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大师传记>>正文内容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八)〔校对版〕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4日
来源:本站校对   作者:修慧法师编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十七、大师再现 教释疑网


  (一)狮子吼如来应正等觉

  宗喀巴大师未出世以前,比丘戒律在藏地曾经一度废弛,后来经大师大力倡导,才挽回了这股颓流。大师为了继续住持如来圣教,惟恐昔日颓风重演藏地,因此以身作则,严持比丘清净戒,而选择中阴身成佛。由于这个缘故,他修无上密法圆满次第时,未依羯磨印,以致在化缘示尽时,于死有位现证法身,中有初现证幻身(即中阴身成佛)。

  大师虽已成佛,然与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所示现的八相成道不同,按《法华经》第十六如来寿量品中说:

  “自我(指释迦牟尼佛)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於佛道。”

  又“不共密教”及“无垢光”亦说:

  “我等大师(指释迦牟尼佛)久已成佛,今于此间示现成佛。”

  以上很明显地指出,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成佛,并非新得道,乃是久远劫以来即已成佛。如今宗喀巴大师虽然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证得大菩提,然而他在有情世间,仍未显现八相成道之佛事,所以没有“一教法中有二大师”的过失。

  宗喀巴大师于己亥年(1419,世寿63)十月二十五日成佛后,上升睹史陀天内院弥勒菩萨座前,法名曰妙吉祥藏。大师未来示现八相成佛的佛号,名曰狮子吼如来应正等觉(广如经中授记云)。

  (二)忆念上师之功德

  大师成佛后,圆满受用身遍尽虚空,随缘垂济,其无量无边之功德,实非如幼儿智慧般的人所能了解。如今仅略述大师为克主杰五次现身的情形,分别如下:

  有一次,克主杰为大众讲经时,见一般众生,贪着五欲,驰逐恶法,不肯至诚学习如来正教;有一部分人,虽然发心修学菩萨道,奈何缺乏拣择正法的慧眼;又有一部分人,由于福德微薄,遂随逐恶友,亲近恶知识,虽有好心,徒招苦果。他观察之后,为这些愚蒙众生,感到无限的悲哀,眼泪不觉扑簌扑簌地流了下来。

  克主杰因而回室,于密坛前,想到:
  “这些愚蒙众生,之所以无法依止具德大善知识,完全是宿无福德所致。
  “众生因外无具德善知识指导,内又有烦恼覆心,所以产生种种颠倒妄想。比如一切有为法,明明是无常,却计为常相;诸法本性空寂,却执为实性;世间一切受用,本是虚幻不实,却执为快乐的源泉,而拼命去钻求;现世名望,有如谷响,却执为究竟。众生如是费尽心力,贪图满足六根欲望,于是愈追求,愈堕入痛苦的深渊中。
  “如今大师之显密教法,一切善说,以及金刚持秘密扼要之处,全部远离微细错误。然而由于众生不具夙根,我虽日夜不停的讲说,他们却仍然无法领受大师之无上甘露法味。甚至还有人去亲近那些极愚至痴、乏学无知、迷于取舍、等同畜生的恶知识,听闻一些自赞毁他、虚妄、绮丽、邪命的教法。
  “这些如母众生,如果能通达佛法心要,直证佛地,那是多么令人兴奋啊!
  “但是他们却偏偏不念无常,为现世名闻利养所迷乱,而逐渐步入邪道,永沉轮回。悲夫!”

  克主杰想到这里,于六道轮回深生厌离,泪如雨下。遂陈设无量上妙供品,向大师殷重至诚的祈祷。

  克主杰刚祈祷完毕,就见宗喀巴大师,骑着一只白如雪山,众宝庄严的六牙智象,威光赫赫,随着一片五彩霞光,降临在对面的虚空中。大师面带微笑,安慰克主杰说:
  “儿子啊!你心意我已明白,快不要再为此事而感到忧苦了!
  “众生如果能像你这样,时时忆念上师之种种功德,必能净治往昔所造极恶罪障,并能集聚无边福德资粮。你这种情形,就像瑜伽自在密勒日巴忆念马尔巴上师一样,极为难得。
  “无论如何,你应该知道,你我师徒所作的事业根本善妙。所以今后,你仍须继续精进,广弘我的教法。”

  (三)教导释疑

  某日,克主杰于显密二教甚深扼要之处,生疑莫解,因而想起宗喀巴大师,自忖道:
  “如果我师长尚住世的话,现在即可向他请问,并且一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然而师尊今已不在人间,还有谁能作我究竟决断之依据呢? 师尊啊!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您能为我解答,您现在到底在哪里? ”

  克主杰愈想念,愈悲切,于是献上妙供,涕泣启白于大师。刹那间,宗喀巴大师突然现身,他坐在无量摩尼真珠所严饰的纯金宝座上,由许多天子擎持而至。大师为克主杰广释诸疑,并开示种种教诲教诫,然后才离去。

  (四)稳操成佛的左卷

  又有一次,克主杰捧读参阅大师所著述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时,深感大师之善说,总明大乘佛教一切显密经论的要义;并述说任何修学佛法的人,从初发心依止善知识起,乃至修学圆满次第证得金刚持位止,其中种种运心,应有尽有,且详分阶梯,无欠无余,后后必兼前前,前前亦必导归后后。前后既次第宛然,又无躐等欲速之弊,而终至佛果,更无中止化城之讥。克主杰心想:
  “能具足这种广大无垢慧眼,除我之师长文殊菩萨化现而来的以外,如今在印度、西藏,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大善知识,都无法作这样正确明白的善说。”

  克主杰想到这里,心中勾起了无限的哀思,随念大师之无尽功德与恩泽,不禁滴下簌簌的泪珠,因而向大师殷勤地祈祷。

  这时,大师全身金黄色,右手执利剑,左手持梵箧,现童子相,身上众宝严饰(即文殊菩萨相),骑着一只洁白的狮子,从虚空中,慢慢飘到面前。大师为克主杰教诲说:
  “儿子啊!你不要再哭了,我现在特地来为你说法,你要好好听啊!

  “在这五浊恶世中,虽然有许多各种不同种姓的众生,但如今处于这种佛法陵夷的时代,他们大多不再念及无常,和三恶道之苦了。唯独贪着名闻利养、衣食卧具、凡庸事业。不要说精研甚深法义,就是连想一下‘现在作这种事,将来会得什么果报’之心的人,都已很少了。

  “如果有人阅读我所著述之忏罪集福、超越一切经论难处的精义后,且能生起决定信解,远离愦闹地,专心住持这种甚深法义,其得佛位,如在掌握。然而能这样做的人,是多么稀少啊!虽然如此,世间仍有少数法器机缘,你应不辞劳苦的去饶益他们,尤其更应弘扬我的教法,令其光显。你我师徒,於后世不久,就可很快见面了。”

  (五)亲见大师的方法

  克主杰曾因忆念大师深恩,涕泣伤感,毛骨战竖,因此至诚祈祷大师说:
  “具足三恩德无与能等之上师啊! 祈请慈悲加持我,亦请慈悲观照末法中[忄+龙]悷众生吧!如今大师之教法,有如空中之闪电,亦如海市蜃楼般地即将隐没,我于何时能到上师之足前呢? ”

  克主杰祈祷完毕,见宗喀巴大师骑着一只猛虎,瞬间出现于对面虚空中。大师全身赤红色,眼如铜铃,鼻槽丰大,现金刚瑜伽师相。右手执利剑,上扬于虚空中,火焰炽然。左手拿着嗄巴拉,置于胸前,嘎巴拉里面,盛满甘露。头发赤红色,以青绸缠缚着。身上挂满人骨,作为庄严。脸上露出极欢喜的笑容。身旁有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前后围绕着。此时,大师安慰克主杰说:
  “儿啊! 你不要过于悲伤,我除你以外,再也没别的可想了。就像你除我以外,又能想谁呢? 我并没放下你到别的地方,以后你如果想念我,可详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其他一切著作。这些都是我的遗教,你看这些论著就等于看到我一样。

  “目前众生的福德非常微薄,烦恼极粗猛,圣教已即将面临隐没了,你现在可发愿到此空行世界来(空行世界,是修密法成就的人住的地方)。”

  (六)化身遍一切处

  于是陈设极上妙供,和一座纯金的曼陀罗供,并至诚祈祷说:

  有一次,克主杰心想:
  “我希望后世能往生大师座前,因此现在应祈请大师降临,请问他现在住的地方,和一些尚待抉疑的问题。”

  “敬礼父师三世佛,众生唯一皈依处,
   结尊文殊无能胜,祈请慈悲降临此。”

  此时,宗喀巴大师坐在白云上端的金刚座上,现身于对面虚空中。大师仍作生前之相,双手作双转法轮印,左右各持一枝乌巴拉花。右边花上,置利剑,左边花上,置梵箧和智慧镜。他告诉克主杰说:
  “儿子啊! 你应准备好一切,赶快到我这边来,我会派人去迎接你的。”

  克主杰问大师说:
  “请问上师,您现在到底住在哪里? ”

  大师回答说:“我的化身遍一切处,有的在空行世界,有的在睹史陀天,有的在南瞻部洲。如今我在中国五台山的化身,每天为一千八百位金刚比丘(即修学密法的出家人),上午宣讲《中观》、《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下午讲释《集密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等三部密法。你应该发愿到这里来,不久你我师徒即可相会了。”

  (七)宗喀巴大师祈祷文

  结尊仁达瓦是宗喀巴大师所有上师中,对大师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无比恩师,因此大师奉他为“根本上师”。有一次,当结尊仁达瓦抵达前藏时,大师前往迎接,见面献上“哈达”后,立刻再呈上偈颂,赞叹结尊仁达瓦。云:

  “无可思大悲藏眼观视,无垢智主师利微妙音,无余群队魔灭唯密主,
   雪岭胜贤顶严仁达瓦,宣奴罗追莲足下祈祷。”

  结尊仁达瓦看了,谦让未遑地说:
  “我无此德,不敢当,这一偈颂你倒可当之而无愧。”

  于是结尊仁达瓦将原颂末后二句更易人名,改为赞叹宗喀巴大师。颂云:

      “无可思大悲藏眼观视,
       无垢智主师利微妙音,
       无余群队魔灭唯密主,
       雪岭胜贤顶严宗喀巴,
       善慧称扬莲足下祈祷。”

  后来大师的弟子,又请示大师是否能以此颂赞叹他,经大师许可后,乃根据此颂造祈祷文之仪轨。

  这偈颂的意义,可分显意和密意两方面来讲。显意方面:第一句是赞叹大悲藏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第二句是赞叹空慧聚文殊菩萨的功德,第三句是赞叹密主金刚手菩萨的功德,第四句是说圣宗喀巴大师具足三尊菩萨之所有功德,第五句是说持诵的人在大师的足下祈祷。

  密意方面:

  (一) 外喻相。是说观世音菩萨(莲花部)、文殊师利菩萨(佛部)、金刚手菩萨(金刚部)等三位部主,在一切佛会上,以及一切菩萨中,一位代表最特殊之悲心,一位代表最特殊之智慧,一位代表最特殊之神力。而宗喀巴大师在末法时代,于南瞻部洲建树佛法,所依靠的就是这三种最特殊的功德。如今请求圣宗喀巴大师加持,令我也能同样具足这三种功德。

  (二) 内证智慧。十方诸佛所具有的悲心,观世音菩萨全部具足;十方诸佛所具有的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全部具足;十方诸佛所具有的神力,金刚手菩萨全部具足。而宗喀巴大师又具足这三位菩萨所有的悲、智、力等功德。如今请求圣宗喀巴大师加持,令我也能同样具足这三种功德。

  (三) 秘密本尊。由十方诸佛之大悲心所示现的色相,就是观世音菩萨,并非离诸佛之外而别有观世音菩萨;由十方诸佛之大智所示现的色相,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并非离诸佛之外而别有文殊师利菩萨;由十方诸佛之大神力所示现的色相,就是金刚手菩萨,并非离诸佛之外而别有金刚手菩萨。而宗喀巴大师又是三位菩萨所共同示现,所以十方诸佛及观世音、文殊师利、金刚手等菩萨,就是我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与十方诸佛及观世音、文殊师利、金刚手等菩萨,是一非二。如今请求宗喀巴大师加持,令我等也能同样成就如是功德。

  此五句颂系三部主合一之陀罗尼,又是宗喀巴大师自己所造。修持这祈祷颂,即总括智、仁、勇三位本尊的一切功德,所以感应特别快速,不但能广开智慧,而且尚能降诸魔障。

  过去西藏有一位大喇嘛,在雪山中修行时,山前有一户人家,正遭受贝哈尔魔的作祟。这户人家因不堪其扰,遂延请许多高人前来驱治,但都没有效果。有一天,村中有一位牧童无意中来到大喇嘛修行的地方,于是将村中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大喇嘛。大喇嘛听了,送给牧童一双加持过的鞋子,和一串加持过的念珠;并吩咐他,当魔进入屋子时,将鞋子放在大门的两旁,念珠则散置在四面墙壁空隙的地方。当天晚上,牧童见魔进入被害者的屋子后,立即遵照大喇嘛所指示的方法去做。刹那间,贝哈尔魔看到自己的四周,布满了无量金刚护法神,大门口又有金刚手菩萨守护着,因此感到非常惶恐。这时,大喇嘛已随之而至,贝哈尔魔遂脆地求大喇嘛,请喇嘛放他一条生路。大喇嘛回答说:
  “放你可以,不过你必须遵守我的约定。”

  大喇嘛要贝哈尔魔以后遵守不再扰人的戒律,但魔以祟人为生,如果今后不再扰人,必定断其生路,因此不肯。大喇嘛要贝哈尔魔今后不扰乱诵《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的人,他也不肯。因为康藏地方,几乎没有人不诵此颂,如果遵守此戒律,就和遵守不再扰人的戒律一样。最后大喇嘛要他遵守不扰乱诵《宗喀巴大师祈祷文》一百零八遍的人的戒律,贝哈尔魔这才欣然答应。

  贝哈尔魔非常凶猛,威力无比,此魔不敢为祟,其他的魔就更不用说了。西藏地方,修行人若稍有上进,或将成就,贝哈尔魔必乘隙为祟,因此“宗喀巴大师祈祷文”遍行于康藏中。凡修持“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的人,都能得到宗喀巴大师的特别加持,消除一切魔障,圆满福慧资粮,快速成就佛道。

  贝哈尔魔非常凶猛,威力无比,此魔不敢为祟, 其他的魔就更不用说了。西藏地方,修行人若稍有上进,或将成就,贝哈尔魔必乘隙为祟,因此《宗喀巴大师祈祷文》遍行于康藏中。凡修持《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的人,都能得到宗喀巴大师的特别加持,消除一切魔障,圆满福慧资粮,快速成就佛道。

  诗曰:

  “戒律严持作范修,中阴成佛是因由;
   法身遍满虚空界,赴感随缘靡不周。”


十八、总摄三藏 显密合一


  (一)大师教法之殊胜

  释迦牟尼佛之一代时教,不外教法和证法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全摄在三藏;一切“证”的正法,则摄在三学。因此凡是修学佛法的人,见解必须不违背经、律、论三藏教典,行持必须随顺戒、定、慧三学,尤其大乘学者,更须修学悲智双运之道。

  过去西藏有些佛教学者,对于三藏教典,颇不注重广学,甚至讥诽研究三藏法义的人,为“分别师”或“日敦巴”(戏论者),意存轻蔑。故大都弃舍多闻,专修高高深深之脉、风、空点,或专求了知自心本性,以为如此便能得到解脱,及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有一些人,妄计以修学一、二部经论,便自以为多闻具足,除此之外,更无可修可学的了。其实这是一种极大错误的观念,完全不合乎如来圣教之真义。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要先求多闻,方能如理作意,依如理作意,乃生修所成慧,断除烦恼,证解脱果。”

  所以说,修学显密佛法的人,必须精研三藏,多闻深思,立正知见,长期修习,方能由三学道,渐渐清净身心,得到解脱和一切智。

  宗喀巴大师所立下的教规,其殊胜之处,就是极力主张不管是修学显教或密教,对于经藏,必须多闻深思,以抉择大小二乘之三学;对于律藏,必须努力闻思,以成办戒定二学;对于论藏,更须多闻,努力精研,以引生通达诸法性相的智慧,而后亲证诸法真理。尤其对于大乘三藏中所说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以及极微细的“无我”真理,都极力主张从闻、思、修三门,切实修行。修学者如果有了这样的显密共同基础后,才能进一步的修学密乘。

  故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总摄一切如来正教,特别是融合显密教法为一体的特点,更能显示出佛陀教法的胜义。

  由于大师的教法,具有如此殊胜的教义,正如章嘉宗派颂所说的:
  “若谁决定知,三藏诸密意,善住不相违,是名大仙教;
   若何宗派中,三学诸正行,善住无过失,是名大乘教;
   离二边正见,止观平等修,显密行无乖,是无过圣教。”

  所以六百年来,黄教于西藏境内,以及西康、甘肃、青海、蒙古等地,独能发扬光大,流传悠远。

  (二)大师的独特正见

  西藏古代学者,对于佛陀所说“性空”的见地上,有一派人认为,所谓“性空”,就是“空无所有”。这种空是绝对的空,绝对的无。他们不但认为吾人日常所见所闻,是绝对的无,就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也加以否定了。所以他们认为修学佛法,只要懂得“万法皆空”的道理,就是正确的见地,就可以成佛。这一派人一方面否认善恶因果,一方面却又承认有解脱(立地成佛)的可能。这种“无因有果,有因无果”的说法,与外道断灭的见解相同,故不合道理。

  另一派学者认为,“性空”的真义,是指世俗谛无,胜义谛有。换句话说,任何一法或一件东西,它的本体是实有的,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境”,是心里所现出的假象,是绝对的无,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胜义谛的空若不是实有,就无法建立生死涅槃、作受等业果,而成断灭见了。

  这一派的讲法,主张胜义谛有,和一般人认为“诸行无常,万法皆有”是一样的见地,仍然属于“常见”。这是非常危险的,如中论云:“若于空起执,斯人无可救。”

  龙树菩萨认为有“于空起执”这种思想的人,是不可疗治的绝对常见。因为这种人,认为万事到头来都是实有,而不是空,这样势必忽视善恶因果,从而忽视修学佛法应有的努力,甚至破坏戒律。按:龙树菩萨是佛在楞伽经中,授记他为演说了义的标准士夫。因此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当以龙树菩萨所说的教法为准绳。

  第三派是折衷的见地。这一派学者认为,若计为有,即是取相的执着,因为一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可以说是空,也可以说不空。所以他们主张修习时,全不思惟“有我无我”、“是空非空”,以“不作意”为修真性,并以“不见”为见。这种说法,亦不合道理。有和无、常和无常、是与非、一与异,正好是相反的概念,都是一事物上的表遮两门。心中若存一个“不作意”之念,即已作意;又不见,即成见与不见两种。因此他们的说法,自成矛盾,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见地。

  又有一类自称修定的人说,凡有分别计度的善行,都未离却散乱,所以主张只专修实际真理,不必修任何善行。又说修真理时,不必以正理去观察,只要在不寻伺中,勿追过去心,不迎未来心,于现在心亦不起造作,唯在明空无执之中,舍去一切分别,全不思惟,平缓而住其心,即能亲见法身。这种说法,亦不合理。如果“全不作意、全不思惟”这种非一切种智的因,能得到一切种智之果的话,依此推之,那就应“种稻得生麦,种豆得生瓜”了。世间哪有这种道理? 这是彻底拨无因果的大邪见。

  以上几派学者,之所以误解“空性”,乃是不知“空”义即指“无自性”义,以至不是把胜义谛增益成实有,世俗谛损减成完全无,就是把一切因果作用给否定了。经论中处处提出由此邪见而起的恶行,会招受苦果,就像有人不知捕蛇的方法而去捕捉毒蛇,势必为蛇所伤,无益反损。因此,《中观四谛品》中说: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宗喀巴大师对于西藏古德教学的各种异见,全运用他无垢的智慧,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论释》、《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缘起赞》等著作中,一一加以批判抉择。宗喀巴大师的思想体系,是继承圣龙树菩萨师徒之意趣。理论基础在于了知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唯于所依事上分别假立,在胜义中是不可得的。然而在胜义上虽不可得,在世俗法却都能成立,所以一切法皆自性空。这样的正见,即是以性空之理,于名言中安立因缘业果等有作用。故虽名言亦不许有自性,但因果作用是肯定的。

  大师的《缘起论》之中心是这样说: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所以业果等缘起法才能生起,倘若自性不空,业果等缘起法就不能生起了。又由于了知诸法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为业果等缘起法,须待众缘才能生起,所以它的自性就是空的了。这样从了知缘起上,也可以见到自性空之空与缘起有之有不但不相违,而且相辅相成。

  宗喀巴大师依文殊菩萨的教授,对于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如实通达,并且著书广为阐明,在西藏古代大德中,实属罕有。大师之上首弟子达玛仁勤称之为:
  “能断三有根本道,缘起离边之中见,
   未遇至尊上师前,一分亦未能通达。”

  又西藏古代学者,在宗喀巴大师未出世以前,对于唯识宗所说色的体相和遍计,以及安立遍计为无自性的法无我义,也难以如实说明。大师之心子克主杰,在释唯识宗的教义时说:
  “诸未能显示,甚深处密意,今开宝藏已,由此生欢悦。”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师对中观与唯识教义上,如实阐释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大师在“发愿文”中曾经指出:
  “由畏甚深真实义,妄执计度少分空,
   永离此等诸恶见,愿达诸法本来空。”

  这意思是说,空性正见的抉择与证悟,是遍一切法而且极其微细,不能有丝毫妄执臆造和少分空的错误。然诸法本性空,应当从色法起,至一切智等所有一切法上,皆通达为无自性的空性,也只有通达这种空性的见,才为佛的究竟了义,最极圆满之甚深中观见。这就是宗喀巴大师教法中,正见之深义。

  (三)正确无误的修习方法

  佛教的修习方法,一般分成两种,一种叫止住修,一种叫观察修。或简称止和观。

  止住修和观察修互相循环,互相发挥,就是正确的修习的方法。修学者透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证悟。然而古代西藏佛教各个教派,在修习上各有差别,各有偏向,大致来讲,有下列七种不同的修习方法。

  第一派认为,一切分别都应断。这一派提出“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说法,意思是说胜义真谛之境,绝不是人类能以语言、思惟去认识的,反之能以语言、思惟去认识和表达的,绝不是胜义真谛。所以必须断除分别思惟,才能证悟。

  第二派认为,分别大无明,能堕生死海。这意思是说,分别就是迷惑,迷惑能起烦恼而造业,终至堕入生死苦海。所以应断任何一种思惟。

  第三派认为,分别是法身现相,分别愈多,修证愈广。意思是说,人的思惟活动就是法身的涌现,思惟愈多,修证愈大,因此应鼓励多思惟。

  第四派认为,分别就是法身。法身是彻底证悟胜义谛后所得到的果,这一派直说思惟就是这种果的本体。

  第五派认为,心不散动,明了安住,即是成佛,亦名涅槃;若略散动,即是众生,或名生死。这里所说的“心不散动”,是指没有分别心的意思;“明了安住”,是指安定自如的时候。换句话说,假如人的心不起思惟作用,处于安定自如的时候,这时即已超脱轮回,到达佛陀的境界。反过来说,一个人若起思惟分别,即是轮回中的一个众生。

  第六派认为,如果住在暗室结跏趺坐,瞪目而视,心不分别,安住之时,所现烟等各种幻相,即是法身、自性身。并认为凡夫异生,也能现见法身。

  第七派认为,以上各种说法,只是现见少部分法身,并非现见一切法身。

  其实当时像这样的种种谬论,不止七派。不过无论如何划分,总的来说只有两大派,一派注重止住修,轻视观察修,一派注重观察修,轻视止住修。

  对于上述误解修习方法的谬论,大师一一给予驳斥。例如对主张一切思惟都应断除的第一派,大师指出语言和思惟是人们用来了解万法真谛的必要工具,如果语言和思惟都应断除,则把通达空性的比量智也排除掉了。可是正观诸法,如果没有通达空性的比量智,是绝对无法生起现证空性证量的,所以说一切思惟分别都应断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对主张“分别大无明,能堕生死海”的第二派,大师则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笼统。因为思惟分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的思惟,叫正分别;另一种是错误的思惟,叫邪分别。邪分别自然是无明,但正分别怎么可以说是无明呢? 例如了解善恶因果、缘起性空的正分别,不但不致堕入轮回,反而是超脱生死的原因。所以第二派的说法,也是不合道理。对主张“分别是法身现相,分别愈多,修证愈广”的第三派,大师则认为,他们也同样犯了不区分正分别和邪分别的错误。邪分别固然不算是法身现相,即使是正分别,也只能算是了解法身现相的工具,谈不到是法身的现相。如果说是分别愈多愈好,那么我们凡夫之心,既多且杂,所证果位应比佛陀高,然事实则不然。根据同样的道理,主张“分别即是法身”的第四派,更是不值得一提。对主张“心不散动,即是涅槃,心略散动,即是众生”的第五派,大师认为,这种说法是违背佛理的。心不散动若即是涅槃,一般人偶尔也有这种经验,你能说这是证得涅槃的佛陀吗? 又超脱轮回的菩萨,出定之后,偶尔也有分别,你能说菩萨也是迷途的众生吗? 况且佛陀断证功德必不容退,怎么可能一会儿是佛陀,一会儿是众生呢? 其他几种说法,不是违教就是违理,所以也是枉设劬劳,全无成果。

  宗喀巴大师如理破斥“唯止住修”、“唯观察修”之谬论后,指出应依“修习次第”所说的,止住修和观察修就像鸟之两翼,应该兼修不可偏废。修习时应止住修时即止住修,应观察修时即观察修,止观须轮次修习时即轮次修。

  大师又依深密等经、慈氏诸论,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密意,而得到真正修三摩地的教授。如最初时应具备止观的资粮,于认识所缘的差别,观察修和止住修的分析,以及由具足九种住心、八种断行,如理修习后而得止观随顺之量。与明白真正止观,并止观双运之限齐及次第。其次应认识修习止观时所生起的障碍、沉掉两种体性差别和对治的方法。并指出昏与沉没之不同,和遣除的方法。此外,又指出正念和正知的体性及其差别,以及修习之时间,并说明初修定时,仅有住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明利等义。这些都是依据龙树菩萨诸论的意旨,作出正确的抉择。大师将有关各种修定的方法,和发定的各种现象,都详载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中。

  (四)行持之殊胜

  持守清净比丘戒,本来是令正法永住世的不二法宝,和成就菩提的根本。然而西藏有些佛教修学者,却没有严格持守,有的甚至还要为他们不守戒律寻找籍口。比如说佛经中所说的“禁酒”等戒,是就信解小乘者而说的,如果修学大乘的人和已见真性的人,还视为禁忌的话,那就被法所束缚了。因此这些人,不但不以犯戒为耻,而且任意脱卸三衣,破坏清净律仪,致使如来清净圣教,徒具形式,隐没殆尽。

  宗喀巴大师见此现象,深生悲悯,为了令正法永住世间,所以特别提倡增上戒学。大师对于观水、作净等极微小戒法,都非常重视,不但以身作则,同时要求弟子们,也必须如法依止戒律。大师以及诸弟子修密时,都依密经所说的“外护声闻行,内乐集密义”而修习二种次第瑜伽;此外更于菩萨律仪和金刚乘律仪中所说一切遮制分齐,亦勤守护,如眼中珠。

  西藏大德打仓巴,对于宗喀巴大师的著述极不满意,曾设十八问难,后因见到大师的清净行持,而生起无比信敬。并作偈赞扬说:
  “有持律者谤密乘,诸密乘师亦谤律,
   了达佛语不相违,善修持者前敬礼。
   学显讥密为食法,持密毁显是空谈,
   显密不全难成佛,善了知者前敬礼。”

  第五世达赖喇嘛亦发愿说:
  “成就希有清净戒,大志誓修菩萨行,
   内具乐空二次第,愿遇善慧胜教法。”

  由此观之,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其行持之殊胜,是不言可喻了。

  (五)密法之殊胜

  西藏古代有些学密的人,妄认为密续经典,和大成就者的论典,只是供博学多闻增长知识的工具,于是对这些根本经论,竟视若无睹。反而对于一束小纸所写的修行口诀,认为是最上教授,并说它比诸大经论更为殊胜。即使这些口诀教授,与密经和大成就者的论典互相违背,也全不理会,一味认定它是至高无上的教授。

  由于一般人对于广大正法缺乏闻思,又无慧力加以拣别,所以对整个密乘的圆满道体,产生种种谬解。有人认为,无上密部中的生起次第,是修习共同悉地的法门,是佛陀对钝根者说的;如果想得到最上成就,可直接修习圆满次第。有人认为,经中所说“应修诸法自性清净之空慧”者,是于真实义中为破邪执分别而修,并不是成佛的因;能饶益有情之佛乃是色身,而巧妙色身实是福德所成,所以只要获得无垢正见,专修生起次第即能成佛。有人认为,第四灌顶二谛双运的意义,所谓修空性,就是全不思惟,全不作意。

  他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误的看法,是基于不明白修学密法,能于浊世中一生圆满二种资粮,断尽所知障而成佛者,是由于俱生大乐智证得空性之力。虽然密乘所修之空性,有应成派、自续派、唯识派等的不同,但是修学密法最契机的根器,乃是了知应成派中观最深最细之空性的人。修密法如果仅持以“都无所有”、“非有非无”、“他空实有”、“顽空无知”等空性为正见,这种见解尚且不能作密宗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所修“明深无别”之空性,更论是作为无上密部“乐空和合”之空呢?空性见地如果有错误(除应成派中观见是正确的以外,其余都是生起正见的加行道),则所修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就成了没有命根的尸骸一样。若缺乏成就法身之道,非但无法双运佛果,就连最起码的生死根本也无法断除。所以这种修法是徒劳无果的。

  修学密法能不能即身成佛,完全由今生是不是能修得幻身而定。而有关修幻身的道理,在西藏各教派大德中,没有比宗喀巴大师解释更为究竟的了。又无上密部所诠释之心要,就是俱生大乐智和幻身。这两种修学者,能依密续经典和大成就者所著论典的教授,解释明白无遗的,也唯有宗喀巴大师一人。所以说宗喀巴大师之密法,胜出一切,远超过其他各个教派。

  宗喀巴大师为利益后学者,依文殊菩萨之教授和嘱咐,把密部之数量和灌顶、三昧耶戒、近修,以及曼陀罗的事业、次第等方面,解释极为详尽。这些都详载于《密宗道次第广论》中。

  (六)汇一切显密教授于法海

  西藏向来相传的上路戒律和下路戒律,以及喀齐班钦等所有戒律传承、讲说、一切行法;从阿底峡尊者等噶当派大德所传之菩提道次第,和菩提心教授等;峨洛札瓦师徒所传俱舍、现观庄严、中论、因明等大论之讲传;玛尔巴、廓枯巴拉、觉窝、智足等大师所传之集密;惹、卓、雄等所传之时轮;萨迦班智达师徒所传之胜乐和喜金刚;玛玑喇嘛等所传之大轮金刚手;惹、觉、当等三位大德所传之红、黑大威德金刚等四部曼陀罗灌顶、密续之讲传,以及生起、圆满两种次第等一切甚深教授;玛尔巴与达薄传来之乐空大手印、那若六法、尼古六法、五支大印等噶举派之心藏教授。以上西藏所有甚深教授,在大师教法中无不兼具,并包含各派之胜义,舍弃一切之流弊。所以黄教虽说是诸派之真髓,实际上超出一切教法。

  此外,大师对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以及文法、数学等教法,亦甚丰富。因此大师所传下来的教法,是把从释迦世尊的正法雪山,所流下显密深广一切教授河流,使它们重新汇合在一起,而成圆满之广大法海。

  诗曰:

  “大师教法摄三藏,显密圆通并发扬;
   依此正修精进者,即身成就如朝阳。”



标签:宗喀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