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综合其他>>正文内容

邪见的厉害性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9日
来源:来稿   作者:法增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世间人缺乏正见,被邪见(Ditthi)稠林所重重围困住,不能对世间有如实的知见。因此上自国王总统,下至凡夫庶子,常为自己的邪见所困惑扰乱,言行也因而不正。世间人多具邪信,信奉各种神祉,有些虽有皈依,但不持戒,若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苦恼,才来佛庙焚香礼拜,祷告佛菩萨祈请保佑。他们心中对佛的观念是把他神一样看待而不是当佛是正等正觉者。

正见有两种;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正见是知道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今世,有凡夫有圣者。出世间正见是指能正观四圣谛,即能正确地见到苦,苦生起之因、苦之灭和苦灭之道要是不能如实见到苦,因此知见不正不知苦,也就不能见到苦生之因,更遑论苦之灭与苦灭之道了;此外,还要能正观缘起,以及以三法印正观一切现象及名色法。

邪见是不善法,在佛法上也叫做邪见漏(Āsava),邪见暴流(Oghā),邪见取(Upādānā),邪见随眠(潜在倾向Anusaya),邪见结(Samyojanāni),邪见烦恼(Kilesa)等。

邪见是肯定出现在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它是一种对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的不善心所,[阿毗达摩]解释它是一种错误见。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是乐,是有我,是净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

要澈底破除这些邪见,要从三个层次来解决;(1) 认知我是五蕴,和五蕴的变易;(2) 要能感受到五蕴无常变迁的苦;(3) 要会观照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证知无我

四颠倒

佛法里所说的涅就与凡夫所持的错误观念(四颠倒)相对。凡夫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这叫常颠倒;他们甚至要把涅想象成是一种清净国土境界,修行完后去到那儿享受长生不死的快乐。凡夫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这叫乐颠倒;成天到处见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视若无睹。凡夫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这叫净颠倒;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扫啊,要把身体与地方整理干净,却忘了思惟这身与物的本质是不净。凡夫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叫我颠倒;这邪见(六十二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得出离,也无能证悟涅

身心是我(五蕴是我)

无闻凡夫以邪见故,见五蕴是我,属于我,每一世从懂事那一天开始,天天以我为出发点来看世间,分别自我与外在世界两方,常常因而生起我见与我随见,想要于变易的五蕴,求得安稳,妄想要控制变易的现象,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在逆境时心中产生愁悲苦忧恼。

佛说:é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由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身体是我),我以色有(我是身体而存在),我中有色(我中存在身体),色中有我(身体中存在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观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识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û ([相应部]蕴相应,自洲品第一经)

因为执取身心是我的结果,由自我推广到错误地认为世间有我的存在,我在体验这世间,而妄觉我是不变易的,因而不去观察这身心的变易

这五蕴的变易,是我们所要认知的最重要的道理,即是无常,也是认知自己的第一步。

世间是乐

从认知无常,我们才会感受到无常变迁的苦,这才是认知自己的第二步。

佛言:「失眠者夜长,倦困者路长(Yojana由旬,印度古长度,一由旬约14公里多),愚人不知法,生死轮回长。

([南传法句经新译]60)愚人不知苦, 不知出离,就像蚂蚁黏着糖一样,也像狗被绑在柱子,一直绕着柱子转一般。许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苦与悲惨之事都视若无睹,乃至自己身受之苦也都忘得一乾二净。

下面我们看佛如何引导输屡那生起正见与观智,以下举[相应部]的经文读者可慢慢看慢慢想

(佛问﹕)输屡那!汝意如何?色(各种物体,包括身体)是常耶?是无常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无常。

  (佛问﹕)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苦。

  (佛问﹕)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色身),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输屡那答﹕)大德!不也。

(佛问﹕)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无常。

  (佛问﹕)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苦。

(佛问﹕)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输屡那答﹕)大德!不也。……

(佛问﹕)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无常。

(佛问﹕)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苦。

(佛问﹕)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输屡那答﹕)大德!不也。

(佛问﹕)行是常耶?是无常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无常。

(佛问﹕)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苦。

(佛问﹕)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输屡那答﹕)大德!不也。

(佛问﹕)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无常。

(佛问﹕)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输屡那答﹕)大德!是苦。

(佛问﹕)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输屡那答﹕)大德!不也。

  (佛言﹕)输屡那!是故于此处,所有色之过去(过去之色)、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之正慧如实见。

  (佛言﹕)所有受之过去(过去之受)……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佛言﹕)所有想之过去(过去之想)……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佛言﹕)所有行之过去(过去之行)……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佛言﹕)所有识之过去(过去之识)……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佛言﹕)输屡那!如是有闻之圣弟子,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厌患而离,离欲故解脱,令解脱故谓解脱智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相应部]蕴相应,四十九经)

一个行者若如实的去观照五蕴,从而知道它们是无常的现象,才会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因厌患而离欲,因离欲故心才解脱,心解脱故才生起解脱智照着上述佛说的長期持之以恆的去观照五蕴,至少能证初果,七往返天上人间,就能证阿罗汉果。正见是能见到五蕴是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而已,只是法而无他物,非人、非我、非我所、非我中蕴、非蕴中我。并以所有五蕴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十一种情况如实知见这五蕴是因缘生,因缘灭;五蕴是现象而已,并无作者,也无受者。

常见与断见

众生执着于常见,认为生命长存,肉体虽然死了,但是精神与灵魂永远活着,甚至藉由一些宗教师的邪说而相信精神与灵魂可以去到造物主或万能的神那儿的天国而得永生。

但是佛洞察这身心的真相而告诉我们 : “观此粉饰身,疮(九疮﹕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与骨聚,身病心妄想,无常不久存。([南传法句经新译]147)又说 : “诸行皆无常,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五蕴苦),此道达清净。诸行(一切造作)皆是苦,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诸法(五蕴khandhā)皆无我,以慧观照时,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南传法句经新译]277-279) 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出现皆依赖因缘,一切事物的消失与毁灭也皆依赖因缘。在这世上压根儿没有永远不灭的事物或众生。

又众生执着于断见,认为人死了就一切都结束了,但是轮回的现象铁证如山,甚至现代的心理医生,还应用催眠的方法来套出病人过去世的痛苦经历,从而为病人作心理治疗。因此说明了轮回的现象而证明断见的错误。

这里举佛为迦旃延开示的语录来说明:

「世尊!如世尊说正见。如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世人依有或无两种观念来看或执取事物。)

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为烦恼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现象)不疑、不感,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世间集(现象的生起)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上本来没有的不会有);世间灭(现象的消失)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世上本来有的不可能没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杂阿含]﹐三零一经,或[相应部]因缘相应﹐十五经。)

一切的现象包括众生皆应因缘而生灭,佛法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轮回的真相,众生缘于无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恶之业储藏于八识田里,因此死后识又再投胎受报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业灭尽,没有储藏的业识就再也没有轮回的动力,因此就寂灭而涅了。

我见

这里举两则有关转世的识是否同一个人来阐明佛的说法: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我慢连续)等;非无间等故(若非无间的缘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

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彼人的识转世去某某处。)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还有我的观念存在)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看到我慢的相续)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能舍弃识的不再转世)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结,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

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一零五经)

要知我慢的过患、原、生起,于我慢常无间断的观察,不给我慢有机会侵入。断我慢与识的行者不再转世。我慢不断行者的识又再转世去某某处。

有一次因为嗏帝比丘起了邪见,佛唤他来问: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 起、等起,谓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世尊诃曰: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记住我的话)?汝愚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中阿含,嗏帝经])

愚痴无闻众生执着识是我,就像上述的嗏帝比丘一般不然就执着死后去一个天国或佛国,这些都是属于邪见,因此死后又再转世投胎受报去了。(这里不是在诽谤净土法门)

倒见

一切的颠倒见轮回的动力。[杂阿含]九六二经里谈到十四无记 颠倒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 若作是见:

(1)世间常。此则真实,余则虚妄者,此是倒见,此是观察见,此是动摇见,此是垢污见,此是结见。是苦,是阂(障碍),是恼,是热,见结所系。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

(2)世间无常。

(3)(世间)常无常。

(4)(世间)非常非无常。

(5)(世间)有边。

(6)(世间)无边。

(7)(世间有)边无边。

(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9)是命是身。

(10)命异身异(身与命分开)

(11)如来有后死(死后有)

(12)(如来)无后死(死后无)

(13)(如来)有无后死(死后有与无)

(14)(如来)非有非无后死(死后非有非无)。此是倒见。乃至忧、悲、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白佛: 瞿昙(乔达摩Gotama) ! 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 如来所见已毕(无见)。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 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 瞿昙! 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 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见火然()? 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

婆蹉白佛: 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 若有人问汝,向者(刚才)火然(),今在何处? 为东方去耶? 西方? 南方? 北方去耶? 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 瞿昙! 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不是这样)

佛告婆蹉: 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棕榈树),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不是这样)。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那些执着于十四无记的都对理解佛说的道理无益,对梵行无益,也非正知正见,不正向涅。同时执持于这些的都还有色的见,还受五蕴的束缚,还有贪欲的火在燃烧着。佛与阿罗汉们就像不增添薪草的死火堆一样,火并不去到任何地方, 火已永灭。对涅的认识也应如是。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在受善恶之报,在生命完结时,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寂灭,不再回来受苦。由此可知,正见是智慧的培育,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这么做才能生起如实正见。

在七清净法里的第三清净的见清净是以分辨四界,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十二处、十八界及五蕴等,通过观照而能清楚的见到并确定名与色,从而消除「我」的邪见,所以叫做见清净。通过辨别只是因缘而生的名色法,并无一个主宰的的存在。这观智也叫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 vavatthānañāņa)。达到这一观智的行者会以名色为他()的老师,作他的归依处,并自己体验而知见清净。

戒禁取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执,它是一种邪见心所。戒禁取是誓愿执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订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长发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执着于诵梵文或巴利文的经文、修行的祭典与仪式如拜火、火供、杀畜来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鸯鸠摩罗(Angulimala)的邪修行。衣着的禁戒,由誓愿执取于某些邪戒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于某些禁例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某些禁戒而得清净的种种颠倒执着。

戒禁取邪见是许多学佛者的要害,这是当他们的心转向求道时,他们依世俗的想法来行道,不是依圣道的正见与正思惟配合来行圣道,因此生起诸多不正见不正思惟,以邪精进而执取某种外表形式的邪道法来修行。

佛对向他询问的迦罗摩人说(迦罗摩经, 增支部卷一):

(1)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2) 不要盲从传统。

(3) 不要妄听谣言。

(4)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6) 不要依赖哲理。

(7)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8)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0)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2), (4), (5), (6), (7), (8), (10)条。

根据[梵网六十二见经Brahmajala Sutta]里佛提出的六十二见,其中十八见属于过去事,四十四见属于未来事。一个戒禁取者至少执取一半以上(即三十见以上)。

那是执取我是有色或无色的常见、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见、天为常人间为无常见、我与世界有限无限见、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见、有后世见无后世见、一想为有我见、少思想为有我见、种种思想为有我见无量思想为有我见、乐为有我见、苦为有我见、苦乐为有我见、不苦不乐为有我见、有善恶之殃福或无善恶之殃福见、何所善何所恶见(圣者对善恶均放却)、当行何等不当行何等见、何所恶道何所善道见、当作何等行为苦见、当作何等行为乐见、教某人当如是见、教余人当如是见、当如是不如是见、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执着于死后四大碎败灭尽无后世的断见、死后更有我在欲天或色界天后世不复生死之见、死后去色无色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量虚空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量识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所有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非想非无想处后世不复生死见、现在世俗的涅槃见如以各四禅定为灭尽之境后世不复生死之见等常见。

因此装着金银珍宝、食失其时(过午食)受男女奴婢受鸡羊猪受树果菜园自取食之受人信施复共诤讼杂香涂身,作畜生业作咒说,作鬼神事,预卜吉凶,不离五盖(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举恶作)尘劳,为诸恶不善法扰乱其志,少知不多闻,诽谤如来,执持邪道。就像诸鱼于少水小泉中,为捕鱼人以罗网捕捉不得出生死。诸异道人,佛在世时能善为解说,诸天及人民悉能开解;在佛灭后,不能得见。若能断得戒禁取,至少可以消除一半以上的这些邪见。

众多之邪见

这三界里的一切存在,欲有、色有与无色有。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色有是有物质的色身与感受的存在,无色有是无物质的色身与感受而只有识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一位有智者观万象如看着镜中的映象,生时生,灭时灭,来来去去,不予挂念执取。但众生对外在的现象的差别心生邪思惟,而起执取。心一起执取,这虚幻的外象就变为实有,执着使心里想的存在转变为实际境界的存在。就如此从心理的有变为物理的有。

心理的有的执取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我论)取等四取。前一种是贪心所, 而后三种是与邪见心所相应。

欲取是对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渴爱, 而分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缘,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恒常的常见,无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断灭的断见。如此而细分为十八种爱欲取,依内色外色而有三十六,再依过去、现在、未来而详分为一百零八种欲取。

执取于见是见取,见即是取,如我是常世间是常等见,是见取。

戒禁取詳見上段。

我语(我论)取是指愚痴无闻凡夫对五蕴的颠倒看法的执取(颠倒见),如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四种,加上受、想、行、识共二十种的无智的执取,要对色取蕴有正确的了解。这种心理的执取与物理的有的关系,佛以缘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是故若要断除有,就要断除无智的执取。

凡夫都是在执取于外境与五取蕴;我语取(有二十种)是对身的错误见解,邪见取是执取常见或断见或无作见等,戒禁取是对修道法的错误执取,欲取是对色与非色的执取,它是贪心所的表现方式,与八贪心相应;后三取是邪见心所的表现方式。欲取的因要在阿罗汉道才断除;戒禁取是粗分的,所以在须陀洹(Sotapana)道时断除。凡夫为了欲取而执取于祭典与仪式,故邪见取与戒禁取产生,这三种是与瞋和痴四心相应,它们都在须陀洹道时断除。

烦恼

我们心中的烦恼(Kilesa)[入阿毗达磨论]说明为烦乱逼恼身心相续也叫随眠[清净道论]称它为污染的相应法。在[阿含经]中通常只说四漏五盖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七随眠等的烦恼名词。五下分结是结缚有情于欲界生存的烦恼而五上分结是结缚有情于色及无色界生存的烦恼。這裏只着重在[阿含经]的原来分类。不过细的分法有助于修行人认清烦恼的多样化因此这里也稍微提一下。

[入阿毗达磨论]里提到七随眠即是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欲贪与有贪可归纳为贪而成六随眠。《俱舍论》把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成十随眠。欲界依四谛的烦恼即对四谛未知未断未证未修的见惑须赖见道方能断除的有三十二而修惑或思惑有四贪、瞋、痴、慢)须赖修道方能断除,如此欲界共有三十六随眠。色界与无色界依四谛的烦恼各有三十一随眠依四谛的见惑有二十八修惑或思惑有三(贪、痴、慢因色及无色界无食欲及性欲故无瞋)。三界烦恼加起来共有九十八随眠。再加上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恶作、睡眠、掉举、昏沉、忿、覆, 共为百八烦恼。详见表1及表2:

1: 欲界随眠

修道

要断随眠

修惑

无明、贪、瞋、慢

道谛

无明、贪、瞋、慢、疑、戒禁取、邪见、见取

灭谛

无明、贪、瞋、慢、疑 、邪见、见取

集谛

无明、贪、瞋、慢、疑 、邪见、见取

无明、贪、瞋、慢、疑、戒禁取、身见、边见、邪见、见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册三界图

2: 色及无色界随眠

修道

要断随眠

修惑

无明、贪、慢

道谛

无明、贪、慢、疑、戒禁取、邪见、见取

灭谛

无明、贪、慢、疑 、邪见、见取

集谛

无明、贪、慢、疑 、邪见、见取

无明、贪、慢、疑、戒禁取、身见、边见、邪见、见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册三界图

见惑也叫理惑即对三界的道理所起的我见等恶见、邪见、妄见等的错误见解这在见到四圣谛的道理(见道)时一下断除。修惑也叫思惑或事惑即心识对境所生的贪、瞋、痴、慢等烦恼这须经修道与思择法和四谛的道理方能断除。

这些烦恼在欲界里有三十六种即苦谛下的烦恼有十随眠集谛与灭谛下各七随眠(无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只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七种)道谛下有八随眠(对道谛起戒禁取加上上边的七随眠)。因为色及无色界无瞋所以苦谛下的烦恼只有九集谛及灭谛下各有六道谛下有七共二十八见惑加上修惑三种(痴、慢)共三十一。三界所有的烦恼共百八。对这些烦恼必须遍知遍断遍证遍修方能出离三界。故佛说他要是对四谛没有进行三转十二行彻底的断除一切结缚的话他不能称为正遍知明行足正等正觉者。

根据[大集经](卷五十九)的说法。当六根对六尘时各有爱好、厌恶、平等三种分别合为十八种分别分别又有染、净之分﹐合为三十六种分别再配以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合为百八烦恼。

修行人若能注意断除这些,自然能把四念处的心念处修好。若能明白四圣谛的道理,就能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等烦恼,而证初果,这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习惯性犯的烦恼(习气,掉悔,我慢)还要靠实际去修方能断除,所以五下分结的贪、瞋、及五上分结的痴(无明)、慢、色爱、无色爱、掉悔都要实修方能断除,这就是修道所断的烦恼。

邪见行邪道

众生因为他们的愚痴及受生的环境,了他们清明的心,常行邪道,与邪相应。许多的修道人,因为邪见故,也还在行邪道,与邪相应。他们相信苦行能够灭罪,持诵咒语能够灭除罪苦,消除罪障及开悟,以及用水来洗净他们的恶业,以违反业果法则的邪思惟来行邪道,如下列数经所示:

「裸形髻发者,涂泥绝食者,露卧涂尘垢,苦行蹲踞者,彼等不断惑(邪见、邪思),何能得清净?」([南传法句经新译],一四一偈)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生,不从智慧。……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愚非智慧。……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向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无是处。」([中阿含,多界经])

不知界界是指不知六根、六尘、六意识的十八界;四大与空和识的六界;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六界;觉()、想、行、识四界;欲、色、无色三界;色、无色、灭三界;过去、未来、现在三界;妙、不妙、中界三界;善、不善、无记三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界;有漏、无漏二界;有为、无为二界等共六十二界。

不知处’是指不知十二处:六根和六尘的关系。

不知因缘’是指不知十二缘起的道理

‘是处’是说世上只应有一个转轮圣王;一个佛应世;修行见谛人不会造五逆业,不会舍戒罢道,唯有凡夫才会舍戒罢道;见谛人不会信卜问吉凶,不会信咒语;见谛人若遇极苦只会向内求;凡夫会世间八法(苦、乐、称、讥、誉、毁、得、失) ;修行人会去到善处;凡夫造恶会去到恶处;修行人会修四念处、七觉支来断五盖;这才是正确的。以邪思行邪道,迷信,不知业果,戒禁取,造十恶业等皆是非处

正见与观智

正见与正思惟是智慧的培育,配合择法与精进,加上正念与正定,就能生起观照五蕴法的正确智慧,能把五蕴解剖为名法与色法的名色分辨智,观察名法与色法出现的原因的缘摄受智,和以无常、苦、无我三相来观照名色法所生的三相思惟智。

其它观智的修习是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随顺前八智);到了随顺智,一个行者以涅为目标而达到种姓智(即圣者种姓) ;然后是四道智,四果智和省察余漏智(省察道果与涅槃)

这是觉音在[清净道论]所讲的十六观智它是依七清净法,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及道智清净来讨论的。

正见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八支圣道是朝向苦灭的道路。正见的开展是对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缘起法的观察

透过对缘起法的观察以及应用于日常修行上,我们会明白无明与贪爱,贪爱是在根、尘、识接触之后所生的贪心所,而无明是属于痴心所。无明是对苦的现象不知晓,不观察苦生之因,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以及不想办法脱离于苦。一起了无明就产生行(造作),就会有业有的积集,关系这样,这是加上了许多造作与业异熟的的记录而识是六根对六尘的识别。但这仍然是说明这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不可能把它说成是某某作者、受者,过去世、今世或未来世的

当一个行者能通过观修缘起,就能达到七清净法里的度疑清净,如实知道它们只是名色法的因果关系,只有缘起,而断除了对三世之疑惑,断除了作者受者是一是异的疑惑,也解除了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无因作的困惑。同时由于正见,观照因缘连结相续的关系,而断除了常见与断见的疑惑。依前缘知非「常」,从后缘知「断」灭,依此二缘就明白佛说的缘起与中道的道理

世尊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禅观时,是经过致密的观察与分析,把他自己对于自身与自心的错误观念粉碎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二十二根之后,然后再用缘起法把这些粉碎了的身心,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把它们连贯起来说明诸缘的俱起与和合及生灭关系,然后把他自己这个无量劫长久流转的有情,澈底的从邪见与在三界的痛苦深渊解脱出来。是故佛说:「见法即见!」缘起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解释了有情受苦的发生过程及灭苦的有效方法,一切对生命的执着的疑惑都从此而解决。

从认知无常,我们才会感受到无常变迁的从致密的重复长期观察与分析,我们才会观照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证知无我, 这才是认知自己决定性的第步。

标签:邪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心地法门
下一篇:四类修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