侍奉继母唐氏,宛如母亲,有一年,继
母胸部生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万分。他为孝
心的驱使,不嫌脓血的污秽腥臭,用嘴吮着继母的疮口,用舌舐
去皮肤上的脓血,过了几天,继母唐氏的痈,竟霍然而愈。唐氏
又患眼病,起先只是双目红肿,视力模糊,延医诊治,病势并未
减轻,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双目失明。他看到继母不
能看见世界上的一切,实在太可怜,他想,以前继母患痈,是他
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复明的希望呢?因此,他
又不畏污秽,不怕麻烦,每天用舌舐着继母的双目,一星期,二
星期的过去,并不见效,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每天继续为唐氏舐
目,因为他想这样最少可给继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续了两个月,
继母的双目,居然复明,重见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说不出的喜
悦。后来继母老病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
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间向天号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
果然云开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顺利进行。葬毕以后,
天又下雨,数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
从孙瑾孝顺格天的事迹看来,可知孝顺之至,所求皆应。无感不
通,真是不可思议。(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17 陈氏受托养姑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陈氏,在二十岁那年出嫁,婚后正过
着甜蜜的生活,哪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离别,
是多么黯然神伤。临别的时候,她丈夫谆谆地嘱咐她说:“我离
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养我母亲。”她也温存的安慰丈夫,使他
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她的丈夫在前线作战阵亡,英勇地为国牺牲,
陈氏既遭生离之苦于前,复受死别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笔
墨所能形容的。但是为了要侍养堂上的婆婆,不能不节制悲哀,
保重身体。她的父亲看她双十年华,忽然丧夫,倘若守寡,虚度
青春,未免太可怜,所以恳切的劝她改嫁。可是陈氏意志坚决,
回答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爱你的女儿,你更应尊重女儿的
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嘱托,侍养他的母亲,而今丈夫为国牺牲,
我怎可违背我对丈夫的诺言,抛弃堂上的婆婆不顾呢?我宁可自
杀,决不愿再嫁。”她父亲看她意志坚决,怕她真的自杀,也就
不再劝她改嫁了。从此以后,陈氏勤苦操作,为人缝纫洗衣,所
得微薄的收入,孝养堂上的婆婆,一直经过五十多年,从来没有
一丝一毫的懈怠,到婆婆去世的时候,丧葬都能尽礼。陈氏节孝
的美德,感动了远近的人。伟大的事迹传到了朝廷,皇帝颁赐金
旌,号曰孝妇。(取材自《女范》)


  18 黄道贤减寿益亲

  黄道贤,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丧母,全赖父亲把他辛辛苦
苦的教养成人。他深深地感觉到亲恩如海,因此侍奉父亲,竭尽
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诚诚恳恳的向父亲嘘寒问暖,从来
没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亲患了很重的病,遍请名医治疗,
哪知非但不见痊愈,反而一天一天的危险,神识昏迷,不省人事,
竟使群医束手。黄道贤看到父亲危笃的病状,急得日夜忧虑,手
足无措。幸而他平日有宗教信仰,想起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
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就在观音菩萨圣像前焚香点烛顶礼祈祷,
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一纪,增添父亲的寿命。俗语说:“人有诚
心,佛有感应。”当他祈祷完毕以后,父亲的神识就清醒过来,
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许多名医看到他父亲不药而愈,都叹为奇
迹。到了元统一年,他的父亲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纪之
数。道贤虽自愿减寿,却反而享到高寿,并且生活富足,儿孙满
堂,临终的时候,毫无痛苦,安祥而逝。(取材自《万善之元》)


  19 吴老人诸子妇轮养记

  清代江苏省崇明县,有一位吴姓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为
家中赤贫如洗,把儿子都卖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个儿子都
在富人家中当奴仆,长大以后,都赎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
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们奉养父母,是一月轮流一次。可是儿
媳们说:“一月一轮,必定经过三个月后,才有侍候父母的机会,
这样对父母太疏远,应当一天一轮才好。”后来觉得一天一轮,
还是要经过三天以后,才能奉养父母,仍是太疏远,应当一餐一
轮更好。从此以后,他们改为每餐轮流,譬如早餐轮到大儿子奉
养父母,午餐就轮到二儿子奉养,晚餐轮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轮
到最小的儿子老四奉养,这样周而复始的轮流奉养父母。每逢五
日十日,四个儿子共同设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个儿子
及孙子们东面坐,四个媳妇及孙媳们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吴老人
夫妇敬食敬菜。在老人食堂的后面,儿子们为老人置一木橱,橱
中每家都放一串钱在里面,当老人每次吃饭完毕,就回头在橱中
取钱一,到街上去买水果糖饼吃,橱中的钱,从来没有匮乏的时
候,因为四个儿子每天源源的把钱补进去。老人空闲的时候,常
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时候与朋友一同下棋,有时与朋友一同
打牌。他的儿子们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几百文钱给老
人的朋友,请朋友故意把钱输给老人,老人赢了钱,洋洋得意,
回家津津乐道的告诉孙儿们,或买玩具给孙儿娱乐,并不知道赢
得的钱,就是自己儿子的,因此整天乐而忘忧,全家洋溢着一团
喜气。当老人九十九岁的时候,老太太九十七岁,长子七十七岁,
次子七十六岁,三子四子也都已须发斑白,五世同堂,曾孙玄孙
绕膝,共约二十余人。崇明刘公兆给吴老人题一门联:“百龄夫
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真是人生第一乐事,孝顺善报的现
实写照。凡是做儿子的人,都应当像吴老人的儿子一样,竭力尽
孝,及时奉养。大家不见世上失父的人吗?要孝父亲而无从尽孝
了;大家不见世上丧母的人吗?要孝母亲也无从尽孝了。像吴老
人儿媳们孝顺的事迹,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取材自《渔洋夜
谭》)


  20 魏母陈悟证居士割臂疗亲

  魏母陈悟证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诗人陈筠心先生的孙
女,也就是邵阳佛学巨子魏默深大德的孙媳。他的儿子魏逖先,
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讲述他母亲割臂疗亲的
孝行,极能劝世励俗,现在写在下面:

  魏母十二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远出谋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
家侍奉母亲。有一天深夜,她的母亲忽患急病,吐血不止,这时
家中没有一个男子,母女二人,惊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时候,她
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条肉,煎了汤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她母
亲喝了汤以后,吐血立止,转危为安。当时她为了顾虑母亲心痛
不忍吃,没有告诉母亲是煎臂肉的汤,只说是药汁,也没有对别
人说,所以这件割臂疗亲的孝行,不但当时没有人知道,且当时
妇女都是穿的长袖衣服,无人发觉她臂上的刀痕,因此数十年来
一直无人知晓,就是她的儿女也不知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这
位童年时曾经割臂疗亲的魏老太太,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这年
冬天害病,她的儿子逖先居士,想到母亲衰老之年,世间的供养,
力不从心,就发心为母亲祈求出世的大道,在十二月十八日,左
臂燃香,为母发愿祈求三业清净。到同月二十三日的夜间,魏母
忽有衰弱无力的现象,呼吸微弱,全家的人睹状,就环绕在她病
榻旁齐声念佛。那年的除夕,逖先居士又于右臂燃香九炷,为母
发普贤十大愿。到了第二年,即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的夜间,
逖先居士的妹妹悟进居士,也燃香左臂三炷,正月十六日的早晨,
又燃右臂六炷,三月初一日,逖先与二位妹妹,再各燃香左臂三
炷,共同为母祈求佛力加被。这时魏母陈悟证居士,看到儿子们
的孝心,极为感动。因此呼唤儿女们到病榻前说:“我在十二岁
的时候,曾割臂医疗你们外祖母的急病,当初我绝对没有希望将
来我的儿女也能报答我,想不到现在我病了,你们竟为我燃这样
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这应该是我童年时割臂疗亲的感应。”
说完以后,就揭开衣袖,露出左臂给儿女们看,大家才发觉魏老
太太童年时割肉处的刀痕,长约三寸,宽约七八分,看到的人,
都感动而泣。到了三月初六的辰时,魏母在念佛声中,含笑合掌
而西归。

  我们看魏老太太童年时的割臂疗亲,志在救亲,非求名闻,
所以经过六十年之久而无人知晓,因为纯孝出于至诚,所以能不
著相,不求表扬。但到临终的时候,儿女们都在臂上燃香,使其
母获得佛力加被,得生净土,这显然是她童年时割臂疗亲的感应。
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确是真实不虚的。(取材
自《真安居士笔记》)


  【节摘自唐湘清居士撰《因果报应录》】

 

 

 

 
 

标签:因果|孝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