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头上没长角?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头上没长角?

 

  ❈ 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也需要依各人不同的根机而安立相应之法。不能因为听到某位上师针对某人说了一句话,就认为自己也必须这样。如同对牛说:“你头上的角长得不错。”马就觉得:“为什么我的头上没长角?”这样对法的理解就偏颇了。

  ❈ 凡夫由于习气烦恼沉重,怒气冲冲之时不发完内心的“火”,就提不起正念对治自己的嗔心。但要知道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要在出现这种恶业的时候,第一时间铲除这个恶业,如此才是一个修行者的行为。事过境迁才想到提起对治力已经迟了。因此当嗔恨心一生起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努力对治。

  ❈ 现前汉地的天气渐渐热了,蚊子也随之增多。我们有时候可能觉得蚊子咬人很烦,打死一两只也不算什么,况且我在修大圆满啊!但要记住,“莫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恶业也不能轻视,因为打死一只小小的蚊子,很可能成为我们在三恶趣中漂泊之因,因此当努力断恶。

  ❈ 平常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发心。若不具备上士道之善念发心,行持的善法能否形成解脱之因很难所言。正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落三恶趣之因。”

  ❈ 无常会随时降临在你身边。他不会因年龄老少而有所区别,正所谓“孤坟多是少年人”。同样他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而厚此薄彼,无论你拥有的财富有多巨大,医疗条件有多先进,面对死亡之时仍然无济于事。所以要时时忆念死亡无常,要面对这个现实而不能再欺骗自己。

  ❈ 我们传承的优点在于达到上乘之见解者不会轻视下乘之法,行持下乘之法者不会诽谤上乘之见解,时时都在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我们这个法的殊胜性。作为修学本法的修行者时时都要做到这一点,在行持很高见解的基础之下,绝不能轻视其他修法。

  ❈ 我们平常修法时必须抓住重点而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修学之余,行持诸如放生、念诵、礼拜等各式各样的善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绝不能因为现前修学的法非常深广而轻视其外一切法。

  ❈ 仅仅站在文字角度,能说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词句,对于印证见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印证见解的风格并非如此单调。我们需要站在等持、功德、后得、梦境等多种角度来观待,如此印证的见解才是真实的。

  ❈ 正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教言的精华在于直指自己的短处。因此每当我们在听闻教言之时,必须要把自己的短处挖掘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运用佛法进行对治,如此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对成办解脱会起到切实之作用。

  ❈ 从初次进入佛门开始,我们一直自欺欺人地认为对三宝有信心并且希求此生能够往生西方,但现前由于世间事业繁忙的缘故,还要等自己不那么忙的时候才能修行解脱之法。可是由于我们凡夫烦恼沉重的缘故,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你何时才有时间开始修行佛法呢?

  ❈ 有时由于烦恼习气沉重的缘故,即便听到导师传讲的关于死亡无常的教言,可是内心深处仍然存在一种偏念,认为自己不可能马上死。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最大原因,就是被这样的偏念所欺骗,所以现前我们绝不能再顺着这个偏念而漂泊。

  ❈ 我们平时都在说作为后一代弟子应该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而行持。那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是什么?就是依共同前行作为一切修法之基础而行持。因此我们现前多多观想共同前行才可以称为是遵照祖师教言而修学的弟子。

  ❈ 初行者应从有相定开始入手,逐渐成办与自己根机相应之等持,这种次第非常重要。正如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因此,在我们在行持等持的过程中,若不论根机而一味高攀,即便所从事的善法有多么高尚,但于解脱而言也无切实之利益。

  ❈ 传承法脉清净不仅令我们现前所修行的法具有可靠性,同时还能令我们得到历代传承祖师的不曾间断的加持。因此清净的传承是我们迅速成办解脱不可或缺之辅助。

  ❈ 我们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但坚定的信心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当我们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觉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是当我们情绪低落之时,曾经以为坚定的信心可能就不在身边了。因此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信心,培养自己的信心,坚定自己的信心。

  ❈ 真正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不仅仅针对一位受苦的众生。反观一下,当我们面对一只小小的昆虫时,内心能否生起同样的悲心?当我们面对损恼自己的众生时,内心生起的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我们是否真的具有慈悲心?

  ❈ 临终之时呈现何种境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前的行持。若我们仍旧如往昔般无法调伏烦恼而随之漂泊,临终之时所面对的就是阎王爷的恐怖形象。因为“阎王爷”乃贪嗔痴烦恼的显现。而当内心烦恼消尽,我们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普贤王如来、观世音菩萨等寂静乃至慈祥的本尊。

  ❈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信心在退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显现呢?从自身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烦恼没有减少。但烦恼减少对于初行者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若从他缘观待,主要是对法的理解不够。若能通达法义,即便你的烦恼没有立即消尽,但信心也不会退转。

  ❈ 我们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从早上睁开双眼直到现在,行持了哪些善法?在从事这些善法之时,内心是否在调伏之中?若心中被烦恼所缚,或被世间八法染杂,即便我们具有行持善法之形象,但对解脱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时时都应观察自心。

  ❈ 当我们到达临终这一时刻是非常孤独的,它并不像我们现前心里所想般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那时即便是几秒钟的时间,对你而言也犹如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无量劫那么长。此时,除了生前所修学之善法,谁也无法帮助我们。

  ❈ 如果你已经知道如何修法并能在实际操作中如理造行,只要能确保不会进入偏道,那么无论在藏地还是在汉地,无论是依止在导师身边还是独自修行,对你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 我们平日的禅修不能例行公事般只是走一个过场,这样就太亏了。因为禅修获得的定力和智慧不仅能让我们洒脱淡定地面对今生纷扰的红尘俗事,尤其在临终这一时刻,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令我们坦然无惧,自在解脱。

  ❈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善护口业,不能制造传播是非,而身心更应远离是非。

  ❈ 信心是不具备智慧的人对有智慧的人的一种敬仰。如果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就说明已经把自己凌驾于导师和道友之上,如此一来,自己所谓的信心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 六度波罗蜜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无论行持任何善法,包括闻法、讲法,乃至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甚至放生之时都要观待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若具备,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不具备,这种善行可能只是一种形象,得到的是人天福报而非解脱之因。因此行持每一件善法之时都应细致观待。

  ❈ 我们的信心应该是普遍的,但是真正做到平等之信心并不容易。由于凡夫习气的缘故总是会升起种种意想不到的分别念,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心收回来。如此信心的种子终将成就解脱之果实。

  ❈ 正行的见解能否在你内心呈现完全取决于共同外前行。但是仅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这四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体验。当我们真正具备这样的觉受后,就不仅会有意观修,无意中也能生起这样的心念。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标志。

  ❈ 尽管有时候座上修得不错,心相续也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下没有好好护持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相续又会落入以前的积习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座上护持正念,座下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久,但好像还没有呈现很多功德,就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心念。这些都是修行者应该避免的急躁心态。

  ❈ 虽然我们都知道生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但由于长时间不观想无常的缘故,内心还是感觉离死亡很遥远。扪心自问,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生起无常之念有多少次?不要说一天能生起一次,一个月、一年当中能否生起一次都很难说。如果对无常等前行要义没有真实感受,又怎么会有了脱生死之追求呢?

返回目录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