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二天(2009年)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0日
来源:   作者:昌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二七第二天

 

  诸位同修:

  每一天我们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菩萨的作为。咱们这里只受三皈的人占一小部分,受五戒的占的是多部分,受菩萨戒的占的比例很少。菩萨是什么境界呢?心量、慈悲、智慧、愿力都要超人的,是名菩萨。发心要发菩萨的心,要了生死。了生死之后,我们功行圆满,智慧、福报、神通、道力有了,不能在那儿闲着,就要像诸佛一样去度众生,度那些没有回头还在苦海里挣扎的人。我们要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了生脱死,再普度众生。

  这两天和大家研究了一下如何调心。调心也要我们自发,自己的心自己要调,靠外缘是一部分,内缘、内力是多部分,应该自发心。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虽然阿弥陀佛的威神慈悲之力占的是多部分,但自力也占一部分。发心是很重要,如果不发心,不念佛,不愿意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再慈悲,神通再大,也没有办法,因为你不愿意去。这就说没种这个善根,与佛没种下这个缘,佛没有办法去度这样的人。一点缘、一点善根都没有,那就不行,稍有善根佛也有办法。

  我们要发心,发心要把我们心上的障碍去掉,要长期来调。每天发心要断除烦恼,断烦恼是怎样的断法?这要靠一种愿心——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内心里边有很多顽固不化的众生,需要我们的慈悲、正知、正见来度脱。

  为什么要有烦恼呢?首先一条,慈悲的力量没有发出来;另外就是心不明了,因为它暗昧,对于事相上不太清楚,在无形中生出来烦恼;还有一种就是对境不满意生的烦恼。所以烦恼,有的是自己无形中生出来的,有的是对一种境界,比如说我们所见到、闻到、接触到的一切事情,就是在人、事、物上容易起烦恼。

  《大乘起信论》上有两句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烦恼就是这样生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不觉悟?因为无所明了。凡夫妄想、执着,都是一种无所明了,自以为是。对与不对先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顺心,无明就起来了,这就叫无明不觉。因无明不觉,故在八识田里生出来三细相。三细相就是业相、转相、现相三种,三种细相是极微细的。以境界为助缘,又会生出来种种的惑业,即六粗相:第一智相,第二相续相,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第五起业相,第六业系苦相。

  下面我把这几种相的生起程序给大家说一说,它们相互牵涉。

  我们现在在业海中受苦,是有一定的根据。生烦恼、生一种罪过,都是自己认为自己聪明生出来的。你看一看大街上,经常有些人穿得破破烂烂、脸上灰尘半尺厚,打他一下他无所谓,骂他两句他也无所谓,他不会生烦恼,不懂得生烦恼。有饭就吃一口,没有饭他在垃圾堆里检点垃圾,他吃了也能填饱肚子,他也没感觉到是香的臭的,热的冷的。他不生烦恼,他不会生烦恼,他连生烦恼的这个力量都没有。所以生烦恼的开始叫智相。心在染和净两种境界当中挑选,染肯定不好,净谁也喜欢。人总有爱好,有喜欢那样,有喜欢这样,在相的当中挑选,看哪一种是习惯自己的,是自己所喜欢的,生一种爱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要反复地推敲,这个好那个不好,反过来调过去地琢磨这就叫相续相。有人生烦恼,他也是这样啊!怎么生起来的呢?琢磨来琢磨去,越琢磨越厉害,越想越不对劲,就生起来了,这就叫相续相。有相续了,才能生起来。相续相接下来就是执取,琢磨得差不多了就执取,执取了错误的想法和认识。不管哪一件事情,我们自己都可以想到,是由这几种相貌生起烦恼。它们有一种牵连性:由爱再琢磨,不断地琢磨就是相续,然后再定位就是执取。取到了,总得有一个名堂给它计名,就假立个名字。名字就是理由,总得找个理由来生气,或者骂人、闹事。他要找一个理由,就是没理由也要找个理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这就叫计名字相。

  前面四相叫起惑。经常听说“起惑造业”,这个业从那里来呢?由惑而生,叫起惑。猛一讲有的人听不明白,慢慢琢磨就知道了,烦恼是怎么生的。

  打个比方说,父母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父母教育孩子是很正常的,因为他疼爱他,想教他好,要教育他。怎样教育好,教他成器,教育来教育去,时间一长儿女稍有反感,父母就不高兴了,或者顶一句嘴,父母就要生气。我教育你是对的,你为什么要犟嘴呀?我是你的父母,他这样定个名字,我是你的父母应该教育你,这就叫正定名。他为生烦恼找理由,不管对与不对,他都要找个理由。做一件事情他要找理由,这就叫计名字相。有人无理取闹,他也要给你假立一个名词。有的人家里没钱花,他跑去偷盗,被人抓住了,你为什么要偷啊?因为我没有钱花,不偷不行。没有钱花他要偷,他认为这是理由,他说没有钱花才来偷。这也叫计名字相,他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个理由。

  打个比方说烦恼是怎样生起来的。咱们说现实的例子,也是个好事情。隆忍师拿个话筒声音大一些,意思让大家省点劲,我多用点劲给大家带一带。声音一大,腔就走调,我就说了一下,给大家好像扰乱了。这一说,他后来就跑去跪香,跪完香之后又磕头。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跪香啊?拼命地磕头,把地板砖磕烂了怎么办?”他说:“师父说我错,那意思就是叫我跪香的。”这就是要找个理由。

  大家听一听对不对,师父说你错了,你说,“嗯,是错了”,错了就改,不这样唱了。并不是叫你去跪香,你就要找个理由,在自性那儿生一些烦恼。自己琢磨推敲,今天念得本身我费了挺大劲,师父还要批评我,我哪有不对的?不行我给你来一个厉害的,我来跪香来磕头,就是这样。这就是生烦恼啊,它有一个相续的过程。不过有这种态度是对的,认错、磕头、忏悔,总的来说趋向是好的。

  反过来说,心上的毛病要以心来治。比如说佛门里,有时也打香板、跪香,这是一种什么手段呢?是没有办法的手段。最上乘的就是言教一次到位,一下就点悟了他,效果是最好。体罚是对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顽固不化,再换一种方法,让你皮肉上受一点小苦,以此再得到觉悟也有可能,这种现象都有。

  人分为几种:上智人不用你去骂,不用去多讲、多教化,自己自觉自悟。每天晚上回去,我这件事做得对不对,对的,继续发扬,不对的,立即改,这是上智人;中智人,就是说经常有人提拔提拔,说说道道。“你这样做得不对,要改!”“嗯,行。”;“你这样做得很好,继续做。”,“嗯,不错,就这样继续做。”这就是中智人,经常有人提拔提拔,他也能成器,能上路;下智人就难了,嘴皮子磨破了,你叫他跪香,再打也不行,太费劲了。人哪,在任何场合都是这样,做什么事情,什么行业都是这样。人的福报大小不一样,人的智慧大小不一样,就是这样。

  前四相叫起惑,下边说业相。前面几种惑起来了,起来怎么办呢?出现一种业力,就是制造出业力了。业是由心来造,长期地就跟随着我们,它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最后造出来一种苦果,叫业系苦相。简单地把六粗相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你慢慢就会知道这一种过程。

  我们现在所受的种种苦果,就属于业力带出来的苦果。

  我遇到一件事,有一家儿子跟他父母闹意见,儿子说他长得不好,长不好怨什么?怨父母。你为什么把那几个弟兄生的相貌都很好,把我的相貌生的这么不好,他就这么闹。他生的相貌不好,这是业力所致,无理取闹、埋怨父母这叫做无明不觉,如果觉悟懂得道理的话,就不会埋怨父母了。

  所有的人同一父母!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同在天底下。有的人很有福报;有的人很有智慧、很有本事;有的人一点智慧也没有,一点本事也没有,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有的人每天没人理,神经病一样,在大街上像一个皮球被人踢过来踢过去。同一父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分别呢?这就是业力不同。你生的相貌不好,为什么那几个弟兄相貌很好呢?他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人的相貌好是怎么来的?首先要具备慈悲,慈悲为根;再一个恭敬,你常发恭敬心,你就有一种端庄的相貌。人家骂人像个夜叉相,什么叫夜叉?夜叉极丑陋,夜叉就是一种修罗,常生嗔恨心。对人、对事、对物,要以慈悲、恭敬来对待。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无量生死劫的修德,这是德!并不是偶尔他就有这个相貌,不是这样的,是修来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念佛的人,要常具慈悲、恭敬。

  心上有什么不顺的事情,生烦恼时,当时要反闻、要自觉。为什么说自性众生誓愿度,要自觉。不能说无理去找理由,找理由干什么呢?给自己生气的机会,生烦恼的理由,自讨苦吃。你不是自讨苦吃吗?烦恼生起来了很难受,很长时间心不自在。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是同参道友,这一类的人生起烦恼,生完了烦恼,再见面就不自在了。为什么要生呢?为什么好端端的不能在一起相处呢?这就是无明不觉。人长期觉悟,长期自在,在任何时候是善气,是和善,内心境界是非常祥和的。

  念佛的人,要调顺自己的心,要调伏自己的心,不能随顺凡夫境界,否则就下去了。经常遇到有一些人,烦恼生起来不听人劝,有人劝,他更厉害,这就是凡夫的习气。有的甚至说我戒也不守了,佛也不念了,就是这样随他去,业障有多重不管了,这样顺坡就下去了。修行人决不能这样,遇事要三思而行之。人有三思免于后悔,这是古人教的。任何时候,为什么要三思呢?多用正知正见,正确的念头、正确的眼光来对待,这就叫回光返照。念佛人,你没有这样的智慧,虽然每天念佛都不起多大作用,为什么呢?与佛不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无有烦恼,无有一切业障,具足了道德、智慧。你不相应哪!

  我们现在虽然是业障凡夫,你念了就要退业障;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退掉我们的业障。佛往前进,业力往后退才行。不能念佛了,用自己的业力和佛对着干,你什么时候能念成呢?所以念佛要发菩提心,来度脱自性上的一切烦恼。好了,念佛吧!

返回目录

-------------------------------------------------------

更多昌义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