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如何定位你的人生 大愿法师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愿讲堂】   作者:大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有很多选择,你经常要做出选择。同样的,生命也是如此,生命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你今生生命发展的方向,当然最究竟是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生命发展的方向就是觉醒,就是顿悟成佛,这是最高的正位了。 

 

 第六我们讲到方山易的精华。有了前面这些铺垫,一直往上提升,到后面就是正命四偈,我们来看这个四偈。

 

  第一偈是:正位凝命,行般若行;现生登地,清净光明。这个是第一偈“正位凝命”偈。正位就是找准人生定位,找准生命的发展方向,这个很重要,人生的定位很重要,你这一辈子,你这个生命想干吗?生命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你看我们有很多方向,我们有读书的方向,我们是选择清华还是北大,还是中山大学,还是复旦等等,这样是你读书的方向。还有你要是居士,要结婚会有婚姻找伴侣的方向。还有就是人生有很多选择,你经常要做出选择。同样的,生命也是如此,生命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你今生生命发展的方向,当然最究竟是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生命发展的方向就是觉醒,就是顿悟成佛,这是最高的正位了。一般般的就是行八正道。

 

  还有凝命。凝命就是命根清净,命根清净叫做凝命。要懂得凝命之理。会推荐大家看两位大德的书。一位是明朝的四大高僧之一的枣柏尊者,凝命之理最早是枣柏尊者讲得最透彻了。其次就是看蒲益大师的《周易禅解》,从禅的角度来贯通,那个是非常透彻,你要读进去了,会觉得越学越欢喜,越来越痛快淋漓,而且对于你修行道路上的障碍,怎样巧妙地破它,不要蛮干。

 

      禅是讲要有圆熟的智慧,遇到问题不要硬碰硬,这样两败俱伤,而应该有圆熟的智慧,很巧妙地转一个弯,然后你就自然绕过去了,而你又提升了,这样是非常好。你要懂得这个方法,而你暂时又没有见性,你用《周易禅解》是非常好的方法。当然我们这个后续在禅文化大学堂、管理禅学堂等等应该都会讲到《周易禅解》上面很多的应用法。这是讲凝命。

 

 

  怎样才能够做到正位凝命呢?那就是行般若行。其实我们读《金刚经》,读《六祖坛经》,她所告诉我们的其实都是怎样来行般若行。也就是你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相修善即成佛,这个《金刚经》的精髓就在此地。你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个都是讲怎样来行般若行,现生登地。这一生就能够超凡人圣,做初地、欢喜地以上的,乃至于法云地这样的大菩萨,清净光明。你看像我们本光法师这样预知时至,他是正位凝命,行般若行啊!还有比如像我们五祖弘忍禅师以及他的前生栽松道者,都是生死自在,来去自在!正位凝命,行般若行!

 

 禅宗的典籍像《五灯会元》里面,还有一本就是《祖堂集》。《祖堂集》第二卷这个书里面都记载了一个公案,一个故事,是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前生是四祖道信禅师座下的一个弟子——栽松道者。这个栽松道者没有出家,他以居士身份一直在四祖的寺院里面干活儿,干什么活儿呢?就是每一天都漫山遍野他去种松树,种了几十年松树,一直种一直种,他就以这个来作为他自己参禅修行的法门。

 

  后来他得个人处,他找到禅修的门路了,得个人处了,那个时候他已经80岁了。然后他就去找四祖道信禅师去求法,说:“师父啊!弟子希望您来点拨怎样可以参禅,可以见性,可以解脱。”道信禅师就说:“哎呀!你年纪太大了,你80岁了,再来学禅也没有什么用了,也不能度众生了,如果你要是有一个年轻的身体再来,我倒是愿意教你的。”然后这个栽松道者就说:“好!师父我们一言为定,我找个年轻的身体来您再教我。”

 

  然后他就下山了,离开这个四祖寺往山下走,走到山下已经是黄昏了,看到有一个女子姓周。这个周氏女子正在河边洗衣服,然后这个栽松道者就走过去跟她说:“姑娘啊,你看天色已经晚了,我想到你家里面借住一宿,可以吗?方便吗?”然后这个女孩子以为他真的是要在家里面借住一晚,她就说:“问取父兄啊!”就说我做不了主,我家就在附近,你看就是那儿,你到我家里去,我父亲也在哥哥也在,他们做主,你问他们好了。然后这个栽松道者就说:“哎呀!不用问你的父亲,也不用问你哥,只要你同意就好了。”因为这个女孩子不明白是说什么,说只要她同意就好了,所以她就点点头,就表示答应了。其实这个栽松道者才不是要去她家里住一晚,这个栽松道者就是说借你这个肚皮用一用,我要来投胎这样。这个女孩子点头就表示同意了。然后这个栽松道者就找一个地方就圆寂了,然后这个女孩子莫名其妙也就怀孕了,因为栽松道者的神识就进到她肚皮里面去了。

 

  然后看着一天一天地这个女孩子的肚子就大起来了,你看在唐朝初年那个时候,那个时间社会风尚是要求非常严格的。然后她的父亲和哥哥就觉得这个女子有辱门风,侮辱家风,未婚先孕,就很生气,看到她身怀六甲,一天天肚子大起来了,就把她赶出来了。

 

  她没有地方容身,就找了一个破烂的土地庙。因为要临产了,就把这个小孩子生下来了,一生下来发现是个儿子,她就想:怎么办呢?你看我又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又带这么一个小孩子怎么办呢?所以她就狠一狠心,就抱着这个小孩子走到黄梅的一条河边,然后就说了一个偈子:“今日无情似有形”,就是你看我本来没有跟任何人产生感情,也没有任何不净的行为,为什么会怀上你呢?今日无情却有形,有了你这个身形。“冤家到此不分明,遍身有口难分辩,急水滩头洗不清。”我现在就是遍身都是口,也分辨不清楚了。急水滩头洗不清。我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啊!

 

      她这样一直思维,一直思维就很生气,觉得无缘无故有这么一个灾祸,也没有跟人家产生什么感情,也没有不净行,莫名其妙就怀了这么一个小孩,所以就把这个小孩扔到河里去了,她就自己狠狠心掉头就走了,整宿在那个破土地庙里面都睡不着觉,因为母子连心嘛。然后到第二天一清早又忍不住了,又跑到河边来看。前一天黄昏的时候,明明是看到这个小孩子是被水冲着往下游一直流去了。但是很奇怪,等她跑到那个地方发现怎么呢?那个小孩子又逆流而上,又回到她抛下小孩的那个地方来了。

 

       而且很奇怪,那个时候太阳已经大起来了,很多的飞鸟都飞过来,在天空中间为这水面上的这个小孩子来遮挡阳光。然后水底下有很多的大鱼在底下就托着这个小孩子不让他沉下去。她就发现为什么这小孩子会逆流而上呢?原来是有很多鱼就托着这小孩子一直逆流而上,然后这个母亲就想想,心里很舍不得,母子连心啊!然后又涉水而下,就站在河边上把那个小孩子又抱起来,然后一直就抚养大。因为她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又是未婚先孕生下这个小孩,所以就到处受人歧视。带着这个小孩也找不了工作,所以她就靠乞讨为生,把这个小孩子就一直带到了七岁。

 

  带到小孩子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就遇到一个很会看相的人,这个人说:“哎呀!你这个小孩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相啊!你看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你这个小孩子虽然只有七岁,而且破破烂烂的,满面尘土,满面污泥,但是他这个相透出来,这个光透出来,他很了不起。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你这个小孩子只差了七相,他有二十五种好相,二十五种相好啊!所以你要好好地培养他,而且他如果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佛作祖啊!”

 

  这个女子就想:哎呀,说什么成佛作祖啊,这小孩子我养他都养得很辛苦了。然后半信半疑又继续往前走,偶然一抬头就看到了四祖寺,想起那个相士说的话,就决定把这个小孩子带进去,说:“哎呀!你看,我真是业障啊!又没结婚,又没跟人有不净行,但是就是莫名其妙怀了这么个小孩,还生下来,还千辛万苦把他带到七岁了。哎呀,看来我前生业障很重啊!我要去拜拜佛,去忏悔业障。”就把这个七岁的儿子就带到四祖寺大雄宝殿,她就去礼佛。

 

  很奇怪,礼完佛,那个小孩子也跟着有模有样拜完佛,他就坐在四祖寺大殿正中间那个大和尚拜佛的蒲团,一屁股就坐下来打坐,有模有样像老僧人定一样坐下来了。这香灯师气坏了,说:“哎呀,赶快下来!小孩子,赶快下来!这个拜垫只有大和尚可以拜,你怎么可以坐在这里打坐呢?赶快下来!赶快下来!”这小孩子不理他,这香灯师就不罢休,一直叫他下来、下来。

 

 

    小孩子给他说久了,一句话就冲口而出,就说:“哎呀,你不要老是这样好不好!是你们方丈请我来的,你知不知道?”这个香灯师就气坏了,他马上就去找知客。原来丛林上面要求规矩很严格的,一般的出家众是不可以直接找方丈的,有事情都是找客堂。所以这个香灯师就气坏了,急冲冲就跑到客堂去,说:“知客师啊!哎呀!今天发生了一个怪事,有一个讨饭的妇女脏兮兮的,带着个小孩子像个泥猴子一样更脏兮兮的。哪里知道这小孩子来了以后,他坐到大和尚那个拜垫上,一屁股坐下来,他就打起坐来了,口气还很大,说是我们寺院大和尚请他来的。哎呀,怎么办呢?”这个知客师说:“喔,这么奇怪?”他又马上就到方丈室去禀告方丈。

 

 然后道信禅师听说这么个奇异的事情也跑出来看看,就看到这个小孩子虽然是很脏,但是还是眉清目秀,相貌非常好。

 

  道信祖师就问他说:“你姓什么?”那我们一般小孩就会说姓王、姓李、姓张、姓陈,就肯定回答姓什么了。

 

  但是这小孩子很有智慧,他就说:“姓有性,非常姓。”

 

  然后就再问他:“那到底是什么姓呢?”“佛性!”这个其实就是一语双关。“姓有性,非常姓”。这个姓有性,第二个性不是指姓名的姓,而是指什么呀?自性的性,佛性的性。

 

  然后再问他:“你说你是佛性,那么你就是无姓?你没有姓名?”小孩子就回答说:“性空故无!”因此四祖就觉得很赞叹,说:“哎呦,这小孩才七岁,怎么这么聪慧啊!这么有智慧啊!”

 

  这小孩子就很乖巧,马上就说:“师父啊,我来跟随您出家,来跟随您老人家学习,给您老人家做侍者好不好?”然后祖师就说:“你来出家好是好,但是可惜太小了一点。”这小孩一听这个话就马上大声抗议起来了,说:“师父,您老人家怎么搞的?我老来您嫌我老,我小来您嫌我小!”

 

  那四祖一想:哦!是哦!前面八年以前,确实是。在我们寺院里面,在山上栽松树栽了几十年的那个栽松道者,他向我求法,我是答应过他,是承诺过他,你现在这个太老的身体不可以了,你换一个年轻身体来我就教你。看来这个就是栽松道者来转世了。因此就给这个小孩子剃度了。

 

 

  当然典籍上的记载是不同的,还有一个典籍的记载是说,七岁的小孩子不是在四祖这里剃度的,他是在另外一个寺院剃度,五年之后十二岁再来见四祖,再来求法的。两种书的记载是有一点不同,但是内容其实是很相近的。

 

 这个小孩子就跟随四祖出家了,也就是后来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他的母亲周氏女子看到儿子已经安顿下来了,因此她就放心了,她仍然就出去。她没有在寺院里享福,她就出去外面一个人。因为没有什么挂碍,就去打短工,自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一直到周氏女子年纪很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五祖弘忍禅师已经得到祖师位,而且已经不单单是住持四祖寺,另外建了五祖寺,开东山法门了。就把他的母亲接回来,然后知道母亲还有一些宿业,就让母亲每一'天为寺院常住的法师们来洗衣服,缝缝补补这样来服务,来培福。然后又善巧方便劝母亲念佛,每念一句佛就放一粒米,一天念多少佛号就吃那么多米了,这样来让他母亲非常精进地修净土。

 

  他母亲往生以后也没有厚葬,而是很薄薄地就举火了。当然就有很多常住的法师们看不过去了,觉得说这个方丈怎么会这样呢?对于自己的母亲都不孝顺!因为不领悟祖师的密意,是帮母亲忏罪积福。然后就有一些人说:“哎呀。等到祖师的母亲举火荼毗以后,我们都收拾衣单准备离开这里了。”到举火荼毗的时候,这个周氏女子就在空中现身出来,说了一个偈子,说:“诸师不必退道心,吾儿为我了前因,三世罪业从此了,菩提依旧证全身。”其实就劝大家要知道祖师的密意,是为母亲了前因。

 

  因此现在我们去五祖寺还可以看到一个“圣母殿”,就是为了纪念周氏女子,纪念五祖的母亲。

 

 

  这个是讲第一首偈子——正命四偈,正位凝命这首偈子。

 

  第二首就是正位知命。这个就是次一等了。“正位知命,立德功言;善终善后,世间贞胜。”就是再次一等的,它是正位知命,不能够凝命,不能够把整个生命,每一刹那、每一时、每一处都与般若相应,不能够凝命,但是他能够知命。要知道知命也不简单!你看孔子说:“吾年十又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你看,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也是一直修养,一直修身养性,一直到五十岁才能够知天命,才能够懂得天地运行规律。

 

  所以第一首偈子是出世间的圣人,第二首就是世间的圣人的境界。

 

  你看孔子解释《易经》,《易经》要懂一定要看《易传》,《易传》十篇叫《十翼》。孔子就解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是知天命。天地有好生之德,能够与天地合其德,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知天命;然后能够在知天命的基础之上再善始善终,就能够在世间留下三不朽的功业,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立德,为世间做榜样;次一等的就是立功,造福国家,有大的功业;立言,用自己领悟到的道理来教化大众。这样坚贞不朽、殊胜崇高的生命足迹。通过这个三不朽在世间能够留下这样的殊胜崇高的生命足迹、生命价值,这个是世间贞胜。

 

  第三首就更次一等了。“正位舍命,以立气节;永为国式,虽凶犹吉。”正位舍命就是做一个有气节的人,生死不惧的人,能够为乾坤正气而舍生取义的人。这样的人,比如说像文天祥,我们看他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个其实就是正位舍命的人。像史可法,包括像岳飞等等这些彪炳史册的英烈,看起来他们都是被杀了,这个被杀看起来是很凶险的事情,实际上是真正的吉祥。为什么呢?因为他实现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每个人的肉体生命都很短暂,但是他这个精神生命长存,精神生命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所以说“永为国式”。永为国式就是成为中国人千秋万代都来效仿,都来学习的典范、榜样。

 

  第四首就更次一等了,第四首就讲普通人了,学习到了方山易的普通人要怎么做。

 

  “命根浊乱,凝知舍难;身语意恶,嗔慢自愆。”命根浊乱就是没有得到正命的人,命根浊乱,他的生命是没有一直往解脱的方向走,是很浑浊、很混乱的。但是他有幸能够遇到方山易,能够把智慧凝聚起来,来舍弃邪命,所以说凝知舍难,凝聚智慧,凝知,舍弃邪命。“身语意恶,嗔慢自愆”就是忏悔身语意恶,忏悔嗔恨心、傲慢心,最终也能够得善终。这个是第四首。

 

   这个其实就是普通人得到方山易的传承以后,能够帮助到他。虽然不能够像前面那样子,成为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成为一个舍身取义的,为国家建功立业这样的人,但是他也能够导正过来,忏悔身语意恶,然后能够得善终。当然除了正命四偈之外,其实本光法师后面还加了三首偈子,那都是讲实际的修行功夫。

 

 

      所以其实讲这些都是说,我们都不单单是要外向地、外在地学习很多知识,或者成就事业,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内在的生命智慧。像我们的老师们也是应该在课堂上,不但是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生命境界、人间情怀和鲜活的生命智慧。其实传承的是一个活的生命境界。

 

 我们看今年出了一本书是《问道北大》,就讲北大那些各个院系特别好的那些老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他的生命境界,传承文明,传承他的人间情怀和鲜活的生命智慧。所以不但是要有知识教育,更要有智慧教育;不但是要有生活技能教育,更要有生命价值教育。要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自发的这种学习动力,内在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是因为外在的动力而读书,那会很辛苦;因为外在的动力而干活儿,会更辛苦、更累。所以要转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这样才会越学越欢喜,越干越有劲。我们也讲一个故事好了。

 

  有一个老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就想着:哎呀,辛苦一辈子啊!我搬到一个自然环境很好,能够青山清水、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去住。因此他就把原来的老房子卖掉,另外在一个小区就选中了一套房子,而且就是一楼,为什么选一楼?因为年纪大了,出人也不方便,而且更好的是他的住宅外面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中间有一棵非常茂盛的大树,这老人很满意,马上就搬过去了,觉得说:“哎呀,我在这里可以安度晚年,可以亲近大自然了。”

 

  哪里知道隔不了几天,这个小区很多小孩子跑到他家门前来玩耍了,围着那棵大树又跑、又叫、又跳、又闹,一直吵得这个老人不得安宁。小孩子玩了好几天,这老人也就忍受了好几天。后面看到小孩子们天天都来这里玩,来这里闹,这老人想着:哎呀,如果我去骂他们,去赶他们,这个不好,变成一个没有修养的人,而且小孩子们也不一定会听我的。那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方法,等到有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就跑出去很和蔼地对小朋友们说:“哎呀,小朋友们,你们都过来,我一个人搬来这里住,觉得很冷清很寂寞,很感谢你们每一天整个下午都在这里玩耍,都给这里带来了生机勃勃、朝气蓬勃,让我都觉得年轻了好几岁。为了对你们表示感谢,我发给你们每个人五十美分,略表我的谢意。”小孩子们高兴死了,欢喜雀跃说:“哎呀,真好!你看,又有得玩,玩完以后还能够有钱收!真好真好!明天我们还再来。”老人说:“好!好!好!”

 

  第二天小孩子们又来了,吵闹得更凶了,比前一天更卖力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小孩子们有种习惯、有种依赖了,因为前一天发了钱嘛!眼巴巴地就等着老人出来发钱了。这老人到黄昏又出来了,这一次他给每个小朋友只发十五美分。昨天是五十美分,今天只发十五美分。然后就跟小孩子们解释说:“哎呀,小朋友们,还是很感谢你们哈,但是很抱歉,我老了,退休了,没有收人来源了,所以今天不好意思,只能够每个人发十五美分。”小孩子们当然不高兴了,嘴巴像挂了个油瓶子一样嘟起来,不开心,不高兴。

 

  明天下午又来了,又到了黄昏,大家又等着这个老人来发钱。这老人又出来了,说:“哎呀,我还是很困难,你看怎么办呢?每个人发五美分吧。”由十五美分又降到五美分,这小孩子们就大闹了说:“哎呀,你看我们在这里面搞了一个下午,才五美分这么少啊?你知道我们有多辛苦吗?我们发誓明天开始,我们再也不来你这里玩了。”果然老人真的就得清净了,再也没有小孩子来他家门口吵闹了。

 

 

  其实人也是这样子,小孩子们读书也好,人做事情干活儿也好,一定都是两种动机。也就是按照内部动力去推动他,去学习、去干活儿,这个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管多么忙、多么累、多么苦,他都不觉得忙,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因为这个内在的动力,他越干越欢喜。

 

 第二种就是外部动机,外部动力了。如果驱使他去干活儿的是为了工资,为了养家糊口;驱使他学习的是为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对他的期望,老师对他的要求,这样才努力学习,这个就是外部动力。外部动力他就很容易觉得压力,很容易觉得累,很容易觉得苦。所以外部的动力一变化,情绪就会波动起来。这个老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得到清净,是因为他很巧妙地把小朋友们玩耍的这个内部动力变成了外部动力了。因为小孩子们喜欢玩耍,这个内部动力不是老人可以控制的,他通过发钱就巧妙地把小孩子们内部动力变成外部动力了。外部动力老人就可以控制了,可以多可以少,你由多到少,小孩子们就不开心了,不开心就不来了。

 

  所以我们的老师们一定要知道,学生们怎样可以学习好呢?不是靠家长一直给他鞭策,一直对他的期望,一直给他鼓劲,也不是靠老师一直给他要求,要求今天要背多少英文单词,今天要写多少作业,这些都是外部动力。外部动力用多了就会变成压力,就会让小孩子们觉得,这个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很讨厌的事情,很没办法的事情。

 

 

       实在是老师也在逼,家长也在逼,两头尖,像风箱里面的老鼠一样,两头受气,小孩子们就会厌恶学习,讨厌学习,他的这个动力就没有了。所以要让小孩子们热爱学习,一定不要去单纯依靠外部动力,而应该是要激发他的内部动力。也就是什么?小孩子每个人一定本身就有旺盛的求知欲,他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所以能够让小孩子们既快乐又成功的学习方法,就是转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

 

   第三部分 阳明四句教与生命智慧教育

 

  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我们最后要说的第三部分:阳明四句教与生命智慧教育。其实我们说内部动力是什么?内部动力就是一直去开发自己本具的这种觉察力,一直去激发自己的善心,归结起来就是“阳明四句教”。

 

 

  明朝有一位大儒王阳明,整个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依靠的就是王阳明的理论——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所有学问就归结为四句话,称为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就是心的体、相、用、行四个方面都包括了。第一句是心之体,第二句是心之相,第三句是心之用,第四句就是行动。知行合一啊!所以你看起来他是一'个儒家的人,但是其实他在贵州的龙场驿悟道,他也是禅、儒双修啊!

 

 

我们看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生命那种最内核的本然纯净状态是无始无终的,是无善无恶的,这是心的本体,这是生命的最内核,生命最本源的状态。“有善有恶意之动’,你念头一动意念一动就有阴阳,就有善恶。中国古人很厉害,你看一天起无数无数的念头,无非是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也就是:善、恶、阴、阳。“有善有恶意之动”。念头一动,这个念头就是有善有恶的了,有善念有恶念,意之动了。这是心相。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就讲心的妙用了,就是觉知力了。儒家就称之为良知了。就是你的有善有恶、念头生起来以后怎么办呢?这时候你的正知,佛教说正知,儒家说良知。你的正知、你的良知就要开始起作用了,就观察所起的念头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就是知,正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你已经知道它是善还是恶了,那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行动上怎么办呢?行动就是要为善去恶,转凡成圣,要能够落实在为善去恶转凡成圣的行动上,这个就是知行合一了,所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朝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师父、他的国师刘基就曾经说过一个偈子叫做:“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所以要一直努力地为善去恶,这个就是知行合一了。

 

  好,我们今天就大约地讲这个《生死学中悟生死》。希望大家让我们的生命最有意义,而且如果知道有这个寿命之难,要懂得化解的方法。这次的缘起是因为我们虎门外语学校的老师们过来体验佛教文化,也愿我们老师们能够培养更优秀的栋梁之才,能够传承文明。因为这个时代,有钱很重要,值钱更重要。生命要值钱,就要让生命最有价值。做事成功很重要,做人成功更重要。因为做人如果不成功,他的事业成功也是暂时的;做人如果成功,他的事业不成功也是暂时的。所以本质上是要能够开发我们生命本具的智慧,开发我们生命本具的价值,得到这个宝贵的人身让她最有意义。

 

  对于我们其他随喜参加的这么多佛弟子来说,要知道这个“生死禅”是一个非常胜妙的解脱法门,我们这一辈子的修行就是在看最后临终这一着,是不是能够生死自在,来去自在。愿我们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生死自在!好了,阿弥陀佛!        

 

节录自大愿法师《生死学中悟生死》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