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儒道诸家>>正文内容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4日
来源:故乡网   作者:汤恩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以六艺教育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在当时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德育为先。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这是第一位的。孔子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倡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孔子生前不能行其道,所以他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培养能够实现他政治理想的人才,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学说,广为传播二千多年,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孔子思想已深入千家万户,穷乡僻壤,它已超越了文字传播的局限,通过各种礼俗,多种渠道,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积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共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或尊孔,或持不同观念者,及要捞取政治本钱的投机人士的反孔、批孔,时起时伏,绵延至今。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如此深远广泛影响的思想家,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孔子影响之大。这也是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的主要原因。 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中国所经历的二千年封建时代是历代王朝利用孔子思想进行反动统治的时代,封建时代有赖孔子儒学得以维护和巩固。于是孔子背上了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服务,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罪名。可是,迄至今日,这些论者中还没有任何一人在抵制孔子的同时,能够说明如果没有孔子思想的存在,是不是中国就没有二千年的封建统治?欧洲倒是没有孔子思想,却也存在着漫长的封建时代。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利用孔子思想,维持长治久安,国家统一,防止了中世纪神权政治的黑暗。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正价值,认为“中国文人的宗教(指儒学)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也没有悔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推祟孔子。这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欧洲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由此也可看出,那些把孔子思想与封建统治划等号论者的荒谬。奇怪的是,不是说老百姓因孔子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而饱受压迫剥削吗?可是,在那封建时代里,老百姓所企盼的正是为政以德、节用爱人等孔子教化的实现。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封建时代,唯有中国的孔子及其儒学后继者敢于作出言论批评与劝谏当时的帝王,要行仁政,不要暴政,及不迷信怪力乱神,始终强调民为邦本,提倡重民、爱民、富民、保民,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等主张;提倡人道主义、独立人格,把人从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尊崇尧、舜这样的圣君,而贬斥桀、纣那样的暴君,颂扬汤、武革命,认为汤、武诛桀、纣、只是诛一独夫,而非臣弑其君;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道重于君”,主张“从道不从君”,以儒学之道来约束、限制封建君主。由此可见,孔子虽生在封建时代,但他的思想自有超越时空的成份,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孔孟儒者是封建时代反封建暴政的革命先行者,其名言“苛政猛放虎”,正是对封建弊政的批判。又怎么可以说孔子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者,而背上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罪名呢?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和曲说。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十二亿多人口,有五十六种民族。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们要珍惜这一文化传统,用孔于思想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孔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提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他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中庸》)主张以德服人,而反对用武力强加于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即是以文明道德来教化,而不是以武力来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这样使得“四夷”民族悦而归之,认同华夏文明,并渐次归化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最近我到云南出席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会议,参观了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睡。有二十六种民族,是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这么多的民族能在一起和睦相处,平安无事,彼此没有冲突斗争,决非偶然,据出席这次孔子学术研讨会的两位云南省委老领导称,云南各兄弟民族都尊重孔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历史上看,云南自西汉时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以来,尽管在政治上有时出现地方性的离心势力,但在思想上各族人民始终不约而同地保持着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尊祟,从心理上自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既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又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正是受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影响的结果。在孔子思想熏陶教化下,保持了各民族团结,直至今日。回顾过去的历史,不是中国人也给华夏文化同化为中国人,港澳台人民是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同胞,没有理由不接受本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我们最重要的首先是文化与信仰的统一,这亦是符合邓小平先生设计的有真正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情。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它不仅有助于批判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且其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原理亦可纠正单一信仰,单一文化的专一观念的偏差,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之事物多元和合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吸取各国事物的优长而弃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新加坡的发展吸取了儒学及西方文化等各种不同文明的价值,提倡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原则,倡导种族与种族、语言与语言的和谐,体现了“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精神,由此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相反,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及各东欧国家,忽视原有的传统文化信仰,忽视各民族、各宗教的特色及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一种模式、一种思想来规范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遗弃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造成国家的解体,民族矛盾加深和战乱频繁发生。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被举世公认为礼义之邦,可是现在还大力提倡建设传统精神文明,说明在这方面还有欠缺,优秀的传统道德已有所丧失。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确实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实际上可以说没有一项离得开中国的传统礼义。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普及教育,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无一不是孔子的教诲,这些亦即孔教教义的内容,均须在今天大力弘扬。

值得庆幸的是,喜见江泽民主席出访外国时,时常引用孔子的名言来表达国家的政策,如“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等等,江主席1997年11月访问美国发表演讲也引用了儒家经典中的名言,如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来表达我国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势,象传》),来表达中国人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奋斗进取的精神。在政府文告、新闻报导和其他领导人讲话时也常用“任重道远”,“小不忍,则乱大谋”,“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邓小平先生倡导奔向小康等,都是孔子说过的话。并以此来指导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这些都证明中国近今的政治走向,重新重视祖国传统优秀的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吸取和大力弘扬孔子的思想。

当此世纪之交、继往开来之际,我认为下一世纪一定要有计划地弘扬孔子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精神,重建中华精神文明,重整道德标准,用孔子伟大的思想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团结,确认民族的尊贵。在新的时代,大力发展以德育为本的教育,灌输爱国的传统美德精神,把青少年和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中华民族素质的下一代,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与国家的经济、科技等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孔子文化节,树立孔子铜像,来纪念孔子,表达由衷的崇敬,就显得更具时代意义。

标签:孔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