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四七第四天(2008年)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0日
来源:   作者:昌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昌义法师:精进念佛七开示 四七第四天

 

  诸位菩萨:

  精进念佛七的第四个七已经快要打完了,不知大家用功如何?打七的目的是要克期取证,七天是一个期,在这一个期就要收到效果。收到什么效果呢?一心不乱,这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日乃至七日要达到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一心不乱有这么一次就足够了。够什么呢?我们的资粮就够到西方了。就是我们平时辛勤地工作,像样地去干,公司加班给你加班费就够一辈子用了。我们念佛也是这样,认真地去念,在七日之内我们加班费要是挣到了,去西方是足足有余。

  大家既然来了,就要安住道心,这个道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念佛呢?正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本来清净,因为有人去混乱它,它就不清净了,就要用一句佛号来加持。平时不念佛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到烦恼、妄想是什么样子。用起功来一念佛,回光返照,发现妄想比以前还要多,一个接着一个,清清楚楚。大家要知道这些,不要着急,也不要害怕,这是往昔的习气。因为习气太重,平时很难发现,我们用功念佛就是用一面镜子来照,发现还有这么多的灰尘。一句佛号好比一把扫帚要打扫垃圾,所以这一句佛号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净土法门,诸佛说是“难信之法”,一切祖师说是“极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在开一次特大的法会,开什么法会呢?讲《阿弥陀经》的法会,这个法会是非常重要,是普摄全机。佛陀开始给大家讲净土法门,讲执持名号,讲一句佛号最后要成佛。它是极难信之法,就这么简单!当时包括很多的罗汉,当然还有没有证果的一些凡夫,很难相信,所以当时特意地把大智慧舍利弗叫出来。别人听不懂,你来给大家作证明。所以《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佛说别人听不懂,把舍利弗叫出来,给他讲让大家听。大家念《阿弥陀经》,佛祖在讲法,讲几句要告诉舍利弗干什么,再讲几句要告诉舍利弗干什么。告诉舍利弗的目的是为什么呢?就是让大家注意:西方是什么景象,怎么样能去,怎么样念佛能达到一心不乱。不是提醒舍利弗,舍利弗是大智慧人,佛讲法时他每时每刻都是非常恭敬,丝毫的妄想都不会打。佛怕别人打妄想,讲几句再提提舍利弗的名字,意思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么微妙的法,你稍不注意听,过去了就太可惜了,所以他讲几句就要把舍利弗的名字提一下。

  我们今生是非常有幸的,非常有福报的,能认识到净土法门,能认识到一句佛号能让我们了生脱死。这就是我们没有智慧也是有智慧了,所以要认真地利用这一句佛号,要如理如法地念下去。刚才我说这几个七下去了,按理说大家应该是小有收获才对。我不知道是收获了什么,这几天有一些居士跟我讲妄想太多,所以安不下心。妄想和安心是两回事,妄想是客人,心是主人。妄想来了就是客来了,我们招待它,或者不招待它,我们自己做主。你如果跟它客气了,对不起,它是老会来。你如果不理它,把门关住,这个客人下次还能来吗?对不对?他就不会来。所以客和主要分清楚,妄想这种客人是什么呢?拿一句我们凡夫老百姓讲的话说,它脸皮太厚,你如果理它,它真的时时不断,它要来干扰你,所以不要理它。不但不要理它,我们还不能生烦恼、不能生气,用一种什么办法呢?要如如不动,要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妄想来了也如是去念,不来也如是去念。所以修行,掌握了门路,掌握了诀窍,你就是受用。什么叫受用?这就叫受用,绵绵密密地念下去,法喜只有自己去享受,别人只不过是听听而已。法喜充满,什么叫法喜充满呢?这就叫关住门自己享受,与妄想不打交道,这是自在,这是一种享受。

  静坐的时候用心来念,我们念出声是用嘴念,用嘴念还要用心来听,这叫心口相应。你的心和口如果是不相应,就如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是枉然。因为心口不相应,这就叫心外去求法。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修是修这颗心,我们现在找不到这颗心,要加一句佛号的功德来引诱它,也叫保护它。保护是不让外界来干扰它。我们把外界的垃圾清除了,把它请出来,这就叫引诱它。所以要加一句佛号的功德,才使我们自己的佛性显现出来。

  用功,什么叫用功?就是这样,不急不躁,自自然然,平平常常,能保持平常,这就叫用功。不受外界的一切境相干扰,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呢?境相出现了,我们去分别、去执着、去采纳,就会生出来妄想和烦恼。人们只知道有烦恼,烦恼是怎么样产生的?烦是由于你见到了一切境界,一切境相,听到了一切不喜欢的声音,这是对于外界。听与看是在吸收。吸收进来,就恼乱了你的清净心,你就要恼。烦生于外界,恼发起于内心,这就是烦恼的根本原因。再想想这个烦恼,是谁让它生起来呢?还是我们自己愿意接受外界的一切境相,我们不理它,不接受它,保持我们自己的主人安康、自在,就不会恼。所以修行,不要被外面的一切境相所勾引,否则就出了问题。我们也不要主动地向外界去攀缘,你有了一颗攀缘心,也是生烦恼。好的事情是随缘而自在;不好的事情呢?逆来顺受。修行要在这上面用功,不要被外面的境风吹动。境风有几种呢?有八种,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有利益,利风来了,就会生一种贪著。衰风出现了,就会生一种愁懊,愁懊就是忧愁、懊丧。哪一种风出来了,我们自己要预先准备,比如说利风出现了,利风,这是给我们带来利益。世俗上的人做生意齐家,这一阶段很顺。一顺了,这个人不由自主地就要起贪心。妄心生起,贪心生起,就是今天挣一块钱,明天准备要挣两块、三块。能糊饱自己肚子的时候,就要买房子,有了房子还要买汽车,就是这样。一切都有了,就要想别的,别的事情就太多了,所以贪著之心是没有了期,这就叫凡夫。贪著一生起来,这是一种坏现象,不顺自然。

  利益,是我们修的福德,所修的福,是过去世和现在世聚集,这是修来的。修行,也有一种利风。我们念佛,由烦恼到不烦恼,由妄想到不妄想;心很烦躁,念了几天佛就很好;好好地去用功,能达到轻安、自在。比如说我们静坐的时候,在这么半个小时、十几分钟的这个时间里,非常自在,这就叫利。烦恼少了,妄想少了,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境界,这就是利。但是这个利也不能著,为什么不能著呢?如果你著了,比如我们行走,到某个地方去,走到半路上遇到好的景色,住下来看一看,这就是贪著了眼前的这一点景色,达不到你的目的,这就著了,修行也是这样。大家看过《法华经》,上面有化城喻品。化城就是比喻我们修菩萨道,到一个最高级的地方去取宝,走到半路看到一个很好但却幻化不实的城市,认为就到了,贪著了。真正的宝地你没有到,这就叫贪著境界,贪著利益。这个利风生起来,我们要有一种智慧的力量去应付,所以不能贪著。

  法喜,它叫自然的享受,你不能有意去享受,你一生起这个念头,就停止了,不往前走了,这就叫障碍,叫法上的障碍。无形中你不懂的路,为什么叫你去亲近善知识呢?往往人走火入魔,出现一些境界,自己找不到对治法,都是这一种利风出现了,自己找不到怎么样走法,要么退道心,要么走火入魔。比如说念佛,有的人耳朵里边听到了佛声,还带着一种音乐,唱得很动听、很好。这是不是好现象呢?可以这样说,这是用功的一种过程。说好现象,你就著了。你听这个念佛声是不是你念的呢?如果不是你念的,这是外界就不能利用,还要返回来自己提起佛号来念,不能听外界的干扰。就像那个收音机,敌台我们不能利用,不能受敌台干扰,尽管它唱得很好听,我们也不能听,要把自己的这个台打开,要念起来,要跟着自己念。你懂得对治法,这就没有什么毛病,不懂得对治法肯定会生毛病。

  有的人妄给自己印证。稍有这么一点事情,认为自己又达到事一心不乱,又什么理一心不乱。你知道事一心不乱是什么吗?就是念佛三昧,入正定。理一心不乱就更了不得了,最起码要生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那可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三天两天就能达得到的,那得要下一番功夫。遇到这些境界,必须要正念现前,要提起佛号,不能丝毫给自己乱印证,自己达到什么果位、什么境界,这是用功的一种过程。我们在念佛的阶段,比如说静坐,似睡非睡,偶尔耳边忽然的一声佛号,这一种念佛是我们自己的功夫。自己的功夫忽然冒出来,但是不能把它认为自己有多么高,那又是错误。你长期念佛、长期用功,连睡觉都会有,不知不觉就会发出来佛号的声音,久而久之不要管它,自己该怎么念还怎么念,就不会出现别的问题。有些人走火入魔就是自己现前生一种邪念,又贪著、又攀缘。

  静坐的时候闭上眼,眼前发现有白光、有金光,认为是佛光,认为是自己的智慧光,这是一种错误。有了这种光你不能害怕,但是也不能生欢喜。这是什么呢?往往我们人一静坐,有一种火,无形的火往上去,我们的眼里会闪光。根据印光大师的开示,这种现象不能说是好现象,但是你不要害怕,慢慢地调和,久而久之,它就会平静下来。你要认为是佛光,自己有了功夫,发了光了,那就肯定会入魔。因为一动这种念头,这就叫邪念,邪念会成邪魔,所以修行要把握这些。

  利风出来了,要稳定道心不要贪著。比如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在念佛堂里很自在,忽然那边有一个咳嗽,这一咳嗽就要干扰,但是不要生烦恼,这是正常现象,外界和内界要让它圆融无障碍。大众场合是最能成就人的,所以一定要在大众场合锻炼自己的忍耐心,要锻炼自己的真正定力。过去有一位老修行,修行很好。有人问他:“老修行,你现在断烦恼了吗?”他说:“我二十年前就断烦恼了。”结果总是在大众会下还是有点不自在,自己怀疑自己还不行,还得好好找一个地方去修行。入进深山老林去修行,到了深山老林去静坐。这一天有几个小孩子过来,看到这个老修行在这儿打坐,就说这是一个修行人在这儿打坐呢。其中一个小孩子说:“修行人在打坐,我们不能打扰他。”另一个小孩子说:“修行人是不怕打扰的,打扰也没关系。”这个小孩子就拿树棒子挑一挑他的眼睛,挑一挑他的耳朵,后来就插到他的鼻子里。他这么一痒,张口就骂了一句:“我打死你这个小杂种。”这么一说小孩子就不见了,忽然空中有人说话:“老修行,二十年前就断了烦恼,今天还放不过这一帮小杂种。”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修行人不能妄自对自己印证。

  真实的功夫,无论在无人的时候还是有人的时候,动静一如,这就叫功夫。动境界和静境界都是这么自在。就拿我们凡夫来说,有的人在三两个人的时候,口才、辩才什么都很好,也很自如。如果有几十个人的时候,叫他讲两句话,他就讲不出来,有惧有畏,智慧的能量还是有缺陷。在大众场合是这样自在,无人的时候更是自在,我们的境界才有这么一分半分的功夫,所以要在大众场合来熏修自己。有人咳嗽,他很痛苦,要动这种念头,不要说真讨厌!你这一个讨厌,你讨厌谁呢?是讨厌自己没有定力。你讨厌别人,实际是讨厌自己没有定力。所以多念佛,要把这一句佛号持到什么程度呢?任何事情顺逆,不高兴也不讨厌,这句佛号就持好了。所以要多下功夫,念佛吧!

返回目录

-------------------------------------------------------

更多昌义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