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清静持戒>>正文内容

念戒、念僧、念无常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来源:中台世界·禅林纳子心www.ctworld.org   作者:释见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将心靠在“念”上,心自然清净,有无上功德,
  最后将所靠之“念”也放下,归于无念,就能与菩提相应。

  

  人生无不是苦,苦的来源,总归就是“愚痴”,不知一切法无常败坏,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中云:“人命无常,财物如电”,而世人不了解,却起种种的贪著,而为短暂、刺激的世间五欲之乐,起惑造业,种下极大苦果,于生死苦海中受苦受难,轮转不息。佛陀慈悲,告诉我们无常之苦的道理,也告诉了一切众生,种种的苦、种种的无常,也是了不可得的,是可脱离的,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大自在,获得真正之乐,所谓“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这种真常究竟之乐,只要藉由、依循佛陀的教理,如实修行,就能获得与佛等同之毕竟大乐。

  然而修行最根本的依仗,就是“戒”。戒能轨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让我们少欲知足,不造作恶业,而能修一切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大智度论》中:“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处,如百谷药木,依地而生。”又云:“持戒清净,能生长诸深禅定,实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门,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缘。”这也同《楞严经》所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有戒为根本,收摄六根,不为外境所动,进而增长智慧,就能拔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烦恼,而获得解脱涅槃,而不再受生、老、病、死等等无常之苦。戒,是佛陀的大慈悲,为免众生受诸极苦,关闭三恶道之门,大开菩提、涅槃之大道而宣说,也唯佛能说,便知戒的殊胜与可贵。

  为什么说世人愚痴?因为没有佛法的概念,不了解因果的道理,有的人知道了有这些老、病、死等等无常之苦,反而对自己的色身更加的执著,为求长生不老,为了要求健康、貌美,就去吃补品、仙丹,或者食众生的肉以进补,不但得不到健美,反而造诸恶业,消损自己的福报,早取灭亡。历史上就有皇帝,因为想永远的当皇帝,享受其权力及荣华富贵,而向道士求长生不老的仙丹丸,结果更加速死亡,如秦始皇及三武法难中之唐武宗。这都是不知道要免无常苦,必须靠自己从因上努力,依循佛陀的教法,一点一滴的去落实,并不是一味的在果上求,这只会更增加烦恼和痛苦而已。

  所以,从佛法的教理,去悟无常,跳脱无常才是根本。然佛法赖僧宝弘扬,这也就是僧宝可贵的地方。僧宝辞亲割爱,现出家相,虽然对外相不可起执著,但在修行的过程中,外在的表相却是相当重要的。出家众必须受持戒法,有戒为轨范,持身清净,再加上所现出家人的外相,更能时时警惕自己是位修行人,是位僧人,要有法师的行持、威仪、器量及慈悲心,慢慢地,自然就能由外在的表相,进而达持心不犯,内外一如,表里一致的境界,而成为人天师范。若是位在家居士,虽在弘法,对于五欲之享乐,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就没有任何的约束,一般人对其也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因为他仍旧与世俗的人一样,心中仍对五欲贪著,很容易在钱财、名闻利养上下功夫,身行、心行都不清净,如何为人师?不像出家人,为欲令众生脱离无常苦痛,得究竟乐,而弘法利生,真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愿一切众生都能早日成就佛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出家众能称为宝,是世间无上福田,如《大智度论》中记载:“薄拘罗比丘,鞞婆尸佛时,以一诃藜勒果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常无寂病;今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漏尽,得阿罗汉。”这种舍一得万,少施即能得大报,所以是为世间无上福田,是宝中之宝。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无常六念……,于一一念中都有无上功德,能使我们业障消除,去除痴心,了达诸法无常之相,乃至了达诸法实相之理。念无常,也就是思惟无常的道理,明了一切有为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而发起出离心,在修行上更加的精进,对于尘境也就不会再起贪著,自然不为尘境所缚,而得自在。至于念僧,在《大智度论》中说:“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见,如是应欢喜,一心恭敬,顺从无违。我先伴种种众恶,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恶道伴;今得圣人伴,安稳至涅槃。”僧能善说法药,断除众生一切无明烦恼病,使得解脱,再加上有这出家众的外相,能时时的提醒自己要为人天之师范,续佛慧命。在经上有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出家人时时系念菩萨戒、具足戒,就能止诸恶,作众善,自利且利益一切众生,乃至自身成就佛道,使人成就佛道;一般的在家居士,就要守法律,持五戒十善,也是可以成为人中楷模,为人师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教我们时时要将心靠在六念、八念上,这里只略谈其中三念,就有无上功德,若能将心时时靠在六念八念上,心自然清净,无有恶念、杂念,最后将所靠之“念”也放下,归于无念,便能与无上菩提道相应,而成佛作主了。

 

标签:戒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