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六度万行>>正文内容

关于喜舍行愿门(常辉法师)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2日
来源:常辉法师文集   作者:常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何为喜舍行愿门?

  答:喜舍行愿门是秉持佛陀行无缘慈、运同体悲,以四摄六度、普利群生为其根本宗旨。我们把所有被救助的种种弱势群体都视为长者如父母、平辈者为兄弟姐妹、晚辈者为子女。他们是我宿世的六亲眷属,是未来的诸上善人。通过救助,我们与彼广结善缘、结法缘;通过救助,体现了佛子的慈悲心,增长了我们的菩提心。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喜舍行愿门者,是一切禅教律密净之诸大乘法根本之核心。

  问:为什么说喜舍行愿门是一切禅教律密净之诸大乘法根本之核心?在此门里如何去体会各宗的密意?

  答:喜舍行愿者,以菩提心为根、以慈悲行为本,无我为相、四无量心为体、四摄六度为用。一切大乘教重于利生,所有显密法旨在觉他。是故,喜舍行愿门者,乃畅我佛如来出世利生一大事因缘也。禅教律密诸法如果不修慈悲济世利生之行,如何能够断惑证真、出离三界、了生脱死、直至证得无上菩提呢?

  问:您一直倡导喜舍行愿门,那么此门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如何修?

  再答:此之法门,并非某人独创,乃源于释尊所说诸大乘教、显密法中菩萨所修一切四摄、诸波罗密门。学人认为,大乘法门,首重立足人间,自行化他。该法门以人道众生为主体,利生先应利人。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所以,应把寻声救苦、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不求己身安乐,但愿众生离苦、承担众生苦难、替诸众生受诸苦恼,诸于此类的法宝慧语,均应落实在人间救助生活苦难的人群的实际行为中,口说心行方显佛子本真矣!弘德人之修行法则,即是凡大乘诸经、西天东土、历代圣贤要求我们如何持一切律仪,摄一切善法,饶益苦难有情的教导,我们应当逐句逐条地落实在我们的行愿中。


  问:喜舍行愿门的传承、师承、所依经论?

  答:喜舍行愿门传承于本师释迦世尊,师承于西天东土历代大乘显密教宗之诸祖圣贤,所以说它不是一个教外别传之法,而是一切显密大乘教典之神髓。因为弘德人要求自己将大乘教典的智慧法语落实在具体的摄受众生、利益人群的行为中,是重切实行持的法门。故把它叫慈悲喜舍、普利人间有情的法门。此者为圆顿大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重于师资道合,心印契合。不重传承、师承。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凡大乘显密教典中有关救济众生之法语,,均为喜舍行愿门行者所应实修实行。与传统修法不同的是,此法不仅以寺庵、佛堂、精舍之地做道场,更以世间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之地做道场,自行化他的对象不仅是三途六道众生,而更以“利生首重利人”为其旨趣。

 

  问:在喜舍行愿门里,怎样做到佛法与世间法圆融不二的运用?

  答:此门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以“众善奉行”为本,自觉觉他为门。丕振无缘慈、同体悲而救济人间苦难众生之宗风,大畅如来出世利人之本怀。慈悲摄受,方便接引,善巧利生,法雨普施,润泽群生,财法二施,尽现佛子忘我利人之行愿。

 

  问:自古以来佛教以晨钟暮鼓、殿宇高阁被世人所接受,您现在所倡导的慈济法门即无念佛诵经,又不见高阁殿宇,而且大家的言语都很随意,在这样的情况下……

  答:安坐于殿宇高阁,倾听晨钟暮,诵经礼佛,持咒拜忏诸法,旨在让人对三宝生起恭敬、仰慕之心,从而断疑生信,祛惑证真。我们从寺院走向社会,而且又是奔波在最困苦,最被社会、被学佛人遗忘的角落,并把我们所到穷山恶水之地作为学菩萨法、行菩提道清净安乐之道场。生活在那里最困苦的父老乡亲就是我们的眷属。前者,侧重在修持定慧,上求无上佛智;后者,侧重奉行大悲,落实在觉人利他。此两者相辅相成,犹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所谓悲智双运,不可缺也。

 

  问:您认为此门应怎样维持和显现佛教特色?修行者如何从中体会到晨钟暮鼓、念佛诵经所带来的安稳和祥和?

  答:即使奔波于山区农村,走进种种特殊特困的家庭,但念念不忘我们是以菩提心救助于三世因缘的眷属啊!常修慈悲,愿彼速得衣食丰足,无诸病苦,远离灾难,究竟安乐。念念之中不忘念佛,祈佛加被。将华严、法华、药师、维摩诸大乘济世利生典籍中的法句铭记于心,运用在扶危济困、救人急难的志业中―――将此悲心济众生,是则名为报佛恩。

 

  问:有人说,现在的佛教内有些人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世俗,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慈济法门应怎样避免这种倾向?

  答:这是一些人对佛法不能全面认知的误区,以为做扶危济困之事不是沙门所为,是迎合世俗的倾向。试问:这类人他一定没有体会过当自已的孩子无钱上学、家人生病无钱就医、残障孤寡者冬天都穿着破旧的衣着,吃了上顿难找下顿饭的那种无助失望的心情。而佛子应学观音之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尽己之力,随分救助啊!因此众善奉行不是佛教世俗化,二是佛教具体化。怎么能说众善奉行是世俗化呢?

 

  问:你们从慈济志业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些什么?

  答:籍事炼心啊!平时我们在寺院所学的经论著作、开示法语,都是教导我们如何摄受有情、慈悲救度的理论。走出寺院,是实践这些理论的大好因缘。看到有病不能医,孩子们失学、辍学,面对车祸、人亡、矿难、水灾、震灾等等悲哀、绝望、忧愁、伤痛、苦闷、无助、妻离子散,此情此景你一定会感悟到生命危脆、世间苦空无常,浊恶世间八苦焦煎,当勤求出离之心啊!

 

  问:从来听说,扶危济困、救助孤寡只是世间善法,所获只是人天福报,有漏有为,而并非行菩萨道啊!作为法师,你应在寺院、佛堂、精舍为四众弟子广选佛法,续佛慧命啊!

  答:有所求心作善者,人天福报也;无所求心作善者,菩萨发心也。《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问你,离开世界种种善行善举,四摄六度之行如何圆成?我们平时去寺庵、佛堂、精舍、居士家中所学所修的大都为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破除我、我所的法执。而对于佛门道场之外的种种苦难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我无关、漠不关心。或有个漂亮的话题:我如果去做了这些善事,岂不是杂修行啊!岂不是求了人天福报,妨碍了求生净土之大愿?乍听起来,似乎很在理。而我们很少甚至没有以世间的善心、良心去救助过生活苦难的人们。八福田中,如何勤于植种悲田?口说慈悲,心行吝啬,与道能相应吗?布施不修,贪欲不断,如何能了生脱死啊!说实在的,学人混迹三宝门中二十余年矣!好赖也讲过一些大乘经论。但总觉“说不如行”啊!试想:我每天都在寺院里要求你们依据菩萨戒,凡是遇到天灾人祸,或是生活贫困潦倒,无依无靠无救助的人,根据你的能力,不论多少,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而我自己却从不走出寺门。没有苦难众生这一对象,如何生起慈悲心,如何去修菩萨这一戒行呢?

 

  问:曾有人问过您:“做慈善整天东奔西跑,如此能往生西方吗?”您回答:“只管用心去做,必生西方极乐管他往生到哪里!”对您这个观点请您再详尽的解释一下。

  答:我身虽东奔西跑,心却常在道场中。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顺风扬帆,再加橹浆,既稳且速。《观无量寿经》中释尊无问而自说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

  提之人。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整天东奔西跑是在杂修,在荒废道业。反之,我们如果离开这些生活苦难的人们,我到哪里去生慈悲呢?到哪里去承受众生的苦难呢?我们终日与这些弱势群体融入在慈悲、平等、博爱、清净、正觉的大家庭里。当年,人问南泉普愿禅师:“百年之后,您老人家到哪去啊!”“到邻村做一头水牯牛去也!”唉!我还没有做水牯牛的功德啊!只要我们完全依佛教诫,如是因,如是果,但勤耕耘,必有收获!

 

  再问:你们这般终日奔波于山区农村,很少时间诵经礼佛,能否替代修行?

  答: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印光大师有云:“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广行慈济,便是在生活中修行,于现实中礼佛。一般净业行人,片面理解,认为修行必须在寺庵、佛堂、精舍,在居士家佛龛前。似乎离开这些,就没道场可住,无法门可修。然于此娑婆浊恶世间,穷山恶水,不毛之地,道理坎坷,灾难重重,何处处不是佛子勤修佛慧,普利群生之大道场呢?弘德人便不就是以“慈悲喜舍”、“四弘誓愿”、“四摄六度”之行愿,终日奔波在这样的大道场中,广做忘己利人的佛事吗?如此地用自己的辛苦换来那么多苦难人的笑容―――他们感恩三宝,他们敬仰如来,他们因此与佛有缘、与法相应、与道相契、与德相合。弘德人这样做,能否替代修与行,能否了生脱死、断惑证真,那只有释迦本尊加被我,证之我!

 

  再问:如果专志于扶危济困、救人急难的志业,能否确保往生西方净土?

  答: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广行菩萨慈悲道业,成佛尚可,何况往生。弘德人所念者,尽未来际,皈依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所行者,将此“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之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落实在救助世间

  苦难的人群中。愿彼衣食丰足、疾病消除、灾恶不临、苦难永除、饱餐法味、尽偿常乐我净之乐。愿彼五欲之火,化作智慧之焰;六尘之水,尽生洁白之莲。有劳具善缘法缘大众,回归自性家乡,觐谒弥陀慈父。所有苦难的人,尽是净土世界的诸上善人,海众菩萨;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化作亭台楼阁,七宝庄严;穷山不毛之地尽生七宝行树;恶水之处,金沙布地,生八德水,饮者皆获慈心三昧、悲愿陀罗尼。所谓净土此方,此方净土,纤尘不隔,总在凡圣一念间。

 

  问:“捐一点钱,一本书,一封信,一句安慰,一个微笑给孩子们,当下一念便是观世音菩萨。”一念善心,能与菩萨等同吗?

  答: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大悲即观音。众生之心,与佛同体。虽迷悟天渊,理出一辙。故十法界皆由心生、因念起。一念染净,凡圣各别,只要你生起普救天下苍生之一念大悲心,当下与观音(具无碍神通道力)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是没有丝毫差别的,是故莫轻小善。众生之心,亦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矣!

 

  问:师父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只求定慧等持,悲智双运,管他往生何处?!这与净土的

  教义是否相违?

  答:山僧一转语,你莫死于句下。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慈悲,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但知行好事,肯定得善报,不会生恶果。以此可获人天有漏之福,享欲五欲六尘之乐。若将此善行尽皆回向,求生西方净域,乃能离于五浊,化生极乐。如果你定慧等持,慈悲双运的功德广大,岂不证得汝菩提萨埵之境界,生则快定生,去则实不去,自性真如,本无来去。更能悟于心净国土清净!愿此娑婆世界亦世界庄严,事理圆融,既如是。但知此界即净土,何愁不见弥陀佛!

 

  问:菩萨道以布施为前提,在修布施时如何达到般若?

  答:所有修行喜舍行愿门的同仁,都是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这笔善款净资用来救助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平生素不相识的种种弱势群体。没有大慈悲、大般若、大智慧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说,他们的布施是以般若为先导,同时又促使他们深入地体认“我与法界众生同体”的般若真谛。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开般若正智即是开佛知见,亦称为离念灵知。慈济作为大乘圆顿法门,与般若关联甚密。般若真空与慈济妙行,相得益彰。古德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慈济法门修持之良导,渗透在慈业行人“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的全过程。故佛法中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密,具足圆满。反之,没有这种布施的行为,是不可能觉悟“我与众生同体、三世诸佛与我同根”的般若妙智。

 

  问:无我和无求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果说一个人完全牺牲了自我,但是他却有一个“我的事业”,您对这个问题怎样看?

  答:二乘圣人的无我,是求证有余涅槃;菩萨的无我,是以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般若妙智为指针,上求下化、难施能施、难舍能舍、难行苦行为众生。无求者,以无我为净慧,施德不望求回报,实三轮体空,不住有缘无缘众生之无相布施。此乃大菩提萨埵之行愿也。菩萨行大仁慈,可以牺牲小我,但济世利人的志业,乃慈济利生教法中团队成就之志业,我们任何人都有责任维护这样集体的志业。

 

  问:你们为什么很执着长年奔波于山区农村去救济生活困苦的人?

  答:我们是为了秉持佛陀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的教诫,所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承受众生苦难、替诸众生受诸苦恼、救苦救难、利人觉他,在寺院只能衣食现成、安享供养,如何修起慈悲行呢?

 

  问:在体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同时,如何修定力?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法有什么不同?在修善法的同时,如何证得解脱?怎样做到慈悲无量和慈悲平等?

  答:观人间众生乃我过去生中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多生多劫以来互为六亲眷属。以习三世因缘观,能获慈悲喜舍定。世出世间善法,在于发心。省庵大师说,发心者有小大、偏圆、真伪、正邪之差别相。善者,虽出一理,而结果迴异也。我佛解脱之法,无不从善起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是过去七佛教诫,戒行中止,作双持也。无善行者,你所行的只是止一切恶,也只能获半分解脱、解脱知见。感到惭愧的是,我们对于苦难的世间人们生起慈悲心就不易呀!何谈无量矣;也做不到冤亲平等,(动)物我同体矣。

 

  问:许多居士经过到贫困山区做慈善,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

  答:应当震撼啊!即使一名不学佛行善之人,凡是有一点良知良心的人,见到衣食难保、寝寐不安的乡亲,小学六年级刚毕业就只能失学的孩子,触景生情,也会潸然落泪呀!我与你说的只是我的体验,我的理念和精神境界。作为一名学佛者,你难道就不能亲自去离你们家只有100公里内外的山区,去寻声救苦吗?别忘了,那里有你宿世以来的六亲眷属在等你救助呢!

 

  问:慈善工作非常繁忙,在每天的忙碌中如何做到宁静、淡泊、致远?如何保持?

  答:以本分事接人,以不乱之心做事,自然能做到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矣。用牯牛的毅力默默耕耘于救苦救难之志业福田,慈心专一、广植德本、忍辱精进、勿犯道禁,切莫渴求于利养与名闻,出于淤泥,生于净莲。

 

  居士问: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我得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呢!现在没有时间同你们一道去山区、农村。

  答:死生之事亦大焉!孔夫子尚有大事不明之紧迫感,何况沙门佛子呢!你知道吗?是什么束缚住你的生死,障碍你求生净土呢?是你无明之身意语所造杀、盗、淫等无边惑业!是你口说慈悲,心行自利,障碍你难生净土啊!专心念佛,也须做到二六时中,净念相继、泯灭人我、超然物外,乃获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尚须福慧具足,具有利生之功德。慈悲不足,虽有定慧,也难生净土矣!

  再者,你虽口说精进念佛,然二六时中,你能做到几个时辰一心不乱?大部分时间不过在攀缘妄想吧!

  让你去山村农村体验世间众生之疾苦,让你给众生广结善缘、法缘,这是助长你期生净土之增上因缘啊!何况你走在山区颠簸的路上,行遍破落难堪的茅屋、石房,来到特困群体的家庭,你见到的是宿世因缘的善眷。谁也没有丝毫影响你起心动念处声声佛号起啊!谁也没有妨碍你发起四生九有共修念佛法门、三途八难同归弥陀愿海之愿啊!

 

  问:你们为什么如此执著于社会救济志业呢?

  答:“上报四重恩”,为的是报答三宝、父母师长、国土以及众生于我世世生生之恩。通过救助世间苦难的人群,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如来欢喜。菩萨对于众生,如敬父母,如奉师长。救助于种种弱势群体,使之社会安定,人心思善,国土庄严,总算是四恩总报矣!是世间这些苦难无助的人给予我们修行布施、舍除悭贪、吝啬之机缘。是他们种种苦的感受,让我觉悟到世间虚幻、苦短无常、四大无我。速朽之法,增长了我的众生无尽愿无尽,佛道无边愿无边的菩提道心!


  问:救助世间苦难的人群,能获得哪些功德?

  答:以慈悲之心长养菩提,以仁爱之行去温暖饱经人间苦难人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饥渴冷暖。于是,你修习止观禅定之时,能获慈心三昧,安住在无我常乐之境界。因被你救助者不是自己的血缘亲情,不是亲属朋友,而是从不相识相知的弱势群体。在你救助他们的时候,让他觉悟到与无缘和同体的众生融入在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的无限量境界。依此觉受,能断我人世俗烦恼、惑障,能悟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之至理。


  问:三毒聚集,犹如蚖蛇,损身害命!如何治贪?如何息嗔?如何灭痴?

  答:施财济人治贪;以慈爱人息嗔;用智养德灭痴;


  问:既然慈济法门需和其他法门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又何必单成一个法门,再说佛祖和祖师并没有单传这个法门?
  答:众生根性不一,得度因缘不一。故佛所说法,本自一乘,方便有三。又因目前净业行人多重定慧,而偏废慈悲行持。既使生慈兴悲,只侧重护生放生,救度孤魂等三途恶道之众生。可世间有那么多生存有苦有难的人,而佛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避而远之。见乞不舍,大违菩萨戒法;大违佛陀利生首重利人之本怀啊!
  鉴如是,学人单提正念,依僧俗菩萨戒经典,显密大乘教法,六度万行,布施为先。择其重在救人之门,犹自乳制品中提炼出酥酪醍醐,味浓透体。无有布施,不能圆满波罗密门;缺少布施,如何践行菩萨道呢?足见布施之行,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俾见者闻者,皆生欢喜,信者奉行,得大利益。

  问:您将来何去何从?
  答:死于五浊,生于安养,活在苦难人群之中,灭却贪嗔痴慢烦恼业障。静观众生是佛,动辄忘己利人…… 旨在实修实行。

  问:您平时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您身边的人和事?
  答:感恩心,善解心,包容心,礼让心,敬仰有德心,体贴见谅心,循循劝勉童蒙心,忍他让他由他之心,慈以待人、悲以济物心,常省己失、切莫文过饰非心。念过不念功,忘怨不忘德,身体力行,公正无私,廉洁自律,默化群体,忍尽人间苦果,让他乐尝甜味。任人赞誉毁谤,我会泰然豁达。虽现怒目金刚,缘于恨铁不成钢。甘为人间牛马,莫学妖师惑众。

  问:请问师父,一些老居士体弱多病,一些年轻人工作和家务都很繁重。他们能否每日行持慈济法门?
  答:慈济法门重点在时刻保任无我利人、无私利人的菩提心念,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仰眉瞬目间,举手投足处,行于这个菩提心念即可。依于此念,日行一善,日积两毛钱,之后将此善款净资用于救济贫困,解危济难,抚恤孤寡等。是故此法,行在平常,老幼妇孺、贫富之辈,闲忙之间,均可修此一法。

  问:行善利人不能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生死和无明,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尚须念佛参禅持咒修密学教诵经。
  答:仁者所说极是,只是我想问你,你是如何对待与你三世有缘、贫困苦难的人道众生?我人种种贪欲资财、吝啬不施的业力障碍如何除却?为了脱生死、豁破无明,是否需要受持“众善奉行”这一七佛所制的戒法?如何圆满布施波罗密诸善功德?如果诵经礼忏、念佛参禅、持咒修密,完全能替代布施善法,那我就永远稳坐在寺内,依你所说,老实修行,自在无忧,超出三界外,不在五浊中,管你人间死与活!因缘果报,让你自作自受去!

  问:广行诸善,只是方便。我们还应以修道了生脱死为其根本。
  答:方便即究竟,体相不二,水波一如。为了了脱生死是否需要行善利人作为广修布施之方便?过去七佛教诫:诸恶随莫作,众善须奉行啊!我们总不能违背这一圣训吧。止一切恶,持一切善,不能圆满做到这两点,我不知如何修道?

  问:那些遭遇苦难的人都是业报现前啊!如果我们救了他,今生未受报,来世还得还啊!答:难得你一片善心。既如是,观音大士今后可不能再去拯救于众生的水火刀杖、牢狱劫匪、饥馑灾荒、国难战争、凶杀盗窃、恶人恶鬼恶神之难。您观音菩萨现在救了他,他来世还得受报,岂不枉费心机,多管闲事,破坏因果?!你及你的眷属之灾难苦恼也不应求佛护佑、菩萨拯救。因为诸佛菩萨不能改变你的定业啊!

  问:请问师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量行于布施?
  答:布施者,财、法、无畏之施也。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落得来生不如意。”是故,有漏、有为、有求、有欲的布施,只能获人天福果。而菩萨行于布施,无欲无求,生大悲心。无遮大施,冤亲平等之施,有求必应之施,只愿受助者离苦得乐,恒念受助者乃我宿世之眷属。于其长者作报恩想,于其晚辈作慈爱想。施得于彼,而不望求回报。施者与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超然物外,无相施与,三轮体空。

  问:关于慈济法门,佛陀世尊和历代诸祖并未单传此法,不能因为它修行的重要,就不顾佛门大忌吧!答:我始终在给你们强调,慈济法门不是教外别传之法,而是把显密大乘教典中“利生当重利人”的教导作为慈济行者之理念。时值末法,一些佛子德之不修,学之不究,宁可将三藏教典置之高阁,也不阅习经纶。宁可附和旁门左道,邪师说法说教,而见诸贫病疾障,食衣不着,困苦无助的孤寡老幼,心如死灰,漠不关爱,与己无关。时下弊端是盲从修法有余,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慈悲不足啊!对社会的宽容谅解度不够啊!将佛法立足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是慈济行者致死不渝的行愿。我辈薄福寡德,业重障重,心乱慧浅,泥牛入海,己之未度,何敢独创法门?切不可有滥创教法之嫌。邪师说法,法不契理,门不对机,如盲引愚,欲升反坠,堕生死深渊矣!

  问:现在修持求生西方净土法门的人居多,请您谈谈如何将慈济法门和信愿行联系起来?答:以慈悲济世之心,救助世间孤苦无依、遭难无助的人;以真信切愿,至真诚恳之念,死心塌地,一意念佛。利生与念佛,相得益彰,悲智双运,福慧齐修。虽念念助人济难,而时时不忘亲见自性弥陀,求生唯心净土。

  问:请问“日行一善”的理念是哪些?
  答:一念善,天道门启;一念恶,地狱门开。毛发之善,天道佑之;沙尘之德,鬼神敬之。故古圣先贤莫不深赞善者。善法通过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通过积善之法,旨在倡导净业行人时时发菩提,天天积福德。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点滴毛发沙尘之善,成就法界利生无尽功德。有人说,你们倡导日积两角钱,是否太少了吧!我说,绝对不少!你能日日积善,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功莫大矣!也有人说,你们让我日蓄两毛钱,一年才捐七十二元。可是我哪次布施都没少过一百元啊!你每次布施只是每次的功德,你每次没有积善就没有功德。

  问:说句实在话,我本来就是一名下岗职工,靠的是政府救助,我想行善助人,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答:具慈悲之心,虽无布施,便生无量功德;虽行布施,而无慈悲之心,便生有限之福德。

  问:世间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贫苦无助之人呢?
  答:佛住世时,有一极贫老者,年逾八旬。闻佛善知众生三世善恶因缘果报之未来,心生仰慕,欲见于佛。一日,曲其腰背,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求见世尊。门外弟子观其颓废,不允见佛。老者求哀:“我不久离于人世,只愿谒见如来,问明罪福贫富贵贱之报,寻求解脱之道。愿世尊广施仁慈,恩泽万物,能获如来教诲,至死瞑目矣。”佛知其念,唤此贫公,示其教诫:“汝者今生贫病交加,无人关怀,饥寒交迫,寒暑欺身,无由解脱。
  “汝当知宿生因缘。汝之前世,乃为大富贵人,苦于悭贪吝啬,有来乞者,呵责蛮骂。若有所施,如割身肉。”从这则公案,我们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求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贫贱之报,从此则公案中,可见一斑。我们广作财法之施,虽不求于富贵,但依此福德,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自他两利,其果不可思议也。

  问:道友们说,现在只有家中念佛清净。除此之外,无有清净处。我常在家中念佛,其实也没人干扰,但总是妄想纷纷,杂念丛生呢?
  答:很简单。你把“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作为六个汉字机械、教条、枯燥地念,你没有从心底里觉悟弥陀世尊乃万德庄严之身。口念佛号,不心行慈悲,难于与佛相应,感应道交啊!到已干涸的河沟内和破落凄凉的家里,声声问候,声声佛号,慈悲念起,喜舍心生。干涸的河流出八功德水,破落凄凉的房屋即成宝殿庄严。如此自然与佛相应―――此时苦空无常无我之理,苦集灭道有余涅磐之法自然证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意紧迫。对于世间不会留恋。儿女情长梦中事,富贵荣华水上沤,断除俗念求往生,愿化娑婆成净土。

  问:我现在经济困难,等我有钱之后,再做一些帮助人的善事。
  答:你既是再困难,总不至于每天拿不出两毛钱,一个月六元钱,一年七十二元钱,将这笔钱用于生活特困的人。如果连每天这点善心善行都做不到,我不知你的慈悲心是如何对待那些弱势群体的?

  问:我整天忙碌,含辛茹苦,为的是营造我的这个美好和谐的家。为了孩子,我几乎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享受,对丈夫尽心尽责。知道我的人都赞叹我是贤妻良母,可丈夫孩子还是对我不满,导致我总是烦恼重重,苦似黄莲啊!
  答:你爱的太自私了。逢人莫说爱甜蜜,爱重也有成仇时。当你付出的与得到的是相反的回报时,你会很失落。玫瑰之刺,针针刺疼你的灵魂。你要学会用母爱的心,去爱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你的爱会升华,你的心灵已净化,你的烦恼自然熄灭,你的母爱功德化为菩提种子。

  问:我看到那么多失去父母的孩子们确实很可爱,可就是不敢让他们亲近我。答:这是你的慈心不够啊!你对你的家人都那么依恋,朋友亲属那么情深谊重,甚至对你家的猫狗宠物都爱莫能舍,而对于这些孩子如此冷漠???


  问:莫念善行为修道,自性真空为真道。
  答:梦中佛事做诸善,慈悲生起为大善。

  问:诸法本空无自性,六度万行体中圆。
  答:万善同归证大觉,万德庄严即如来。

  问:不著空,不执有,如此安住中道门。
  答:要行善,要去恶,这般证得无为法。

  问:待我了悟真实道,众生苦尽那时休。
  答:今我不明生死法,但愿有情皆获(法)乐。

  问:执著善行,即堕有为。
  答:(无我而利人)不执著善行,就入无为。

  问:生死未了,修善无益。
  答:生死已了,还得行善利生啊!

  问:若善即是法界藏,世间善人尽了道。
  答:离善何谈菩萨行,我辈佛子皆虚名。
  善之一字,吾不闻喜;恶之一词,我愿厌离。

  问:行善究竟有何益?
  答:依教奉行汝自知!

  问:人因行善生天福,福尽苦来不如意。
  答:我要去恶归净土,禅悦乐至真自在。

  问:大事未明,修善何益?
  答: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善未行,如何念报四恩!

  问:佛法功德不思议,世间善果何能比?
  答:我修善行不著相,世出世间任我游。

  问:我见恶人遭天遣,因缘果报显本真。
  答:你看善人享天福,如是法则亦天然。

  问:你享善果天福尽,当心再堕泥洹中。
  答:我去恶因归极乐,托质莲胎寿无极。

  问:你舍资财作啥用?
  答:我行善法为去贪。

  问:此人因贪遭贫报,何必救助再生忧?
  答:你因贪吝不施舍,来世贫贱你应知。

  问:佛法究竟处,无善功德名。
  答:寂光通达地,常显万德相。

  问:未闻行善能解脱?
  答:要知离善怎了道。

  问:我愿广行诸佛法,何必去修诸善行?
  答:你欲直驱长安城,怎怕进入长生殿?

  问:你莫唠叨善善善,葛藤闲岔乱道心。
  答:我知唯善真佛子,众生有苦心难安。

  问:我今施财增(彼)贪欲,不施不舍即无为。
  答:你今不施增(你)贪欲,能施能舍除三毒。

  问:诸法本空无自性,六度万行体中圆。
  答:万善同归证大觉,万德庄严即如来。

  问:不思善,不思恶,这才见我本来面目。
  答:我常思善,我常思恶。只知佛(之)教(导),不识(谁是)真我。

  问:心净国土净,心能转物即如来。
  答:正因你心净,快拿钱来救穷人。

  问:横超三界外,不来五浊中,何等自在!
  答:常念众生苦,同甘共患难,乃真解脱。

  问:贫穷下贱,恶果现前,为何救他?
  答:除我贪欲,息我嗔恚,灭我愚痴。

  问:受施还贫穷,慈悲有何益?
  答:“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问:作善有何功德利益?
  答:毫无功德利益。

  问:既无功德利益,为何还去执著?
  答:为求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问:执著善念,即有生死障碍。
  答:不祛恶行,就是轮回苦果。

  问:世尊教诫,教你勤修戒定慧。
  答:如来说法,令我熄灭贪嗔痴。

  问:我生极乐,再返人间利生。
  答:你来五浊,还须众善奉行。

  问:参无相禅,只管打坐。
  答:修慈悲法,难行苦行。

  问:二六时中,别无杂用心处。
  答:昼夜六时,常念众生离苦。

  问:生不逢时,难值如来。
  答:慈悲济世,总觐世尊。

  问:末法时节,人心不古。
  答:正法久住,道念常存。

  问:安享禅悦法喜,逍遥无极。
  答:常忧众生有苦,潸然泪下。

  问:彼者众生恶因自有恶果。
  答:此等有情善念当结善缘。

  问:弃佛行善,人天有漏之果。
  答:弃善修佛,难证无上菩提。

  问:“六字洪名”即大善。
  答:无边众生尽是佛。

  问:我修禅定已得自在。
  答:你不行善定是小乘。

  问:一念净心起,即生无量善。
  答:此善不利生,怎知你净心。

  问:彼乃我仇人,缘何要救他?
  答:以德报怨,以善解仇。

  问: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哪见救苦救难人?
  答:身为佛子,自净其意,也要忘我去利生。

  问:此之善法,奉行者寡。
  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问:己未得度而欲救人,岂不泥牛入海?
  答:己未得度而欲救人,乃真香象渡河。

  问:众生障重,当以弘法作为主。
  答:六度法中,布施济贫以为先。

  问:你看苍生,纵欲杀盗淫妄,恶贯满盈。
  答:我有慈悲,令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问: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答:摄受有情,布施为先。

  问:厌苦欣乐,发愿求生极乐邦。
  答:财法二施,要让穷人出娑婆。

  问:盲目修福积德,善因结善果,只有人天有漏福报。
  答:以善回向净土,菩提因得菩提果,你看我往生极乐!

  问:要将佛法修行到底。
  答:定把善行利益人间。

  问:你修诸善行,难生极乐国。
  答:稳坐长生殿,人在长安城。

  问:如何入佛法门?
  答:以善开佛知见,以善示佛知见,以善悟佛知见,
  以善入佛知见。方便即究竟,究竟即解脱。佛本说
  一乘,方便示有三。七佛示诸善,修道此为基。贯
  穿大小乘,通于显密教,圆融世出世。勿以善小而
  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四生九有,共修万善法
  门;八难三途,同证万德庄严。

  问:唯修佛道乃大象径,你行善法蜗牛迹。
  答:我修善行狮子吼,何惧山林野干鸣。

  问:灭贪嗔痴,勿以恶小而为之。
  答:修戒定慧,勿以善小而不为。

  问:众生之恶,能深巨海。
  答:有情之善,能敌须弥。

  问:根性钝者,如何入门?
  答:从善入门。

  问:上根利智者,如何入门?
  答:以慈入门。是故,慈善之法,开启人天涅磐正路,关闭三途诸恶趣门。

  问:恶人遭苦果,救他有何利益?
  答:放下了屠刀,立地也能成佛。

  问:布施资财、救济贫苦得何善果?
  答:报答四恩、资助眷属要何功德?

  问:贪欲不施,吝啬不舍,贫穷下贱恶果报。惨!惨!惨!
  答:教富济贫,为富仁慈,我佛悲心开善门。乐!乐!乐!

  问:我闻吝啬饿鬼因。
  答:我知布施菩提果。

  问:时值末法,障缘且深,逆境居多,如何了生死?
  答:严净毗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保你见弥陀。

  问:满世间物欲横流,不知“道”在何处?
  答: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道”在积善救困慈悲喜舍中。

  问:世间穷苦之人太多,如何救得过来呢?
  答:誓修慈悲喜舍法,苦人无尽愿无休。

  问:念佛号乃得心清净,法喜充满。
  答:有情未得免难消灾,食寝难安。

  问:一念不在,如同死尸;一息不来,即是后世。
  答:一念尚在,就要利人;一念尚存,快报四恩。

  问:一心不能二用,我在念佛,哪能生起救苦济贫善心?
  答:仁者当下已生二心矣。

  问:平时您是如何念佛的?
  答:慈悲念观音,喜舍念势至。救济苦难,解脱人间苦,常念弥陀尊。

  问:作为法师,你应为我等初机广宣佛法,明了佛理。
  答:你连日行一善,利及苦人的善行都坚持不了,说法何益!

  问:如果我发心做到日行一善,常常救助苦难无助的人呢?
  答:我佛释迦常在灵山为你说法教化,何劳我等薄地凡夫,障深慧浅,恐堕不昧、不落因果之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