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打造中国的慈善文化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3日
来源:河北日报>>世说新语 2005-12-09   作者:周士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只有1%的企业家关注慈善活动和慈善捐款,有99%的企业家不知到哪儿捐款。从全国范围内看,在册的工商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捐赠纪录者则不超过10万家,同样有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据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这两个99%,凸显了我国当下慈善文化的苍白和慈善土壤的贫瘠。

再看看《福布斯》公布的“美国慈善榜”,仅仅10年内美国富豪的捐赠总额就超过了2000亿美元,其中比尔·盖茨4年便捐出230亿美元,占其净资产的45%;而去年的“中国慈善榜”,前100位中国富豪竟有七成与慈善榜擦“榜”而过,即便上榜者,其捐赠金额也仅仅停留在象征性的层面和水平。国内企业家、富豪的善心何以如此冷漠?难道他们全是铁石心肠?恐怕未必,而是时下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还缺少一种慈善文化的氛围和熏陶。

还有更鲜明的一组数字:2002年,我国私人捐赠人均0.92元人民币,不及人均GDP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二者相比为1:7300。面对此窘境,除了我们忽视了的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因素之外,更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助捐作用,即我们的慈善文化和社会氛围在助捐理念上还停留在“零度”层面,而美国慈善文化的发达程度,则早已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了。这就如同尽管二者同时拥有在硬件上配置相当的电脑,人家运行的是最新的WINDOWSXP操作系统,而我们电脑里装的却是WINDOWS95乃至更旧的操作系统版本,故而我们在运行效果上,难免始终比人家差出许多。综观国内企业或富豪,直至包括一般民众,之所以对参与慈善事业不够积极,与我们的慈善文化版本陈旧而缺乏魅力有极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传统的慈善文化版本已显得支离破碎,更难以抵御物欲横流的商品大潮对慈善理念的冲击和重压。

慈善文化苍白无力,不光使慈善行为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载体,更难以令捐助者体会到应有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慈善文化的勃兴以及慈善氛围的营造,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和运作良好的慈善机制的支撑,包括配套的税收体制等,而远非几句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所能营造起来的。

故而有必要提醒我们的舆论界,除了盯着各种富豪“排行榜”,是否也应该在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上有些作为?因为慈善行为归根结底属一种自觉行动,假若富人乃至民众大都从内心对慈善事业疏离甚至排斥,如果社会上没有形成浓郁和谐的慈善文化氛围,中国的慈善事业,恐怕很难短期内有较大的成效和作为!

标签: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