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一切诸佛教法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翻译:黄朝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01日
来源:摘自《生死无惧》十月(网海莲舟佛法网站)   作者: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翻译:黄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0.1

  在对抗你最强大敌人(我执和我爱)的战争中,再没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就是慈悲,把我们奉献给别人,不追求自己的享乐却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与无我智慧的联手,彻底摧毁让我们生生世世流浪轮回苦海的虚幻执著。所以,我们的传统把慈悲视为觉悟的来源和要素,及觉悟行为的核心。

  10.2

  古代禅坐的教法传述:刚开始禅坐时,念头毫无间断地,一个接一个生起,象高山的瀑布。

  慢慢地,当你的禅定境界提升了,念头就象深峻峡谷的水流,然后象蜿蜒流向大海的大河,最后心念象宁静沉稳的大海,只有偶尔兴起的涟漪和波浪。

  10.3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会醒来,或在何处。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再也无法吸进来时,你就死了。就是这么简单。

  就如西藏谚语所说:“明天或来生,哪一个先到,我们从不知道。”

  10.4

  据说,佛陀证悟时,他想要让大家了解,众生皆有佛性,并完全分享他的证悟。但他也带着无限的慈悲和遗憾,清楚地知道:要我们了解他所证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难。

  因为,虽然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自性,但我们却未认出它,因为它已被我们的凡夫心层层包裹缠绕住了。

  想象有一只空花瓶,其内外在的空间完全一样,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们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当我们开悟时,就象花瓶裂成碎片,内外在的空间融合为一。那时,我们突然了解到:它们从未分割,也从未相异;它们始终相同。

  10.5

  所有的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与我们根本的、觉悟的自性相结合。就如《奥义书》所说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无明之路。它们遥遥相隔,且尽头各异……愚人陷入无明当中,还以为自己有智慧和博学,事实上却象盲人被盲人从此端牵到彼端,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那个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会对幼稚的、不专注的、迷恋钱财的人闪耀的。

  10.6

  有个对受苦者发起慈悲心的技巧是,把他想成是你最亲爱的朋友或亲人。

  想象你的兄弟、女儿、父母或挚友,正遭受同样的痛苦。你的心自然会敞开,慈悲会唤醒你:除了解除他们的痛苦,你还能做什么?现在,把你的慈悲心,转移到那个需要你帮助的人身上。你会发现自己更能自然地生起助人之心,且付诸实行。

  10.7

  禅修真正的喜悦,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当下持续鲜活的体验及它的喜悦、清明、安详,最重要的是执著的放下。

  你越能放下执著,表示你变得越自由。你越能体验这种自由,我执就会越清晰,希望和害怕也会消融,而能了悟无量的“无我智慧”。

  当你活在这个智慧之家时,“我”和“你”,“这个”和“那个”,“内在”和“外在”的藩篱将会崩溃,最终将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10.8

  我记得一九七六年时,有位美国中年妇女前来纽约参见敦珠仁波切。她走进房间,坐在敦珠仁波切前面,一开口就说:“医生说我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意料地,敦珠仁波切温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来,然后轻轻地说:“你看,我们都正在死,死只是早晚的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早死而已。”

  他用这几句话,帮助她了解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她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因而舒缓了她的焦虑。接着,敦珠仁波切对她做了临终和接受死亡的开示,并告诉她死亡中蕴含着解脱的希望。

  然后,他教导她一种治疗修行的法门,她就虔诚地奉行。最后,她不仅接受了死亡,也因为精进努力地修行而重获了健康。

  10.9

  西藏伟大的传统称自性为“平凡的智慧”。我很赞同这种说法:我们的真性和众生的自性并没有什么特别。

  讽刺的是,我们所谓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平凡,对轮回迷惑景象产生了疯狂的、执著的幻觉。就是这种“非凡”的景象,让我看不见“平凡的”、自然的、天生的自性。观想诸佛此刻正看着我们:当他看到我们致命的混乱时,他该有多么惊讶伤心啊!

  10.10

  曾经有一位大圆满行者,他不喜欢夸耀自己,却有一大堆弟子跟着他修行。有一个喜欢卖弄学问的僧人非常嫉妒他,他知道这位行者书读得不多,就想:“他只是个平凡人,怎敢去教导别人?他怎敢假装成老师?我要去考考他,好教他当面出丑,让他在弟子面前丢脸,这样他们就会背弃他而跟随我了。”

  有一天,他前往拜访这位行者,且轻蔑地说:“你们这些修大圆满的人,难道只会修禅?”

  行者的回答让他吃了一惊:“要修什么禅?”

  “原来你根本就不修禅!”僧人得意扬扬地大嚷着。

  “不过,我什么时候心乱过了?”行者回答。

  10.11

  我们的心充满着执著散乱,根本就无法保有片刻的宁静,这不是很奇怪吗?它是如此的不安、迷乱,以致于有时候我会想,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世界,就好像置身于死后中阴的痛苦折磨,意识备受不安的煎熬。

  我们碎成许多片段,我们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不知道该认同或相信自己哪一面。这么多矛盾的声音、指挥和感觉,争相控制我们的内在生命,让我们不知所从,散乱不已。

  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带回家。

  10.12

  佛陀说:“现在的你,是你过去所造;未来的你,是你现在所造。”

  莲花生大士更深入地说明:“欲知过去世,看看今世之所受;欲知未来世,看看今世之所做。”

  10.13

  当教法与你的内心深处相契合时,你才真正拥有了“见”。不管你的处境多么艰难,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宁静、沉稳,充满智慧和善巧,让你免于沦为邪见的牺牲品。

  在此“见”中,你会发觉有一个“智慧向导”,时时在旁边给你忠告,支持你,唤起真理。

  但你还是会产生困惑,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你不再以盲目的、执著的方式来面对它,而以幽默的、前瞻和慈悲的眼光来看待它。

  10.14

  对无常的恐惧唤醒我们,一切皆不真实和非永恒。我们会明白,无常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它迫使我们去问:“如果万物都会死亡和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一切表象之后隐藏了些什么?有什么是我们死后可以依靠的?”

  要时时记住这些问题,并仔细思唯,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将能揭开隐藏在改变和死亡之后的“某种东西”的真面目。

  在此时,我们将会反复瞥见无常真理所蕴含的浩瀚义理,因此产生了深刻的安详、喜悦和信心,让我们充满惊奇,也让我们逐渐相信,的确有“某种东西”是不可摧毁、不会改变,也不会死亡的。

  10.15

  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是过去业的反射。如果我们真正明了这点,不管遭受什么痛苦和困难,都不会把它当成挫折、灾祸或惩罚;也不会责备自己或自怨自艾。

  我们把痛苦看成是过去所造业的成果。西藏人说痛苦是“一支扫除恶业的扫帚”。我们甚至要感谢业报就要结束。我们知道“好运”是善业的果报,但若我们不好好运用,它可能会瞬即消逝;而“恶运”是恶业的果报,但也给了我们净化的大好机会。

  10.16

  有一天,当我们主宰了风、浪、潮汐和危机之后,……将能掌握爱的能量。到那时,即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第二次发现火。

  ——德哈·得查汀(Thilhard De Chardin)

  10.17

  相信轮回让我们知道宇宙间存有终极的正义和善。这种善就是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出的。当我们为善时,就是往它前进;当我们做恶时,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当我们无法将它表现在生活或行动中时,就会感到痛苦和挫折。

  10.18

  上师们教示我们,要了解无我智慧和自由,就是要通过闻、思、修的修行阶段。刚开始,我们要反复地听闻正法。当我们听闻正法时,就是在提醒我们生而具有的智慧本性。

  慢慢地,在我们听闻正法时,其中某些段落或智慧打动我们,回忆起自性的点点滴滴,一种熟悉的、奇妙的深沉感觉将会被慢慢唤醒。

  10.19

  记住:禅修法门只是一种方法,并非禅定。通过娴熟禅修,而达到一种纯净的圆满示现,这才是真正的禅定。

  西藏有一句发人省思的话:“禅定什么都不是;只是熟习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定只是去熟习禅定的修法而已。就像这句话说的:“禅定不是苦斗,只是自然地融入其中。”当你持续修行禅定时,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来的事;它是自然发生的,只要你熟习修行。

  10.20

  如果你肯对一种超强智慧的法门痛下苦功,就可能开悟。

  但是,我们的心却塞满了困惑和怀疑。有时候我会想,怀疑甚至比贪欲和执著更容易阻碍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崇尚聪明和智慧,赞扬我们智能中最肤浅、粗糙,和最没有价值的层面。我们已经成了假“聪明”和神经质,而把怀疑当真理。怀疑只不过是自我强烈企图抗拒智慧,却被神化为真理的目标和结果。

  这种恶劣的怀疑方式,是轮回的卑鄙王国,由一群“专家”服务,他们并没有教导我们开放的灵魂和宽厚的怀疑,而这正是佛陀认为检视教法价值所必须的;反之,他们教给我们一种破坏性的怀疑,让我们觉得一切都不可相信,没有一点希望,什么都不可靠。

  10.21

  这么多的障碍和错觉,阻绝了我们了解“我们正在死亡”的事实。当我们终于认清自己正迈向死亡,其他人也不例外时,就产生一种燃烧的、心碎的脆弱感,感觉到每分每秒、每个众生都是珍贵无比的,而对众生生起了无限深刻而有力的慈悲心。

  我听说汤玛斯·莫尔(Sir Thomas More)爵士,在他斩首前写到:“我们皆同处一辆车上,将被处死;我怎能怨恨别人,或希望别人受伤呢?”

  把心完全打开,去感受无常强大的威力,就能生起无所不包和不惧的慈悲心,点燃真正想帮助别人者的生命。

  10.22

  什么是伟大的修行者?就是时时活在真我的当下,并不断挖掘和运用深刻启示的人。就如当代英国作家路易斯·汤姆森(Lewis Thompson)所写的:

  基督,无上的诗人,热切地活在真理当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清净的行为和圆满的象征,展现超越的真理。

  展现超越的真理,就是我们存在这里的原因。

  10.23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点阻碍时,真正的修行者不会丧失信心而起怀疑;反之,他会洞察障碍的真面目——只是障碍而已。当你认清“障碍只是障碍而已”时,障碍就自然消除了。

  同样地,如果你无法认清障碍的真面目,而严肃地看待它,那么它就会更加强化坚固,最后变成真正的障碍。

  10.24

  天道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比人道好,但上师告诉我们,人身却更是无比珍贵。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人拥有觉知和智慧,而这是开悟的资粮;而且,人所遭遇的痛苦,更能激励人们追求心灵的转化。

  每一种痛苦、悲伤、失落和无尽的挫折,都有它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我们,迫使我们冲出轮回的苦海,释放出我们被拘禁的光芒。

  10.25

  我常觉得很好奇:我认识的某些上师,会问前来参访他的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轮回吗”其实他不是问他们是否相信这个哲学命题,而是问他们是否真心相信它。

  因为他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相信轮回,他的生命将会改观,也将会更清楚自己该负的责任和应守的道德伦常。上师们觉察到,如果人们不相信轮回,必定会创造出短利的社会,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社会冷酷无情,毫无慈悲心存在,难道这种心态就是造就的主因吗?

  10.26

  观想佛陀、莲花生大士、你的上师鲜活地示现在你面前,把你的心向真理的化身开放,如此可以阵阵加持和转化你的心。

  当你启请佛陀时,你的佛性就被启发唤醒,如阳光下的花朵一般盛开自然。

  10.27

  顶果钦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瑜伽行者走过花园的情形:他全然清楚花的灿烂美丽,也能欣赏它的色泽、花形和香气,但他心中却了无执著和“后念”。

  就如敦珠仁波切所说的:

  不管什么认知生起,你要象一个小孩走进华丽的寺院;他只能观看,而执著却一丝也无法进入认知中。因此你感觉每件事都是新鲜、自然、生动,未经破坏的。当你保持它的原状时,它的外形就不会改变,它的颜色就不会褪去,它的光辉也不会消失。不管出现什么,都不会被执著所染,所以你的认知都是本觉的本来智慧,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可分割性。

  10.28

  万物都不圆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就算你选择了一位上师,并虔诚地跟随他修行,你还是会碰到困难、挫折、矛盾和缺陷。不要屈服于障碍和小小的困难,它们只不过是自我幼稚的情绪而已。不要让它蒙蔽了你,你的抉择具有重要和永恒的价值。切勿不耐烦而放弃对真理的承诺。

  我一再感到伤心失望:我看到许多人热忱地选择了一位上师或法门,并发愿遵循,但一碰到不可免的小障碍时,就退回到轮回和旧习中,终而虚度终生。

  10.29

  要实际付诸行动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西藏,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拥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看到全天下各角落的困难:千手可以延伸到各各角落提供助援。

  10.30

  禅坐时,要如平常一样地自然呼吸。

  把你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气上,当你呼气时,跟随着呼气的动作转移。每次呼气,你就在放下和消除执著。想象你的气融入遍及一切处的真理中。

  每次当你呼气之后,吸气之前,你会发现有一自然的间隙产生,因为你的执著消失了。

  安住在此间隙之中,安住在此开放空间中,然后自然吸气,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只要把心继续安住在此开放的间隙之中。

  10.31

  中阴教法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要或不要为死亡准备,会有何种不同的后果产生。其实,这个抉择很清楚。如果我们现在不为死亡准备,就会为此生、死时和死后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会摧毁此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我们会无法善尽此生,且拘禁于终将一死的自我之中。这种无明掠夺了我们开悟的机会,把我们永远绑缚在妄想之中,不由自主地永世轮回,就是佛教所谓的“轮回苦海”。

  生死无惧 十月


标签:慈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