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临终往生>>正文内容

助念安心 超脫生死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3日
来源:自由時報89.12.14(四)刊載   作者:惟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助念的意義

  正念就是解脫
  「助念」,助是幫助,念是正念,助念就是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一個人臨終時,地、水、火、風四大開始分散,猶如烏龜活生生被剝殼般的痛苦,同時會看到種種恐怖的境界而心生驚慌,神識渺渺茫茫,不知歸向,如同作惡夢一樣。

  此時親眷或同參道友在旁念佛,臨終之人在驚慌恐怖中,忽然聽到從空中傳來念佛的聲音,馬上就提醒自己也要跟著念佛,念佛的當下,心安住在正念,就能超生善道。

  所以平日要多熏修佛法,把佛法的種子種在八識田中,臨終時,聽到念佛聲就能迴光返照,提起正念。假使生前沒有念佛的習慣,也不知道佛法的道理,臨終時聽到佛號,就不容易提起正念;沒有正念,就很難超生善道。
  人在一生當中,如果常常修習善法,這念心時時安住正念,臨終時就不會見到四大分散的恐怖景象。因為已經把六根、六塵、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都轉過來了,甚至在臨終時能看到諸佛菩薩及淨土境界。

  這些瑞相,就是平日修習善法,因圓果滿時功德果報的展現。所以,時時刻刻都要修善、斷惡,乃至於持誦大乘經典,做一切功德。如此不斷地熏習善法,到了臨終時,也不一定要靠別人來助念,為什麼?因為平時經常禪修、念佛、持咒、反省、檢討,這念心時時安住正念,自然而然養成正念的心境。臨終時,就能自在的超脫生死障礙,得到解脫。
  《六祖壇經》云:「邪見名世間,正見名出世。」想要得出世的究竟解脫,除了修一切善法,廣集福慧資糧外,還要在這念心上用功,時時保持正念。有了正念,就能得正定,得到正定,生生世世就能永不退轉,免於輪迴之苦。

  正念,就是定慧不二的心,定就是如如不動,慧就是清楚明白。不但要了悟本具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性,並且要經常守住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動。這念心有定、有慧,又能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定慧功深,如此則平常能時時正念現前,臨終時更能坐脫立亡,生死自在。

  真正的了生死
  一般人認為出生,是生;兩腿一伸入棺材,就是死。這種生死是無法「了」的,因為它是人生的一種過程。

  《地藏經》云:「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一個人從早到晚,念頭都離不開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煩惱就是生死的根本。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生死,就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煩惱。念頭起,就是生;念頭滅,就是死;所以,一個念頭的生滅,就會招感一個生死的果報。由於這念心有生有滅,所以色身就隨著心念的流轉,而有生、老、病、死。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要慢慢地轉化這些煩惱,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最後心達到寂靜不動,就能了生死。
  明白「了生死」要在這念心上用功,但是要如何在心上用功呢?例如用功時,落入昏沈,或是打了妄想,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提醒自己不要昏沈、不要打妄想,等昏沈、妄想沒有了,就要放下這句佛號,繼續用功。也可以不念佛,直接觀照心念,即如儒家說的:「觀機於心意初動之時,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保持心的寧靜,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起了惡念,馬上將它轉過來;起了善念就繼續保持下去;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這念心愈來愈微細,連小小的念頭都可以察覺到,最後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當這念心達到絕對的境界,就能「了生死」。

  所以,平日要多用功,廣集福慧資糧。有了福德因緣,臨終時就有人來幫助自己提起正念;即使無人助念,自己亦能保持正念,生死自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圆满临终关怀
下一篇:助念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