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爱心慈善>>正文内容

慈善离不开文化的涵养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5月19日   作者:唐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5月18日,一场由天狮集团等单位主办的大型慈善晚会在天津举办。台上星光灿烂,台下专程赶来参加晚会的3000名海外观众更为媒体关注——他们来自亚、非、拉以及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长期受到中国资助的受益者。

  同样令媒体感兴趣的,还有这次活动组织者的庞大阵容。除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机构,更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名字。印象中,如此多的政府部门主动携手参与慈善宣传还是首次。

  近年来,慈善事业渐渐进入中国公众视野。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民间捐助达6亿多元,开启了民间捐赠支援国际灾难的先河。在我们身边,“希望工程”改变了无数辍学儿童的命运,青岛的“微尘”爱心飞扬。虽然民间慈善不断升温,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落后。在前不久公布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上,数百家上市公司榜上无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中,有80%来自民间,而我国只有10%来自普通百姓。

  是什么阻挡了慈善的脚步?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不够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慈善教育、慈善文化的缺失,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短腿”:很多人认为,慈善是政府部门和富人的事,与普通百姓无关。企业和富人认为,行善会“露富”,不利于发展。还有人不愿意参与国际慈善活动,认为自己家的困难还没解决好,何必向国外的儿童、残障人士献爱心?更多人尚未认识到善行不仅是爱心的传递,也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慈善观念不能仅靠“恻隐之心”,它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遗憾的是,在我国,很少有学校开设慈善课程。而慈善教育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中都是重要的内容,参加义工等公益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在新西兰的中小学,孩子们经常参加各种募捐义卖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爱心,学会把慈善的美好愿望兑现成具体的行动。不少国家的大学,不仅在录取学生时需要“义工”记录,在入学后也将从事公益活动作为“教育”的要求。

  其实,多种形式的社会慈善教育也是孕育“善之花”的土壤。义工丛飞的事迹,正是通过媒体的宣传,不仅让国人认识到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而是人人可为的善行,也感召着更多人加入了义工的队伍。这次天津的慈善晚会同样搭建了一座教育的舞台,它传递了人类彼此之间的善心,也传播了国际慈善的理念。可惜,这样鲜活的教育宣传,这样生动的慈善教材,在我们身边还不够多。

  慈善事业的开展离不开慈善文化的普及。尽管前不久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中,已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但慈善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培育民众参与的慈善文化,离不开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大力倡导,离不开名人的示范、公众的参与,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唐 宋)


标签: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