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大德开示>>正文内容

顶果钦哲仁波切《心灵之歌》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4日
来源:中华放生联盟   作者: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亲爱的父母,我至上最高的敬意!
  您们给了我生命,赐给我珍贵的暇满人身,
  从婴孩到现在,您们一直用爱来照顾我。
  为我引见真实的上师,
  感谢您们的慈悲,我才能够接触解脱之道。
  普贤上师的生平,
  我已经充分地闻、思、修,
  一般人所在乎的这一切,
  我将安静地离去,
  在空旷、无人的山谷中流浪。
  父亲和母亲,留在你们美丽宽阔的房屋中:
  我,您们的么儿,却渴望的是空旷的山洞。
  感谢您们给我细致、柔软的衣裳:
  但是我不需要——我宁愿穿著素朴的白毛氈。
  我将所有值钱之物留下——
  一个乞食钵、一根柱杖,和袈裟是我唯一需要的。
  我把荣华富贵一切都抛开,无悔无憾:
  一小册深奥的忠告是我唯一想收藏的。
  独自走向悬崖断壁的荒野。
  我将离开这姹紫嫣红的花园,
  我不需要随从,他们只会增添憎恨和执著
  我唯一渴望的伴侣是鸟和野生动物。
  之前,在我无上上师面前,
  当他给我(秘密心精要)灌顶,
  我就许下宏愿,弃绝世俗生活的一切活动
  依佛法来修行。
  这个承诺深深地铭志我心——
  我不得不离去,至了无人迹的深山中闭关。
  现在,您们的儿子要到山谷中隐居,
  但是,您们的笑容会永远陪伴著我,
  我不会忘怀您们慈悲的照顾:
  如果我能达到经验和体现的城堡,
  可确信的,我会回报您们的恩赐!

  ——顶果钦哲仁波切於十三岁时所写

  水晶放在哪一块布上,就会透出那一块布的颜色,可能是黄色、是红色,或者是黑色。同样地,跟你在一起花时间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或坏,对於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帮助我们看到什麽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能让我们浸淫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他的一切思考、言语和行为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麽做才能够在道途上进步,怎样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像是一面帆,能够让一艘船飞快地渡海。

  如果我们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麽老师是那麽珍贵。证悟,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根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话说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

  佛陀的开示广大,密法传承众多,涉及的主题无尽。缺少老师的精要指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把这麽多的法教浓缩到最精要的点上,实修。

  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事实上,他的心舆众佛无二无别。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因为虽然过去诸佛都已得到完美的证悟,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们,也无法听到他们的开示。而我们的心灵老师,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见到他,从他那里得到指示,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走向证悟。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会带出第三个,永无至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轮回的迷途。对心真实的本性盲目,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致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升起和消逝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只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执著於现象的真实性,因吸引和排斥、享受与疼痛、得与失、有名与无名、称赞与责怪而感到痛苦,会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轮回和涅檗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现起,而跟彩虹一样,它们并非具体实存。一旦我们认识到实像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麽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觉力量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溶,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种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它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著於它们。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著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麽状况升起,勿喜勿悲,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安适。


  无始以来,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执著的囹圄,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然後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以做出正面的举动。即使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的伟大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地自然现起。因著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地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遇是真正慈悲的惨澹仿冒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後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麽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众生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同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人能够快乐。不然的话,慈悲有什麽用?


  如果我们能够分辨心及觉性,
  因而认识到我们的原初本性,
  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
  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
  就只要不让心散乱於外,即可行;
  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
  他们说,那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样,
  後者是固体,抓得住。
  但是融化的冰与水无别,
  所以在实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样地,心,因迷惑而非觉性,
  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
  心与觉性虽相异,
  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
  心,就像无智的小孩,
  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智者。
  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可以知,
  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
  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
  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破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开始揭露出觉性的燦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刹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你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刹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泉源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就叫做轮回。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证悟。第一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它们。

  禅定的经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麓的彩虹一檬,会误入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刹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财生一种惯性的执著。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我们想到佛法。所以说,徒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会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著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我们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著於有利的状况,我们几乎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着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著一个人,拿著檀香扇子常他扇风,另一边站著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扇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殆尽。不管任何状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途上有所进步。


  心将经验分成主体和客体。心先认同主体,“我”,然後认同“我的”这个概念,然後开始执著“我的身体”、“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执著愈来愈强烈,我们愈来愈只会全心关注自己的福祉。我们对於舒适的追寻,我们无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厌烦的状况,我们全神贯注在享乐和痛苦、财富和贫困、名气和平凡、称赞和指责,全部都是因为“我”这个概念。

  我们执著於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自我事实上只下过是一个意念的塑造,当我们了解到,所执著的对象,以及能执著的心,都是空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们自己没有什麽两样。我们通常照顾自己所费的心思,就是菩萨照顾他人所费的心思。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他就会毫无犹豫这麽去做,就像是天鹅飞入凉爽的湖泊一样。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原望。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原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原一切众生觉醒於证悟之境。”富我们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当我们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当我们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禅定之粮。”当我们开一扇们的时候,让我们想:“原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当我们关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当我们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累生解脱之道路。”当我们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当我们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当我们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至乐。”当我们看到痛苦的峙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就算我们身体的行为和我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多麽完美,我们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为,不断反复地检查自己的心,负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当正面的意念生起,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觉察,渐渐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我们也能够保持对智慧的认识。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不论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没有这个,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不论我们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标签:心灵之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