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B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界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B

 

  1242经、1243经:此二经谈到待人恭敬与知惭知愧。

  对于恭敬与惭愧,我的理解是一个对别人,一个是对自己。对别人我们要常怀恭敬心,去除贡高我慢心,这是大家都晓得的普通道理。当然,这种恭敬有时是出于礼节性的,并非出于内心。所以佛陀说:“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这里所强调的,并不仅仅是礼仪上的恭敬去做表面文章,而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恭敬心”。如果对人不是打心眼里生起恭敬心,却摆出一幅十分恭敬的模样,这样的人就显得很虚伪,“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对于心怀骄慢的人,我们若用心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我慢。因此,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

  与恭敬相应的,则是惭愧。我们常说心怀惭愧,或者说虚怀若谷,这样的人可谓是“儒子可教”的“可塑之才”。知惭知愧是世间无价宝,被佛陀称之为“二净法”,“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一般我们将惭、愧二字连用,但是二者还是有些差别:“惭”一般是指自己不造罪业,“愧”是教他人不造罪;“惭”是在自己心中感觉羞耻,“愧”是把自己所造之罪向他们披露并为些而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如果世间没有了这两样宝贝,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在这里,佛陀将惭愧二字放到了世间尊卑秩序以及宗亲伦理的高度上来谈论它们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缺少了惭愧,那必将十分可怕,几乎就等于陷于混乱,甚至天下大乱。缺失惭愧的人类,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禽兽类动物不知廉耻,有时为了满足原始野性而抛弃宗亲伦理并大肆杀戮,暴露了动物血腥残忍的一面。但是,当人类没有了惭愧与恭敬,那么就会变得比禽兽的无情杀戮更为可怕,因为人类一旦陷入疯狂,世界也将走至尽头了。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对于出家比丘而言,常怀恭敬心与惭愧心,必成大器!(2.12.)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