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D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D

 

  1245经:本经叙述必须断除身口意三恶行。

  佛陀对比丘们开示说:“舍身恶行者,能得身恶行断;不得身恶行断者,我不说彼舍身恶行。以彼能得身恶行断故,是故我说彼舍身恶行。身恶行者,不以义饶益安乐。众生离身恶行,以义饶益,得安乐故,是故我说舍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

  对佛教大乘经典比较熟悉的人,倘若有机会接触到《杂阿含经》,可能一下子不太适应:经中的诸种小经很多,而且很多也就三言两语,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我觉得,无论再精短的经文,基本上都是十分完整的。比如说本经很短小,前后加起来也就五句话。然而虽仅这些,却交待得很清楚,比如时间为“一时”,地点为“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人物为佛陀以及诸比丘,事件为佛陀为大家说法,内容为如何戒除三恶行,可以说在各方面均无懈可击。以我个人对阿含经的粗浅认识,以及我研讨阿含经六、七年的简陋想法,这些朴实无华、短小精焊的经文,正是阿含经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样的经文,正是佛陀在弘法布教的历程中的真实记录。我一再重申这样的观点:在佛陀住世期间,各种外部条件和内容条件都十分不理想,充满风险和波折,甚至佛陀本人都险遭外道的谋害。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大陆架;也就是说,佛陀一生之中,绝大部分时光都在旅途的奔波劳顿中度过。当佛陀与众弟子感到劳累的时候,便到树荫下或者某个村落里稍作休憩。此时佛陀会利用这些时间,为大家作些开示。这些开示绝大部分是即席发挥,或者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是佛陀由于某种事件而有感而发,或者是回答弟子们的各种有关修行的提问。佛陀的这些开示,在当时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是储存于弟子们的脑海中。当佛陀灭度之后的当年夏天,摩诃迦叶尊者让大家(据说是五百位上座长老)召集起来,进行经典汇编,然后大家口口相传,这便是最早的佛经结集。

  关于第一次结集的内容,目前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从阿含经中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出,最早的结集重点分契经和戒律两大类,其中“契经”实际上也包括部分“论”(阿毗昙)。这里的“经”,重点便是指我们现在读到的《阿含经》——她是佛教最早的经典,记载了佛陀最富有人性化的、朴实的、随机性的教诲。一句话,阿含经是各种佛经的本母。

  本经谈到三恶行,即身、口、意三方面行恶。“舍身恶行者,能得身恶行断”,同理,“口、意恶行亦如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确保自己终生不为恶,十分不容易。能够舍弃身恶行,身恶行也就从此不存在了。就好像我们站在太阳下面,身后总有个影子;如果能让这个影子不存在呢?只要我们进入到屋子里就可以了。同理,要想让身恶行从此不复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我们从此不再行恶。进一步说,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从此舍弃恶行?因为恶行会让我们很不饶益,没有半点好处,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我们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有心中有鬼,才会有所惧怕,有所胆怯。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身行于善、口称于善、意念于善,那么必然是“以义饶益,得安乐故”,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个目标虽然很高很大,但只要我们心怀惭愧,常行精进,就一定能够抵达实现的那一天。(2.16.)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