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C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C

 

  1244经:本经叙述烧燃法与不烧燃法。

  佛陀在一次讲开示中对弟子们说:“有烧燃法、不烧燃法。”

  1、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沉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

  2、不烧燃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沉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

  依我个人的想法,本经所述的一些内容,重点是讲述临终前人的心理状态。研究心理学的人,往往会把我们心理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了有条理的总结,并将之上升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在此学科之下,又有许多分支,比如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乃至变态心理学等等诸多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尚为出现所谓“临终心理学”的说法。虽然没有明确专门的研究领域,但是不能说人们对此领域完全没有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是:人在临终之前,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我觉得最大的思理活动,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往事的重点追忆。“鸟之将死,其鸣亦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鸟即将死亡时,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哀鸣声,这个好理解;但是人将要死了,会不会讲好话,则很难说。比如说“死不瞑目”,说明即便是死了,心中仍有遗憾;再说人到临终那一刻,完全是六神无主,根本把握不了自己,甚至连话都不能讲了,更多时候只能借助于比划,即便是想讲几句善言,也未必能做得到。

  人们在临终之前,除了要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病痛的折磨,还要面对往事种种痛苦的回忆。可以说,在临终心理方面,佛陀可谓是顶级的研究专家。本经所说的烧燃法和不烧燃法,实际上就是在阐述临终前人们的心理活动(忆念)的一些常见现象。本经将死亡前的情景分为两种,一是对生前做作恶业的悔恨,一是对生前广做善业的欢喜。如果一个人生前恶多善少,临终时就“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当日薄西山之时,夜幕即将降临,此时临终人的眼前顿现黑暗,恐惧自然亦伴随而来。此时临终人可能会悔恨:为什么自己一辈子尽干些坏事呢?因为生前行恶,自己也预感到死后将堕入恶趣,故而心生嫉恨忿恚,甚至怒火中烧。如果将这种怒火带入命终业力,势必对后世果报产生极大的影响,故佛陀说“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当然,面对即将死亡之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景象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完全取决于生前的三业状况以及前世的业力。比如说,如果临终时眼前出现光明,而且其状十分祥和,则似乎预示着亡人命终所趣比较乐观。比如说生前持戒精严的善士,他们往往缘于生前善业的缘故,心中会出现无数的善念围绕左右。而且这种善念会一直陪伴着他,使他对于四大崩析的苦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人,后世怎么可能没有好去处呢?所以一个人临终前状态如何,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取决于生前的所作所为。当然,并不是说生前为恶,临终时就一定十分艰难。前面说过,当人们面临死亡之时,完全是魂不守舍、不由自主。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佛教采用了“临终关怀”,即临终时大家一起帮助他念佛号,使临终人始终有佛号相伴,将心念停住于佛号之中,从而保证不堕恶趣。如果根基好,而且临终之时心不颠倒,还可以往生九品净域,实属难得。

  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因果,认为死后谁都不知道,哪有什么前世后世?从现世作用而言,佛教的因果观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说,当人们完全没有因果观念的时候,谁也不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风气还会好吗?人心还会向善吗?根本不可能。归结为一句:人生一世,总是要有些信仰的,不管你信仰什么,总比没有信仰的好。当这个世界上宗教信仰面临缺失的时候,我们生活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2.14.)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