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劝发菩提心[紫空居士]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1日
来源:中华药师山居士佛学学会   作者:紫空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壹、前言:

  目前很多人学佛总以为做好事,布施金钱,供养佛菩萨,参加法会就是学佛,上述的内容,就是修行,并以为做了善事就应该得福报,不受因果报应,保佑全家平安,事业顺利,或者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菩萨”,甚至可以成佛,受世人尊敬,人天赞叹。

  但是学佛真的就是这样吗?佛经上一再赞叹诸佛菩萨本愿功德,自古以来高僧大德也是常劝人发菩提心,依“信”“愿”而“行”,老实修行。发菩提心有那么重要吗?而什么是菩提心呢?学了佛为何会发菩提心呢?为什么有些学佛者还会发不出菩提心呢?发了菩提心又为什么会退缩呢?如何坚定菩提心的信念呢?本文提出一些个人观察和看法,提供学佛者参考。

  贰、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原意是“觉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觉悟的心”,若以现代的意义可诠释为“有智慧的慈悲心”-觉悟世间如幻的智慧,和觉悟有情世间的慈悲。在此状态,因有智慧,而能自觉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间,随顺因缘,配合“成住坏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间有情。

  一般称“发菩提心”,便是要发“自渡渡人”的心愿。如弘扬佛法,帮助贫穷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时“发菩提心”便称为“发愿”。“发大菩提心”即为“发大愿”。发了菩提心且付诸行动时,必须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仅有慈悲,常沦为表象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滥好人,只是满足“我要帮助人”的虚荣心罢了,无法帮到恰到好处,圆满无碍。

  叁、学佛者为何会发菩提心?

  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学佛生命能圆满,更希望他人有苦难时也能解脱。这种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最大动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学佛者,很自然地便会发菩提心,而欠缺慈悲心便很难发出菩提心。因此学佛者可常培养“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为什么不问学佛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慈悲、无所求的,也没有为自己的理由。如果有理由才发心,这种发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方式问“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肆、具菩提心的特质

  如果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了解皆因慈悲而“谨慎”并“真切”地发菩提心,应有一些特质:

  一、对自身的苦难和障碍,以及自身利益受损时,会甘之如饴不会怨天尤人。对他人质疑,毁谤和侮辱也不会动摇他的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悟到“世间一切,毕竟是空”,何须计较。

  二、对帮助世间有情仍然相当热忱,积极地投入,尽己之力来帮助他人,但不会留恋世间,在乎成就,这是因为具有“慈悲心”。

  三、对利生能力,会尽力培养,充实渡生能力;对利生事业(如公司或工厂)也会尽力去经营,并会兼顾员工和社会大众生活;对艰钜的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也不会轻言气馁和放弃,这是因为具有“无我执”,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别人。

  四、对有权有势的对象不会去锦上添花;对他人贪嗔痴不合理的要求会适时避开;对利诱威胁时能“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觉”。

  在世间行事有时候兼俱“积极”和“消极”,积极于佛法和利生,行菩萨道,消极于世间名利的获得。其他一切尽量不再挂碍,而只注意菩提心实践了多少。或许有人质疑“学佛”是否都会“消极”?笔者以为真的做到一切皆消极,就不会积极修行和利生,那只能说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而已,而不是有承担气魄的学佛大丈夫。

  伍、发菩提心的一些问题

  能自然地发菩提心是因为慈悲心。但发不出菩提心和退失菩提心的理由,却有很多。主要是“我执”的问题,以下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学佛者可试著问自己,“我的问题出在那里?”

  一、为什么发不出菩提心?

  (1)恐惧:害怕说出来但做不到;害怕要承担的痛苦可能承受不了;害怕障碍考验很困难;害怕失去一切所有,甚至失去生命!

  (2)挂碍贪执:对世间仍有难以割舍的留恋,像财富、名位、爱情、事业、学问。常常执著我“拥有”这一切,这一切是“属于”我的,但仔细想想,事实上正如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罢了。

  (3)自私:不愿奉献付出。凡事只想自己获益就好,所以修行只是为了自己能往生净土;或者自己能了生脱死;或修得神通力。最好佛菩萨能帮我,让我早日成就,但对他人之事却不闻不问。

  (4)好安逸:目前修行一切都顺心愉快,做做布施,也有慈悲心,参加法会念念佛就好,不用修太好,免得走火入魔,有麻烦的话让善知识去处理就好。

  (5)不明:不明世间与个人紧密相连的道理,或没人告诉我,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明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不明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有时也会用“我不知道”来塘塞自己的心虚。

  (6)愤恨:愤恨世间对我不公;愤恨别人曾经欺骗我;愤恨别人对我身体伤害,我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

  一个不愿发菩提心的人可找出千百种理由,有什么理由,正好代表他内心的障碍。正视自己的问题,才可能去除内心的障碍,发出内心的菩提心。

  二、为什么会退失菩提心

  发菩提心不易,而在行菩提心时,遇到的问题多而难。困难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也可能越容易退失菩提心。十个修行九个退,要能好好坚持菩提心的确不容易。

  (1)他人的毁谤和攻击:

  这是很多人菩提心退失的原因。一般来自他人的误解,以致失去信任。若是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毁谤和攻击,也能愈挫愈勇,但是来自亲人的阻力(尤其是夫妻的争执),常成为学佛最大的障碍,到时学佛都成问题,更甭说菩提心了。所以居士学佛应该先把夫妻争执解决,以免日后歧见更大,而彼此障碍。

  (2)热心助人却遭失败挫折:

  由于智慧的不足,或因缘不成熟,虽然尽全力但仍失败,不仅失去别人信任,自己也失去信心。如此便会畏缩不前,更有甚者便形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而如果能承认我们毕竟是凡夫,当然会有智慧不足之处,不必为一次失败而完全退缩,记取教训,进而多做一事,多救一人(再高明的医生,也有救不活的病人)。凡事尽力就好。热心态度仍应保持不变。如此方能不退失菩提心。

  (3)承受了超乎自己能力的痛苦:

  由于助人而承受痛苦,有时会引起“我为什么那么傻?”“我何苦来哉?”“我为什么要如此牺牲?”的念头。如果连累无辜的家人受苦,就更会有感慨和愧疚,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想法。于是心灰意冷,修行上,可能就走上自了的罗汉道,或只求往生净土,更冷漠的便不再学佛了。

  其实人的潜能不可估量,承受痛苦毕竟是短暂的,如果能坚持到最后,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后悔,黑夜之后总会有光明。对佛菩萨信念不忘,菩提心不忘,相信总会否极泰来。天底下不会有永远的快乐,也不会有永远的痛苦。

  (4)情绪的低潮:

  即使有能力助人,也获别人的信任,但偶尔仍会有情绪的起伏,如“付出如此之多,为什么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为什么要接受别人心情的垃圾!”“为什么做那么多却不得休息?”“为什么众生祈求佛菩萨加持时那么虔诚,等满愿后却又那么现实?”“为什么付出那么多,还被误会或不认同?怎么做你们才满意?”

  这些不满的情绪,如不适当调适,最后容易导致满腹牢骚,边助人边发牢骚,更甚者,发脾气骂人。所以学习调适心情,保持开放的心胸,勿计较,就比较容易渡过情绪低潮的过渡期。

  (5)慈悲心不足:

  通常我们愿意帮助所谓“善男子善女人”的善良对象。但是具有三恶道坏习气的人我们可能就不太愿意接触,甚而逃避。这表示我们的慈悲心尚无法扩大。如果“众人皆生净土,唯我独下地狱”,那更是不愿。如果要发更大的慈悲心时,原来的菩提心便会退缩(因为心里实在不愿意)。

  这种“喜欢清净”的习气,还是要调整。因为不是对方的习性不好,而是自己的包容心不够,不能接纳他们,所以慈悲心也就无法扩及他们。这点对于发菩提心的学佛者应该忏悔自己的慈悲心不足,好好学习佛菩萨的六道皆渡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是。

  (6)对佛菩萨的信心不足:

  当承担业障受痛苦时,产生了怀疑,如“佛菩萨为什么没加持或护念?”“佛菩萨为什么不灵了?”如有魔障更是害怕“佛菩萨为什么不保护佛弟子?”如果面对自身因果,会怀疑“我真的这么坏去害对方吗?”“佛菩萨真的要我去做我不愿意的事吗?”如果要学习佛菩萨的大愿时,会怀疑“佛菩萨的愿这么大,我做得到吗?”

  这种怀疑是障碍学佛的大问题,可能因此退失菩提心,远离佛菩萨,远离善知识。而落入世间随业力流转,甚至毁谤佛菩萨。如何“一心净信佛菩萨”,学佛者可得好好反省。

  陆、如何坚定菩提心,乃至不退菩提心?

  一、对一个学佛者来说,“菩提心是成佛的唯一关键!”

  如能坚持这个菩提心,在任何危险困难时都能坚持,他念完全不起,才能渡过生命重大关卡,才能真正不退失菩提心(因为生死已不在乎,也不畏惧,如果生命已到尽头,就随顺因缘继续下一生的责任。反正就是坚持这个菩提心就是了,没有任何原因)。当菩提心不退,菩提心便成为“本愿”(根本之愿)所有佛菩萨皆依本愿而成就。

  菩提心贵不在大小,贵在“贯彻始终”,初发心如是,自渡时亦如是,渡他时亦如是,有魔障时亦如是,有大痛苦时亦如是,生死关键时亦如是,成佛时亦如是。这种无怨无悔,平平淡淡,生生世世所坚持的菩提心,亦可称为“无上菩提心”。

  二、放弃任何执著

  放弃任何执著与坚定菩提心,文字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其实所放弃的执著是世间的执著,是以“自我”为出发的我执、法执。然后才能“无我”,而如金刚般的坚定。

  有何贪执和挂碍,菩提心便会被此贪执和挂碍所击垮,菩提心因而退失。如贪执生死,菩提心便容易因贪生怕死而退失;贪执神通,菩提心便容易因失去神通而退失;贪执亲情爱情,菩提心便容易因失去所爱而退失;贪执福报,菩提心便因遭受苦难而退失。

  在笔者个人觉得,真正的学佛,放弃任何执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大丈夫的行为。

  三、彻底相信佛菩萨

  如能真正彻底信佛菩萨,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可以在千百万劫仍忆念佛菩萨,能在受地狱煎熬时,仍然忆念佛菩萨,能在失去一切,甚至生命时,仍忆念佛菩萨,这种精神力量已超乎常人。人生或许有“绝望”,如果能彻底相信佛菩萨,效法佛菩萨,坚定菩提心,即使面临危急存亡之秋,面临生命尽头,相信佛菩萨仍是“希望”,有此“希望”,相信在任何情况也无所畏惧,能发挥“大无畏”的精神。不仅自己无所畏,也令众生安稳无所畏惧。在普门品内,观世音菩萨便有此种精神,故尊称“施无畏”。

  柒、结语

  发菩提心,不是死板条文,而是生命热情的投入,经过生命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淬炼,菩提心慢慢“揉成”(有如面团经多次锥打揉捏)很单纯的心念状态,不需语言文字的装饰,却蕴含生命的光彩和真实面貌,如果将境遇娓娓说来,将是一幕幕生动的故事。祈盼学佛者能真心地、谨慎地、自内心了解菩提心,发出菩提心,并坚定菩提心,不退菩提心,生命自然会绽放光彩。

  最后以佛教一个小故事作结束。往昔观世音菩萨发下广渡六道众生之弘愿,并发愿若起一念退转心,便脑裂千片。在千百万劫中示现种种神通,种种善巧方便渡化众生。某次菩萨以天眼观之,竟发现沉沦的众生并未减少,忽生一念,千百万劫来不见众生减少,发此大愿有何用哉?顿时应其誓愿而脑碎裂为千片,此时阿弥陀佛自脑中升起,说汝愿不可弃,弃誓为大恶,吾将助汝满愿。并拾回千片而化为千手千眼。从此观世音菩萨头顶阿弥陀佛为师,生生世世闻声救苦,继续其菩萨道。

  您喜欢这个小故事吗?

标签:菩提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